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通用10篇)

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通用10篇)

篇一: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通用10篇)

家鄉環境的變化

我的家鄉座落在大青山腳下。家鄉山美水美人更美。這些年,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泥濘的小路已不見蹤影,寬闊的公路四通八達。在平整的柏油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人來人往。放眼望去,看到的是“綠樹掩映,白牆藍瓦,曲徑通幽,田園風光,草原風情,自然和諧”的首府後花園。

還記得當年,去田裏的路全是黃土路,不下還好,只要一下雨,那可真是苦不堪言。遇上春秋兩季,黃沙漫天飛。因爲植被稀少,環境相當惡劣。

那是什麼因素讓家鄉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呢?

1999年起,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引下,我市對大青山林業生態實施整治。累計完成人工造林64。5萬畝,拉開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序幕。項目規定,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平均寬3。4公里規劃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涉及二十六個村莊,約5。43萬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不懈抓好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努力把呼和浩特的綠色長城打造的更加靚麗。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爲主。遵循以乾旱爲主要特徵的氣候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人工種草造林和溼地保護相結合,加快植被恢復,建設穩定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隨着生態環境的大幅改善,現在的大青山森林茂密,各種動物隨處可見。村裏修建了敕勒川大草原,還有軍事文化體驗園、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公園、登山步道等旅遊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2021年,家鄉全面推進煤改電,煤改氣等清潔供暖工程。改善空氣質量。藉助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的契機,煤改電,煤改氣不僅使人民羣衆溫暖過冬,還極大的改善了空氣質量。

採摘園和觀光農業的發展是家鄉最大的變化。不僅帶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還提高了人民的收益和就業率。村裏共建大棚,採摘園250座,佔地面積約500餘畝。隨着美麗鄉村的快速發展,觀光旅遊人羣也逐漸增多。農村已成爲城

里人體驗鄉風民意的首選之地。

生態環境的改變,不僅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還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篇二: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家鄉的沙塵

在我的家鄉內蒙古呼和浩特,過去每到春天,沙塵暴就如同家常便飯,漫天的黃沙和猛烈的狂風,我都幾乎習以爲常,但在最近幾年裏,沙塵暴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幾乎不見了蹤影,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就要先從植物說起,植物的根系深入地下,爲了吸收更多水和無機鹽,有些植物的根系異常發達,像一張大網,而植物的地上部分爲了更好進行光合作用,會長得很高很大,一是爲了增大光合作用的表面積,二是蓋過妨礙它生長的其他植物,從而形成了龐大的地上部分。在內蒙古自治區,全區沙化土地面積41。59萬平方公里,佔全區總土地面積35。16%,土地沙漠化已成爲內蒙古危害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而建設防護林、保護天然林資源、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成爲防沙治沙的重點工程。因爲植物的根系發達,可以形成一張大網,將泥土牢牢綁定,從而起到固沙的作用,而植物的地上部分體積龐大,可以削弱地表風力,使得風速下降,不會帶起很多沙土,如此一來,植物就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而採用一些特殊植物,防風沙效果更好,如楊樹、柳樹、榆樹、紅柳……這些植物根系更加發達,耐旱性也更好,再加上設立保護區、有計劃地引水調水、恢復綠洲生態……防風沙的效果也就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所以綜上來看,內蒙古沙塵暴減少的原因就是防風沙植物的種植和一系列輔助措施共同的作用。

篇三: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逃跑”的黃沙

在十幾年前,這片土地是一派“渺渺黃沙天萬里”的景象,而如今卻是疏星朗月照水雲。這是因爲什麼呢?而黃沙又是因何“逃跑”呢?

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而內蒙古的中西部便是沙塵暴頻發的地帶。一方面因爲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徵使得內蒙古成了沙塵暴的“棲息地”。內蒙古氣候乾燥,僅在西部的阿拉善盟,沙漠所佔面積就已達到了585。3萬公頃。而我生活的呼和浩特所在的中部地區,平均海拔高達1000米,而周邊地區卻不足100米,由於特殊地貌使得此地區成爲主要風源地。另一方面,過度放牧,植被覆蓋率低……這些問題也是造成我的家鄉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而近幾年,這些黃沙卻在漸漸“逃跑”,它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次數也大幅減少,我市的空氣質量也在日漸好轉。究竟是什麼讓這些黃沙望而生畏,紛紛被趕跑了呢?

