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篇一: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羅嘉婕

在北冥,有魚名曰鯤;在天池,有鳥名曰鵬。

初見《逍遙遊》,是在圖書館中。封面上之上,一鯤在海邊遨遊,吞吐潮汐;一鵬在天際翱翔,氣震穹宇。視線立即被吸引,取下這本書,便坐在一旁翻看着,那時尚小,只是看那些插圖,不禁入了神。離去之後,腦中仍不斷盤旋着鯤與鵬的影跡,日夜盼着有朝一日能見那鯤,那鵬。夢中也會見到那鯤鵬,翱翔於天,遨遊於海,雄偉十分。

直至一日,有人告訴我,《逍遙遊》中的一切,皆是虛無。我亦不解,爲何虛無之物,還要編造來給衆人看。日思夜想,卻仍然不解,只得作罷。

漸漸地,《逍遙遊》的影子淡忘在了腦海之中。

又不知幾何時,老師在課上提到莊子,方纔又想起了《逍遙遊》。莊子堂堂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又豈會寫無用之作?便又捧起《逍遙遊》,細細逐字讀來。

只見那一幕幕畫面浮現在眼前。

鵬鳥遷徙,翅擊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鵬鳥奮飛,旋轉扶搖,直衝九萬里高空。所見湛藍的天空,那又可曾是它真正的顏色?天又是否無邊無際?水若匯積不深,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水在庭堂的低窪處,可用芥草作船,然擱個杯子當船就會粘住不動了,這是因爲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力若不雄厚,便無法託負巨大的翅膀。鵬鳥飛至九萬里高空,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能憑藉風力飛行,揹負着青天,毫無阻擋,這樣便能遷至天池。

頓時恍然,莊子不單單描述了鵬鳥高飛,又容理於其中。

回家之後,我便把它放在枕邊,每晚臨睡之前便總是一讀。漢末董遇曾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不錯的,《逍遙遊》在我的腦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跡。

鵬借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雲層,揹負青天,向南飛翔,前往南方大海。麻雀卻譏笑鵬鳥,這就是大與小的區別。那些才智勝任一官半職的人,看待自己時,其實也像斥鴳的見識。無論何時,能清楚地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辨明榮辱的界限,就是須做到的所有了。

這便是《逍遙遊》所告訴我的道理,擡眸,那本《莊子選》還靜靜在牀頭躺着。閉上眼,滿是湛藍的天,碧藍的海,交於一處,海中是那鯤,空中是那鵬,卻比當初見到的更加深邃,蘊含着莊子寄於其中的理。

漸漸地,我理解了《逍遙遊》中的那個博大,美麗,壯闊,迷人的世界,更是這個世界之後所蘊含的哲理。

篇二: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申晨

在遙遠的天際,雲端之上,有沒有鵬鳥在振翅高飛?

小時,見父親的書櫥裏有本《莊子選》,出於好奇,便隨手拿來翻閱。第一篇便是《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初識莊子,難懂其中的奧妙,只當一個神話故事。於是整天盯着雲邊幻想背若泰山的大鵬;來到海邊,期望看見不知其修的巨鯤。不知哪天,得知這些都是編出來的,我不免唏噓——假的,寫出來做什麼?神話故事嘛,我沒少讀,古怪的鳥獸有什麼稀奇的?

時光如靜靜的流水逝去,我漸漸長大,讀的古詩文多了些,眼界也漸寬。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何其偉大。在我腦中沉寂了不知多久的鯤鵬於是再一次浮現,這麼偉大的智者,應當不會寫無用的文章吧。

那《逍遙遊》究竟是寫什麼?是寫御風而行背後的哲思?是寫人生的大風來之不易?是寫小與大的差距?還是寫渺小與偉大間差的是什麼呢?

