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精選9篇)作文

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精選9篇)作文

篇一: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精選9篇)作文

歲月的長河淌過浸透血淚和屈辱的近代史,歷史的渺渺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戰伐。電影《志願軍》向我們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先人的壯勇事蹟,聯合國會上不屈的身影,鬆骨峯上遍野的屍骸,我們的先輩用血汗啓今人勃發,用勇氣譜寫壯篇。

持節不恐謂之勇。當美軍艇隊駛入臺灣,美軍空機轟炸東北,面對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會。我們的先輩深知這是去縣衙裏告縣老爺,必然沒有結果。但中國選擇發聲,他們憑藉心中的勇氣,用37年的時間走上了會場。別看他們果敢威嚴,可大會現場掛滿國旗,偏偏只差中國紅,銘牌統一整齊,偏偏中國銘牌臨時製作。而今,中國國力蒸蒸日上,我們不僅有持節不恐的勇氣,更有不退不避的實力與底氣。

知死不避謂之勇,用血肉搏刀槍,用屍骸堵坦克,用奔襲拼汽車。抗美援朝的勝利讓他們的所有的付出的意義變得更加厚重深沉。他們用“一身血,兩腳泥”的付出換來當下的和平,看到戰士們14小時奔走70多公里,我們是否想到爲體考800米而頭痛的我們?看到戰士們手臂折斷,卻單手扛槍槍擊殺敵人,我們是否想到割破手掌時流下的淚痕?他們不怕死,卻怕自己少打一場仗,子孫就要多吃一場苦,中國就要多受一次屈辱。

勝敵壯志謂之勇,“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是他們心中所想,沒有尖刀利炮,沒有魚肉麪包,但熱忱與團結及必勝的信念,使他們步步爲營,大步向前。

感先人壯勇,啓今人勃發。在《志願軍》中,亦看到不少青年的身影,有遠渡重洋助國成長的吳中正,有誓死堅守骨鋒陣地的孫醒,更有年華正茂時犧牲的毛岸英。看過先人所歷,始覺今日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爭做先鋒人與逆行者,願以寸心寄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

篇二: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當硝煙籠罩了我國邊境,當炮火撕裂了和平的寧靜,當鮮血染紅了異國的雪地,你是否願意遠赴戰場,爲國捐軀?當慶賀的彩旗飄遍華夏大地,當發展的高歌代替了逼近的炮火,當幸福的笑語衝散了硝煙的塵蔽,再次翻開那段歷史,你是否仍會爲之震撼,淚流滿面?

1950年,志願軍烈士用生命書寫下他們的答案;今天,電影《志願軍》以嶄新的角度帶我們重新擷起那段崢嶸歲月。影片如很多同類影片一樣,對戰場進行了生動而又壯闊的描繪,從志願軍到38軍,從38軍到113連,場面逐漸聚焦,生動詮釋了正是每一名人民志願軍捨生忘死、爲國捐軀的崢崢鐵骨,匯聚成了以肉身搏鋼鐵的壯烈史詩。同時,影片別出心裁地描繪了另一個戰場——外交戰場。它讓我們瞭解到了我國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處境,充分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雄偉氣魄和過人膽識。特別是影片高潮階段伍將軍在聯合國義憤填膺的即興發言,是中國代表的控訴,更是海內外全體國人的心聲。兩個戰場平行講述,互爲印證,互相補充,前者爲中國正名,後者爲中國發聲。

不同人有不同人的報國之路,而所有人的報國赤心爲一。戰士衝鋒陷陣,前仆後繼;外交人員在沒有硝煙而又針鋒相對的戰場上爲國正名;科技工作者傾己所能,歸國相助;全國人民萬衆一心,鼎力支持。影片展現了每一位中華兒女在面對國家危亡時的凜然正氣,堅定不移。酌古御今,如今中華民族的嶄新篇章將由我們書寫,擎畫的宏偉藍圖將由我們一一實現,我們當代青年也當承先烈之炬火,照今世之中國。作爲學生,我們也應探索自己的報國之路。杭州亞運會上,少年小將雄姿英發,爲國爭光,是他們的報國之路;無數學生攜筆從戎,捍衛祖國,是他們的報國之路;而我們每個人的報國之路,或光鮮亮麗,或默默無聞,只要心懷一顆報國心,無處不可灑熱情。

