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精選14篇)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精選14篇)

篇一: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精選14篇)

江南小鎮,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我早就想去體會一下陳逸飛畫下的江南小鎮,體驗一番民風民俗,品味其中所隱含的古風古韻。這次終於滿懷期待,出發了。

到了古鎮,坐上游船,沿着河道慢慢前進,我的心彷彿也隨着古鎮的節奏慢了、靜了。“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遠處由石頭砌成的拱橋倒表面,被雨水侵蝕的凹凸不平,但阻擋不了橋上絡繹不絕的行人,一如百千年前那樣。啪,譁!啪,譁!”船伕划槳的聲音帶着特有的節奏響着,透澈的、翡翠綠色的水面上,清淺的漣漪蕩着……啊,江南!你真美!

“囡囡,回家嘍!”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從河旁窗戶中探出頭,四處張望着,最終將視線停在遠處傳來兒童嬉笑的地方。另外一邊房子的陽臺外,掛上了紅彤彤,鮮豔的如火球一般的燈籠。酒樓!這一定是酒樓!船隨水轉,同樣是窗外掛着的紅燈籠,這次卻隱約聞到了煮茶的清香。不用說,這肯定是茶樓。船行不久,嘶啦嘶啦的翻鍋炒菜聲不斷傳來,一縷縷炊煙裊裊的自煙囪裏冒出,一陣陣令人食指大動香氣撲鼻而來——江南小鎮,看上去十分有意思。

我下了船,走在青石板路上,不遠處傳來了吆喝聲,走近,只見一間間白牆青瓦的小房裏,擺滿琳琅滿目的商品,五色絲線,雄黃酒,艾草菖蒲,鹹鴨蛋,香囊……都暗示着端午節的到來。忽地,空氣中瀰漫起糉葉的清香。我循着清香味,走進一家包糉子體驗館。

牆上“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的文字訴說着糉子與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之間的故事。館內,聚集了許多體驗的遊客。老師傅拿着材料,細心地教遊客如何包糉子。糉葉在老師傅手中輕巧地翻轉幾下,一個糉子就成功出爐了。我也從筐中拿了三片糉葉,把它們交錯開進行摺疊,上面的糉葉正好壓住下面糉葉的一半。接着,我將糉葉摺疊成了漏斗的形狀,在漏斗中放一小半的江米,幾粒紅棗,再用江米將紅棗蓋住,跟漏斗口齊平後,將剩餘的糉葉裹過來,包裹住江米,最後用繩子捆紮牢。可別小看這麼幾步,我也是嘗試了好多次,才勉強包了一個基本像樣的糉子,這讓我不得不佩服老師傅們的手法。遊客們學得很認真,包出的糉子雖各有異樣,但每個都包含着大家傳承文化的心境。看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我的心中不禁洋溢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與自豪感。

江南小鎮不僅僅是“小橋流水人家”,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地。細細品味它,遠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二: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午後的宣城,細雨飄搖,如絲如線。兩岸的白牆黛瓦被雨水侵蝕的盡顯墨色,訴說着歷史的滄海桑田。我踏在泥濘的青石板上,尋找着……

向小巷的深處走去,盡頭,便是我的目的地。推門進入,卷卷書法作品將被過分漂白的牆襯托的柔和了許多。桌上是一沓沓宣紙,亮度剛好,潔白中帶着一絲青色,邊緣被裁剪地很齊,燈光從正上方打下來,透光明顯。我用手指輕輕摩挲,只感柔軟如綿,薄如蟬翼;再用手掌大面積撫摸,質感又變得平滑均勻,細膩緊密,厚薄合適。將鼻子湊近宣紙,墨香與淡淡的烏木沉香交織,淨化了心靈,驅走了我心中的煩躁。這看上去真有意思。

一位正調漿的師傅察覺了我的到來:“摸紙啊,也是有方法的。”師傅向我示範着:他用手掌的下邊緣和三指接觸紙面,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輕輕撫摸着,接着用手搖晃着紙,紙“沙沙”作響,他說,這叫抖紙:“宣紙起源於唐,發展與宋,興盛於明清,一直到今日,人們練書法時還在使用。小姑娘,要不要……去體驗一下製作宣紙的過程?”

“制宣紙要先選擇優質的桑麻,這樣做出來的紙才能做到不化墨,不變黃,字寫在上面才能清晰有形,首先……”我在指導下選材,粉碎,調漿,漏篩,然後是最有挑戰性的撈紙,我跟着師傅將長方形的竹簾窗傾斜着往放滿紙漿的撈槽中浸下,擡起,再換一面,重複一遍剛剛的動作,然後再舉起簾子;一舉一放的速度,力度,角度必須正正好好,手法得當。我從沒接觸過這些東西,不知道如何控制,果然,紙太薄了些;再試一次,又厚了些;最後我終究是馬馬虎虎地做出來了,但不精緻。師傅對我說:“不必失落,這道工程難度高,很考驗經驗,一般人想將這道工程做得完美精細需好幾年。最後一道程序是烘乾,但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烘,這是要去操作間完成的,那裏溫度太高,我自己去吧。”

許久,師傅捧着一張宣紙走出來,輕輕疊起,用米黃色的紙包住,然後繫上繩子,繩子上面還繫着一串珠子,我虔誠地接過包裹,推門離開,內心早已震撼萬分:體驗造紙的過程彷彿跨越時空,遇見了偉大的蔡倫;彷彿跨越千年,看到顏真卿在宣紙上揮筆潑墨,氣若虹霓,韻如流泉,超塵脫俗。彷彿,我眼前的就是趙孟頫曾在上面鸞翔鳳翥的那張宣紙……

