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精選9篇)

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精選9篇)

篇一: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精選9篇)

品味北京的吆喝聲

兒時,吆喝聲便是我生活中最平常卻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賣零食的,賣玩具的,賣生活用品的……小商小販們走街串巷,將吆喝聲浸入了北京的每一個交落。

“賣——小金魚嘍——”賣金魚的大伯的吆喝聲總帶着長長的“兒”化聲,聲音是與他的年齡所不相符的明亮,就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有着能點亮新的一天的活力,每每聽到這聲音,我雖知道無緣買上兩隻金魚,卻還是忍不住趴着門口看着他拎着兩隻木桶走過,像享受一首曲子似的等着那一聲聲吆喝在心中綻開,再目送着他一步,一步地緩緩離開。品味北京的吆喝聲,那是“兒“化音中最傳統的北京味兒。

“爛乎呔蠶豆——看吆”聽見如此的吆喝便知道是賣蠶豆的來了。緊隨着這吆喝聲的就是蠶豆餅的香氣:溫熱的蒸汽從他們的手推車裏冒出來,蠶豆的清香混雜着花椒鹽的鹹香也隨着蒸汽溢出來,撩撥着一街人的心絃,大概是爲日積月累之故,這香氣與吆喝聲早已交織在了一起,吆喝聲一經入耳,香氣便也氤氳在口鼻之中了。買了蠶豆餅,本該把它拿回家“珍藏“的我卻忍不住當街吃的油光滿面,只得聽着對面搖着蒲扇,穿着背心下棋的爺爺調侃:“小姑娘,慢點兒吃,又沒人搶你的。”惹得一衆觀棋之人鬨笑。品味北京的吆喝聲,那是聊天之語中充滿生活氣息的北京味兒。

儘管吆喝聲的種類多如秋天飄落的黃葉,我每天最期待的卻還是賣糖葫蘆的聲音:“蜜來哎糖葫蘆——冰糖多哎——”糖葫蘆還未到,我卻已被這出自丹田,發自肺腑的聲音所折服,這吆喝聲渾厚而不失生機,在我聽來便是最美妙的聲音,載着糖葫蘆的小車帶着“吱吱“的響聲由遠及近,吆喝聲也慢慢由小漸大,可我仍嫌他走的太慢,早早攥着幾枚硬幣等在門前,聽着我逐漸加快的心跳聲爲聲聲吆喝打着節拍。品味北京的吆喝聲,那是冰糖葫蘆中甜滋滋的北京味兒。

夕陽西下,金色的霞光照耀着衚衕兩邊的牆壁,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照耀出最古老而悠長的記憶,那是寧靜生活中的一絲點綴,也是北京文化中的一抹煙火氣。吆喝聲漸漸散去,只留在我的心中,容我細細品味。

篇二: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衚衕文化

樹影斑駁爬上灰牆,陽光鑽過樹葉的縫隙撒在地面上,樹枝從四合院的圍牆探出頭,自行車靠在牆邊,影子拉長……我漫遊在幽深曲折的衚衕間,品味北京的衚衕文化。

我行走在狹長的衚衕中,磚瓦與綠葉交織重疊,路旁的紅門陳舊褪色,虛掩着,門上的銅飾卻仍顯當年的威風。角落的自行車蒙了層灰,陳舊的事物在朦朧的光影下模糊了邊界。我伸手撫上灰牆,磚塊間的縫隙在數年的沖刷與洗禮間早已減淡。回頭望向走過的路,只有沙沙的風吹樹葉聲。我欣賞衚衕的古樸風貌,別具特色的四合院,品味北京的衚衕風景。

樹蔭下老人穿着鬆垮的背心,靠在躺椅上揮着蒲扇,手中的報紙看了兩眼便搭在身上,閉眼享受閒適的生活,腳邊趴着的黃狗懶懶的擡起眼,搖搖尾巴。我聽着孩童打鬧的聲音,清脆的車鈴響,不禁想起英子是否也曾在此玩耍,祥子拉車是否經過這裏?同路旁熟悉的大爺搭幾句話:“今兒個又來照相啊!”“呦,拍的可真不錯。趕明兒給大爺也來兩張!”我笑着應下,看見門前翻卷破損的手寫春聯被重新粘好,聞見院子裏的飯菜飄香,聽見老人叫喚小孩回家……煙火氣充斥着衚衕的每個角落,滿是人情味兒。我感受衚衕的生活氣息,品味北京的衚衕人情文化。