七十多年前,志願軍烈士寫下他們的答案,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亙古不變的迴響;今天,答卷交由我們手中,也必將留下燦爛的一頁。

篇三: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老師和家委會的組織下,我們收看了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這部影片無疑給了我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

影片主要講述了在抗美援朝出兵前中國國內外的緊張形勢,以及出兵後志願軍的英勇作戰,生動地闡釋了中國對於朝鮮戰爭的立場: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從不懼怕戰爭。

美國軍機轟炸東北邊境,將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發動武裝挑釁;歸國武器專家在分析了雙方國力後,點出中國與美國戰鬥如同三歲小孩對抗拳王;志願軍渡江需要蘇聯空軍掩護,但斯大林拒不支持……在如此形勢下,對於要不要打,打了能不能贏,周總理給出了答案:只有打贏,中國人才能活下去。在決定出兵後,彭德懷元帥對毛主席說的話更是讓我熱血澎湃:“你的紅旗所向,就有我的陷陣衝鋒。”志願軍戰士們的確是這樣做的。

紅旗所向,是七十四公里外的三所裏。志願軍113師在接到穿插命令後,立即出發,在夜間十四小時內穿插七十四公里,奔襲三所裏,最終先於美軍五分鐘到達,並展開阻擊。面對敵人的坦克、裝甲車,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志願軍戰士僅憑手榴彈和燃燒瓶就展開了殊死搏鬥,用巨大的犧牲換取戰鬥的勝利。我思考過,七十多公里的奔襲,用的是腳嗎?不,是意志。炸開坦克的是手榴彈和燃燒瓶嗎?不,是必勝的信念和血恥的決心。因此,武器並不是決定戰爭的唯一因素,意志和信念往往比武器更具殺傷力。

紅旗所向,是至關重要的鬆骨峯。鬆骨峯上,志願軍僅憑一個連的兵力,擋住了裝備精良的美九軍五次衝鋒。那裏發生了槍戰,經歷了肉搏,失去的陣地被重新奪回。最讓我觸動的是一位失去右臂的戰士用牙咬住穿過扳機的布帶操縱機槍進行射擊,在烈火中頑強地阻擊敵人。他們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用肉體鑄造起鋼鐵長城,不怕犧牲,無懼無畏,堅決地執行任務,像一顆釘子釘死在鬆骨峯上。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紅旗所向,是聯合國會議的談判桌。團長伍修權特意叮囑同聲譯員注意會議上中國名牌的拼寫,因爲那是中國國名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據理力爭,控訴美國的醜陋行爲;志願軍勝利的捷報傳來,粉碎了美方代表的發難,全體中國代表歡呼雀躍。衝鋒陷陣不只在戰場,外交的談判桌又何嘗不是針鋒相對的鬥爭場?中國代表的鏗鏘發言讓我深切感受到:國家可以弱小,但不能沒有骨氣!

一面紅旗向着戰場,志願軍衝鋒陷陣,保家衛國;一面紅旗向着聯合國的談判桌,中國代表頂住壓力,沉着應對。毛主席說:“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我說:“誰敢陷陣衝鋒,唯我中華兒女!”

我們何其有幸,生於當今富強中國,享受和平,不用衝上戰場,在國際外交上挺得起自己的腰桿。但是,志願軍衝鋒陷陣的精神在如今不可或缺。社會的建設者應做好本職工作,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獻上自己的一份力,並努力在各行各業克關攻堅,逐步實現自主,防止國外“卡脖子”搞壟斷。而作爲高中生的我們,則需腳踏實地,敢於向困難衝鋒,向挫折亮劍。要樹立遠大理想,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緊密聯繫,插好自己心中的那杆紅旗,不斷增強自身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強化本領技術,在志願軍精神的光輝領導下,朝紅旗所向,陷陣衝鋒。在如今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也要團結一致。黨的紅旗所向,便應有中華兒女的橫刀立馬、陷陣衝鋒。

古有譚嗣同爲推行變法捨身取義,今有黨員幹部爲實現百年目標紮根脫貧事業。從古至今,紅旗所向,皆是陷陣衝鋒。橫刀立馬,捨我其誰!

