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精選8篇)作文

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精選8篇)作文

篇一: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精選8篇)作文

魯迅的文章中常有一些看客,這些看客的形象無一不是冷酷無情、麻不不仁,被黑暗的社會吞噬掉了善心,空留下罪惡。

《孔乙己》中的短衣幫便瞧不起孔乙己,喝酒時總要嘲笑他,把他當做取笑的工具,並常常要揭開孔乙己不願提起的事,及無法縫合的傷疤,令他頹唐不安,而短衣幫明明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卻還是用冷嘲熱諷去刺傷孔乙己的心,無情地踐踏他的尊嚴。酒館的掌櫃呢?哦,他對此漠不關心,時不時也跟着嘲笑幾句,談及孔乙己總是因爲想起了他還欠了19錢,這足以看出看客們冷酷無情,唯利是圖。

在《藤野先生》中,那些看客們是迂腐,麻木不仁。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在觀看自己同胞被槍斃時,竟都津津有味,拍手叫好,嘴中還呼喊着萬歲。這多麼令人感到可悲,內心的憤怒油然而生,這些看客內心還流淌着鮮血嗎?不,恐怕早已是堅硬的冰,他們像是大腦不再運轉,被人操控似的,沒有思想。在這黑暗的社會下,魯迅終是棄醫從文,因爲他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喚醒這些迂腐,麻木之人,喚醒國人的愛國之心。

在《藥》一文中,看客們更是麻木不仁,幸災樂禍。夏瑜講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聽了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如潮水般涌去看熱鬧,甚至他的母親對他的英勇獻身不以爲榮,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爲革命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藥。真是令人可悲,可嘆,夏瑜的死並沒有在這黑暗社會下掀起一絲波瀾,只給無聊的看客增添了飯後討論的話題。

魯迅筆下的看客看似是諷刺人們的麻木,可笑,實則反映社會的黑暗。這提醒我們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要有自己的思想,心中要有溫度。

篇二: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要說這舊中國,還得看魯迅。魯迅先生用高倍顯微境將一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一羣看客,無情地剖析,把一個個恐怖的形象放大……

他們缺乏同情心,喜歡“孥”殘酷做娛樂。“孥“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當巡警和白背心一出現,昏昏欲睡的胖孩子“像用力擲在牆上而反撥過來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飛在馬路的那邊了;剎那間就圍滿了大半圈看客,接着又圍到三、四層,他們互相戒備着,生怕被搶了最佳觀賞位,後面的人伸長了脖子,蘇州俏的老媽子爲孩子指着白背心說:“阿,阿,看呀!多麼好看哪?”,路過的車伕跌倒了,人們同聲喝采:“好!”並且嬉笑着。不由讓人想起阿Q被示衆時,螞蟻似的人叢裏發出的狼嗥似的叫好。

他們無聊而且怯懦。本是爲看白背心而來,但似乎很快便忘了目的,只要有看的就行,不在乎看什麼。所以“禿頭正仰視那電杆上釘着的紅牌上的四個白字,彷彿很覺得有趣;而腳大漢和巡警卻在研究老媽子的鉤刀般的鞋尖,從都願意鑑賞別人而怕成爲鑑賞對象。沉重的無聊瀰漫在空氣裏,每一個萎頓的生命,都麻木,缺乏生命意識。示衆的材料與看客之間似乎失了界限,真正被示衆的倒是這一羣無聊的看客。

他們是愚昧的,沒有良知的。革命者爲愚昧的羣衆奮鬥而犧牲了,愚昧地的羣衆並不知道這犧牲爲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爲這犧牲可以享用。儘管那些內心有着真誠的爲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的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那些羣衆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最終爲國捐軀,身首異處,自己的鮮血卻被沒覺悟的老百姓當作治肺癆的迷信藥物吃掉。誠然,革命者是悲哀的。可這愚昧和麻木的羣衆又何嘗不是呢?