無法可想,也沒的可想。這些離我太遙遠了,何必去想這些晦澀難懂的道理呢?於是我的歲月落在了教室裏,落在操場的綠茵上,只知今朝的歡樂,卻不曾想明日的理想。

幾度寒暑,我在無憂無慮中告別了國小生活。初入國中,我很不適應,成績也下滑嚴重,正當我情緒低落時,老師在我的家校本上寫下了這麼一段話:“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又是大鵬,小時候讀到的《逍遙遊》中的大鵬,在我印象中就是這麼一副了不起的模樣,就好像班上的那些優等生,他們是天才,而我不是,我有什麼資格與大鵬同語呢?可是他們的優秀真的是因爲他們是天才嗎?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天才?難道《逍遙遊》就是爲了告訴我只有天才才能成功嗎?

我內心的疑惑猶如一團霧氣升騰而起,困住了我思緒,我想弄明白!於是我再度讀起了《逍遙遊》……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天之蒼蒼,竟有這樣的鳥一振翅就是九萬里的南天外。在旋風升起,振翅欲飛之前,是漫長的等待與成長。翼若越大,需要的風就越大,成長的時間也越長。或許是數年,數十年的孤獨。

鵬鳥之所以是鵬鳥,不是大翼,也不是颶風。是一顆要強的,倔強的,無畏的心。鵬鳥一飛沖天,是因爲耐得住寂寞,也是信念。它總相信,九萬里的路終有盡頭,沒有越不過的山,沒有能阻擋他的風雨。這是無畏的心,也是大器晚成的哲理。

麻雀之所以只是麻雀,因爲對於遙遠些的距離,它想也不敢想。人若是尚未行動,就被困難給唬住,還如何克服險阻?所謂甘於平凡,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對困難的逃避。

人的心中不當生畏。心中無畏,有顆爭強的心,並付諸行動,日夜如一,便有無限可能。人生在世,當志存高遠,猶如鵬鳥,志在九萬里。積蓄力量,堅守本心,然後得以厚積薄發,伴着風扶搖直上,一飛就是天際。

恍惚間,我忽然明白了莊子想告訴人們的這些道理。對於還處於人生起點的我,未來的路還很長,當志在千里,蓄積力量,厚積薄發,安能苟且於莽蒼之間啊!

篇三: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頓雲茜

沒想到,兒時電視裏的歌曲,在歲月的磨礪下,竟會閃爍出更耀眼的光芒。

小時候,媽媽經常會在晚上給我放音樂。我原本對詩毫無興趣,但是聽着鄧麗君以似乎有魔力的嗓音唱着《虞美人》,我也會跟着哼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句子。當時的我僅能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種朗朗上口的詩句,絲毫不能理解詩人的愁爲什麼像春水一樣呢,不得而知,只知旋律動人。

稍大一些,接觸面更加廣泛。再次讀《虞美人》,便讀出別樣的風韻。那雕欄玉砌的宮殿,那似春水的愁緒,這些極美的語言使我感到心馳神往。那一字字的詩詞,向我描繪了一個攀樓遠望的背影,一個孤寂的背影。春風徐徐吹過他的雙鬢,他的銀絲似乎已經完勝了烏髮。輕輕嘆氣,再一聲,延綿不斷,轉而又哽咽。我通過註釋瞭解到,李煜是南唐後主,國家滅亡後被囚禁於汴州。怪不得他的愁緒像水一樣啊,也許就是因爲他的苦難,造就了這優美的語言。

到了如今,我卻感悟到了詩詞中曾不被察覺的深刻思想。此時我再讀熟記於心的《虞美人》,卻感到了李煜那顆痛苦的心,他被迫推上了皇位,幾年後便亡國,他本已跪下求過,作爲一國之主,是巨大的恥辱。但不久之前,趙光義搶佔了他的妻子,甚至讓人把這個過程畫下來,無恥的留下了《熙陵幸小周後圖》,使他的妻子蒙受屈辱。他痛不欲生,整天以淚洗面,他在汴梁生不如死,忍受着亡國辱妻的人格污辱,鬱鬱寡歡,開始懷念起小時候在江南春色中任情奔跑,在宮中爲起舞的周娥皇彈琵琶,和小周後在小亭中飲酒的快樂場景。當人活着壓抑的時候,就會不自然的懷起舊來,而且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愁緒越積越深,他雖明知犯下了大忌,但仍書下了千古名詞《虞美人》。詩詞似乎帶我來到了他的內心,與他共同感受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從“紅錦地衣隨步驟,佳人舞點金釵溜”閒適無聊到“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悔恨再到“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悲涼,到“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傷心欲絕。詞在我眼中已經不是字了,更是作者血與淚的凝結。