北京的衚衕沉澱着歷史的厚重,斷裂的門前石柱,在衆多矮矮院牆中突兀的使館樓,新修的介紹牌,無不向世人告示着歷史的經過。東交民巷在八國聯軍入侵時劃爲使館區,交錯的小巷,西洋建築,樹木花草,青石磚瓦,都在像人們訴說着這裏的歷史變遷,訴說着不可忘卻的歷史,訴說着百年的變更……我漫遊在衚衕間,短短几分鐘卻走過了一條衚衕百年的歷史。我感受歷史的凝重與沉澱,品味北京胡同的歷史文化。

北京的衚衕風景,衚衕人情,衚衕歷史,這些凝聚成了北京的衚衕文化,我在四合院的院子裏,在街頭巷口的煙火氣裏,在歷史的車輪裏,品味北京的衚衕文化,感受北京的魅力。

篇三: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稻香村

我生活在北京城中,稻香村陪伴我長大。無論是幼時與朋友嬉戲的時光,還是如今讀書休息的片刻,都有稻香村的印記。品味北京的稻香村,這其中,更含着一代代北京人的記憶。

春節期間,稻香村生意最爲興隆。營業之前,稻香村門口便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天寒地凍,人們一直戴着帽子,縮着手,翹首等待着。這般場景,在北京卻屢見不鮮。似乎在很多北京人的記憶中,每年春節的稻香村都是如此。品味北京的稻香村,這其中,包含了多少北京人的喜愛!

一開門,顧客便不斷地涌入,絡繹不絕。紅燈籠下,“福”字窗花後,可謂“人流如織”。“姥姥姥爺不宜吃糖多的,便買些木糖醇點心;弟弟妹妹向來喜歡蛋糕卷一類的甜食;而你素來喜歡的棗泥酥、綠豆餅……都有!”我和父親一同採購時,商品琳琅滿目。看着那些造型獨特、色澤誘人的點心,一直伴我左右的稻香村獨有的香甜味彷彿一下子充斥了我的口腔。串訪親戚,飯後,姥姥姥爺吃着木糖醇點心,媽媽拿起了他平日喜歡的茶餅,而小妹妹鼓着小嘴吃起了肉鬆卷,全然不顧自己已經成了小花貓……稻香村用心滿足各種需求,在佳節的歡鬧中,讓一代代北京人都享受它獨特的香甜味道。品味北京的稻香村,這其中,更有它無微不至的關照。

每年春節,爲了傳達美好的祝福寓意,稻香村都會推出一款新的點心。從小到大,每年我都期待着稻香村的創新樣式。今年,新創的點心立刻成爲了人們的焦點:印有牛頭的圖案,寫有紅色的“牛年大吉”字樣。在富有新意的產品上,十二生肖則是傳統文化的符號。同時,稻香村關注時代潮流,創新了用料。咬下一口,香甜刺激着我的味蕾,那味道確實是當代年輕人所喜愛的,但我依然能從中找到稻香村傳統的味道,讓我眼前一亮。品味北京的稻香村,這其中,有着現代化潮流下,老字號的與時俱進。

稻香村陪伴着我長大,給我帶來溫暖與歡樂。品味北京的稻香村,它已然融入了我的生活,也嵌在一代代北京人的記憶之中。

篇四: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非遺

電視裏,“一帶一路”對外文化交流的活動上,劉守本用京派內畫鼻菸壺技藝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對這種小巧而精緻的“掌上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爸爸說這是鼻菸壺,不等他告訴我,我就自行百度了一下:“鼻菸壺原由西方傳入,內盛香料,後經中國人改良爲便於攜帶的鼻菸壺,”原來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啊。

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爸爸帶我參觀了百工坊二層的京派內畫鼻菸壺工作坊。展臺上琳琅滿目,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鼻菸壺上面無不雕刻着美麗的花紋,而且圖案各異。有上面刻着一個孩子在和一隻小黃狗玩耍的,形態逼真,展廳裏似乎都回響着孩子天真的笑聲。還有以梅蘭竹菊爲題材的作品,雖隔着玻璃罩,仍沉澱着歷史的古樸和典雅。在一個玉質的鼻菸壺上,一位少年騎着一匹白馬,在燈光的映射下泛着溫潤的光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講解員介紹說“現在人們嗜用鼻菸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菸壺作爲一種精美的藝術品流傳了下來,被譽爲“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在展示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守本正在創作。他神情專注,目光炯炯,手法熟練而穩定,一絲也不受外界的打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裏。他用一根細長的前端帶鉤的筆,鉤的頂端纏一點狼毫,蘸上墨或顏料伸到口徑很小的水晶鼻菸壺內壁作畫,起稿、勾線、皴染、着色,繪製的每一步都容不得一絲差錯。“初學者至少要5到10年才能獨立繪製,時間可以磨掉急躁,磨不掉的是他們堅持的勇氣。人羣裏有人小聲說“這種內畫要上萬筆”。“天啊!太難了”我心裏暗暗喝彩。爸爸捅捅我說“你看,最難的是反向畫畫,這對人要求極高”。我倒吸一口涼氣,內心油然生出崇拜與敬意。這一筆一畫間,凝聚了匠人多少心血與汗水啊。