現在回過頭去再來看魯迅的作品,會發現先生筆下的,是一羣令人髮指的洪水猛獸。

魯迅說:”羣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這看客,讓人恐懼,害怕,我們通過文字得以感受到先生的悲憤。但這悲憤。是根植於廣大的愛與熱切的希望,正如他所言“誰也不敢十分決定說:國民性是決不會改變的,畢竟車伕們在默默地前奔。“

篇三: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魯迅先生文章很多,批判的人也很多。但被批判的行列中,有一個羣體佔了五成——他們被稱之爲“看客”。從《藤野先生》中槍斃了中國人還叫好的看客;到《孔乙己》中使孔乙己瀕臨絕望的看客;再到《示衆》裏引發不少鬧劇的看客……他們客串了魯迅先生的無數文章,可他們也正是魯迅先生最想拯救的人。

魯迅先生第一次在仙台留學時發現看客的存在:《藤野先生》中槍斃國人的影片,可謂魯迅先生一生的轉折點。不是中國人被槍斃,不是歡呼“萬歲”的日本學生(當然有部分的影響),而是“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酒醉似的喝彩”,徹底改變了魯迅先生的認知。由於“看客”從根本上使魯迅先生意識到中國人的病源,所以看客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愈爲經典、鮮明。

看客,主要指一些與自己無關的事指手畫腳,抑或冷嘲熱諷,而實際上漠不關心之人。他們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一鮮明特點:他不論批判孔乙己,楊二嫂,還是那個“狂人”,都是有其苦衷而被逼無奈,或良知未泯。而惟有看客——不一定是無名無姓的觀衆,也有有名卻未加塑造的人物——無端地奪人希望,踐人尊嚴。他們也未必是毫無善念的惡人,之中定有誠實守信的,定有勤勞能幹的,定有與人爲善的,但全因他們的麻木不仁而使這一切優點對於被看之人毫無意義,也便成了文章中的“惡人”。

而之所以“看客”作爲不加塑造的惡人,正是因爲他們生在一個病態的社會中,這也正是魯迅先生想醫治的東西,當時中國的內憂爲患,使許多人的追求停滯於生存線上,也便造成許多精神殘廢:有殘缺自信力的,有殘缺尊嚴的,有殘缺羞澀心的。這些殘缺都是他們停止了思考。他們眼裏,槍斃只是死了幾個人,侵略只是換了個長官,戰爭就是多了幾個難民,只要能讓他們的生活多一些新鮮的事物,都值得拍手叫好。既然不幹系他們生存的事就不是壞事,那麼他們眼中的國家,民族,文明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人民的迷醉,致使家國之事無人問津,中華也日益衰敗。而以魯迅先生爲代表的文人志士們都深嘆這一點。所以,他們想救國,當先救這些“看客”。讓他們意識到所看他人之時的情景是何等愚鈍就可以喚醒不少看客罷。

看客之過,不在於“看”,而在於“客”。有人看了,就從中想到了什麼;而有人看了,卻像過客一樣帶不走什麼東西。從個人角度上說,不對所看之物有什麼影響看似並非過錯,實際上,人類是進步的,所以有進步意義的行爲纔是正確的。而無進步性的看客行爲就成了錯。而魯迅先生寫看客正爲了糾正這種錯,所以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並非惡意的諷刺,而是有進步的警醒罷。

篇四: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魯迅先生這一生最痛恨的便是看客。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他們麻木、冷漠。魯迅便將他對看客們的滿腔不滿,在文章中表達宣泄。因此,看客便成了魯迅筆下的常見形象。

《藤野先生》中,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們在觀看自己同胞被槍斃的視頻時,竟都拍手喝彩,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啊!還有文中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在面對自己同胞的生命遭到殘害時,竟在旁邊看熱鬧般“圍觀”。他們不僅僅缺乏民族自尊心,更喪失了人最基本的同情心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變成了一具具沒有靈魂沒有感情的軀幹。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人們每天通過嘲笑挖苦孔乙己,來獲得片刻的滿足感。甚至連孔乙己的死亡,都是這些看客茶餘飯後的笑料。他們的快樂完全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們一次次揭開孔乙己的傷疤,欣賞孔乙己的難堪與尷尬。他們已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殺害”無數個孔乙己的兇手。他們一次次的笑聲,是那麼刺耳,如同一根根鋒利的針刺在孔乙己們的心上。

《藥》中,看客們爲之津津樂道的是夏瑜的死,夏瑜在文中隱喻清末革命黨人。他爲了國家、民族,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可到最後卻被當作樂子,供看客們取樂。同爲炎黃子孫,他們不但沒有爲劊子手如此之行徑感到憤懣,竟然還饒有興味的稱夏瑜爲“賤骨頭”,將他的犧牲當做自己消遣時間的八卦,實在可憐、可恨!