篇四: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走出影院,我的雙腿又軟又涼,可心中卻好似燃着一團火。“鬆骨峯”,“三連”,“38軍”……這一連串關鍵詞在我腦海中如流星般劃過,擦出神聖的光。

氣氛緊張的中南海,危機四伏的北朝鮮,炮火連天的三所裏……我看見彭德懷司令身先士卒,不顧生命悍然過江;我看見毛岸英一心爲國,不懼炮火只爲文件;我看見三連戰士慷慨赴死,一直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正如彭總司令所言:這一代人是一身血兩腳泥,這樣拋頭顱灑熱血,只爲後人不再負債累累。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至純,這一幕幕場景催人淚下;而那句“告訴爸爸,他28歲時去上海乾了大事,而我也28歲了,也要開始擔當了”更是鐫刻在我心中,仔細回味,蕩氣迴腸。

可是,在這樣一個以戰爭爲主題的影片裏,我也看到了許多日常的畫面:是孫醒剛歸連時,幾個戰士鬧成一團;是鄧嶽與李默尹見面時,兩人談笑風生;是毛岸英陪伴楊三弟時,二者的親切交談……這一個個畫面,甚至回憶起來都會令人嘴角上揚的畫面,給我帶來了一種毫不違和的熟悉感——這不正和我們高中生平日嬉笑打鬧是一樣的嗎?忽而想到徐懷中的話——軍事題材不僅要寫金戈鐵馬,更要寫人性——我忽而意識到這一幕幕實則就是那些鐵血戰士背後鮮活頑皮的一面,不禁肅然起敬。他們也有同我們一樣頑皮的性格,他們也有同我們一樣鮮活的生命,他們也有同我們一樣美好的夢想,他們也正處於同我們一樣最美的年紀——而正是他們不懼嚴寒,咬牙硬挺,夜渡大同江;而正是他們不畏艱辛,一鼓作氣,連跑七十公里;而正是他們不顧性命,死都不放走敵人的坦克!我想,合上眼的那一刻,他們心裏必有一個共同的聲音;願山河無恙,家國永安。

除朝鮮戰場外,美國紐約,也正發生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裏,也有一批戰士在爲國而戰。當唐笙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拼寫無誤時,當伍修權義正詞嚴地怒斥美國帝國主義者的惡行時,當在場中國人甚至是一些黑人都默流下眼淚時,當中國代表高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我甚至想同他一起站起來,想同他一起高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君可見走入會場時中國代表的從容鎮定,君可見面對奧斯汀無禮羞辱時中國代表的不卑不亢,君可見得知志願軍大勝時中國代表們無法掩飾的欣喜若狂與自豪——彷彿那句“聖誕攻勢已成歷史”就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最好考證!

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爲你負重前行。如今離朝鮮戰爭也過去了七十年,可我相信,鬆骨峯上,“三連精神”將永不消退;可我相信,聯合國裏,那句“中國人站起來了”會始終迴響;可我堅信,刻在國人骨子裏的品格,會激勵後人更堅定地前進!

作爲一代新青年,身處盛世,我們不但要珍惜這盛世,更要繼續創造盛世。接好時代的接力棒,是我們的任務,更是我們的使命。只有這樣,我們才無愧於那些爲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我們纔對得起他們——那些最可愛的人!