2008年,內畫鼻菸壺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派歷史最悠久,秉承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着時代變遷。並且,內畫鼻菸壺後來形成的各流派均起源於北京。品味着獨具特色的“掌上藝術”,我不禁想到:藝術家用靜心、細心、耐住寂寞,精益求精的作品,不只給我們帶來了審美享受,更讓我看到了“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傳承。

篇五: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冰糖葫蘆

深入衚衕,我能品味到歷史的痕跡;拿起糖葫蘆,我能品味到美食的甜味;聽着吆呵聲,我心中品味到那匠心。

走入衚衕,寒冷的秋風被擋去大半。終於摘下緊護在頭上的帽子,擡頭,看見灰色的石磚向遠處伸出一條路來,兩旁的銀杏微微彎下腰,護住着衚衕的安靜。“冰——糖——葫——蘆——”遠處傳來吆喝聲。走出一箇中年男人,穿着白色的小馬夾,藍色的長管褲,拿着一個籃子,揮着手中那串豔紅的糖葫蘆。那抹紅色點亮了衚衕,老北京的生活氣息裏摻着縷甜味。

我要了一串糖葫蘆。那冰糖葫蘆還有些微熱,糖漿滴在了我找錢的手上。那個中年大叔見狀,便說:“沒事兒,你先吃吧,我就坐在這兒等你。”說完,坐在那灰石階上,把那個籃子抱在胸前。我迫不急待地吃下第一口,薄脆的冰糖在我口中融化,山楂是飽滿的,果肉酸甜,被我吞進肚子裏。我從沒吃過這樣的美味,吃到最後一個,我把它含在口中,細細品味,冰糖的甜微微染上點山楂的清苦,化在嘴裏,山楂漸漸露出那果肉,一嚼,感到嘴裏有一股清香,而酸香流入我心裏。我用心品味着冰糖葫蘆的香甜。

吃完了,我拿着錢和那支竹籤走向大叔。笑紋在他臉上浮現:“小姑娘,糖葫蘆味道不錯吧?”我遞過錢,說:”嗯,大叔您是怎樣做的呀,使這糖葫蘆如此美味。“大叔起身,目光堅定地答道:”哦,這需要挑剔。你要挑剔山楂,若是癟的便不行;你要挑剔冰糖,若是微微發白才行;你要挑剔竹籤,若是削出淡黃的莖才行。這還要時間,只有清晨才能煮冰糖,因爲那時的陽光最透亮。每一支竹籤都要用水泡,因爲那樣的竹籤才能串起飽滿的山楂和細膩的冰糖。我手中的竹籤升起一股清香,望着大叔,我心中知道,那不是挑剔,而是精益求精;那不是時間,而是持之以恆的耐心;我品味的不只是冰糖葫蘆,還是大叔的匠心。

大叔提着籃子離去了,仍吆喝着:“冰——糖——葫——蘆……”大叔的冰糖葫蘆中有匠心,而學習之路上,我也應有這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匠心。

篇六: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公園

我又站在公園的門口,望向綠瓦層疊上微微翹起的亭角,望向雕樑畫棟的結構整齊的牌坊,循着向下望見四根硃紅色的“頂樑柱”,下方頂着“風不動安如山”般的石墩。陽光從牌樓背面映射過來,照着“地壇”二字……僅這一方小小的天地,我知道,這是北京的公園了。

晨曦初照,東風帶着絲絲的甜意撲上額頭。步入中醫藥園,青翠的綠葉都擠着探出頭來向我問好,青翠着的中心開着一朵朵白牡丹。這一朵朵花瓣被春風吹出褶皺了,紛紛卷着——像裙邊那樣,迎着陽光微笑起來;這一朵朵花蕊從最深處的子房綻出燦燦穗子般的花蜜,玫色與穗子般的交相輝映,迎着陽光一齊照在綠瓦紅牆上點映成趣,好不生機。

