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行走在半命題作文(精選9篇)

行走在半命題作文(精選9篇)

篇一:行走在那段有梧桐相伴的時光裏

行走在半命題作文(精選9篇)

洪璧薇

於故鄉的那棵梧桐,早已枝繁葉茂。碎碎念念間,歲歲年年便也已經過去了。歲月敗人,卻也在認真記錄着期間的點點滴滴過往,或許這其中的緣分在冥冥中早已成必然。枝繁葉茂,濃蔭匝地的日子或早已逝去,卻仍在永葆初心,繼續前行。行走,行走在那段有梧桐相伴的時光裏。

“回去走走吧,走走那段有梧桐相伴的時光吧。”

兒時的多半時光,基本都在故鄉中度過。日出,日中,日落。春,夏,秋,冬。日子也在一天天地過着。院中那棵高大的梧桐,似從我出生前早已種於此地,一直從未變樣。那個小院中,承載的也是那段回憶,那段永遠也回不去,卻永遠銘記的時光。

春天的梧桐,初吐新芽。世界的顏色,也漸漸地變成了抹抹新綠。沉睡了一個冬季的整個小村落,也似乎慢慢醒來了。土道上孩童們的笑聲和奔跑的背影也從未停止。院裏的梧桐樹也吐出了新芽。片片嫩綠的葉子掛在枝頭,隨風晃動。“你來抓我啊!”“你才抓不到呢!”你追我趕中,春天,似也過去了。

夏日的梧桐,濃蔭匝地,樹下的片片陰涼,也是一大歡樂。於午後與外公坐於樹下,聽着外公絮絮叨叨地講着那些讓人昏昏欲睡的話,卻仍是那時的快樂。搖着蒲扇,喝着淡淡的紅茶,搖着搖椅,看着天空,幻想未來,便也是夏天吧。

秋天的梧桐,便披上了一件金黃的外衣,於炊煙中獨自靜默。這時的外公便會摘下片片梧桐葉,一些送到藥房,一些便獨自留下製作書籤,給我們玩。曾經也有人問過外公要不要把梧桐樹賣了換錢,外公卻說:“這梧桐是我們的根,丟不得啊丟不得!”年少無知的我尚不清楚外公所謂的根到底爲何物,外公便摸着我的頭,緩緩答道:“根啊,就是我們的依傍。以後你長大了,也要永遠記住這個啊。”當時懵懵懂懂,也只會趕忙點頭。

冬天的梧桐,便也只剩那個光禿禿的樹幹了。夏日裏的枝繁葉茂也不會再有了。正月時望向窗外,也只見偌大的院落裏只剩那樹幹還立於其中,不曾跌倒。記得有一年的雪下得尤其大,那時幾乎所有的樹都折斷了,唯獨那棵梧桐,堅持了下來。白雪皚皚的冬季,梧桐便也有了另一番色彩。

時光荏苒,轉眼間,那個只會玩耍的小孩子也長大了。遠離故鄉,也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人與事,對於這世界的瞭解,也越來越多了。在城市中看到的梧桐也遠遠比故鄉的那棵要大得多,卻總感覺比故鄉的梧桐少了些什麼。

時隔多年,重新踏上了那片淨土,心中也不免感慨萬分。看着院中的那棵梧桐,也長得更高,更粗壯了。那段時光,也似被衝開的洪水般奔涌而來。行走於其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那一幕幕的回憶,更是那份久別重逢,卻仍銘刻於記憶的鄉心,與那份特殊的感情。梧桐,也不只是悽清悲涼,也更是那心中熾熱的火焰,灼燒着故鄉的心與希望。

一輪夕陽跌於空中,一座小城漸漸藏於記憶,一雙眼睛望向遠方。遠方,不僅僅有那棵高大的梧桐樹,更有那份鄉情,鄉音,與鄉人在等待着我。故鄉,卻不僅止於懷念,也更是那份前進的動力與希望。縷縷陽光透過梧桐葉片落於地面,灑下的,不僅僅是那束光芒,更是那份來自故鄉的祝福,與勇往直前的動力。一直,都行走在那段有梧桐相伴的時光裏。