從此,我愛捧着書本朗誦着優美的詩句,有些詩詞我至今難忘,“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閒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漸漸的,我理解了,理解了詩詞的傳世,不僅是因爲語言優美,旋律和諧,更在於詞作背後的血淚真情。閱讀詩詞,就是與作者面對面促膝長談;次次翻閱,即是在一層一層嚼英咀華。

篇四: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王晨

從小,大人就教我背李白的《將進酒》。雖然有12句話,還有些我不認識的字,但它朗朗上口,完全不難背。其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幾句詩讓我一直覺得李白不僅有錢,還很悠閒。

上學後,老師教導我們:“李白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他身爲‘仙’,總喜歡遊歷祖國山川,他喜歡喝酒,喝完酒就會寫詩,他的詩意總會有股酒香味。”回到家,我又想起了《將進酒》,李白不是十分桀驁不馴嗎?那他爲什麼會寫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樣的詩呢?這句不是寫憂愁嗎,怎麼能體現桀驁不馴呢?

我仍然不能理解這幾句詩。我本來就不太熟悉的李白,在我眼中又更加遙遠了。

漸漸的,我長大了,幾乎忘記了這首詩和幼時的疑問,只是將課本上要求的古詩和文學常識一一記熟。《將進酒》這首詩不在考試範圍內,我也基本沒有看過了。

直到那次我無意間聽到老師們討論這首詩,我幼時的疑問重新浮現於腦海。回到家,再拿起這首詩,我彷彿明白了什麼。

將進酒這幾個字構成了一幅“飲酒圖”。在房間或餐廳中,外面黑濛濛的一片,喝酒擡頭時,望見了自己那滿頭的白髮,也許是自己的蒼老,也許是自己的壓力,他早就顧不上那麼多,只知喝酒,飯店旁邊的鏡子裏的李白的像彷彿已經寫下了那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悲傷。雪,李白可能下意識的摸摸自己的白頭,他可能會站起,對着鏡子看看自己變成了什麼樣子。他又坐了下來,喝喝酒,聊聊天,這時才突然明白,拿起剛剛倒滿的酒杯,對着那潔白的月光。他不是仙,他想當官,可他的放蕩不羈讓他偏離了這條道路。

突然我也明白了,李白不是桀驁不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正如他的詩“借酒消愁愁更愁”。他也是這樣做官被排擠,受了打擊,只好叫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借酒消愁,來用酒精來麻痹自己,讓自己不再悲傷。

也許他只是人,並不是世人流傳的仙。抑或他是是一個有世俗七情六慾的仙?他桀驁不馴,放蕩不羈。他想當官可是他的性格不允許,他在官場被排擠,當了僞官,這也許纔是仙的唯一一處不足吧!連仙都沒有完美的,那李白呢?漸漸的,我理解了。

篇五: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漸漸地,我理解了

顏欣曄

一個身着一裘白衣,摘下官帽,留着長鬍子的男子出現在我面前——是一個模糊的影子,望着窗前成熟的青梅。

初讀喜晴,不知其意思,只覺得它奇怪——那是我第一次見六言詩。但讀起來甚是順口,因此很快地背了下來。同時,詩中的春去夏來,時節轉換也吸引了我。當時也因爲對夏天的喜愛,覺得這首詩,定是很美,很美。

不知過了多久,《喜晴》這個名字逐漸被我淡忘,唯有詩中零散的詞句還在我腦中。

後來上了國小,接觸了各種各樣的詩詞,它在我心中似乎更微不足道了。直到我們學到了《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的名字出現在我眼前,我才憶起曾背過他的某一首很美的詩。經過查找,才終於二讀《喜晴》。

