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精選11篇)

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精選11篇)

篇一: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精選11篇)

這輩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國航天

——記任老生平

葉奕彤

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深入實際

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前。

周總理走到任老面前,停住腳步問道:“任新民同志,你是什麼意見?”任新民直言上諫:“我認爲衛星上最好不要裝安全自毀系統。在星箭還未分離、衛星還沒有入軌時,如果衛星出現問題,箭上的安全自毀系統可將星箭一起炸燬;入軌後,如果衛星出現故障,可在墜入大氣層時燒燬,也不會對地面、海面造成安全威脅。如果衛星上裝了安全自毀系統,在發射過程和衛星在軌運行時,由於無線電信號頗多,可能炸燬好星。”

周總理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一邊擡起頭來說:“哦,你是這個意見呀!”

彙報會最後,周總理鄭重地說:“關於衛星裝不裝安全自毀系統的問題,我要向政治局和毛主席報告,在你們返回發射基地前通知你們。”

任新民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科研思想和作風,在航天型號工程研製和試驗中的實例,數不勝數。猶記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貴田,對任新民十分敬佩。他說:“任老總最大的特點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深入實際。”

“總總師”與“倔老頭”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參與制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覆,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史上著名的代號爲“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

衆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項極爲複雜的系統工程。而通信衛星工程則由通信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應用通信等五大系統組成。

“每一個系統都有總設計師或總指揮,而我當時是那些總指揮的‘統帥’。”由此,任新民被大家稱爲“總總師”。

領銜如此龐大的工程,任新民說他當年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很多時候會大於技術方面的壓力。

“光環是屬於大家的,而失敗的原因一定是‘總總師’沒有做好工作。”任新民不僅需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用心讓團隊和諧相處。“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幾乎每天都和同事們待在一起,工廠裏的工人都喊他“倔老頭”。

“不帶任何疑點和隱患上天”

在中國航天系統,任新民是擔任型號工程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或技術負責人最多的一位;也是領導或主持靶場飛行試驗、發射次數最多,在試驗現場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更是技術領導深入車間、研究室、試驗站最多的一位。在這些“最多”中,他遇到的技術關鍵和難題自然最多,各類各樣的溝溝坎坎、險關隘口比比皆是。

1984年4月,第二枚長征三號火箭和第二顆東方紅二號衛星,已矗立在發射塔架上,還有三天就要發射了。在射前總檢查中,卻出現了“過壓報警”問題。負責這一系統研製的參試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無頭緒。

任新民得知這一情況後,旋即趕赴現場。他聽取彙報,得知有些人想靠抗過壓保護不再查找原因時,臉色立刻突變,嚴肅地指出:“過壓報警的原因沒搞清楚,算不算一個疑點和隱患?我們天天講不帶任何疑點和隱患上天,就是說在嘴上、寫在牆上嗎?”

他堅定地說:“過壓報警的事一定得查清原因並徹底排除。否則,所有的工作都不能往下走,我寧可讓全線都等着你們!”

大家一聽都愣神了,這全線都等着可非同小可呀!承擔這一系統研製任務的科技人員知道已無退路,只有橫下一條心,徹底地查。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認真起來,問題就容易解決了。還不到半天,產生過壓報警的原因就找到了,是由圖物不符所導致的。更改後再進行轉電試驗,就不再出現過壓報警了。在場人員欣喜若狂,歡呼雀躍,一直在現場的任新民露出了滿意笑容。一直沉默寡言的他也如釋重負道:“我擔心的是查不清原因,怕後面潛伏着更大的隱患。”

上世紀50年代至今,從新中國第一枚導彈的成功研製到第一顆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被送入太空,直到83歲高齡時依然擔任“風雲一號”衛星D星的工程總設計師,乃至神舟飛船升空。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個里程碑和功勳簿上,幾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名字。

然而對於足以堪稱輝煌的事業成就,任新民卻總是看得很淡,說自己就是:“一輩子就幹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篇二: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長征精神照耀吾輩後人