衆木成林,衆林成森,它們綠瑩瑩的擠在樹枝上,形成一道濃密的綠蔭。碧空如洗的畫卷上,一羣羣鴿子掠過,黑的、白的、灰的、花的,都飛着趕趟兒。挪動幾步,便能看見一扇門,那便是方澤壇了。門兩旁矗立着兩根灰色的石柱,與一道綠蔭襯映着,顯得它格外遼闊。壇中央佇立着一座古代祭祀用的灰黑色四角鼎,象徵着“澤中方丘”;兩旁數層黃色琉璃磚壘成的名叫“望燈杆座”,一旁的牌子上有它的設計圖,圖樣上清晰地畫出了一磚一瓦,寫出了每個部分的長度和寬度,蘊藏着豐富的傳統建築文化。

向前走走,道路忽地變得開闊了。遠望大門上九九八十一顆門釘,上面的漆雖有斑駁,但依舊閃耀着金色的光芒。一排排銀杏樹都挺拔着,一樹一樹的葉間歇着飄落,爲大道鋪上一層金色的地毯,這便是銀杏大道了。金燦燦的銀杏葉飄落了滿地,火紅的楓葉紛飛飄旋在空中,交織譜寫着秋日的私語。銀杏樹都卯足了勁參天,密密地斜織在金色的海洋裏。樹兒面前的路燈昏黃,風兒吹動樹梢,好似一把蒲扇輕輕地搖。火紅着的金黃着的都蘊在一棵大樹上,路燈雖昏黃,照着它卻有“火樹銀花”之絢爛。它微微欠下身子,葉子們都躍動着,像一個個音符跳下它的肩膀,落在亭尖上。八角亭裏的人們都歡快地交談着,有的人俯下身子拾起幾片落葉,藉此留存住時光的印痕。

漫天飄雪,雪落紅梅,梅傲枝頭,枝迎風吹。紅日下,幾十排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枝頭,好像在與紅梅爭奇鬥豔,唱着新年的喜慶氣氛。一旁的樹上按往年一樣照例戴上幾面鼓,上面繪着靈動活潑的十二生肖,每一個都呼喚着新年。樹下的人羣熙熙攘攘,場中央站着幾個穿着葵黃色衣服的人搖着頭上的紅穗子,正興高采烈地舞獅;周圍的老人都洋溢着笑容,孩子們看這獅子搖搖擺擺地舞着,也都哈哈地笑起來。還有些行走着的人們:有的買上一串串糖葫蘆,竹籤串着的紅山楂酸酸甜甜,和糖就着咬一口嘎嘣脆;有的盛上一碗臘八粥,蓮子百合糯米都擁作一團,喝上一口,暖到了心坎裏。

走出大門,又站在公園的門口,依舊望向微微翹起的亭角,望向雕樑畫棟的牌坊,望着硃砂紅般的石柱。陽光從牌樓正面斜射過來,照着“廣厚街”三字,娓娓道來着北京公園的四季……

篇七: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棋風

我生在湖南,家族裏商人輩出,據說祖先還是個浙商。少年時我便學象棋,也許是家中商人的緣故,棋盤上我的老將永遠被自己圍得裏三層外三層,就連一個小兵的損失我都精打細算。十歲那年因父母務商,我們家便遷到了北京。

我住在退伍士兵服務食堂旁,每天放學都能在大院裏看到許多退伍老兵圍在一起,看棋。與南方不同,老兵們似乎邊看棋還邊激烈討論着,一邊用手在空中比劃着戰局,似乎他們正圍在一個戰場的沙盤旁。上下學我都經過這裏,一來二去我與衆老人便熟了。一天,幾個老人看我放學回家,問我是否會下棋,我答是,他們便邀我一起下棋。衆老兵都歡呼着,擁着我坐到長凳上,都爭着要與我這個異鄉棋士殺上一盤。

最終一位兩鬢斑白,帶着紅五星帽子的老兵坐在對面。開局,我依然是老戰術,在自己的老將旁圍得水泄不通,反觀老兵,則是撩開褲腿,一隻腳蹬在長凳上,一隻手從斑白的鬢髮摸到鬍子,再從鬍子摸回側臉,似乎正從將白的鬚髮中抽取戰場的經驗,集中到右手上,傳導到棋子上,“嘭”一下猛落在棋盤上,我的一個小兵便倒在他的炮下。商人的本能使我對措手不及的戰損感到痛惜,就像是心被刀尖觸了一下,我不禁一哆嗦。無奈,我只好用馬收掉炮。之後,老兵的小卒和車與馬全體出動,蠶食着我的碉堡,但我也沒有閒下來,吃掉我棋子的兵都被埋伏在周圍的兵與馬拍走了。隨着戰局的推移,老兵與我的棋子都在減少。最終,老兵做出了我這個南方人這輩子都不敢做出的行爲:以將對老將,我的將被封死在了兩個兵的夾擊中,我認輸。