篇二:行走在“三線”間

馬梓倫

今日無事,閱一史書,驀然看到二字——“三線”。我因這兩字的牽引,思緒萬千。我的目光透過歲月的重重迷障,看到了北方茫茫雪原燃起的熊熊烈火,見到森嚴的百萬建設大軍;又穿過友誼關邊的陣陣迷霧,抵達東南的無數鐵艦的河岸,在那停留片刻,之後向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中西部,目光停駐下來。

恍惚間,我彷彿來到了建國初期的丹江口水庫,只見百萬民工、技術人員,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沒有先進儀器,他們就一算盤一算盤地計算,一張紙一張紙地記錄;沒有先進機械,他們就借用周人的經驗,一鐵鍬一鐵鍬地挖土,一獨輪車一獨輪車地運石……人民建設大軍力量爆發!

此時的我,心潮澎湃。我想,他們哪個不是家有妻兒、鄉有至親?哪個不是身懷理想,各有追求?但他們在國家的號召下,不遠千里,不顧自身,奮不顧身參加這個會戰。在有限的五十多天內,用鐵鍬、獨輪車剷平了黃土嶺、填平了大江,造出了橫跨千里的丹江口水庫。葛洲壩,劉家峽……無數人趕到了大西南,頂着擔憂和辛勞,用着鐵鍬與獨輪車橫欄大江、馴服江水。一陣陣水流奔騰而過,化爲了一度度電,點亮了黑暗的大西南,也點亮了對美好生活建設的自信。

眨眼間,我的思緒又來到了大西南。無數民工彙集到羣山峻嶺中,揮舞着鐵鍬,引爆着炸藥,在羣山間擠出平地,一噸噸釩鐵礦重見天日;一羣羣科技人才在山洞中實驗、在懸崖邊思考,從“呆礦”“死礦”中提煉出噸噸精鋼;無數鐵道兵在高山間扛着炸藥、在懸崖上扛着鋼筋,用鮮血貫穿了羣山、壓住了鐵軌,貫通了綿延千里的橫斷山脈,打開了大西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依託鐵路拔地而起,可造潛艇的國營432廠現於重慶……

“呆礦煉精鐵”“深山發衛星”“內陸造潛艇”……當我面對莽莽羣山時,當我面對“呆礦”時,當我看到深山發衛星、內陸造潛艇的任務時,我不禁發出驚歎之音。我們的技術人員,在現有的有限條件下,一噸噸地提煉鐵礦,一米米地伸延鐵路,一艘艘地建造潛艇……他們不斷頂着危險,爲祖國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目光在1964年的各省數據上掠過。核武器的味道從四處飄來,陰影籠罩了整個世界。不能被動挨打!強軍強國從此拉開序幕。各中小城市與鄉村中,一套套“小三線”火力全開,一批批武器彈藥流水般涌出;一個個縣區中“五小工業”拔地而起,鋼鐵之城遍佈中國;20億顆手榴彈、數億支步槍悉數下發,營造出“七億人民七億軍,萬里江山萬里營”的盛況……每一個縣都能獨立而戰,每一個縣都能重建工業,每一個人都能衝鋒陷陣……面對亡國滅種的威脅,新中國使出了一切籌碼,擁有了力挽狂瀾、涅槃重生的自信。這沖天的自信和能力,不僅驅散了大國核武器的威脅,更確立了我國在國際上戰略的地位。

時代落幕,歷史留下一句定論:“三線建設,指的是1964年到1980年,中國中西部十三個省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爲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建設。”

冷戰結束,那奇蹟的三線,也隨着硝煙散去。但那自信卻永遠留在了中國大地上,激勵着後人在奮發圖強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我的思緒重回現在的時代,我的目光離開了“三線”,但我的步伐卻沒有停下來,因爲我心中已經亮起了明燈,一盞“三線”精神的明燈……

篇三:行走在記憶的溪流邊

朱桐潼

沿着記憶的溪流走,我尋找五彩斑斕的鵝卵石,拾起閃閃發光的回憶。

——題記

偶然間在櫥櫃中翻出了兒時的手鍊,那曾經富有光澤的鵝卵石,如今滿是歲月的塵埃。

我的童年在故鄉度過,門前的那一條小溪,是兒時的天堂。午後,常常能看到一羣孩童在水邊嬉戲,或三五成羣地打水仗,或掛在一旁的榕樹枝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好不熱鬧。夏日的陽光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悄悄倒映着歡樂的場面。