改善空氣質量的措施有很多種,如植樹造林,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合理安排工業佈局……這些方法並不困難,但是需要我市每個公民齊心協力,共同加入保護環境、改善空氣質量的行列中。同時,我市政府也在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發了《呼和浩特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全面推進了生態建設行動。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營造林224。6萬畝,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0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平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49。74%,爲1990年以來最好水平。隨着植被覆蓋率的增高,對防風固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是沙塵暴得到治理的有效措施。

除此之外,在政府和公民的努力下,我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2020年,全市空氣優良天數達294天,優良比例爲80。3%,較2015年增加4。7個百分點。

我們的環境在一天天變好,黃沙便也“逃跑”了留下的是新鮮的空氣。願更多人能夠加入環境治理中,讓我們的呼和浩特的綠水青山更美!讓黃沙徹底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篇四: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春踏大青山

青城之美在於“青”,而大青山就是“青”的代言人。

清明假期期間,我再訪了大青山,汽車蜿蜒入山,我卻爲這宏偉景緻驚訝。

當年林木荒,如今滿眼綠,眼前是一幅美麗畫卷—泛白的天際下,一個個翠綠的山頭生機可愛,遠處青山連綿起伏,山勢如水墨線條般在畫卷上彎曲跳動。彩雲幻化出各種圖案,在綠色幕布的映襯下如駿馬奔馳,似綵帶飄逸。山腳下河流潺潺、河水叮咚,唱着對大青山的讚歌。

可誰知,眼前秀麗如畫的大青山,在以前卻是一座草木稀疏,平房遍地的荒山。原來是因爲缺乏有效管理和無序的開發利用,導致大青山區森林植被消減,特別是前坡區域岩石裸露、樹木匱乏、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爲了保護大青山,還綠於民,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政府全面加強對大青山的建設和保護,把大青山區的環境治理作爲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分階段治理大青山。

爲此,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決策啓動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工程PPP項目。該項目東西全長120公里,南北平均寬3。3公里,區域總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對大青山區進行大規模、全面的生態環境改善。

加強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是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工程的主要項目。項目集生態建設、基礎設施改造、旅遊休閒、產域融合、富民增收於一體。突出重要節點綠化。兼併哈拉沁水庫、五一水庫、紅領巾水庫、萬家溝水庫下游溝口治理,完善沿線7個高速公路出入,沿山溝系,美麗村莊的生態治理工作。

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工程的第二個項目是綠化建設。該項目由點及面,逐步形成了由生態路和塔拉大街兩條道路生態景觀廊道;同時還自西向東打造了多處生態建設工程地點,例如烏素圖森林公園、哈拉沁生態公園、敕勒川草原、蒙草百草園等地,實現了大青山總體生態功能的恢復。據林草部門統計,從2010年以來,大青山前坡綠化造林約2600萬株,種植了各種喬木、灌木。形成層林盡染、色彩絢麗的壯美景觀。

截止目前,完成淘汰落後產能,棚戶區改造627戶,159萬平方米。大青山前坡區域的工礦企業已全部關停;生態路綠化工作全面完成;生態園林型、果樹經濟型、生態防禦型、村屯綠化建設基本成型;大青山沿線防護功能和景觀效果初步顯現。這些爲將大青山打造成集生態綠化、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和彰顯文化特色爲一體的首府北部綠色長城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再顧大青山,滿身綠油油的,風兒輕悠悠的,而這一切都是呼和人民齊心協力保護生態的結果。此時的大青山,好像化作一座座水庫、糧庫和金庫,笑吟吟看着他懷抱中的青城子民。

篇五: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青城”還是“青城”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古時對呼和浩特景色的描寫,“青城”是對呼和浩特的美稱。這些都反應了以前呼和浩特應該是一個芳草遍地,植被豐富且覆蓋率很高的地方。但現在我們眼前“青城”還是原來的“青城”嗎?

