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高三 >議論文 >

說雜議論文作文(精選4篇)

說雜議論文作文(精選4篇)

篇一:說雜議論文作文

說雜議論文作文(精選4篇)

鄭熙瀚

繁複曰雜,無章曰亂,求多爲貪。雜而不亂,雜而不貪,那些零星的知識碎片才能匯聚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無堅不摧。

我們常把無關痛癢的小事稱爲“雜七雜八的東西”,可事實並非如此。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絕對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而那些看似毫無關係的領域其實有着相通的精神內核。就像王維工於詩畫,對二者的領悟達到一定層次,從而使詩入了畫境,畫抵達了詩境,後人評說他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到了現代,雜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今天強調要全面發展,而不是偏科,便是因爲看似繁複的領域彼此聯繫後會成爲一個思維框架,讓我們藉此看到更大更廣的世界,譬如地理中孕育出歷史,歷史演變出哲學,哲學則又從源頭分化出物理和化學。接觸的領域越多,我們建立的體系便愈我完備,領域間的聯繫便會愈緊密。歷史上達芬奇這位中外聞名的全才,其作品便無處不體現着多領域融合的哲思。

因爲“雜”,所以不得不去嘗試。過去說一個人長於交際,說他上至官府下至市井,三教九流無人不識,這便是“雜”的一種表現。“雜”人們往往不會因循守舊,因爲他們想去不斷地發現新的事物,去接受,去領悟,去創新,從而變得“雜而益雜”,從而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

可“雜”歸“雜”,其中自有一種秩序的意味,否則只會自亂了陣腳,建起的圍牆也成個四不像,風吹即散。就好比砌牆,甭管用砂岩、頁岩還是大理岩,若是捧了堆沙子來也說要砌牆,那總歸是不對的,只會鬧了笑話。因此,“雜”不是“亂”,我們抱以關注的事,當基於一定的目的,否則便是憑着性子胡鬧,沒有議之價值。

有的人只追求數量上的多少,認爲愈多愈好。可那也不是雜,那是貪婪。有多少人,因爲知識焦慮而瘋狂購買各大平臺的“思維課”?這隻會讓人得到一時的安慰,卻讓我們離真理越來越遠,有害無益;這就好比搬了一堆長度大小不一的磚說要砌牆,只會浪費大量時間與精力。

最後,“雜”在字典上被認爲與“精”相對,可“雜”與“精”其實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上海海納百川,將各國風情全然揉進外灘,最終有了萬國建築羣,煮出了一鍋別樣的色彩。在雜中求精,便意味着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今天追求“雜”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追求“精”的過程。以求精的態度不斷篩除摒除“亂”“貪”,成爲一個徹底的“雜”人後,反倒活得精彩,有滋有味。

篇二:說雜議論文作文

汪芸

許多人談及“雜”會不由自主聯想到“雜亂無章”、“冗雜”,認爲“雜”就是多而亂,是需要摒棄的。實則不然,我認爲成爲雜人也不失爲一種正確的人生選擇。

雜不一定與精相反。雜只是涉獵廣泛,對多數領域有一定的認識,並不是放棄了對某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它只是使自己的學識更加淵博,不至於胸無點墨。雜也可以是精的鋪墊。只有在博覽羣書、嘗試不同後,我們才能真正明白我們真正擅長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真正渴望什麼。雜是實踐過後的成果,是引領我們走向專精的的一條道。

雜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它可以象徵着包容,是一種平和淡然的愜意。或許有人並不想在某一方面登峯造極——那樣過於銳利。他只想在每一方面都瞭解一點,對每一領域都能有所接觸。他不是爲了取得成就,建功立業,只是想充實自我,讓這日子沒那麼無聊。我們高聲讚頌那些在各自領域傲視羣雄的人,但我們無法否認那只是少數人。有人不甘平庸,誓要在這闖出一片天地;有人承認平庸,便拿起書來謀求快意。雜便是後者的態度,多多益善,知識豐富了,自我充實了,樂趣便也多了。

當然,雜不是無用知識的混亂堆砌,不是毫無邏輯的錯誤理論,更不是“過而不及”。我們所追求的雜,是整齊的,有邏輯、有分寸的自我提升。我們應該在雜的積累上,對我們現有的、已掌握的知識一一分類,使它們變得清晰明朗。我們應該對我們分好類的知識理明關係,順着關係思考,推出自我的認識。我們應該講究中庸,把握好分寸,雜而不亂,點到爲止,不應刻意強求,在一個知識未明確時便急切深入;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未到一半就輕言放棄。

若能做到以上三點,那麼“雜”也不再只單純是貶義的了,“雜人”也不再是一羣庸碌無能的人了,“雜人”也同樣是奮力前行的理想主義者。

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社會需要更多專家,同樣需要更多雜家。專精象徵着更深的鑽研,雜學預示着更廣的知識與更好的融會貫通。我們只有將專精與雜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我們高質量的、全面的人才,戮力同心,砥礪前行,才能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才能更高成就歷史意義,使社會,使國家愈發繁榮昌盛。

篇三:說雜議論文作文

呂藝

“雜”者,紛繁也。每每提及“雜”,總易使人聯想到“雜亂”“蕪雜”諸如此類的貶義詞,我卻以爲,有價值的“雜”,是一種不落窠臼的有序,是一抹百齊放的豔麗,是一份孜孜不倦的充實。

整齊端正的字帖固然令人賞心悅目,然而疏中有密、延展收縮的書法作品更予人一瞥驚鴻。初見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手稿,便甚覺驚豔:看似豪放甚至趨於雜亂,但目光流轉間,又見其筆法時而瀟灑銳利,時而委婉溫潤,配合完美,雜中有序,見之忘俗。這是“雜”的相互適應的多樣性所體現的美感。

畢加索以其荒誕紛雜的畫風聞名世界,梵高名作《星月夜》由無數繁雜小色塊構成。此種創意大概都與“雜”勾帶聯結,但又皆是沿歷史之河而下仍煥發絢麗光芒的寶藏。然而君不見,其大膽筆觸下遵循的是色彩的規律、線條的秩序,乃至於蘊藏在藝術深處的濃烈思想感情,這樣一副副智慧的產物,又豈可輕易以“雜亂”形容之?