看客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封建制度對人們精神思想的侵蝕和壓迫。在他們身上,人性的弱點一覽無餘。同時,這些看客們也在警醒我們,要做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篇五: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緩緩合上課本,閉上眼睛,魯迅筆下黑暗而冷漠的社會還在我腦中激盪,久久不能忘懷。我彷彿已經看到孔乙己悲劇人生的終點,看到某個初冬的寒夜,魯鎮街頭上那個蜷縮的、毫無生氣的身影,看到他無神而呆滯的雙眼中,映出他再也看不到的星光……遠處的古寺中,傳來悠揚的鐘聲,彷彿歸去的訊號,彷彿如怨如泣的哭訴。

那麼我們不禁會問,是什麼造成了孔乙己的死亡?是他自身的自命清高,認識不清?還是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又或是人們的冷眼相待,麻木不仁?我認爲其主因是孔乙己自身的不思進取,但人們乃至整個社會對他的冷漠,纔是後者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丁舉人的殘害,掌櫃與小夥計的不講情義,其他顧客的無情嘲笑,這些毫無人性的行爲,像一雙雙冷酷無情的手,把孔乙己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懸崖;而在這些行爲下,社會也變得冷冰冰沒有溫度了。所有人都像是袖手旁觀的看客,一邊目睹着不幸者的死亡,一邊時不時地拍手稱快。嗚呼!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這種“看客”的形象在魯迅的文章裏並不少見。像《藤野先生》一文中所寫的:“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殺害,卻還麻木不仁的觀看,彷彿上演的是一部有趣的話劇。這些看客的血管中流淌的液體不是殷紅的血液,而是可以被凍成堅冰的冷水;他們的大腦不再運轉,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般不帶溫度的思緒;甚至,他們不可以再被稱作“人”,因爲他們的舉動已經沒有了絲毫人性的光輝。正是因爲有他們,社會才如此陰暗,中國纔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越陷越深;也正是因爲目睹了這般舉動,魯迅先生才意識到國人問題的根源在於思想,於是他毅然棄醫從文,以筆爲槍,走上了救國之路。

然而,“看客”的行爲在當今生活中仍未消失。當同學因犯錯而受到老師責罰時,當看到某人的成績不如自己時,我們何嘗不是“酒醉似的喝彩”?這同魯迅筆下的看客又有什麼分別?難道我們期待留給後輩一個麻木不仁、冷酷無情的世界?

但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同心協力,終有一天,“看客”的形象會被完全抹除,燦爛的陽光一定會照進每個幽暗的角落,用愛和溫暖點亮世界!

篇六: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很多,從《藤野先生》中槍斃了中國人還叫好的學生,到《孔乙己》中使孔乙己瀕臨絕望的酒客。他們最可恨又最可憐。

在《孔乙己》中魯迅先生多次寫酒店裏的看客戲弄嘲笑孔乙己,每一次都建立在孔乙己難堪,羞辱和痛苦之上。這些看客非但不同情,還殘忍地嘲笑他,諷刺他的傷疤,拿他的落魄和不幸取樂,令人心酸。《示衆》中寫孩子學生車伕行人都湊熱鬧,擠着向前看犯人。“像用力置在牆上而反駁過來的皮球一般。”“禿子怕失了位置,連忙站直。”“一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的很大,像一條死鱸魚。”通過“首善之區”街頭示衆場景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一羣冷漠、勢力、麻木、愚昧的看客。《藥》《阿Q正傳》《祝福》《狂人日記》等等作品中無不有看客的身影。看客們自己被凌辱。可也要凌辱別人;自己被人吃,也要吃別人。看客們內心是病態的,被圍觀者越痛苦,他們越快樂。

魯迅對看客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衰敗的民族,腐爛的國家,病態的社會,迷醉的人民……所有這些用醫術無法根治的東西,表現在看客身上,便是看人殺頭時一次次的拍手叫好。他們可恨嗎?是的,可恨至極。只要能活下去。算是吃革命先烈的人血饅頭。他們也爭先恐後。孔乙己是否死,被殺頭的人爲何死,哪裏打仗了,是誰當權,全與他們無關。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如行屍走肉。他們可憐嗎?當然,甚至是悲涼。生活在那樣一個吃人的社會,又有幾人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清醒地追求光明呢?底層的勞動人民們被壓迫被腐蝕,只能麻痹自己,選擇做冷漠的看客。這樣,他們才能苟活,民族才能苟延殘喘下去。

爲什麼魯迅先生選擇棄醫從文?《吶喊》的自序裏寫道:“愚昧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再精湛再先進的醫學技術都沒法改變他們,只有改變看客根本上的精神,才能拯救中國。

希望我們能銘記無數爲拯救國民精神付出一生的先輩,堅守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帶給我們的光明。請記住:寧可痛苦,不要麻木!寧可做撲火的飛蛾,也絕不做魯迅筆下的看客!