……

造紙術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只有親自體驗過才懂得,這遠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三: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撐着油紙傘,漫步在江南小鎮,雨如絲般飄來,水珠順着瓦片“滴嗒滴嗒”地掉落……

江南的春天,總是帶着雨絲的。春風的來臨,使雨絲亂了方向,向四面八方散去,路上、樹葉上、瓦片上……到處都是它的身影。最美不過雨絲在河面上濺起陣陣漣漪,再融入河水中。小河兩旁被樓房所佔據,推開碎花窗,便能把江南水鄉盡收眼底。遠處的拱橋在雨中十分朦朧,小橋盡頭的垂柳,化作一抹清嫩的綠色,在這樓房叢中格外鮮明。“太有意思了!”我深深陶醉在這畫卷一般的美景中。

往小鎮深處走,依稀能看到一家亮着燈的小店,我帶着好奇走進去。店鋪中擺放着各式各樣的油紙傘,看上去十分有意思。“咔咔”幾聲吸引了我,推開門簾,只見一位老者正在用小刀削着竹子,那竹子色澤飽滿,十分剛勁挺拔,老者由上往下,一遍遍地把一根竹子削成了幾根細長但可以承重的傘骨。竹子浸入水中,老者用木刷洗淨污漬,又傘骨將放回水中浸泡。老者擡頭,發現了我,一愣,隨即微笑着招呼我過去。“有些時間沒人來了啊……”他一邊說着,一邊拿出浸泡好的竹子,再用紙擦試,吸乾水分,鋪在佈滿陽光的檯面上,“這是爲了收幹竹子的水分,讓他們更加牢固。”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晾曬的時間裏,我在老者的帶領下參觀了店內其他油紙傘,每一幅圖案選自國畫的素材,有山水、有花鳥、有人物,富有詩意,我爲之驚歎,也對油紙傘的興趣更添一分。不知不覺,竹子已晾曬完成了,老者帶我來到小院中,用刻刀等工具給每根竹條鑽孔、拼架、穿線,再串聯傘柄和傘頭製作成一副傘骨架。

傘骨製成後,傘面也極爲重要,老者拿出特製的紙,對照着傘骨裁剪合適的大小、修理邊角,並滴上膠水,使傘面能牢固地粘在傘骨上,不會脫落。陽光透過紙灑下,傘已然有模有樣。看着老者那沉浸其中的動作,我也體會到了他對製作油紙傘的熱愛。

到了繪畫環節,他握着小筆,白與紅交雜,一朵朵梅花躍現紙上,與黑色枝幹相映襯,韻味十足。末了,他在傘面上刷上熟桐油,傘面瞬間發亮起來。桐油乾透後,他把傘遞給我:“傘送你了。”我接過,連連道謝,仔細端詳着那發亮的傘面,有力的枝幹上點綴着數朵梅花,顏色相互錯綜,白黃的花蕊十分清新,邊緣淺,內部深,色彩把控很準確,大大小小的花瓣交織,看一眼彷彿身臨其境,聞到了梅花獨有的香氣。梅花旁,有小筆題寫的詩詞——“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說的正是這油紙傘,歷經複雜的步驟,凝聚了老者多年的匠心。而現在,如這位老者一樣的人越來越少,這油紙傘的製作過程以及講究之處也少有人知。我撐開這面油紙傘,輕撫那光滑的傘面,不禁感嘆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的精深與美。

我告別了老者,牢牢握着油紙傘,徜徉在雨絲飄落的江南小鎮——它的確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四: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夏日的美好瞬間,是在傍晚時分牽起愛人的手追趕晚霞,是聽到代表生命力的蟬鳴,是奔走在自己的熱愛裏,讀書,觀影,做自己想做的

“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煙雨朦朧中遠眺,一座青苔滿布的樸素石橋,見證過多少歲月流逝?粉牆黛瓦間的斑駁牆皮與殘破瓦片,又經歷過幾多風吹雨洗?

我不知道,只是沉醉於眼前一黑一白,古色古香,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煙雨江南,看上去真有意思。

待雨小些,我繼續着探尋的腳步,很快被一處院子吸引駐足。剛晾曬的布匹在風中輕輕飄逸,雖只有藍白二色,看似簡約淳樸,卻一暗一明碰撞出火花,給予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圖案絢麗多姿,千變萬化,不乏龍鳳呈祥、五穀豐登等寓意美好的紋飾,寄託着人們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憧憬。更讓人驚喜的是,眼光悄然灑落,更顯出布面美得淡然,美得莊重,美得讓人不禁想探索其中的奧祕。我走近仔細端詳,發現布中有細紋,呈冰裂狀。一望招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裏是一家源於道光年間的染坊。我所見的,便是近世三百年百姓喜聞樂見的工藝品——“藍印花布。源於唐宋,盛於明清。染料取之與蓼藍草,鏤空花板鋪於白布,刮漿,染色,透風,需數道工序方能成品。”我認真閱讀着介紹。