楊琪

2017年2月12日,新聞上出現了任新民突然去世的消息。前輩雖已遠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創新意識和堅定信念,他的謙遜自處,以及必要時能虎嘯龍吟的,那種大才能、大決斷、大氣魄的英雄氣概,永在我心。這樣的英雄氣概正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

想必大家都對《飛向太空艙》不陌生吧!這是一部人文社科類的小說,作者李鳴生記錄了許多探索故事,其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涼山深處的合作與友情,也有東西方現代衛星發射場上交匯時的碰撞及衝突。

其中我較爲深刻的人物當屬任新民。有人說,任新民的一生波瀾壯闊,他自己卻說:“我這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對中國航天領域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任新民是傳說般的存在。而在這傳說之外的任新民則是樸素的“任老頭”:他總是習慣於穿一身藍色的工作服,簡單又質樸,甚至還有幾分的土氣。中等身材,瘦瘦的個子,臉上還架着一副老花鏡。儘管任老頭的頭髮和眉毛早已一片花白,但身體卻十分的硬朗。論誰見了,都會覺得,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老師傅嘛!

任新民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的中國航天事業起步的開始,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參與研製第一枚地火箭到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從負責通信工程到把載人飛船送上太空。任新民幾乎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輝煌,他也被尊稱爲中國航天“總總師”。

在許多的場合中,任老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中國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在航天界佔一席之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連給老同學的信中,他也表達了這種想法:我們這些人是有幸參加了航天事業。但如果沒有國家的大決策,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的話,要幹航天這件事,我們這些人即便是學有所長,也是無用功。

“長征三號”火箭傾盡了任新民幾乎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當時,“長征三號”火箭發射失敗,導致“東方紅二號”衛星未能完成發射任務,任新民坐鎮現場,和同事們分析故障,查找原因,共同制定解決方案。經過不斷嘗試、實踐,1984年,“長征三號”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標誌着成爲我國衛星通信工程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分水嶺。憑藉着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任新民和他的團隊實現了一次次零的突破,就像是相助他大半生的火箭助推器一樣,任新民將中國航天推到了一個新的高點。也正是這一次次零的突破,成就了任新民這位泰斗級的元老。

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進行偉大革命的精神勝利。而任新民的勝利,完全取決於他對航天事業的堅定及他的長征精神。

任新民,一個願爲中國航天勞一生的人!

篇三: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多面的他——任新民

周果依

普普通通的“老師傅”

他,瘦瘦的個子,中等的身材,臉上架着一副老花鏡。頭髮和眉毛早已一片花白,身板卻足夠硬朗。慣穿一身藍色工作服,簡單質樸,甚至還有幾分土氣。這是從《飛向太空港》一書中對任新民外表的描述。

外表看似普通,讓人覺得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傅。

但是,他內心卻博大寬廣,與衆不同;心中時刻運轉的,彷彿只有茫茫的宇宙。

一身成就的“總總師”

他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製“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勳獎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等。

認真謙虛的“國小生”

雖然成就卓越,身居要職,然而有關部門組織技術講座時,他每次都像國小生一樣,認真聽,認真記。每當有人彙報技術問題時,不管問題大小,他都認真仔細地聽,並將一個小本放在膝蓋上,認真地記;不懂的地方,還不恥下問,嚴謹認真,從不端着架子。每次開會,他總是提前幾分鐘到達會場,然後,坐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埋頭看文件或筆記,靜靜地思考。

敢闖敢拼的“老頭兒”

當他被任用爲“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總總師時,已經七十五歲了,氫氧發動機雖是最新型的一種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但技術相當複雜,風險很大。任總總表現出他的超凡眼界和說幹就幹的態度,一句“氫氧發動機遲早要搞,我們現在有條件,有能力搞出來,而且也一定能搞出來。”改變的不只是上級領導的想法,更改變了中國現代火箭發展的走向。使“長征三號”火箭提前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被人們熟知。他的遠見和膽略、無私無畏的精神、一定要把氫氧發動機搞出來的決心,可以透過對他生平記錄的文字,到達我們心中。

愛國報國的“航天人”

他曾任美國布法羅大學的講師,當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成立的消息,毅然辭去講師一職,離開生活舒適的美國,回國投身到艱苦的研究工作中。從“長征一號“火箭的負責人,到五大系統的總設計師。任總人生履歷輝煌,不僅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激勵着一代代航天人秉承傳統、不懈攀登。他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在他身上,長征精神得以體現。作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向任新民先生學習,大力弘揚長征精神,成就自己,成就我們的國!