我很奇怪老兵這種不要命似的打法,便上前請教。“娃娃呀!在戰場上,將隨兵動一同衝殺,兵纔能有力前進,像你這種下法只爲保一個兵一個將,大費心思這是不行的。爲將者受命忘家,臨陣忘身,兵皆不懼犧牲,將同兵一心,國方能保住!”這話點醒了我。

北京是一國之都,這裏的“兵”無論退役,在役還是預備役,都擁有與家國共存亡的決心。這種決心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在棋盤中。這便是北京的“棋風”,綿綿萬里的家國傲骨是民族的脊樑。這樣的北京,這樣的中國又怎會被擊敗呢?

篇八: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生活氣息

世人都說“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清麗非常,可誰說“萬尺朱牆臨大道”的北京便毫無風韻?我從小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是個地道的北京人。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北京傳統文化和生活氣息與我融爲一體。北京的美,就在這裏。

我小時候生活在四合院裏,看着這個紅牆灰瓦的小院,一種獨特的自豪感和自信便油然而生,這便是北京姑娘的氣質。與媽媽漫步在曲折幽深的衚衕時,從不因衚衕的狹小而侷促,只感到一種自由暢快的歸屬感。有時,迎面遇到左鄰右舍,“吃了嗎,您?”總是不由得脫口而出,我對此感到不解,便詢問媽媽。媽媽摸摸我的頭,“其實大家也不相熟,只是老北京人的習慣——逢人便要熱情地問候,”說着,媽媽擡頭望向斑駁紅柱旁的石獅子,它在如火的霞光下折射出一種難以言說的厚重與滄桑,“北京的美,就在這裏。”

那天正是我的生日,媽媽說要做麪條,北京傳統的兩種面——“鍋挑兒”和“過水兒”,我都愛吃,媽媽讓我買點黃瓜作碼兒,我來到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在人來人往中擠了進去,拿了一小條黃瓜給賣菜的阿姨。她說;“小姑娘,這點黃瓜不夠炒菜的。”“不炒菜,只是作碼兒。”我回道。旁邊的一位老大爺突然轉過身,驚訝地看向我說;“小丫頭,年紀不大,京片子倒還挺溜兒!”我笑了,“那是自然。”興致一來,我與大爺聊起來了,談到現在很少有人會說京片子了,大爺便喟然長嘆:“老北京的一些生活氣息彷彿在一點點消逝,兒時的感覺便淡了。”

無意中,我瞥見一個小女孩在一家麪館裏吃着“鍋挑兒”面,她臉上燦爛的笑容一瞬間點亮了我,我這才意識到“老北京並未走遠,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北京的美,就在這裏。

時間悄然流逝,不變的是老北京濃濃的生活氣息,何不細細品味這樣別具一格的美。

篇九:品味北京的什麼作文

品味北京的小吃

北京城裏的小吃數不勝數,應有盡有,自從建國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清晨五六點,兩米稍寬的衚衕就已經開始變得熱鬧,我走在其中,兩隻手一前一後的擺動,一邊跳一邊向一家排滿人的隊伍前走去,我擡頭向上張望,只見一塊匾上用行書金字寫着四個大字“傳統小吃”。遠遠望去,只見大門和桌椅都是由木頭製成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跟着隊伍向前走,輪到我了,我和店內的大多數人點了一樣的東西“豆汁,焦圈”。付了錢,拿了票單便坐在座位上等候。不一會兒,見一位身穿統一服裝的服務生,端着一個白色的托盤放在我面前,我向着托盤上的東西望去,一個白色的瓷碗,裏面裝的是一種介於粥和湯之間的淺綠色物質,散發着一股好像發酵似的味道。再看另一邊,一個淺藍色的碟子上放着兩個焦黃色的圓圈,我用筷子夾起一個,敲了敲碟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音。

一口咬下去,香甜的口感充滿口腔,碟子上都是掉落的碎渣。我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剛咬下去的焦圈難以置信,嘴裏的焦圈越嚼越香,十分美味。再看豆汁,用左手拿起勺子,豆汁的口感,剛入口時有點酸又有點苦,這不禁讓我趕緊放下勺筷,拿起水壺,端起水杯,倒了一杯白水,猛地喝下去。一杯水喝完,嘴巴中的味道也只淡了一點。又過了一會兒,嘴巴里的酸苦味竟然變得有點甜,這讓我忍不住感嘆神奇,這可能就是北京小吃的獨特魅力吧。

老北京的小吃和早點還有很多,獨特味道的小吃不僅僅是老北京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也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一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vqkq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