這時,一名盤發的年輕女子出來,螓首蛾眉,巧笑倩兮,她身着藍印花布製成的長裙,襯得冰肌玉骨凝霜雪。她溫柔地將曬乾的布取下,平鋪於桌面,用刮刀颳去圖案處的防染漿粉,只見她自上而下,小心翼翼颳着,這便是“刮灰”。刮灰後再洗淨晾乾,既可呈藍白條紋。而上面的冰裂紋,則是手工印染不可避免的痕跡,終爲藍印花布更添份獨有的魅力。藍印花布,線面交織,青雪綻放,勾勒出民間文化所特有的韻律和美感,美好得像一個浪漫的夢,使人心醉與藍白世界。我迫不及待轉身踏進店鋪,選購了一件藍印花布制的布衣,穿上:秀氣卻不落凡俗,典雅又不失明快。

天晴徹了。我穿着新衣與友碰頭,“哇,這衣服這好看!”我不禁竊喜,更爲傳統工藝之美感到驕傲。夕陽西下,坐烏篷船而歸,兩岸燈火漸明,小攤漸密。攤子前商品琳琅滿目,顧客絡繹不絕:一對情侶拿起紫砂壺端詳,穿漢服的女孩圍着年長者觀看刺繡,幾名學生輪流把弄一幅摺扇……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表面上是因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發達的經濟,其實更因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古人智慧的尊重,才使得江南魅力四射,成爲中國的特色,華夏的瑰寶。

所以,煙雨江南,比看上去的更有意思。

事情,我愛這生機勃勃的夏天,也愛這明媚的大自然。接下來的日子請你好好生活,好好成長,願每一個夏日你都能和無條件的愛着自己,願萬事晴朗。

篇五: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清明,趁着難得的假期,忙裏偷閒,我決定到周邊的江南小鎮走走。

初入蘇州古鎮,順石階而下,搖搖晃晃的烏篷船先入眼簾,船伕雙手握槳,一撐,一搖,波紋暈開。水鳥低低掠過水麪,時而振翅,時而停歇。青苔攀上白牆,近水處,婦人說笑着浣衣,身後孩童熟練地跨過石板橋,穿梭於粉牆黛瓦間。“吱——呀”,古舊的木窗,開了半扇,銀髮的老婦,招呼着孩子,滿面笑顏。水墨畫似的古鎮,煥發出靈動生機,而我行走其間,頓覺有意思,這次旅程想必不會空手而歸了。“滴,答”,落雨了。清明時節雨紛紛,我早有準備,撐起一把油紙傘。綿綿細雨,敲在層疊的青瓦上,發出風鈴般的清脆聲響。起伏的屋檐下,春雨匯作簾,爲古鎮披上一層迷濛的紗。透過雨簾,再看這小橋、流水、人家,又有一種別樣寧靜的美,真有意思。

雨漸漸大了,我隨意找了一家茶館避雨。茶館不算大,幾張茶桌擁着,嫋嫋茶香中,人聲嘈雜。最前處搭起一個小戲臺,後面是古色古香的屏風。一男一女端坐檯上,女子穿着旗袍,懷抱琵琶,指尖靈巧撥動,男子則是一身長衫,扶着一把三絃,一邊撥弄,嘴中又唸唸有詞些什麼。是蘇州評彈啊,我曾聽外婆放過評彈,咿咿呀呀,慢慢悠悠,又是蘇州話,拉長的音調,幾乎聽不出幾個字音,對孩子自然是沒什麼吸引力的。幼時如此,現在亦然。我挑了靠窗的位置,拿出手機,想打發時間,卻發現電量告急。窗外的雨不見停歇,我有些煩躁,無奈將注意力放到了臺上。耳邊琵琶與三絃的聲音錯落有致,此起彼伏,不用言語,便能感受到故事的跌宕。“今日——佳節……半日偷閒……”男子明明是在說,卻有“唱”的韻味暗含其中。“這個小船出來……昂——嘟嚕嚕嚕嚕……”一連串的擬聲詞,帶着蘇州話特有的腔調,柔婉中又多些趣味。沒想到,蘇州評彈這麼有意思。

我拿起手邊茶杯,輕抿一口碧螺春,淡淡幽香,經久不散,安撫了浮躁。靜下心來,繁複難懂的語言似乎也不那麼天方夜譚了,偶爾也能聽懂幾個零散的詞句,拼拼湊湊,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是《白蛇傳》的遊湖,耳熟能詳。“哎——官人……”女子忽地擡高音調,轉爲唱腔,指尖加速撥動琴絃,偏過頭,與身邊人短暫地相視一笑,又回過來一人一句。漸漸地,我開始享受起這吳儂軟語,清柔小調,感受其中趣味。向外看,雨未停歇,雨聲與評彈聲相得益彰。青磚,白牆,綠水,在雨水沖刷下,更顯素雅模樣。像江南女子溫婉,像蘇州評彈細膩。江南小鎮,遠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小鎮的千年文化,蘊養了江南人民的淳樸細膩,也養育了蘇州評彈這樣的藝術瑰寶。它融入生活之中,如一杯好茶,或許初看平平無奇,細品卻回味無窮。江南文化,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六: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水鄉一直令人着迷,正值煙花三月,如此有意思的時節,怎能不下江南?