篇四: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王之任小傳

朱燁馨

“苦嗎?”“那時的人沒嘗過甜的滋味,所以也不知道什麼是苦。”——題記

依稀記得那天,你問我:“她是誰?”

——她是王之任,是中國“長征三號”火箭的副總設計師。

你知道嗎?她,是一個孤兒。7歲時失去母親,10時沒了父親。怎麼活下來的?你知道晉察冀邊區吧。那裏,是她的家鄉。抗日戰爭時,她便是兒童團員,後來呢,她又當了小八路。1944,她剛滿16歲,便加入了共產黨。就這樣,她在當時那個艱苦的年代,無依無靠地活了下來。

我跟着李鳴生,來到了1945年。你知道嗎。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女孩說出那樣的話。我聽見她說:“我們離家參軍是爲抗日救國,來時就已做好犧牲的準備,苦點,難點又算得了什麼呢。”就這樣,她進了晉察冀的的兵工化學廠。她分在了硫酸班。在這裏,晝夜三班倒,8小時一換班。腐蝕性極強的硫酸侵蝕着一切,就連棉軍衣也被咬出了大洞。但在這樣的條件下,她一干就是三年。

直到後來,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來廠裏招生。1948年5月,她進了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緊接着,她又考進了大學預備班,要知道,當時上大學可不容易。1950年,她考上了華北大學航天系。

爲了將來能夠報效祖國,那時的王之任眼裏只有學習,從不注意也從不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這才導致直到今天還有人說她滿身土氣。其實不然,她不僅不土氣,相反的,她喝了整整七年的洋墨水。

那是在1951的夜晚,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館宴會廳專門舉辦了宴會,爲第一批蘇聯留學生送行。王之任沒想到,這一去就是七年。畢竟她的一腔熱情都是爲了能夠報效祖國。但這種遺憾也同時激勵了她。第一年,她在莫斯科工藝學院學習俄語,第二年,她轉入喀山航空學院。三年後,又轉到了莫斯科航空學院。除去專業,她還要學習俄語,一共50多門課程,壓的王之任喘不過氣來。那是,同學們都說中國來了一位要知識不要命的大姐。

你聽過火箭發動機專業嗎?沒錯,那是王之任選的專業,也是本該屬於男人的專業。1958年,她捧着在這個專業“優+優”的成績,回到了祖國,回到了這個她日思夜想的土地。出國時,她才23歲;回國時,她卻已經30歲了。7年的心血,7年的青春,7年的奮鬥,都一併被留在了俄羅斯的土地上。

就在她要將她的一腔熱血揮灑出來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驟然降臨。一頂“假黨員”的黑帽子隨之被緊緊按在她的頭上。她也被送進了“五七”幹校。這本對於她來說並不算什麼,但她卻很痛苦。因爲,她離開了火箭!

1976年,王之任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有意義。這一年,她被任命爲“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然而,這也並不容易。前前後後,光是失敗和出故障的次數,就達百次!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出意外,這次試驗成功了,王之任成功了。

從那之後,王之任的人生註定與其他人不同。不,或許從她擁有這個夢想開始,她的人生便註定與其他人不同。我看到,1979年她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1980年獲得第七機械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她參與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訊衛星。同年獲得了航天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