篇五: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兩千多年前的易水旁,在高漸離悲壯的驪歌聲裏,荊軻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爲國復仇的絕決之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兩千多年後的鴨綠江畔,在新中國百廢待新的危難關頭,中國志願軍戰士們不懼美帝及其率領的十六國聯合國軍,毅然走上了保家衛國的英勇之路。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1950年,新中國剛滿一歲。美軍公然插手朝鮮內戰,將戰火燒至三八線,並派遣第七艦隊佔領臺灣海峽,明目張膽地威脅中國。正如武器專家分析的那樣,當時中國的實力不及美國的千分之一,憑什麼與美國打?且蘇聯拒絕派空軍支援,這意味着中國將在完全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與美國王牌軍隊作戰,幾乎沒有可能獲勝。但是,爲了國家的安全,爲了子子孫孫的幸福,當時世界上最不想打仗、也最不能打仗的中國用戰士們的血肉之軀堵住了美軍的坦克飛機;用同胞們的鋼鐵之志築成了無法逾越的萬里長城。“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縱使天寒地凍,赤腿亦能橫渡冰河;縱使肝腸寸斷,刺衛也要保家衛國;縱使積貧積弱,雄音終會叩問天穹。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團結、偉大的民族,它不懼強敵侵略,它永遠屹立不倒。正如周總理說的:“只有出兵,纔有和平的希望。”

青山處處埋忠骨,馬革何須裹屍還

鬆骨嶺上,38軍3連爲阻擊美國軍隊,幾乎全員陣亡;三居嶺旁,江潮命令全程無線靜默,73師在不足十四小時裏疾行軍七十多公里,死者無數;長津湖中,冰天雪地,戰火紛雜,凍死者不計其數。當聽聞毛岸英犧牲之時,毛主席悲痛欲絕——那是他最疼愛的兒子。而其他數十萬犧牲了的中國志願軍戰士,又何嘗不是中國人民們所疼愛的孩兒呢?當詢問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的屍體運回時,毛主席拒絕了。他寫詩低吟:“青山處處埋忠骨,馬革何須裹屍還?”是啊,毛岸英是志願軍的第一個兵。他雖是主席的兒子,但更是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他死的壯烈,死的光榮——所有保家衛國而犧牲的烈士們死的壯烈,死的光榮!

揆諸當下,我們生長在和平的中國,遠離了戰亂與飢餓。有人說:“過去用人命打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爲何還要觀看抗美援朝呢?不如躺平,即時行樂。”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俄烏衝突不斷升級,巴以戰爭紛爭不斷,中國寶島仍未收復,美國依舊虎視眈眈。在這種緊張的國際局勢下,我們更應該艱苦奮鬥,爲國效力,居安思危,如履薄冰。正如彭德懷所說:“我這一輩子總是遇到令人難以跨過的大坎。但一個人一生總要遇見那麼幾個大坎,有些人想遇都遇不到。”時代的大坎已經來臨,願諸君承志願軍之志,於危難前雄赳赳,氣昂昂,砥礪而行,共着黃金甲,百戰破樓蘭。

篇六: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桃之夭夭,灼灼中華。史海鉤沉,漾開平境般的水面,熠熠撲閃的,是那最可愛的火種。

戰火重捲起硝煙,燃至鴨綠江彼岸,手持殺戮之矛的帝國主義勢必要扼殺這個剛滿一週歲的新中國。

何去何從?

是不顧一串串數據冰冷而理性的對比,亮劍對峙,還是任由其在家門口殺人放火,甚至撒尿嘲諷?

“長征難不難?”

“紅軍不怕遠征難。”

“打美軍難不難?”

“難!”

鋼鐵、石油等不足對方百分之一,用“巴祖卡”阻擊鋼鐵坦克,用“沒良心炮”轟炸戰列艦,這絲毫不易於讓一個小孩戰勝拳擊冠軍。

那,要打嗎?

打!“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新中國是最不想打仗的國家,但必須馬上就打。因爲除了打贏,別無選擇。

“此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誰沒有家與家人的纏綿,誰就不是人;誰沒有對身後萬家燈火的悍然,誰就不是中國人。所以,千千萬萬志願軍戰士赴朝作戰,沒有再回頭看一眼,即便死的可能大於生的希望,但爲她而戰,又怎能囿於那半畝方塘。

“我想盡量減少犧牲。”

“戰爭是需要付出犧牲的,我們不付,兒子付,孫子付。”

都不付,誰付?