“滴答滴答”小雨落下,落在白牆上,落在黛瓦上,奏響江南的清箏;水面泛起漣漪,躍起魚兒,洇開江南的墨色。我手握油紙傘,任傘面上滴落的水珠,肆意親吻着我。忽地,路旁茶鋪小碟子裏的一抹綠吸引了我,纖細捲曲的葉,是碧螺春。“像這樣茶形細嫩,茶毫多的茶,需用上投法:開水燙杯,再將稍晾後的熱水注入杯子七分滿處,再將茶葉投入杯中……”在老闆的熱心指導下,我自己動手沏了一壺茶。待春染碧水,茶葉舒展,氤氳的蒸汽不斷翻滾,清氣襲人。我迫不及待品嚐,初嘗,清淡的香氣滿溢心房;又啜,一絲甘甜縈繞在舌尖;再品,春日盎然生機令人沉醉。宛若我品得不是茶,而是這朦朧細雨中的江南風韻,就連心,也飛到如水墨畫一般的美景中去了。這茶,可真有意思。

出茶鋪,過泛了青苔的拱橋,我走進一家摺扇小鋪。

摺扇,源於漢末,到而今早已從上流社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已從驅暑之器演變爲與書畫密不可分的藝術品。小鋪裏擺滿手工摺扇,製作精美得令人驚異,有的只是金色扇面黑色扇骨,卻典雅精緻;有的蝴蝶於其上飛舞翩翩,靈動活潑;有的生長着松竹梅,盡顯風流傲骨……

一位老爺爺端坐在店中央,全然沒注意到我靠近,只是認真削着竹片。旁邊已有幾塊樣品,細看能辨清刻於其上的房屋、燈籠、小橋和小舟。我既不好意思打擾,也想看看扇骨的製作,便站着不動,任雨點砸在我的傘上。老人始終未擡頭,一直盯着那竹片,將其鏤空,又在邊緣慢慢地削,一塊塊竹屑落到桌面,快堆成小山了,老人一擡手,將它們拂到桶中……不知看了多久,我不忍打擾他的投入,便悄悄走向一旁,輕輕拿起一把摺扇靜靜觀賞。扇面絲綢光滑,繪着河畔日出,旁邊寫着小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扇骨溫潤,浮雕了一些山水風景,寥寥幾筆卻盡顯意境。我將摺扇合上又打開,愛不釋手,便讓其成爲了這次小鎮之遊的紀念品。

我把玩着摺扇,感嘆着老人的巧手與專心,沿着青石磚穿過矮迴廊。天色已經泛黃,白牆染上了夕陽顏色,黑色屋頂下幾盞紅燈籠亮起,一扇扇雕花窗陸續關閉,來來往往的行人踏上歸家之途。小雨漸停,炊煙飄來,靜謐的江南小鎮在夜幕中漸漸沉睡。

水鄉的文化,無論是那碧螺春,還是那小摺扇,都有種讓人越浸越深的美。也只有沉入其中,才能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中華文化之美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七: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於水墨丹青處,傾聽江南雨婆娑,清新淡雅之外,更多一分朦朧之美。

初見江南,河水貫穿整個小鎮,正可謂“遠水如煙,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層銀灰的顏色”。烏篷船穿梭在河道之間,蕩起層層漣漪,仿若一副動態的水墨畫,看似尋常卻難得。似虛似實,亦典雅亦悠然。遠處的石拱橋若隱若現地倒映在水中,古樸中透出穩重,斑駁裏顯出堅韌。最惹眼是白牆黛瓦間點綴的大紅燈籠,那一抹紅,在水墨氤氳間顯得如此絢爛又如此和諧。

恰逢漫天的細雨洗滌而下,彷彿這江南小鎮的陳舊也被其沖刷乾淨。我走在石板路上,每看一眼這小鎮美景,都是與春光多一次邂逅。在江南小鎮,信倚閑亭,或小憩片刻,或談笑風生,又或只是聽雨賞景,放下壓力,遠離喧鬧,靜靜享受閒適悠然,何嘗不是一件美事?也許這就是江南的魔力,既給人以淡雅悠遠之感,又富有着樸實可親之氣息。我心中暗想:身臨這看似樸實無華的江南小鎮,確是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亦是如此。江南人臨水而居,與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相比,“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便多了幾分悠閒與恬淡。每每清晨,在茶香的薰陶中開啓美好的一天;每每午後,用微微苦澀的濃茶驅散睏意。江南人的生活可謂與茶緊密相連。因此,來到江南必要走進茶館品一壺好茶纔是。

步入茶館,一陣沁人心脾的茶香撲鼻而來,陳列在館中的茶具更是數不勝數,讓人不由得心生好奇。只見茶藝師不緊不慢地溫壺,燙杯,浸茶。等茶泡好之後,再將茶壺高高端起,讓澄清的茶湯像瀑布一般衝入杯盞。待到茶湯的氤氳熱氣稍稍散去後方可以品茶。“這品茶的訣竅就在這‘品’字,品茶也要講究三口:每一口都要小,小口謂之品,大口謂之喝;淺淺地抿一口,讓茶在口中稍稍停留再緩緩嚥下;不要急於飲第二口,不妨留些時間品味餘香。”茶館老闆侃侃而談。

聽了這番言論,我端起茶盞,小心翼翼地抿一口茶水,細細品味。果然,在草木的清苦過後,隨之而來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茶香在脣齒間縈繞,回味悠長,讓人不由精神爲之一快。再飲一口,想象中的澀苦淡了許多,只剩茶香與清爽讓人沉醉,樂在其中。原來這就是茶的奧祕,只有慢慢品,細細品,才能體會到清苦後帶來的回甘。總有人說人生如茶,從前的我不懂,直到今天親身體驗後,我才漸漸理解。不曾想,這平平無奇的茶葉,背後蘊含的意境,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江南文化尚雅緻,茶文化更爲江南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瞬間,“江南”在我腦海裏的印象瑜愈加清晰起來,果然比看上去更有意思。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樂趣便在江南水鄉處。

