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漸漸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推薦3篇)

漸漸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推薦3篇)

篇一:漸漸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

漸漸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推薦3篇)

“天亡之我,我何渡爲?”項羽頭朝天,低聲嘆息着,身邊是自己部下的屍體。在衆人驚歎中拔刀自刎,倒地,夕陽似血,照在粼粼的烏江畔。

我心中甚是不解,雖敗,他仍有機會啊,如杜牧詩中所言,“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我摸着粗糙的書脊,心中不由一緊,爲何選擇自刎呢?這是條絕路。

這是我初識的項羽,一個因爲失敗,無臉去面對父老鄉親的項羽。

時間飛逝,我已是國中生,似乎心中有說不完的話,或許是因爲年少血氣方剛吧,對項羽的懦弱甚感氣憤。僅一次敗仗,就以死謝罪?軍隊是個整體,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啊!明明是你們的作戰地形不好,運氣不好,而不是項羽你一個人的過錯啊!爲何自己要挑起全部責任呢?大丈夫,能屈能伸,你呢?我心中不禁對他極爲不滿,甚至嗤之以鼻。

直到不久前,我又一次讀到鉅鹿之戰。我不禁讚歎他的勇氣和魄力;讀到領見十八路諸侯,不禁感嘆他的領導才能;讀到鴻門宴,不禁拍案叫絕,項羽雖魯莽,但他終究是那個光明磊落、豪邁重義的大丈夫。身體的強壯,武藝的高強,作戰的英勇,對忠義的看重……我不敢再以輕慢的態度看待項羽,心中不由得升起敬慕之意,果如李清照所寫“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這是我再識的項羽,有勇有謀,忠義兩全。我心中惋惜,這般人才,爲何要以悲烈的死亡來爲自己畫上句號呢?

我最近迷上三島由紀夫的書,裏面充斥着“死亡是美麗的”這一信條。猛然間,我回想起項羽的死,是何等悲壯的:只有當生命結束時,才實現了自己對世界的價值。項羽敗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一切輝煌已過去,即使回江東,面對父老,也終會受到懷疑和猜疑。投降劉邦,肯定會受到百般羞辱折磨。那就爲了義吧,和戰士們一同死在這片土地上。爲了填補自己對江東父老的愧疚,爲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爲了自己死得頂天立地,不負於“西楚霸王”的稱號。

漸漸地,我理解了:不是不能繼續打仗,將楚漢之爭持續下去,而是他不希望老百姓繼續受戰爭的苦難;不是不能重返江東,捲土重來,而是他希望父老鄉親不再失去親人。他英勇,他忠義,他磊落,他心懷天下,他用自己的生命,爲戰爭畫上了句號,譜寫了壯烈的詩歌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詞,正是對項羽最中肯的抒寫;進入《帝王本紀》,正是對項羽最擲地有聲的讚美。

“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烏江畔,項羽的英魂屹立千古。

篇二:漸漸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

當銀光觸及脖頸,他猶豫了。約定的榮華富貴,徒留屍橫沙場。或許是劉邦呢,或許只有他,能一統天下,百姓,便能如我所願,安居樂業。想到這,那遲疑的手重新揮動。

那是兒時記憶中的項羽,沒有繁瑣的戰略,也沒有沖天的豪情,只依稀記得,項羽落敗,不甘重回江東,故烏江自刎,我不解,他爲何不東山再起?

再看項羽是道聽途說,恥笑他無能,軟弱,一次戰敗,便潰不成軍,又不敢過江東,說是天要亡他,卻不說自己計謀的失誤;也覺得他殘暴,早年爲起兵,拓展勢力,震懾諸侯歸降,殺了不少人。這樣的人,司馬遷卻將其認做君王,歸作《本紀》,實在糊塗。

後來,學習到李清照的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愈發不解,想是後人記載有誤,才導致李清照誤解。但也好奇,爲何這麼多人讚美項羽,直到翻開項羽本紀,才恍然大悟。