萬劫不復!

我們已經付出千千萬萬人的犧牲來喚醒她,難道僅僅是爲了揉揉眼、打個哈欠,又睡下去嗎?

“還是我們來付吧。”

再無言,心已如磐石。

72、5公里,14個小時,生死奔赴,但這次不是奔向生,而是死。

“我死是爲了更多人活着,沒有選擇,也不需要選擇。”

我不死,誰死?中華兒女的氣節在此被千倍萬倍的放大。生,何足惜?死,何足懼!正如美軍士兵所說:“要戰勝一支想死的軍隊,是不可能的。”人民志願軍正是這樣一羣人,隨時隨地都準備好面對死亡,他們是死神也畏懼的人!

“第七穿插連,應到157人,實到1人。”

再美妙的聲音在這句話前也會顯得嘶啞聒噪,再靈動的言語在這句話前也會顯得蒼白無力。我們不知道“157”怎樣做減法才能得到“1”,我們只知道這只是千萬道減法題中的一道。

鬆骨峯上的335團3連,應當被永遠銘記。無數次在寒天中炸爛又凝血的手,五指全無,已不似手的模樣,卻仍緊握着槍;無數個在大雪中燃火的軀幹,屹立不倒,已不見人的面孔,卻仍衝鋒陷陣。無論是冰冷的寒雪,還是燒灼的烈焰,都蓋不住他們心中的火種,最可愛的火種啊!那是新中國的火種。是中華民族的火種,是全中國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的火種!

百年火種,以血燒鑄,以心延續。縱使乾宇爲沉冰寒雪所封,哪怕坤宙爲烈火熾焰所破,我們也小心翼翼地永存着這可愛的火種,向未來遠渡。

篇七: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影片開頭,是3連一羣朝氣蓬勃的小夥兒在火車站臺上追逐打鬧;影片結尾,是孫醒一人抱着戰友鮮血淋漓的屍體痛哭不已。《志願軍》是我看過,繼《長津湖》後又一部致敬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仍然熱淚盈眶,熱血沸騰。

忘不了,毛澤東主席徹夜會談,卻未能與長子毛岸英見上最後一面,他說:“我這個做父親的,卻怎能不擔心兒子呢!”忘不了,師部被炸後,通迅排成爲了第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他曾說:“我們通迅排能打的很!”;忘不了,在38連趕路耽擱,未按時到德川阻擊,彭德懷批評樑興初,他說:“罵我可以,罵38連不行!”;忘不了,唐笙在助理掛家門鑰匙時,她說:“自從抗戰結束,我就沒有家了,我也想擁有這麼一把家鑰匙。”一幕幕戳人心腸的細節,一句句震人心魂的言語,讓人真切感受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的苦難與悲痛,也更讓人深刻領悟“何以中國,何以中國人”。

戰友情,軍人魂,彭德懷總司令的那句話:“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就必須要付出點什麼。如果我們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一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深深地激盪在每個戰士的心中,也久久迴響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猶記得,戰士懷抱炸藥包,躺在敵人的坦克下,與其同歸於盡,那是戰死沙場、爲國捐軀的堅毅與英勇;猶記得,戰士們聽到分任務時的歡呼雀躍,那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樂觀精神;猶記得,鬆骨嶺上3連以百人之力擊退美軍4次進攻,殲敵千餘人。當連長戴如義問:“還有沒有人活着?”無人舉手,可當他再次問道:“還有沒有能戰的?”一雙雙血肉模糊的手,從雪地裏伸出。那一刻,我的心靈爲之重重一擊。就是那舉起的手,托起中國的整片天,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那一刻,我淆然淚下。