篇八: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記憶中,老家深巷裏總有它的身影。那時我對它的印象,只停留於“好吃”二字。現在想想,它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來,你的。”小孩們攥着零錢爭先恐後地購買。他給的糖人總是比其他地兒的要大,所以我們總樂意來這兒買。只見他不緊不慢地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兒糖稀,再對這麥秸杆吹氣,隨即,糖稀就像氣球一樣鼓起,再捏上幾下,通過各種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最後遞給我們,咬上一口,黃糖的香氣和香甜瞬間充滿了我們口腔,那甜滋滋的味道令人留戀。

我們幾個總是拿着糖人到處炫耀,互相比較着誰的糖人更好看,甚至拿着糖人模仿着打架的動作,談論着誰的糖人角色更厲害,誰輸了誰下次請客……

我時常站在他旁邊看着他像變魔術似的三兩下就把一坨糖變成一個個糖人,那時,我們很羨慕他的手藝,“叔叔,你是怎麼做到的?”“跟我師父學的,怎麼?你也想學?”“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就在跟我師傅學了。”他笑着看我,像是看到了以前的他。“嗯。”我心裏想着,可是還沒有說出口就被母親拖走了。

後來,我去別的地方纔發現,他的糖人做得是多麼好。

時光荏苒,恍惚就是幾年,……

再一次回到老家,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他沒有再像從前一樣肩挑挑子走街串卷,而是在路口支了一個小攤賣糖人。他的身旁站着一個國小徒,正認真地看着他演示。我走過去,“要什麼?”“畫個拿手的就行。”“好嘞,等等哈。”他繼續自己的演示,我則在一旁的凳子上坐下。“現在糖人可沒人好好做了啊,都是半吊子就出來了。”他看了我一眼,“但總得有人好好做的,不然這手藝可沒了啊。”我愣了愣,不知這句話是講給我的還是給那小孩的。

“好了,現在做你的了。”他擼起袖子,在石板上塗了一層油,用小勺舀起放在一旁的糖稀,在石板上流出線條。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他的手有些抖動但還是把糖人畫好了。嘴裏總唸叨着,老了,不中用了。他看着板上的糖人,搖了搖頭,把糖人扔給了小徒弟,又做了起來……直到糖畫造型令他滿意地點頭,他才用小鏟刀將糖剷起,粘上竹籤,遞給了我——嗯,糖的份量一如既往的多。

夕陽從半透明的糖中穿過,散發着柔和香甜的光。在這光芒中,童年美好的回憶又浮上我心頭。“下次再來!”他笑着,頭上的白髮被夕陽染成金色,臉上的皺紋更顯溝壑縱橫。我揮揮手走向遠處,再回頭,只在朦朧中辨認出一大一小兩道身影,似乎一個在說,一個在聽。

糖人,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並不僅僅因它本身的香甜,只因那些值得紀念的童年時光,更因那一代代糖人師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篇九: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江南小鎮,素雅而又別具一番風味,令人心生嚮往。秋光正好,爲何不去這人間理想處領略其中的古色古香呢?說走就走。

秋日的周莊,少了遊人,顯得更安靜了。我緩步行於小橋流水之間,賞着刻在青磚灰瓦的歲月。午後陽光正好,透過泛黃的柳葉,灑落在我身上。白牆黛瓦,臨水照街,碧綠煙波這般悠悠韻致,令人神怡。清風徐來,落葉在空中搖擺,緩緩落在水面上,泛起層層漣漪,伴着暖陽,完成了它最後一旅。細風劃過小渠,河面涌出細紋。拱橋橫架在小渠上,如一位鬍鬚斑駁的老者,見證周莊的盛衰興廢。時間好似靜止,古鎮原本的秀美與詩意,此刻淋漓盡致。

江南古鎮,一顆古樸的明珠,從古璀璨至今,歷史悠久,所留無不珍貴。一磚一瓦寄鄉愁,輝煌與浪漫,風雨與滄桑,我也深感其“有意思”所在。

既是水鄉,必然要坐搖櫓船。湖邊垂柳,悠起細鞭敲水月;江裏遊船,擺搖雙槳蕩濤波。我特地挑了一葉船孃搖櫓的烏篷船,我以爲只有女子才能更顯江南古鎮的溫婉。船孃站在船尾,身着青衣黑褲,面上帶着淳樸的笑容。她雙腳一前一後,右手握着船槳規律地搖動着,不疾不徐地畫着小圓,一圈,一圈,河面亦盪開了淺淺的波紋應和着她;她左手握着固定槳的繩子,身子隨着船,隨着水波,一同晃動,腳步甚至隨意地騰挪着,輕快而靈活。船緩緩前行,駛向小鎮深處,輕鬆愉悅的氛圍,使人不自覺卸下緊張、疲憊與焦慮。

我半靠在船舷,看着船槳攪碎酒樓前牌坊的投影,看着濺起的水花在夕陽下閃着晶瑩的光芒;聽着船孃唱起小調陶醉在悠揚婉轉的歌聲裏,聽着小鎮市集嘈雜的叫賣聲漸漸遠去。船搖啊搖,像兒時最喜愛的搖籃,我索性閉起眼感受身邊的一切。漸漸地,搖櫓聲、歌聲、水聲與風聲匯合於同一節拍,緩緩地在暖黃的餘暉下,散發出寧靜祥和的氣息。