鉅鹿之戰,羣諸侯皆作壁上觀,唯項羽,帶兵進入戰場支援,以少勝多多,盡顯對楚王的義;領兵過河,破釜沉舟,將士皆受鼓舞,破軍殺敵,好不威風,是對兵的義。我似乎有些理解了,項羽應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之人,是一個性格優勢明顯、缺陷亦突出的蓋世英雄。

這般英雄,終是虎落平陽。劉邦勢力興起,項羽屢次派兵討伐,未果,與其交戰,屢戰屢勝,卻因一敗,便由盛轉衰。夜半,四面楚歌,項羽不免一顫,難道楚國諸侯已盡數投降?悲歌一曲,虞姬附和,衆人不能仰頭。天明,二十餘將士突破重圍,無人投降。至烏江,霸王已有刀傷二十餘處,再無退路。要過江嗎?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剛擡起腳,又停住。當初,多少江東子弟是因信任纔跟隨他,如今返回,苟且偷生,怎對得起父老相親啊!戰,由我而始,那就由我而終吧,還天下一個太平。想到這,手起刀落,這一刀,是對江東父老的義,更是對天下社稷的義。

項羽的血,至今隨烏江翻涌,他的義,更流傳在人心。我終於理解,烏江邊,他不是不甘,不是不敢,是義。揮刀前,項羽眼中,是滾滾烏江,是與虞共唱的詞,是萬千江東子弟,今日,他的死,他的義,將被流傳,只有如此,才無愧江東父老。我終於理解,爲何是項羽本紀,非世家,更非列傳,如此大義,只有西楚霸王。

篇三:漸漸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

“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我不解,不解他皇帝做得如此窩囊,滅國前奢靡無度,滅國後便傷心沉淪,還被賜毒酒而死,一代帝王怎能落得如此下場?我不屑。

不久前學習中國歷史,講到詞,“李煜”這個名字又頻頻出現。歷史老師磁性的男中音,厚重不失情調:“南唐後主李煜,世人尊爲“詞帝”。亡國前沉迷女色,花天酒地,亡國後悲傷不已,終日以淚洗面,雖是昏君,卻對宋詞頗有貢獻。”

我不禁帶着疑惑重讀《李後主詞選》,以亡國之君的角度反覆賞析。我細細品那一字一句,一笑一嘆……彷彿看到“簾外潺潺”夾帶“春意闌珊”,“無言獨上西樓”之人,望“月如鉤”,嘆“林花謝了春紅”,只得於“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似乎見那“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於“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的清平之樂中,賞“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冷冷清清,看“車如流水馬如龍”的熙熙攘攘,聽“燭殘漏斷頻欹枕”的悽悽慘慘……確乎華美精緻,我收起了不屑。但我仍不理解,僅僅華美悲傷的文章,何以被人傳唱千年,經久不衰?

直到看過《人間詞話》才明白:“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爲士大夫之詞。”李煜的詞明白如畫,感情不加掩飾,肆意流露。

開寶八年十一月,宋破金陵,李煜出降,後被俘至汴京,封“違命侯”。南唐滅。國都淪陷。崩壞。直至化爲廢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於樓臺之上高聲誦着,直到無盡的深淵將他吞噬,肉體的頹廢更激起內心的瘋狂,不知第幾次的自我陶醉,曾幾何時的愁思迸發噴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萬籟俱靜,所聞之處,皆是無聲。滿頭亂髮模糊雙眼,淚水由晚風捲去,化爲最後的悲慼、沉寂,徹底將亡國之恨寄與寰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政治甚至人品,李煜皆不是標兵模範,甚至是反面教材。但他作爲詞人,卻是一個絕無僅有的詞人。納蘭性德評價李煜詞曰:“花間之詞如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詞自李煜始由花間派對小情小愛純粹的描摹,轉爲士大夫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由小衆走向大衆。後世一切派別根源,無論婉約豪放,皆自李後主起。趙光義抹殺李煜的生命,卻無法阻止後世尊李煜爲“詞帝”。我漸漸明白,正是如此這般毫無掩飾的喜與悲,清晰分明的愛與恨,令其萬古流芳,不可磨滅。

漸漸地,我理解了李煜,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一個史無前例的詞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2jdl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