農村的黃毛丫頭,世界級的火箭設計師。這兩個身份天差雲別,然而,王之任過來了!從一個黃毛丫頭成爲火箭設計師。我們無法想象她是怎麼過來的,也無法估量她那驚人的力量。

不,不是她,而應該是他們中國的航天員們,都堅守在他們自己的崗位,各司其職,各盡其力。中國人早在長征這一壯舉中展現了超人的毅力,而在航天系中,航天員們也將這樣的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長征號”,“長征號”……

這纔是王之任,這纔是中國。

篇五: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謝光選:鑄“箭”一生的“軸”專家

留王靜

恰逢建黨百年,讓我們一起回望一些人,他們的身上有光芒璀璨的標籤,“中國航天之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火箭之王”……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航天人!這羣可愛的航天人中,有位“軸”專家,一生鑄“箭”,他就是謝光選。我們來聽聽關於他的“軸”故事。

十年兵工經驗算什麼?導彈研製我還是新兵!

1957年3月謝光選入京到五院報到,被分配到總設計室。總設計室是五院十個研究室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部門之一。

儘管如此,謝光選還是謙虛謹慎地對待這份從未接觸過的工作。“十年兵工經驗算什麼?導彈研製我還是新兵!”當同事問及以前的兵工廠工作時,他總是這樣“軸”回答。

1960年,面對前蘇聯突然撤走專家的情況,升任第一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他帶領同事們自力更生,沒讓導彈仿製工作受到大的影響。

1968年11月5日,謝光選給自己38週歲生日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我國第一枚仿製導彈“東風一號”成功發射!

1964年6月29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完全成功發射。升任總體主任設計師的謝光選暗自鬆了一口氣,因爲他可以全力進軍“兩彈結合”了!

萬無一失?我做不到!

1964年10月19日晚,謝光選等人在錢學森帶領下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參加由周總理主持、相關國家領導人蔘加的“兩彈結合”專案彙報會。

“同志們,‘兩彈結合’工作主要方針就是十六個字: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大家有信心嗎?”周總理作完總結髮言後,目光掃視全場。

這時,謝光選舉手站了起來:“萬無一失?我做不到!”對於如此“軸”的回答,周總理耐心解釋道:“什麼叫萬無一失?就是大家把能做的都做到,能預見的都預見到,這就是萬無一失。至於客觀條件不允許等情況,那就不屬於這個範圍……”謝光選鄭重地點點頭。

從此,“萬無一失”四個字一直鞭策着他前行。

“試驗300次也不爲多!

1977年9月,謝光選被任命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不久,擔任三級液體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的總設計師。

謝光選親自加入難度最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技術團隊。“長征三號”第三級發動機用的是液氫液氧作推進劑,這種推進劑低溫高能,產生的推力比常規燃料發動機大50%以上。可是,液氫的沸點是零下253度,如此低溫下物質的性質會發生極大變化,這給火箭的結構、工藝、材料、計量等都會帶來一系列困難。要弄清到底會發生哪些變化,只有一項項進行試驗,別無他法。

“我們一天才能進行兩三次試驗。我算過了,整個發動機技術試驗完畢,至少要試驗200次。時間上允許嗎?”試驗進行一週後,一位工程師憂心忡忡地彙報。

“試驗300次也不爲多!沒有確實有效的試驗數據,那火箭升空就是開玩笑。”謝光選的回答很“軸”。

謝光選與工程師們繼續沒日沒夜地工作,先後進行了29項249次試驗,與發動機專家們進行各種規模的發動機地面試驗,先後進行發動機點火試驗140次。通過不斷的摸索,他逐漸掌握了氫氧發動機的啓動技術。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呼嘯着奔向太空,三級發動機點火順利完成,一顆通信衛星高高掛在東經125度的地球靜止軌道上。自此,軌道上179顆通信衛星中有一顆中國星!

2016年2月22日,“軸”院士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謝老一生勤勉務實,尊重規律、科學求實、銳意進取、勇於創新,是老一代航天科學家的傑出代表;他襟懷坦蕩、品行高潔、虛懷若谷、行爲世範,扶助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邁向新的征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的名字將永遠刻在中國航天的史冊上。

百年的中國,風華正茂,因爲有他們這些國家的巨星,有了這些國之棟樑,我們的國家才挺起了脊樑。或許,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爲祖國、爲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記住他們。致敬,中國航天人!