其中我最喜歡,莫過於找鵝卵石。走到靠近岸邊,能直接看到水底的地方,有各色各樣的石頭。但幼稚的孩童也會是最挑剔的設計師,在花花綠綠的石子中,我只要個頭小且顏色淺,容易透光的鵝卵石。爲此,有時甚至要頂着一整個下午毒辣的太陽,才能找到兩三顆合人心意的。

如此辛苦地找,也只爲了一個目的:做鵝卵石手鍊。等到差不多湊夠數了,我便去一遍一遍地央求大人,請他們把石子磨得再光滑一些。這可是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經過打磨拋光,再漂亮的鵝卵石也只能暗淡無光。大人們煩不過,只能哭笑無奈地搖搖頭,幫我把石子磨光磨圓,開出孔,再用細繩串起來,手鍊便大功告成了。

這樣的一條鵝卵石手鍊,在陽光下可以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是我曾經最珍視的寶物,無論走到哪都要帶上。它陪着我,在小溪邊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夏日。可後來我逐漸長大,回到了城市中,這條手鍊也隨故鄉一起遺留在歲月中。

如今,看着眼前的它,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原來那耀眼的陽光終究也會暗淡啊。我想起了記憶中玩水的小女孩,想起她手上曾經耀眼的手鍊。但我的童年早已結束了,從摘下手鍊的那一刻起,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個女孩不知去往何方。

可當我洗滌去灰塵,把它拿到陽光下時,鵝卵石又反射出了光芒。在漫長的時光中,它從未因爲歲月的洗滌而失去光澤。我突然想起,只有經過打磨的鵝卵石,才能真正的發光,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那我何必去擔心,一段經過打磨的記憶,會不閃閃發光?

我是多麼想回到故鄉,走在童年的溪流邊,去無憂無慮地玩耍,去仔細尋覓那一顆鵝卵石。

但我不會這麼做。我戴上了手鍊,關上了櫥櫃。那裏早已不是我的伊甸園,我所期望的事,還在前方,還要經過很多的風吹雨打。

沿着記憶的溪流走,我戴着閃閃發光的鵝卵石,向昔日的自己揮手告別,向未來邁進。

篇四:行走在老巷裏

郭家祺

我第一次走那條老巷還是在很小的時候……

踏入這條巷子,古老悠久的氣息撲面而來,牆是那種復古的灰色,上面佈滿了蜿蜒向上爬的藤蔓。一眼望去,古巷的兩旁都是賣東西的,有補鞋子的、賣首飾的、賣早餐的、配鎖的……

在我六歲的時候,我和我的小夥伴騎着自行車快速地穿梭在一條條小巷裏,不知怎麼繞進了這條古巷。因爲剛下完雨,地上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水潭。我騎得太急沒剎住車,整個人摔在了水坑裏,夥伴們看着我狼狽的樣子都在捧腹大笑,而我卻因爲腳疼得發不出聲。我坐在地上哭泣,不知何時開始下起小雨,我感覺到千千萬萬的雨滴無情地滴在我的頭上,是那麼的冰冷。我無助地喊着……

不一會我感覺有一雙溫暖的大手把我從冰冷的石磚路上扶起來,我透過被水朦朧的眼睛看到是一位中年婦女。她把我扶進一個小店鋪裏,我看見了玻璃櫃子裏有許多的跌打藥酒,心想:這應該就是賣藥酒的地方吧。只見婦女拿出了一瓶紅藥水擦在了我的傷口上,一陣刺痛涌上我的腦子。她邊塗邊說:“是我店裏最好的跌打藥酒,可能會有點痛,別怕!”這一聲“別怕”使我的心溫暖。擦畢,她便開着電動車打着傘送我回到了家。