毛岸英說:“告訴爸爸,他28歲在上海乾了件大事。今年,我也28歲了。”難以想象,正是這樣一羣少年,他們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多歲,爲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創造“抗美援朝”這樣一個不朽的傳奇,令後人銘記、敬仰。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從來不缺挺身而出,奮勇爭先的中國少年,他們是時代的曙光,是民族的脊樑,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憶往昔,霍去病少年將軍,封狼居胥;周瑜意氣風發,“淡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岳飛精忠報國,“撼易,撼岳家軍難”。看今朝,陳祥榕“清澈的愛,只爲祖國”,在20歲的年紀爲祖國邊防事業英勇獻身;杭州亞運會上,青年運動員勇奪桂冠,爲中國創下“201金”的歷史最佳成績。少年強則國強,惟有青年銳意進取,勇立潮頭,向光而行,國家纔有前途,民族纔有希望

少年不懼歲月長,彼方尚有榮光在。那個戎馬倥傯的年代,少年戰士們燃起時代的燭光,將一塊塊破碎的九州大地拼成一幅萬里江山,拼出一支亙古的中華脊樑,譜寫一曲悲壯動人的英雄凱歌。老將不死,薪火相傳,不屈不撓的中國魂萬古長存,當下正是大有可爲的新時代,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的我們應繼承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具備“苟利國家生死以”的志向和“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織就遠大理想,成就精彩人生,築就時代輝煌,唱響一首“強國有我”的青春讚歌。

篇八: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滿一歲”,就面臨着是否“抗美援朝”的艱難選擇。氣氛緊張的中南海、拋出一連串質問的歸國專家、美軍悍然投下的炸彈……這一切,都可以用彭總司令回答毛主席的那個“難”字來概括。

哪裏難?缺乏空軍是難,沒有坦克是難,“好日子終於盼到頭了”卻又要奔赴戰場更是難。回望崢嶸歲月,“難”是硝煙紛飛,天人兩隔之悲;放眼美好今日,也不乏百年變局、帝國虎心未泯之“難”。對於我們青年而言,如何求學,又如何將所學用諸實踐,讓“圓夢”與“追夢”順利對接更是當頭之難事。正所謂“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長征路”,我們這一代人要攻克我們這代人的“難”,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這部影片裏找到了模糊卻又堅定的回答。

從小到大,我們看過的類似宏大主題的影片不在少數,如若能從每一部中挖掘出新意、汲取到新營養,我們心中的星星之火才能永葆跳動之姿,不沉淪爲只會嘴上高呼口號內心卻空虛乾癟的“僞熱血青年”——國家不需要這樣的青年。就譬如說在此片中,我注意到了一個小片段:毛岸英幫助過的那名新兵來到他的墳頭對他鞠躬,這一幕被彭總司令看在眼裏。當時他說:“現在想想,或許世上的難事都不怎麼可怕。畢竟,有的人連困難都無法再遇到了。”岸英臨走前沒和主席告別,託人帶給他的話是:“您28歲去上海乾了大事,現在我也28了。”說完,就踏着堅毅的步伐登上了朝鮮之徵。大概天下難事,莫過於“青山有幸埋忠骨,馬革何須裹屍還。”所謳歌的那一條條鮮活可愛的生命爲之拼搏的事業。是啊,相比生離死別、家仇國恨之難,我們如今的青年究竟爲何喊“難”?哪有那麼“難”?

彭總司令的話,就像來自歷史的淙淙流水,厚重了我們的心靈,又彷彿雷霆一般振聾發聵,喚醒了我們頹喪乾澀的眼和耳。他還說,捱打的這筆賬,你不付,你兒子輩來付,你孫子輩來付,還是我們這些一身血、兩腳泥的人來付吧。如今的“佛系”、“躺平”青年,是萬萬對不起他們的。當今時代,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青年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前所未有,我們不否認困難的存在,也不逃避它來欺騙自己,而是要善於從“危”中尋“機”,從“難”中突圍“困”。如後浪般,澎湃動能,無限可能,這纔是我們該有的勁頭。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越是艱險越向前”已然成爲我們的座右銘。與困難偕行,在困難中磨礪自我,方此,纔不負血汗之歲月、時代之韶華。

篇九: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觀後感

鬆骨峯上的熊熊烈火彷彿仍在燃燒,三所裏旁的隆隆炮聲依然震耳欲聾,電影所帶給我的震撼餘波如洶涌的海浪般一次次拍擊着心的峽岸,久久未退去。我想,縱使歷經時間的沖刷、風雪的侵蝕,英雄的豐碑始終屹立不倒,先烈的精神亦將薪火相傳。