篇六: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不朽的豐碑

張慧慧

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中國航天從美麗的神話轉向勇敢的實踐,這離不開衆多航天人的努力,烏可力就是其中一員。

烏可力,身材高大,腰板粗壯,胸脯寬闊,兩鬢斑白,兩眼炯炯有神,頗像一位藝術家,嘴脣上方的賀龍式小鬍子倒顯出幾分剛毅與傲氣。光看長相,瞧不出他航天人的氣質。

不過你可別小瞧他。他可是一名貨真價實的航天人,爲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1963年,他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曾任八機總科技局預研處處長,航天部預研局副局長,中國長城工業公司執行副總裁,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顧問。1974年研究成功無機耐高溫塗料,填補了兩項國內空白。參與衛星發射服務進入國際,爲我國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做出了貢獻。由他研製成功的高溫無機防火塗料廣泛用於人民大會堂、天安門等重點建築的裝修工程以及各種民用、國防裝備上。1979年被評爲全國勞動模範,並獲得”五一”勞動獎章。1985年,烏可力出任中國長城工業集團執行副總裁,參與了我國衛星發射服務進入國際市場的重大決策,爲我國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93年榮獲航天部授予的“航天大獎”。他和陳守椿、黃作義等人推動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的進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退休後的烏可力仍致力於推動全國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他說:“延安哺育了我,延安精神激勵了我的一生,讓我盡己之力爲國做出貢獻。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延安精神是我們永不能忘懷的。”

烏克力先生,以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爲人類進步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留給我們的精神是一筆無窮的財富。這世上還有許多像他一樣偉大的人物。

他們勇於爲民族建功立業,卻不居功自傲;他們善於自勉,也善於勵人;他們甘苦備嘗,卻自奉甚儉;他們羞於內部摩擦,善於化干戈爲玉帛;他們有爭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許國的情操,只做貢獻不圖富貴的品格與臨難不苟的犧牲精神。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是人類歷史上不朽的豐碑。

篇七: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吳佳盈

他勇於爲民族建功立業,卻不居功自傲;他善於自勉,也善於勵人;他甘苦備嘗,卻自奉甚儉;他羞於內部摩擦,善於化干戈爲玉帛;他有爭雄世界的志向,有以身許國的情操,也有隻做貢獻不圖富貴的品格與臨難不苟的犧牲精神。他是誰?他就是《飛向太空港》讚揚的航天英雄之一——烏可力。

作爲成吉思汗後裔,1933年,他出生於內蒙古土默特旗塔布子村(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賽鄉塔布賽村),是烏蘭夫之子,火箭衛星技術專家,曾任中國長城工業集團執行副總裁。烏可力在蒙古語中是“牛”的意思。的確,他就像頭牛。他那高大的個子,粗壯的腰板,寬闊的胸脯如同一堵厚實的牆。穿一件花格子短襯衫,滿頭白髮,兩眼有神,乍一望去,頗像一位來自歐洲的大商人。尤其是嘴脣上方那撮賀龍式的小鬍子,既瀟灑漂亮,又顯出幾分剛毅與傲氣。他善喝酒,能用自己喝酒的氣勢震住談判方。