我曾把恍惚的記憶,遺落在時光裏,渾然不覺。而江南,是那夢裏水鄉畔的世外桃源,無須拘謹,一切隨心、隨意,體會江南小鎮“更有意思”所在。

我願作一隻歸雁,飛過小橋流水、垂柳拱橋,沉眠在江南小鎮寧靜祥和的懷抱中。

篇十: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暖風微醺的午後,江南小鎮的一所民宿中,陽光透過窗上的剪紙,斑駁地曬在發黃的書頁上。放飛心靈的日子,緩啜清茶,輕捧古書,一切都市裏的紛繁盡皆拋於腦後。

小鎮的建築以明清時期的園林、宅院和民居爲主。風格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朗。周邊山巒環抱,樹木蔥蘢,這些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江南小鎮獨具魅力的風景線,看上去真有意思。

窗外駛過一條烏篷船,船沒有帆,是人用船槳劃的。船伕左一漿,右一漿,驅動黑色的小船前進。船在水上走,人在畫中游。透過窗看,時而芰荷蓊鬱,時而鷗鷺振翅,點綴着湖面的寧靜。不經意間擡頭,如新月般的石拱橋,迎面而來,斑駁的石板歷經風蝕雨刻,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淡雅從容。穿過拱橋,小船又劃過一家茶館,掛在屋邊的大紅燈籠被船撞得前後搖擺着……“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我默默吟誦着,隨船漸漸地駛向遠方。

走進一家獨特的茶棺,給我倒茶的人即將開始表演。他拾起茶匙,將嫩綠的茶葉輕輕放置於杯內。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覆三次。茶葉在水中翻動,陣陣茶香拂面,一套完美的“鳳凰三點頭”便完成了。

我閉目沉思,清香的茶葉在腦海跳動,那一套泡茶的動作彷彿被賜予了生命,那樣生氣勃勃,卻又恰然自得。如果你想自己泡茶,就最好盡力放空思緒,嗅着清香,將幹茶置入茶壺。衝沏,翻騰,涌躍。呷上一口,正疑惑江南的茶水好似沒有特殊的滋味,但幾乎同時,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口中蔓延開來,富於變化,美妙無比。一口嚥下,卻又感覺像最初入口一樣,淡淡。一顆心慢慢地沉靜下來。所以在江南各個民宿都會飄出一陣茶香,幾乎每個人都喝茶。老闆藉此介紹江南茶的歷史。江南歷代名茶輩出。產茶既盛,茶的買賣自然興旺。早在宋代就稱“江南第一名茶”,銷路頗廣。19世紀時,江南的茶在倫敦市場上的售價不亞於珠寶。?感受千年的茶文化,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古鎮中有一些專門供遊客留言的牆,上面滿滿地記錄了對以後生活的嚮往。踏上青石板的小路,看着兩岸白壁青磚的房子,楊柳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婀娜多姿地點綴在江南的每個角落。小鎮的生活可以過得很精緻,也可以過得很隨意。

小鎮的日色變得慢了,人們篤篤定定,說一句,是一句。江南小鎮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篇十一: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一葉一橋簇此城,江南風光別有情。

閒暇之餘我在網上游覽到了有關江南古鎮的資料,照片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似乎都在向我訴說着他們的故事,呼喚着遠方的我。恰逢我正百無聊賴,不如趁假期去江南古鎮遊歷一番,那必然會很有意思……

我獨自走在街頭,拜訪這千年的古鎮。小雨婆娑,淋在古鎮的每個角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響,給這靜謐的古鎮增添上了一絲靈動的氣息。雨水滴落於溪水之中,潔白的水花迅速綻放又迅速順着溪水綿延流長,雨水滴落在街畔的圓拱橋,滋潤着縱橫的青苔,似老友間親切的問候;雨水滴落在粉牆與黛瓦,點染出詩意朦朧的水墨江南。我索性將傘收起來,清涼的雨水滴滴落在我心頭,這一刻的我似乎與古鎮融爲一體,寧靜而悠然。這難道不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嗎?

翌日,我打算去古鎮最中心的地方走走,此處一改幽靜的氛圍,變得熱鬧許多。草木隨風舞動,蟲鳴喋喋不休,鳥兒一展歌喉,行人匆匆而過。搖着蒲扇賣特產的婆婆,總帶着慈祥的微笑;戴着斗笠外出打魚的老者,不時低頭看看一日的收穫;茶樓上倚靠在窗邊的男子,正細細品味手中的清茶……

我正逛得起勁,忽一陣特別的味道吸引了我。我走下橋,轉過街角,來到一處所在,走近瞧,見一位着背心戴花鏡的老爺爺正用手細細摩搓着在盤上旋轉的陶胚。原來是陶土的氣息,我不禁好奇他手中即將呈現的造型而駐足觀看。只見他聚精會神,兩眼微眯凝視着陶胚,先是拿出一塊厚重的土胚,用細線將其分割出需要的大小,用手揉搓一番,稍一使勁,拍到轉盤上。老爺爺用那雙佈滿老繭的手拍打土胚,使其變成錐形。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環節,他用海綿醮水。潤溼手掌和土胚,啓動轉盤,開始塑形。他兩手呈環狀,用手掌外側將土胚拉長,再用大拇指根部向下推,反覆多次後,他的手早已沾滿泥水,直到陶土不再抖動,他的大拇指從中心位置向內凹深,打薄碗壁,不斷修葺平整,再磨出弧度。這一過程細膩而又柔韌,真是無法想象老爺爺的技藝之精湛。待碗成形後,用木具刮除多餘的陶土。如此,陶胚便完成了。

他緊接着拿起筆着色彩繪。筆觸碗壁的瞬間,老爺爺似乎容光煥發,手腕輕轉,素胚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鮮豔亮麗,承載着老爺爺的心血。有幸得知他祖上傳下的空瓷手藝,一直被他堅守到現在,光陰似箭,卻帶不走老爺爺對陶藝的堅持不懈,更是讓人體會到了文化的魅力。“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老爺爺用行動書寫“文化”二字,着實有意思!