這時,浮現在我眼前的又是一幅別樣的畫面了:窗前掉落熟透的梅子,已成竹林的春筍,快速逝去的春天和接踵而來的夏日。而范成大也被我代入成詩中的主人公,種着梅樹,夏嘗青梅,冬賞梅花。春日裏一直接連下着小雨,天放晴了卻發現,已是晚夏了。整首詩很有韻律,我似乎在這時也進入了詩中,觸摸着這不經意間的季節變化。

我不僅看到了那快速變換的美景,也感到了時間之流逝。一直在雨中的春,日復一日,似乎根本沒過多久。

是啊,時間不也是這樣,在我們的生活中流逝的嗎?總要看見那落地的青梅與翠綠的竹林,纔會意識到自己荒廢的時間。我把它抄在本子上,希望記住這優美又特別的詩。

現在,瞭解了越來越多詩人苦悶的一生,隱居的閒致,我從這《喜晴》中讀出了別樣的情感。他晚年隱居,而這樣一幅淡雅清閒的畫面,不正是他追求的嗎?

那時,他慷慨赴使金國,預先祕密草擬奏章,長跪呈進國書。雖有大臣阻撓,他卻依舊執着,乃至金國太子起了殺心。幸得越王阻止,范成大才逃得一命……

而這裏,沒有那令他失意的世俗官場,也沒有想取他性命的金國太子,只有花木、蟲鳥陪伴他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景緻之雅,詩人之氣節,盡在其中。

漸漸地,我理解了詩在我心中的意思,它背後的故事,詩人跌宕的一生,高潔的品質。每一次的品閱,都是我與范成大的一次會面。他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漸清晰,而那一幅春夏之圖,更是深烙在腦海中了。

篇六:漸漸地我理解了九年級作文

王斯頤

中國的古詩詞博大精深,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每一遍都能讀出不同的感覺來。

第一次讀,我還是一個五歲的孩童,只是跟着媽媽搖頭晃腦咿咿呀呀地朗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當時的我還小,是完全不能理解詩的意境的,只是覺着讀起來朗朗上口,逢人便展示一下自己會背詩的才藝罷了。

第二次讀,我已是十歲少年,對詩的意思有了一點點的瞭解。覺得甚是奇怪:秋天,一個萬物凋零的季節,怎可能比那百花盛開、萬物復甦的春天更美好?秋天的枯枝落葉怎麼與春天的“雜花生樹,羣鶯亂飛”相比?這是我一直不解的地方。

第三次讀,我已是十二歲的少年。恍然間,對詩有了更多理解。是啊,秋天怎麼不比春日?那碧藍碧藍的天空,那排着整齊的隊伍、通體雪白的鶴,好似天上的一朵朵雲,那火紅火紅的楓葉,那滿樹的碩果……這詩情畫意的場景,怎不比春天?我意識到秋天是有兩面性的,大部分人只看到綠葉變黃,紛紛飄零,卻忽視了黃葉如同黃蝴蝶一樣紛紛落下,像黃地毯一樣鋪滿了地面。他們只看到春雷過後萬物甦醒,卻忽略了春雷的轟鳴聲令人畏懼!秋天怎麼不比春天美?其實,季節的美是不能對比的,因爲,它是獨一無二的。

第四次讀,已是今日。當我拿起厚厚的《唐詩三百首》時,我明白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感受到了作者劉禹錫的獨具一格——即使被貶,仍然樂觀——就和這首詩一樣,彰顯了秋天的獨特的美。也許,這首詩也是劉禹錫的精神寄託吧。雖然已是秋天,雖然天氣漸涼,雖然萬物凋落,但是每個季節都有它的美不是麼?欣賞當下,方顯自我,不會一蹶不振。

我漸漸走進劉禹錫的世界,發現他是一個獨特的詩人。他把秋日寫得活潑奔放,無處不彰顯着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情。他被貶謫後的心境我無法體會,但是從這首詩來看,他樂觀的精神卻是我們最最需要的——面對眼前的失敗不要放棄,或許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ojqz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