在一個清朗的早晨,似乎還颳着一絲絲的涼風,我邁開步伐直向學校跑去。跑過這條小巷情不自禁地轉了進去,到了一個包子店。有可能是第一次去,我進去後膽怯地說了一句:“有人嗎?我想要三個肉包,謝謝!”在我語音落下的那個瞬間一個聲音回答“好嘞!請稍等幾分鐘。”在這短短的幾分鐘等待裏,我四處環顧這店裏的環境,突然眼睛一瞄,看到了牆上掛着一幅寫着“二十年老字號”的牌子。我又忍不住自言自語:哇,二十年?要二十年如一日的賣包子可不容易啊!“來,你的包子!小心燙哦。”我的思緒被老闆的呼喚拉了回來,我看見老闆微笑着遞給我一個塑料袋。我謝過老闆,拿着肉包子走出店鋪。

咬着包子,一股暖意直涌上我的心頭。這暖意好似是那個包子的,也好似是那個老闆的。在城市裏,很少會見到老闆說這種暖心的話,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我覺得我接過的不是包子,而是人間販賣的溫暖……

走在這條老巷裏,我感受到了老闆的愛心與溫暖,在這清冷的早晨我便覺得不再寒冷。想到這我便飛快地奔向學校。

晚上點點餘暉灑在這條古巷子裏,照在每一個店鋪上,照在每一位老闆的心裏,折射出一道道溫暖的光。我漫步在這條古巷子裏,夜晚暖暖的微風吹……

篇五:行走在遠去的故鄉間

鄭思涵

清晨,三尺小巷,二胡之聲輕揚流淌。遠處老者悠然獨坐,拿弓拉弦儼然是蓄勢待發模樣。輕揉重劃,曲調婉轉,琴音飛揚。風不止,琴有聲,似是一汪清泉,在青石板上蜿蜒遠去,流淌在人們的夢鄉中。《春景》娓娓響起,一個個音符輕緩而不沉重,輕釦人們的心絃,震顫了心頭的花枝。音符訴諸心中的夢幻與希冀,驅散往日的沉抑,似春風般溫和與悠然。身邊微風吹拂,如絲如綢,音律猶如山間瀉下的瀑布,琴音時而輕緩,時而急促,時而綿長。琴聲陣陣,那是故鄉的音韻。不知何時,流行音樂替代了經典的琴音,這樣的清晨、這樣的琴音,似乎在漸漸消失。

午後,巷前,鑼鼓聲響徹天邊。兩隻舞獅熠熠生輝,猶如兩支殺氣騰騰的軍隊,飛馬一樣,是躍進的腳步;天雷一樣,是急促的鼓點;雄豹一樣,是強健的身姿;彈簧一樣,是蹦跳的身影;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兩支舞獅在暗紅的木樁上跳躍,旋轉,打鼓的漢子們敦實威風,一個個精神抖擻,紅光滿面,時而敲打鼓沿,時而肘擊鼓面,時而躍起猛錘,時而撫鼓輕敲。大鼓在響,小鼓在響,銅鑼銅鈸鏗鏗鏘鏘,有如天崩地裂之勢。說時遲那時快,一隻舞獅張開大嘴,一躍就咬下了樑上的紅球。不遠處青年擡着八擡大轎,擡着“老爺”走遍村裏大街和小巷,祈求的是來年風調雨順,保的是一年平安。舞獅躍起、“迎老爺”盛景,那是故鄉的模樣。不知何時,舞獅的身影、傳統的民俗活動少了,這些場景,似乎在逐漸遠去。

傍晚,暮色滿窗,炊煙四起安寧祥和。透過窗子,見一婦人拿着木鏟熟練地翻炒,孩童早已迫不及待地趴在竈邊,盯着紅粿伴隨着“滋滋”的聲響變得金黃,粉紅的面上鼓起了小泡,婦人將紅粿小心地夾起,孩童拿上早已準備好的碗,接走一塊比手掌還大的紅粿,顧不上熱氣一口咬下,金黃的焦皮帶着熱乎的油,粉紅的面軟糯,飯粒也沾着油光,粒粒分明,晚風帶着香菇、蝦仁、糯米、花生仁的獨特香氣,夾雜着青草的幽香,透過半開的窗子,鑽入鼻孔,那溫馨而愉快的感覺是平日裏難以感受的。點點香氣,那是故鄉的滋味。不知何時,便捷的外賣替代了傳統的美食,再能拿起食材精心製作的人少了,這樣的美味,似乎只能留在記憶。