篇七: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每每有人吵架或是發生交通事故,人們總會一窩蜂般的涌去。這些總把別人的事情當戲看的“看客”,魯迅用了不少筆墨。

這些人,總是積極的。《示衆》中寫道:“像用力擲在牆上而反彈過來的皮球一般。”像蜂見了花叢,像反彈的皮球,魯迅這一句將看客的熱情寫到了頂點。對別人的事總是熱心甚至甚於自己的事,據此,說其不務正業可是恰到好處。

然而,這熱心是完全不長久的,是完全不專一的。《示衆》中的看客們本在看巡警與白背心,一個車伕跌了跤,人們便又轉向了那車伕,冷落了那巡警與白背心。每一個大動靜都能使其迅速轉變關注對象,這便是魯迅筆下看客的第二個特徵。

《藥》中,面對劊子手對革命人士的殘害,看客們無知無覺,無關痛癢一般“頸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相似的情景還出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不論是中國人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殺中國人,看客們如同品味佳餚。精神的麻木,同情心的淡薄是鑄就一個個看客的根本原因,只不過“清留學生”喪失得更多,包括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

在魯迅筆下,每一個人多的場面一定要有看客在的。魯迅以筆爲手術刀,解剖着看客的大腦,分揀着看客的五臟六腑而公示於世人。一切情景的產生彷彿錯在事情不是看客們的,魯迅卻用白紙黑字告訴我們,這是世態的炎涼和獵奇的人性所造成的惡果。不論是《藥》還是《示衆》,不論是《藤野先生》還是《孔乙己》,看的人愈有興致,演的人愈加賣力,每一個事故變成了一個個故事,當然,是故事更是悲劇。立身於看客間,魯迅放棄了技術的學習,而是提筆寫下人間冷暖,撥開表象的雲,盪滌麻木的靈魂,以此告訴國人,什麼該熱衷,什麼該摒棄。

時移至今,看客仍是不缺乏的。再沒有什麼人血饅頭,更沒有拉洋車的車伕,但不少人有了新奇但不值一觀的事情要看,有人和別人衝突了也要看。擋不住的,是那好奇心?或是從衆心理?都不是,恰是因爲自己與當事人“沒有關係”。假使看客與當事人“有關係”,那看客不再是看客了,定會參與進去,維護與自己“有關係”的那人的利益。可是我們與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真的沒有關係嗎?我們都有相同的膚色,我們說着相同的語言,我們有共同的名字—我們都叫中國人。我們與外國人就沒關係了嗎?我們都是人類啊!整個人類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如聶魯達在《統一》中所寫:“所有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現在看,作爲一個看客竟是一件應該以之爲恥的事情了。我們有時不應看,有時應看,也需有些貢獻,一個個“援鄂醫療隊”正是極好的例子。所以說,與其“隔岸觀火”,不如爲救火努力一把。

看客,是冷漠的產品,也是冷漠的原因。所以,點燃心中的良知,讓社會溫暖起來吧。

篇八: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社會上一種最可恨的角色,同時也是社會上最可憐的角色。

那樣一個世態炎涼的社會了,還要有一羣看客來凸顯它的黑暗。似乎每一個處於社會上的人都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而且一人受苦,萬人圍觀,又拍手又叫好,以魯迅所言便是“這時倒眼裏發光,如餓鬼見了食物。”在底層民衆中,親人見了親人,開口第一句話是抱怨,閉口最後一句是埋怨。但若是底層人民見了上層老爺,開口前先堆一臉笑,閉口後俯身拜別久久不起,在社會沒有生氣活力時,這些人的樂趣就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人罵人,圍一羣;人打人,圍一羣;人吃人,圍一羣。到頭來還要喝人血。思想封建又不求上進,盲目跟風還緊閉雙眼,害了多少人,可恨吶!可恨!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地,這些看客中大部分是什麼人呢?無非窮苦大衆、無業遊民罷了。到底是社會改變人們,還是人們創造社會,看客們看完他人的不幸,自己的地位、身份與資產一個沒變,可能還會迷失掉一些信仰。他們對社會對別人沒有一丁點兒用處,根本沒有生存意義,這樣無能爲力又弱小怯懦不明事理聽天由命的人們,可憐啊!可憐!

看客終究是些品行不高的弱者。強大的人創造社會,弱小的人被社會改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ee9vq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