值得注意的是,有序的“雜”,纔可談其內涵及其多樣性,倘若只雜於淺層而凌亂無規律可循,便如同破爛櫥櫃中的臭油壞醬,抑或是過家家般的創作,只能是無意義的結果。

這是藝術中的“雜”之美,而“雜”也更多的體現在歷史發展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法、道、墨等思想流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輝映。無數學派前赴後繼之涌現,羣儒爭雄,何謂不“雜”?然而這一幅幅思想與文化最爲光輝燦爛、羣星閃耀的時代,其間種種學說,於各方面所取之進步,何謂不巨大?於後世之影響,又何謂不深遠?

這場文化盛世出於社會的大變革,而有集萃深厚睿智內涵的“雜”正是起到其中的推動作用。若是形成統一的思想系統,便未必可以取得如此大的發展。這是紛紜的學問與智慧對立而又交織在一起的傑作——如同一張看似紛雜而實際成體系的大網,又點綴上林林總總文化與思想的瑰寶。

今“學,在精不在多”的提倡者大有人在,我卻無法苟同。誠然,獨樹一幟的成就彷彿十分豐偉,不過“雜學”不應被摒棄。

“雜”是對各方面知識的孜孜以求: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令人讚歎;“斜槓青年”達芬奇其多領域的巨大成就讓人驚豔。追求更多的智慧以完善自身,大抵是“雜”的精髓所在。現在各類興趣班盛行,人們學習技能的渠道也變得便捷且多種多樣,安排妥當的條件下,“雜”何嘗不可取?同時要懂得去其糟粕,何必事事皆學,使無意義的雜浪費了時間!

“雜”之價值,在於其亂而有序,在於其深厚綿長的內涵,在於其推動的發展和促使的成長。以此“雜”之精神,便不懼有雜之未來

篇四:說雜議論文作文

黃昱鈞

“雜”字生來便不受待見,雜亂和雜務等詞都令人退避三舍。其實,“雜”之千變萬化,於處事的方方面面皆有可取之處。

“雜”相較於“整”,似顯零碎,不成體系。然而,表面上的破碎的感染力未必勝不過形式上的完整。漢代蔡邕獨創飛白書,又演變爲更常見的飛白筆法,便在黑字中總摻雜着些許露白,黑白相雜的效果反比僵直完整的濃墨更有靈氣。看似無意實具匠心的“雜”往往能打破固定的格局,象徵着思維的突破,進而掀起革新的浪潮。

“雜”的形式也決定了它遠超出“整”的靈活性。何謂閒雜?爲自由零碎之時。這也意味着閒雜時的安排可以依據情況自由調整,而不是按部就班。譬如車上幾分鐘或可休養小寐,或是背首小詩。若是硬要化零爲整,其死板的模式實在“不近人情”,也難以處理突然的事情。

由於“精”的存在,“雜”常被視作膚淺的玩意兒。無可否認,在專業的程度上,“雜”遜一籌,但其見識之廣博卻遠勝於“精”。不過這番“雜”可有高下之分。若是隻“混雜”,凡事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又沒有方向,走馬觀花,那必是遠不如那些專心致志、獨沽一味的專才。儘管如此,這些專才仍可能敗下陣來,因爲他們缺少開闊的眼界,自然就比不上那些善於“糅雜”並再創造的全才。

“糅雜”是一個將多樣事物精煉聯繫,融會貫通的過程。所謂“集百家之長”,方能“成一家之言”。由雜和精的絕佳模範,便是雜家呂不韋的名著《呂氏春秋》。非但個人如此,社會亦如此。若上海只是固守地方,也造不就國際綜合性大都市;若上海只是排外排洋,又何來這兼蘊弄堂風情、江南溫婉與西洋風格的海派文化?可見由小到大,均離不得“糅雜”的態度與法子。

或許有人會混“雜”、“亂”爲一談,但是二者有天壤之別。在“雜與整”中,雜看似無序實則有序,是一種零散的秩序,是一種新奇而有意味的秩序,而亂則是毫無思索的無序狀態。好比一紙塗鴉對比描象畫作,高下立判。而在“雜與精”中,雜是有意識地涉獵總結相當於“糅雜”,而亂是可稱爲“混雜”了。疫情初期中國的措施可謂“雜”,而有些國家現在還是“亂”啊!

無論是現實中盲目打破秩序求雜,或是閉門造車只求精,本質上都未釐清上述關係。雜與整並列,只是形式上不同;雜與精則是互相轉化的,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整體而已。無謂高下,不爭長短。

慢慢地,我們會悟出,“雜”,是一種態度,是我們自成體系的獨到見解,又交織起來,形成了這紛雜而變幻萬千的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gaosan/yilunwen/r99e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