記憶中的故鄉是清晰的,是美的。它有音韻,有模樣,也有滋味。記憶中,故鄉的音韻,那是“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聲松樹枝”之聲。故鄉的模樣,那是“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之景。故鄉的滋味,那是“先生自樂味道腴,此懷何嘗忘不足”之味。那記憶中故鄉的剪影,本是十分清晰,現在我卻悲哀地發現,這樣的故鄉,似乎已經遠去。

世事在彈指一揮間改頭換面,快節奏的生活像是一道無形的線,切斷了過去與現在。外面遮天蔽日的慾望在奔騰,而深陷其中的人們卻看不到身旁的日月星辰。時光打馬而過,故鄉正慢慢消失,可我不想,也不願去想,讓那關於故鄉的記憶也慢慢隨時光遠去。

時光啊,再走慢一點,好讓我在故鄉間再多走一回兒吧。

篇六:行走在華服之美中

劉睿睿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題記

小時候就沉醉於錦繡之美,喜歡看紀錄片中,一位位身着古樸衣裳的美麗女子,用一針一線一雙手,繡出龍鳳與鴛鴦,繡出草木和花鳥。還喜歡跑去博物館,看那些靜靜躺在展櫃裏的絕世精品,雖也不曉得那些紋樣到底是什麼意味,但就是喜歡。看着那細細的捲雲紋,就讓我想到蓬萊瑤臺;看到團花紋,就像進入了傳說裏的園林,有最珍貴的草木花鳥,還有龍鳳盤旋飛翔;看到水波紋,就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煙雨中望見水中的隱隱漣漪……

行走於華服之美中,沉醉於錦繡紋樣給予我的最美麗的幻想。

當我讀到《詩經》中“充耳琇瑩,會弁如星”一句,不由得感嘆道,這是怎樣高貴的君子啊,以鹿皮寶石制帽,隱居於竹林,卻仍令人“終不可諼兮”。又讀到《秦宮賦》中那“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又幻想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的身着華服的古代女子,有着古代中國特有的仙氣與韻味。

行走於華服之美,感嘆於古人的仙氣與高貴。

開始慢慢了解華服的形制。一位對漢服有些瞭解的朋友告訴我,一件漢服的形制最爲重要,而形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線。沒有中線的漢服是沒有魂的,它時時刻刻警醒着我們,做人,最忌諱的就是偏離了自身的中線。

華服的配飾也是極爲講究的。雖不至“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但也必“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若是一介落魄書生,也會做到“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離騷》中提及的多種香草,或用於配掛飾物,或用來承載香袋,那一柄精雕細琢,鑲金嵌玉的長劍,更是君子意志品行的象徵。

行走於華服之美,爲它背後之精神所驚豔。

華服,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是一代代中國人審美的結晶,是先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行走在華服之美中,可以感受到一針一線造就的錦繡紋樣之美,可以領會到古詩詞中對君子美人的最具中國古韻的美,還可以體悟到古人最本心的,對高潔傲岸的意志品行的執着追求。

讓我們一起行走在華服之美中,將華夏審美之精華繼續發揚光大。

篇七:行走在消逝中

張清爲

人這一生有太多的獲得,也有太多的失去。

隨着生活的時鐘滴滴答答的前行,消逝的不僅僅是那不復返的時光,還有歲月的容顏及稚嫩的笑臉,和那些難忘的童年記憶。

曾經我們是剛發酵的麪糰,奇形怪狀,毫無規則可言,嬉笑是主旋律,歡樂是主題曲,一塊又髒又臭的泥巴,就是我們的寶貝,一片片飄落的樹葉,挑動着我們的好奇心,一顆顆光亮的彈珠,深處不知蘊藏了多少勝利的喜悅,調皮更是我們的拿手好戲,搗蛋和淘氣是生活的樂趣……

那是我最純真的童年,無憂無慮,永不再來。

慢慢的,我們從一塊塊奇形怪狀的麪糰開始有了棱角,直到有一天,那曾經的臭泥巴、飄落的樹葉、光亮的彈珠、早已悄然無息地消失在我的生活中。學習、考試、成績成了我中學生活的新成員,那曾經給我們帶來快樂的童年,現在回味起來,顯得那麼多彩,那麼美好,那麼難忘……