古鎮的自然之美,讓人眼前一亮,可它的文化之美真正地令人心曠神怡,這屬實比看上的更有意思。

篇十二: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願與時光一併,在此終老。——題記

於文摘上多次讀到江南水鄉之秀美,我心生嚮往,似瞥見粉牆黛瓦,柳梢嬌翠,煙雨朦朧——那是城市沒有的美。終於,假期如約而至,我也來到古鎮,一探究竟……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汪沆如是讚歎。踏上青石板路,一絲凹凸不平的年代感略微厚重。春至,不消多言,那芳草萋萋,風晨月夕,早已將小鎮攏入水的懷抱。遠岸林木扶疏,楊柳依依,間或點綴亭臺樓閣,一派悠然閒適之景。

最喜歡水鄉的夜。待到明月高懸時,泛舟劃開細浪,站立舟頭,撐一把油紙傘,飄然而行。遠眺兩旁人家燈火未熄,隱隱飄出炊煙,言語歡笑。兩岸柳絲在煙雨朦朧中私語,無喧無噪,僅剩那靜水,煦風,秀景,善人,扣人心絃,儼然一幅絕美的兼工帶寫之作——遠山清墨,粗粗渲染,揮筆,在夜中暈成淡灰;近處人家,使濃墨勾勒,凝神靜氣,筆皴輕挑,因意成象。兩旁草木,擡手一點,潑墨成景,祥和柔靜之中,感受“有意思”的巧奪天工。

次日晨,漫步在清幽的小巷,縱橫迂迴,看似已盡,行到近前卻柳暗花明。驀然間,耳畔涌入嬌柔戲腔,聲聲慢,句句停,引人注意。我不禁移步向前,來到聲源——一座戲臺,半接水中,臺上青衣吟崑曲,臺下衆客品茶聞。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她翹指,水袖輕撫,靴底鏗鏘,將600餘載風花雪月演繹絕盡,臺旁曲笛綿長,三絃連撥。她徐徐緩緩,中州韻娓娓道來,鋪卷文化長河,捻指起落,再現百戲之祖的風姿。

拂去往昔迷霧,回首嘉靖年間,曲聖魏良輔絀於北人王友山,退而鏤心南曲,十年足跡不下樓,推敲打磨,使飛鳥曉之踟躕,壯士聞之悲泣,雅稱當代,終成昆戲。還魂夢如雪,牡丹亭似煙,她開口一詞,雲緞翩飛,延之又延,周而復始,心波交織碰撞:“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曲畢,她鞠躬謝幕,衆客鼓掌,又捧茶細品,戲文的餘韻與茶香交融、綿延。

我亦爲其所感,一齊叫好,並於這江南的四水環抱之中,享受沉睡的文化,體會“更有意思”的豐富內涵。

我願,與年華,在這遠比初見更有意思的水鄉,度過疏離歲月,擁抱靈魂的淨土。

篇十三: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朦朦朧朧的春色中,隱隱約約顯出蜿蜒在幽幽清水中的低矮房屋。走近,粼粼波光中漂浮着幾株荷葉,葉的碧綠與水的清綠完美融合。春霧將歇處,幾座小石橋的影子重重疊疊。橋畔隨意泊着的一條條烏篷船,靜靜地飄於水面,與遠處霽日白鷺融於一畫。

劃一條烏篷船,緩緩前行。近旁酒樓上高掛的燈籠透出濃郁的煙火氣,一塵不染的窗閣內時不時傳來輕快的音樂聲。窗前映出一位姑娘的身影,她正對着一方小鏡子梳理着鬢角,清秀的臉龐浮現淡淡的微笑。不遠處傳來悠揚的樂曲聲,靠近聽,原來是民樂團在演奏樂府民歌,二胡聲陣陣悠揚,琵琶聲輕拂春風。周莊的風景淡雅幽趣,平靜悠然,讓人興致盎然,似乎極爲有趣。

烏篷船在水中輕微搖動,船身慢慢穿梭過一座座小橋。我側耳傾聽,聽春水聲,聽鳥啼聲,聽戲曲聲。忽的,一陣輕微的舂搗聲傳入耳內,細小又篤定。我隨着聲音探索來源,不久便找到一個小屋,是一間年糕手工作坊,賣的大多是江南的手工年糕與糯米制品。坊主是一位近90高齡的老爺爺。剛剛的舂搗聲,便是他在石碗裏舂搗年糕發出的。