別看他一身霸氣,他甘願爲祖國的科學研究犧牲了很多東西,他的愛國情懷是毋庸置疑的。他相信祖國,熱愛偉大的中華民族,講祖國與自身視爲一個命運共同體,以國事爲己任,一心爲國。五年來,從亞洲到美洲,從美洲到歐洲,他跑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光乘飛機時間就多達四千兩百多小時,共計行程九十多萬千里。1974年研究成功無機耐高溫塗料,填補了兩項國內空白,爲我國空間技術躋身國際市場做出了突出貢獻。1988年,爲了衛星談判之事,連續一個星期,幾乎全是在上萬米高空上度過的。有一次,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代表團在中國駐美大使館舉行“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報告會。烏可力作爲代表進行演講,在那短短的三十分鐘演講中,他不僅講了三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走過的艱難歷程,還講了中國航天發展的美好前景。講着講着,這位壯如牛的蒙古漢子眼中竟涌出了淚花。爲了中外合作成功,烏可力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殫精竭慮、奮力拼搏,報效祖國。也正是因爲像他這樣的航天工作者們無私奉獻,才讓中國火箭登上國際舞臺,成爲世界矚目的明星。

他剛毅堅強,任勞任怨,勇敢威猛,雄心勃勃,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航天英雄!

篇八: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林湘靜

她是河北晉察冀邊區的一個孤兒,七歲失去母親,十歲沒了父親。抗日戰爭時,她就是兒童團員,後來當了小八路,剛滿十六就入了黨。

她十六歲半時,一句“不怕”加入了兵工廠的硫酸班。晝夜三班倒,六小時換一次班。她的衣物都被硫酸灼得孔孔竅竅,甚至還被二氧化硫嗆到吐血。但她不怕吃苦,一直堅持了三年。

對她來說,知識比命還重要。她主動找廠長,要學知識,自己一步步考上了華北大學航空系,還擠進了第一批留學生的行列。雖然她看着滿身土氣,但是她確確實實是在世界航天第一大國俄羅斯喝了整整七年洋墨水的。

她懷着堅定的信念拼命學,連自己是個姑娘都忘記了。平常穿着一身鄉村的土褂子,甚至有時不穿鞋就跑進了課堂上。她在俄羅斯也是一樣,毫不享樂,一心讀書。別人在河邊舉辦篝火晚會時,她只是打溼了一下雙腳,就匆匆跑回河灘,用樹枝在沙地上開始了火箭公式的計算。其他男女同學都在盡情地圍着火堆跳華爾滋,而她卻在一旁閱讀《日日夜夜》。每當,她讀書讀得很累的時候,一種身處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就像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將她包裹。從東方吹來的風,夾雜着海水的鹹腥味,傳遞着故鄉的氣息。可她心裏清楚,自己是在爲建設出強大的中國而奮鬥着。

1958年,她帶着優異的成績回到了心心念唸的祖國。當她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萬萬沒想到“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她被遣去了河南“五七”幹校。農活,她樣樣能幹,但最令她難過的是遠離了火箭。但在牛棚,她依然仰望着星空,構想着“長征”。

1976年,她被任命爲“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主管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工作。現在的她穿一身灰布的工作服,粗糙的面頰,花白的頭髮,歲月的牙齒已在她的額頭啃下道道溝壑,不經意間用手撩了撩耳際的一絲頭髮,顯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女性成熟的溫柔,眼睛仍緊盯着設計圖紙。整個團隊歷經了上百次失敗,終將氫氧發動機研發出了。

《飛向太空港》的作者李鳴生說:“在中國,做一個男人難,做一個女人更難,做一個幹成驚天動地事業的女人更是難上加難!而她,卻從昨天走到今天,從陸地走向太空,把一位女性生命的燦爛,發揮到了輝煌的頂點!”她有着長征的精神,對於建設新中國理想事業無比忠誠,即使身在牛棚卻也心繫國家。她那堅定的信念支持着她,使她在別人游泳、跳舞時認真學習,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永不放棄。

她是王之任,是中國的傑出女性,是“長征三號”的總設計師,是巾幗英雄。她站在那高大的火箭發射架下,那些先輩的英魂立在她的脊樑中。

篇九: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陳浩然

“一個沒死的人,該爲自己的祖國乾點什麼呢?”——烏可力

“烏可力”在蒙古語中就是“牛”的意思。的確,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就像一頭牛站立在你面前一般。一張方方正正的臉,滿頭的白髮,最引人矚目的便是他那撮賀龍式的小鬍子,既瀟灑漂亮,又顯示出幾分剛毅和傲氣。雙目雖小,但仍舊炯炯有神。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和獅子也差不了多少。這就是烏蘭夫的兒子,烏可力。