自己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還是那個微風拂面的日子,生活與心情判若兩人,那稚嫩的笑臉不再屬於我,伴隨我的是學習、考試、成績,還有媽媽那嘮嘮叨叨的臉。偶爾翻出積塵的閒書,在體育課上狂笑一陣,下課去打鬧一下,就當是補償一下我們與日俱減的歡聲笑語。

這是我們的生活,忙忙碌碌而又平平常常。

再後來,我們被搓成了一個規則的幾何圖形,我們把學習安在辭典中最醒目的第一頁,花季中難免會出現青春期的叛逆,可辭典上醒目的詞告訴我們“不可以”。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們幾乎“喘不過氣”。那些曾經讓我們捧腹大笑的故事,早已勾不起一絲絲笑意,嘴角只是無奈地輕揚,揹着公式離開。

我們變了,變得懂生活,懂寂寞,自律,分秒必爭,這些詞在腦海裏刻下,與童真揮揮手,說一聲深情的“再見”。

行走在消逝中,學會了生活,理解價值,明白了付出,牢記了回報,可是再也不會有稚嫩的笑臉,也找不到那顆無憂無慮的童心,我長大了。

一轉身童年時代已成記憶,一轉身那些快樂版已更新,一轉身童心已被書本埋沒,一轉身……

行走在消逝中,我們要學會珍惜,懂得放棄,學會真正的生活,逝去的就永遠留在心底,希望出自明天,奮鬥源於今天!

篇八:行走在沿途的風景中

王心悅

生活不是爲了趕路,而是爲了感受“路”。

——題記

春風拂面,清明如約而至。同往年一樣,我們一家連同親戚朋友前往外地踏青。此之一行,一路向北,往石家莊漫山花溪谷。

幾個小時的車程以後,我在親朋的呼喚下挪下了車,跳一跳甩甩頭,扭扭脖子伸伸腿,努力緩和這“舟車勞頓”後的頭暈目眩,猛吸一大口空氣:啊——舒坦多了。於是迫不及待,蓄滿精力,朝溪谷進發。

你可別小瞧了它,它雖名爲溪谷,卻是李白筆下:“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的太行山的一部分,素以“陡峭盤險”聞名。儘管如此,也難不了行動敏捷、身手矯健、健步如飛的我。只見一個迅疾的身影在山澗中自由穿梭:擼起袖子,目視前方,雙手持平,瞅準時機,一躍,一併,林蔭小溪便掠影浮光般地向後閃去,就這樣,如泥鰍一般的呲溜幾步,我已來到了這半山腰。望着腳下努力攀爬着的形形色色的人兒與我那機靈的身姿打下的半片江山,喘着粗氣、淌着汗珠卻仍生出一陣欣喜,對登頂的嚮往愈加熱烈了。

誰知這時,天公硬是不作美,雷聲貫耳,大雨傾盆而下,劈頭蓋臉地將我澆成了個落湯雞,更是澆滅了我的滿腔熱情。見此勢,我只好躲到樹下避雨,心裏長出一片不開心的草。

“嘩啦……嘩啦”,淅淅瀝瀝的雨紛紛而下,滴答落地。誰知嘈雜的雨聲卻讓這溪谷顯得分外寧靜。雨中的一切都似虛無縹緲的,夢境一般,悄無聲息地洗滌着我的心浮氣躁。慢慢地,我似乎真的被抹去了怨氣,心沉了下來。望着眼前的瓢潑大雨,一個朦朧的念頭浮出水面:其實偶爾慢下來,看看風景,也挺好的!