黛色的石碗中有些細小的劃痕,顯出年代的久遠,據說是老爺爺壓箱底的寶貝。石碗裏的年糕還未成形,顯出黏膩的狀態,顏色白如凝脂,與石碗相映成趣。老爺爺一手握着舂搗棒,一手扶着石碗,先是將舂搗棒垂直放入碗底,待年糕粘上棒子,輕輕提起,在碗邊沿順時針方向反覆打圈,適當加入糯米粉,使年糕慢慢結實,形成固體。待年糕初成型後,將碗扣在板子上,輕拍碗底倒出年糕放入木質模具,最後用乾淨的細竹筷沾上可食用紅墨,輕輕點在糕團中央。

店內幾乎都是糕團:年糕,湯糰,八寶飯,酒釀,方糕,喜糕,條頭糕,赤豆糕,糉子……老爺爺一口寧波味道的上海話,講得平實又勵志:“老了沒事情做,出來搞點小買賣賺些鈔票,體現我的人生價值。上海人都愛年糕,讓我想起家鄉寧波奉化的年糕。在這種古色古香的小鎮上,環境又幽靜,弄弄年糕買賣倒也恰意。”

早在20世紀初清宣統元年(1909)年,上海環球社印行的《圖畫時報》上,有則年糕廣告這樣寫道:“寧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壞最堅潔。炒糕湯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於是他跑去奉化請教老師傅,去年糕廠參觀學習。早市開門,他有自己的“營銷技巧”:把年糕切片投進水裏,水清澈透明,證明他的年糕水浸不糊。在老爺爺看來,把糕做好,無非食材好,工藝好。顧客自然絡繹不絕。

而這樣的手藝卻將要失傳。老爺爺說道:“江南特色的寧波年糕想要做的好,工藝太考究。現在年輕人沒這個性子慢慢磨,無人接應……”

我告別老爺爺,重新踏上烏篷船,手裏多了幾塊糕團。我輕輕撕開桂花條頭糕的油紙,細長的糕上點綴着小小的金黃的桂花,晶瑩剔透中現出油亮的光澤。抿一小口,糕觸舌尖,桂花的甜香便蔓延口腔,夾帶着糕的軟糯與油潤。我小口小口地品嚐,任由船隨着水流流過一座座小石橋,一顆顆柳樹,一排排粉牆黛瓦的房子,流過歷史的印跡,流向周莊的盡頭與文化的傳承……

周莊,不僅風景淡雅幽趣,它所蘊藏的中國年糕手藝老字號文化,比看上去的,更有意思。

篇十四: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800字九年級記敘文

初次走進江南小鎮,白牆黛瓦頓時將我引入一個寧靜而富有文化底蘊的氛圍。

腳下的路由一塊塊石板拼湊而成,碧綠的河水涌動在兩岸磚瓦間,遠看像綠色顏料滴進了黑白的水墨畫;兩旁的房屋黑色磚石的尖頂,被江南地區豐富的雨水沖刷得光滑平整,牆角處青苔沿地面爬上了牆,將周圍一塊染成翠綠色——江南小鎮看上去的確很有意思。

幾滴銀絲落下,河面濺起一朵朵水花——緊接着,朦朧的雨幕從天而降。忘記帶傘的我不得不貼着一排窄窄的門廊尋找躲雨處。不遠處一家小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店門口有幾朵顏色淡雅的花,蓮紅的,淥波的,竊藍的,盛開在朦朧的煙雨江南里,湊近一看才發現是油紙傘的傘面。輕盈的傘面繪製着花卉的圖案,傘面下是竹子做的傘骨,傘柄上還掛着一個小小的流蘇,顯出幾分與普通雨傘不同的,溫婉柔和的美。

我走進店內,見一位老師傅正用小刀削着竹條。他小心翼翼地操控着一臺古老簡單的工具,從竹條中心慢慢切割,切出一個開槽,又用小刀一下下削尖,乾脆利落地削出一絲絲竹屑,那竹屑就像店外的雨絲一樣輕盈。

我在心裏驚歎於老師傅的手藝,默默駐足觀看,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幾分鐘後,老師傅滿意地放下竹條,才注意到我。“師傅,您做的是傘骨嗎?”“是啊,傳統的油紙傘製作工程非常繁瑣,有句諺語說:‘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

老師傅又拿出一把裝好傘面的半成品,捏着畫筆勾勒花紋。畫筆在他手中沒有抖動和失誤,慢慢勾畫出一朵形象的蘭花。他又輕輕把傘轉到另一面,生怕剛畫好的圖案被其他東西蹭到。在這一面,他畫上了雲朵的圖案,彷彿將雲霧繚繞的雨中江南融進了輕盈的傘面。

老師傅說,自己做油紙傘的手藝是一輩輩傳下來的,已經有將近一百多年了。“油紙傘是歷史超過1000年的中國傳統雨具,它的意義和意境美是工業品無法比擬的。就憑這點,我就想一直傳承下去。”

店內的每一把油紙傘都精緻得將近完美,充分彰顯着老師傅精湛的手藝。我細細觀賞着,被老師傅打磨得粗細一致、光滑細膩的傘骨撐起畫着花卉與雲霧的傘面,彷彿將煙雨江南和世代傳承的非遺文化一同收束在其中。走出店外,朦朧的雨幕將我包圍,油紙傘彷彿與這幅畫面融爲一體,好像將要化作一朵嬌嫩欲滴的花,融進江南小鎮與悠遠的時光裏。

江南小鎮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不僅因爲素雅古老的風光,更因爲在年代和風雨的沖刷下代代相傳的非遺文化。這種傳承如同油紙傘,看似單薄孤單,輕盈美麗的傘面下卻有着堅實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4wwx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