作爲一名蒙古大漢,烏可力的天性是勇敢的、好動的。在他讀國小時,便被喚作“烏大膽”。他敢獨自一人淌過洶涌的河水;甚至是將毛主席當做“不法分子”,想要抓捕他。可他又天資聰穎,在哈軍工學習期間,他研製出了耐高溫材料,又和同學們一起研究出人工降雨火箭。大學畢業後,他又去學習了空氣動力學,搞起了飛機設計。

可天不遂人願,1967年,因爲父親的問題,烏可力鋃鐺入獄。

在監獄的四年,並未折斷烏可力雄鷹的翅膀,反而鑄就了他剛強堅毅的雄心。“一個沒死的人,該爲自己的祖國乾點什麼呢?”這是他在入獄後的一個想法。於是,在改造期間,烏可力任然不忘進行科學研究,堅持到底,最終成功研製出了高溫無機防火塗料,獲得了國家專利。在利益面前,烏可力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選擇將專利上交給國家,並無償推廣。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值蓬勃發展之際,可航天確是個燒錢的項目,對此,國家決定承包國外衛星,賺取外匯,緩解國家財政壓力;同時,又任命烏可力爲“航天開放小組”的組長,爲了承包到衛星發射項目,烏可力開始了滿世界的旅程。

1985年6月,烏可力來到了法國巴黎參加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第二天,烏可力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可當李鵬副總理來到展廳時,卻發現美國、蘇聯的展廳既豪華又氣派,而我們的展廳卻只有18平米時,烏可力卻無可奈何地說道“沒錢”。但通過這次展航,打開了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道路。

1986年,烏可力來到加拿大和某公司進行談判時,竟然被那個公司無禮對待。當烏可力知道了真相,原來是自己等代表團成員因爲沒錢,住進了加拿大最便宜的旅館,被公司當成騙子。得知真相後,烏可力沒有埋怨,也沒有氣餒。第二天,他又來到那家公司的的總裁面前,憑藉着自己精湛的技術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把對方驚得目瞪口呆。最終贏得了公司總裁的信任。

1989年,烏可力代表中國同亞洲衛星公司執行總裁簽訂了長征三號發射亞洲一號的合同。在酒席上,原本能在頻頻壓倒對手的他,幾杯酒下肚後,竟然有些醉了。他實在是太累了。四千多個小時乘坐飛機,航行九十多萬公里,這讓他簡直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

終於,在1990年的5月7日,隨着一聲巨響,長征三號猶如騰龍一般,帶着亞洲一號飛向了茫茫太空之中,烏可力多年願望得以實現。時至現在,再回望那時,烏可力這位蒙古大漢,在我國的航天事業上,寧爲先鋒,衝鋒在前,即使被他國人侮辱,也絲毫沒有動搖之心。實乃中國名副其實的航天先鋒!

篇十: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黃曉雯

從零做起,從火箭導彈到衛星飛船,中國航天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航天奇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蛻變。這些成果都是中國航天人不畏條件的艱苦和科技的落後,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的頭腦與滿腔熱血描繪了一幅壯闊的航天畫面。而《飛向太空港》中的任新民正是這羣擁有不畏艱苦、默默奉獻的長征精神的人中的一員。

任新民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尋覓這位老一輩科學家的人生足跡,我們會從中體會到中國航天從創建到發展壯大的步履維艱。同時,也正是在這幅璀璨絢麗的歷史畫卷中,一位中國學人的科學思想、道德風範和治學精神,清晰地展現在後人面前。

年少時,他就抱着學業有成、報效國家的信念,離妻別子,赴美留學。那時,他的孩子還在襁褓中。此時,我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有志青年在異鄉仰望星空的場景。他深情地注視着東方,熱切地盼望着明天的到來。