終於,不知過了多久,雨停了。大雨過後的溪谷也似變了一副樣子:汐白蓋過了墨綠,蒸騰的水汽氤氳了這方春和景明,日光隱耀,山嶽潛形,原先綠得一碧萬頃的山谷也被澆灌得上下一白,薄霧冥冥。向遠眺去,這霧如同一簾巨大的網紗,朦朧了近處的亭臺山水樓閣,朦朧了遠處的小橋流水人家,朦朧了山清水秀,朦朧了萬家燈火,朦朧了天地,也朦朧了你我……真真是有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天地即爲衾枕”、“古今盡屬蜉蝣”的那般意境。

一時間,穿山越峽的急切和懇望登頂的燥熱煙消雲散,在這清穆靜謐的景色之下,一種純淨而美好的情愫油然而生,登不登頂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豁然開朗——

方纔的我爲何如此癡奔?只顧着大步朝前奔跑趕路,卻未曾注意到沿途的靚麗風景。的確如此,時光總是匆匆,人們總是追逐着時間的腳印,邁着步子趕着路,不曾停歇,就是風景再美,也不曾流連。但其實,只要我們學着偶爾歇歇,放慢腳步,學着歡喜承受生活的每一落筆,學着用心品味這個世界,就會驚奇地發現,沿途的風景也一樣很美好……

“姐姐,你怎麼這麼慢呀,我都快到山頂了。”遠處傳來小表妹的呼聲。就這會兒功夫,她已經躥到我前頭了。

“這你就不懂了吧,”我答,“你走過的是山路,而我走過的,是沿途的風景!”

篇九:行走在千年風華的黃沙中

日在夜的沉吟中掀起血的潮涌,千年流波,載着幾度沙洲冷,醉夢幾回長城盡。於風華中獨踽踽,於九州中書漢骨。任憑風沙四起,掩不去鐫刻龍鱗上的金箔,湮不滅深埋血肉的覺醒。哪怕是荒涼西北之境,蒼老的火光也仍冉冉。

平生,第一次踏上西北的黃沙,遼遠無垠的形象也與許多文學作品相照應。如路遙所言“溫暖的季風吹過了綠黃相間的山野;藍天上,是太陽永恆的微笑。”於是日月萬物在天地相接一線伊始,偶爾連攜遠山,輝映波光。風平時視野遼闊,風吹草低,忽現牛羊,西伯利亞的寒風似也沾染上泥土與熟麥的氣味,裹挾着耕農與牧民的心願,延綿流芳。而或風沙席捲,上下一黃,舉目,暗淡無光,天地失色,迷茫無助,此刻,求得金光乍現。

西北的風沙,撥開千古的沉澱,沾染了文人的風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大宋最後的風骨——文天祥的絕唱。他挺直腰桿,抵禦滔天的黃沙,但他的身後,卻是一個千瘡百孔,腐敗無能的國家。縱使面對忽必烈的威逼利誘,甚至親人好友的勸降,他安若磐石,不動如山。身爲宰相,他已經完成了愛國護國的使命,但身爲文天祥,他放不下畢生的堅守。最後,磐石撼動了大地,千萬民衆奮起反抗,拯救他們愛戴的宰相。不幸,文天祥已經先一步完成了他的堅守,卻沒能實現他的理想。肉體消亡,精神雋永,靈魂隨着不羈的狂風,將文人風骨送往四海。

我繼續在風沙中行,道聽途說,惚得,天地轟鳴。

西北的風沙,殘餘爆炸的灰燼,裹挾了學者的理想。神話中,天地之初,混沌一片,有盤古闢地;近代裏,開國之初,科技不興,有錢學森開天。在美國,他學術有成,集學歷、地位、錢財於一身,是千萬人夢寐以求的成功。他卻望向大洋彼岸的中國,毅然拋棄一切,孑然一身,遠赴重洋,踏上國土,埋頭苦幹。黃沙上遍佈的,不是一次次實驗中殘餘的碎片,而是他奔波不停的足跡。終於,兩道火光劃破寂靜的黑夜,巨龍發出了低吟百年的呼嘯,震撼了中國,震撼了世界!學者數千個日夜的理想得以實現。他離開家人數十年,最後的重逢,卻是他生命中僅剩的數月,他窮盡一生,換取祖國的富強,這份家國情懷,何其熱忱!

魯迅有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頑強的血肉永遠無法被消磨,千年的風華永遠無法被沉澱,他們的光輝永遠引領我們,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祖國的未來。

頃刻,黃沙散盡,熱烈赤忱的火光當空照耀,耳邊風的低語隨即消散,愕然回首,燈火闌珊之人領我繼續前去,日輪的火光搖搖晃晃,攀到腳邊。我們身負着數萬人之根基,共築祖國之繁榮富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6x3p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