當橫行霸道的美軍戰機囂張地越過三八線,將燃燒的彈藥投擲於無辜的農民身上;當飛揚跋扈的美軍海艦肆意地侵犯臺灣海峽,將侵略的行爲粉飾成正義,新生的中國政權面臨着這樣一個重大抉擇:戰或不戰?正如影片中所言:“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爲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鬥爭。”幾十萬志願軍戰士莫不攜帶着堅定志向,義無反顧地奔赴朝鮮戰場。雪原上的腳步聲,是最鏗鏘的巨響。

翻閱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中華民族從來不乏捨身報國的英勇之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鄉拜而死,臨刑殊從容;“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林則徐不避明槍暗箭,盡展英雄本色;“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秋瑾血灑軒亭口、殉志爲蒼生……以至那抗美援朝戰爭中,以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潛藏在草叢中忍受烈火炙烤的邱少雲,他們的心中燃着一團更爲熱烈的火焰,烈火中涌動着報國的忠心,不渝的信念。他們深知自己身上揹負着遠比生命更爲重要的東西,所以不論冰霜摧殘抑或烈火焚身也都不退卻,所以即便道阻且長也向死而生、永不停步。遍地的炮火炸開遍地的花,黑色的泥土中混雜着血與肉,峯頂的松枝仍堅勁挺立,未曾被風雪覆蓋,蒼翠依舊。

影片中令人尤爲印象深刻的是志願軍們的樂觀精神。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頭頂盡是灰暗的蒼穹,茫茫的大雪似乎愈掩埋一切,這所有的事物都給人以那麼多無告的陌生、絕望的辛酸,卻絲毫沒有給志願軍們帶來一絲壓抑或無措之感。冰冷着的,墜落着的,是雪;熱騰着的,行進着的,是人。面對殘酷的戰爭,他們把艱苦剝開來細細化回味,艱難激烈的戰鬥被他們形容成“好吃的魚眼珠子”,往昔崢嶸歲月裏的痛苦也不過爾爾,抹不去的傷疤最終只成戰友重逢時的笑談。這種樂觀的英雄主義精神,自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以來便愈發鮮活地體現在每個戰士身上。而正是這份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更成了他們前進的推力,才讓那一個個英勇的靈魂在炙火與驟冷中磨鍊出鋼鐵般頑強堅定的意志。當我們去探究這背後的根源時,我們也不難窺見那出生入死、親密無間的戰友情爲他們的樂觀精神鑄造了一面怎樣堅實的盾牌,在更深處,這種樂觀精神又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那份革命必勝的信心及保家衛國的堅志。

那一輩的人們,行走在歷史的泥濘道路上,將青春與生命無悔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恰如影片中所言,若他們不願做出犧牲,那麼以後終將由他們的子輩、孫輩來還債。所以,他們選擇了揹負。一身血,兩腿泥,遠去的身影和堅決的步伐,是他們留給祖國最無言的守護、留給後輩最崇高的念想。

他們雖已遠去,其堅定意志卻從未消散,而是隨着漫天飄舞的雪花,無聲地落在了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頭。一個忘卻了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那些偉大的精神怎能就此湮沒在歲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在黎明前最後一刻倒下的英雄們,怎能被就此遺忘?那些在至暗時刻搖動紅旗,吹響號角的先驅者們,怎能不令山河都爲之震顫?時至今日,先輩們的頑強精神仍毋庸置疑地爲我們心靈幼苗的成長提供了沃土;它教會我們不忘樂觀,體會着苦難中的高貴;亦教會我們不失堅志,在上下求索中奮發向前。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已深深地烙印每個中國人的生命之中,革命先烈們的堅強意志、樂觀精神也薪火相傳,志願軍們的英魂將永垂不朽。

黑土地上仍落滿了白雪,倒在山岩間的英雄們,或已魂歸故里,或仍在無言地守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gjld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