任新民一生始終在貫徹着“自信、自立、自強、中國人能行”的堅定信念。在他當任多項航天型號工程總設計師或技術負責人時,時常遇見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需要他去分析、判斷和決策。他從不推脫,挑起重任,適時果斷地做出決策。同時,他遵循理論結合實際的科研理念,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也正是由於他的據理力爭,舉棋不定的航天研究部門才敲定了研究“長征三號”的正確實施方案。看着“長征三號”的升空,他像個孩子一樣忘情地笑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他的艱苦奮鬥與堅持不懈就沒有“長征三號”的輝煌。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任老總最大的特點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深入實際”“無私無畏,敢於決策”“藝高人膽大”“必須讓任新民看了,我才放心”這些是別人對任新民的評價。在他的航天生涯中,憑藉着一次次零的突破,他就像與他大半生相伴的火箭一樣,將中國航天推到一個個光輝的制高點。也正是因爲這一次次零的突破,使他成爲了中國航天的泰斗級人物。

“不帶任何疑點和隱患上天”“出了問題我負全責”“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任新民先生用一生踐行了他的說過的話,充分呈現了他的長征精神。他活着就是一面旗幟,離開便是一座豐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讓我們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永遠銘記他的不朽功勳。

篇十一:飛向太空港人物小傳記作文

葉昕瑤

能讓錢學森說有幸結識的人,不愧是航天四老之一——任民新。任民新,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功臣;更是兩彈一星元勳。

任老雖然平時寡言少語,但是在必要時卻能力挽狂瀾。1962年3月21日進行的第一枚中近程彈道導彈飛行試驗遭到了失敗,就在其他科學人員手足無措、絞盡腦汁時,任老立即站出主持並分析了多種發動機系統方案,同時進行了不同方案的地面試驗。最終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改進後的中近程導彈取得圓滿成功。

在此次實驗試驗的過程中,任老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苦難不退縮、時刻保持冷靜,以堅韌不屈的開拓精神、實事求是的鑽研精神取得了成功,這難道不也體現了中國的長征精神嗎?

任老之所以能在必要時力挽狂瀾,也與他有大才能、大決斷、大氣魄的英雄氣概有關。

他曾說過:“一個科技人員判斷和處理技術問題,一是靠他的基礎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二是靠他不斷深入實際;三是實事求是。”正如他常說的那樣,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研製過程中,火箭第三級是採用保守的現成技術還是世界先進水平的推進技術,在定方案的碰頭會上,任老將決定性的一票投給了當時看似過於大膽的方案——採用氫氧發動機。爲了加快我國運載技術的快速發展,任民新的這個決定絕不是一時的意氣用事,而是完全來自於實踐的支持。

也正因爲這種來自實踐的大膽決斷,使隨後的短短四年裏,中國連續發射成功了四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初步結束了我國通信廣播事業租用外星的歷史。

哪怕到了晚年,他依然關心國家航天事業。在上世紀末期,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於研究所、工廠和衛星發射中心,在他眷戀的航天園地裏辛勤地耕耘着。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討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問題。經過討論,會議一致同意,要像當年抓“兩彈一星”一樣抓載人航天工程。中國的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項,代號爲“921工程”。

“921工程”研製工作正式開始時,任新民已經是77歲的老人,但他仍然堅持參加研製中各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各類評審會。後來的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發射他都要親臨現場。

1999年,在新中國成立50週年前夕舉行的“兩彈一星”元勳頒獎大會上,任新民獲得了功勳獎章,作爲中國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任新民被譽爲總師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邁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再一次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遨遊。2014年11月,年近百歲的任新民因病住進醫院。住院期間,他還時刻關心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情況。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永遠離開了我們,但這位航天的“總總師”將永遠被航天人銘記。

任民新,他是航天界的傳奇英雄,是中國航天的“大總師”。遇事冷靜、果斷,做事實事求是,將一生奉獻給航天事業、奉獻給國家,嘔心瀝血帶領中國航天事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將中國航天發揚光大,這不正是我們所說的“長征精神”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ee1m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