近幾年來,呼和浩特沙塵暴尤爲嚴重,最不可忽視的一點便是植被破壞。觀察研究表明,內蒙古市轄九個旗縣區,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然生態惡化,森林面積減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現象。土左旗、託縣、和林縣及呼和浩特周邊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較好,但隨着自然環境的惡化和人爲的破壞,耕地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及鹽鹼化隨之增大,造成環境質量破壞嚴重。

大青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我們對它的印象應該是“瓊林玉村,綠樹成蔭,鬱郁蒼蒼”,但近幾年大青山的生態環境也不樂觀。作爲呼和浩特天然屏障的大青山生態保護問題刻不容緩。多年來,由於超載放牧,牲畜驟然增多,致使大青山土壤植被遭破壞。剛剛長出的嫩枝嫩葉慘遭啃食,草場喪失了結籽、繁衍的再生能力。近年來,呼市有關部門在大青山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段建設賓館、別墅羣、陵園墳地等,對大青山的植被也造成嚴重破壞。

也許有人會說,植被破壞了再重新種啊。確實,植樹造林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呼和浩特的綠化設施卻屢遭破壞。之前有一篇報道反映:呼市投入大量資金搞城市綠化,但是,記者走訪市內多條街道及遊園發現,綠化後的很多樹木、草叢遭到人爲破壞,如:亂倒污水破壞樹木,使許多樹木無法存活而死亡,每年都要對街道樹木補栽,但補栽的樹木也活不長久;學生貪玩進而破壞草坪,隨便踐踏;許多綠化帶成了垃圾場,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以上還只是市內的綠化設施,而大的植樹造林計劃也難以實現。由於環境長時間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鹽鹼化十分嚴重,再加上呼市是西北地區,降水少,氣候乾旱,所以植被成活率非常低。植樹造林也成了一大問題。

環境遭到破壞,想要補救卻困難重重,現在的“青城”還能恢復爲原來的“青城”嗎?

篇六: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從坑窪小路到平坦寬巷

我從小便生活在呼和浩特市,在一條名爲“小府路”的小巷裏,發生過許多事——而修路,便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件事。

這條小巷上的居民樓大約於我出生前後建成,隨後便涌入不少居民。在2007到2014年春,小府路的面貌是極不堪入目的,從南向北走,路上坑坑窪窪,大的坑約有十幾米長,一兩米寬,小的也有一平方米大小。無論是步行、騎車或是駕車,崴腳、摔跤或是下雨天有人掉進水坑盡常態。而2014年夏,經多次反饋,這條小巷變得平坦開闊,充滿煙火氣與歡聲笑語。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小府路的面貌煥然一新呢?

2013年8月《北方新報》報社以《呼和浩特小府路:路面全是坑,居民盼修復》爲題發表了一則新聞,使此事初步獲得了部分關注。而事後,相關部門只是墊了點土在上面,根本問題仍未解決。又經過了一輪輪的反饋,直到2014年4月中旬,《內蒙古晨報》發表了相關通知《呼和浩特:四區二十條小街巷改造路段確定,5月園施工》,而其中正有小府路的名字,隨後,小巷裏掛起了大海報,施工隊也迅速趕到……

從一開始的反饋無果到後來的引起重視這其中也說明了我們城市在成長,在進步。有人說:“想要富,先修路。”對此我是相當認同的。交通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極大,因此,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都應當被重視起來。此外,各種高架橋與地鐵的開通也爲呼和浩特的交通注入新靈魂。國家富強了,城市富強了,民族才能振興,人民才能幸福,生活才能便利!

路是爲百姓走的,國家重視起來,百姓才能走暢通路、安全路、方便路。小府路的變化體現的是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吾輩當自強”的理念。

八年前,駕車駛上小府路,“過山車”般的體驗讓人不禁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如今走上小府路,也讓人不禁感慨:“國家強,城市富,人民安,社會安!”

從坑窪小路到平坦寬巷,從百年恥辱到國家富強……

篇七: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青城之變

近年,呼和浩特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因高樓大廈的林立而四處烏煙瘴氣,嚴格遵循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首先,呼和浩特的空氣質量明顯提升。原因有如下兩點:一是持續實施污染源三級巡查管控,通過採取集中供暖,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取暖方式,淘汰散煤取暖,解決了燃煤散燒造成的污染問題。二是對煙花爆竹進行重點管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點放孔明燈、堆燃旺火等行爲。這些政策使呼和浩特的空氣污染指數連年下降,提高了空氣質量。

其次,呼和浩特的水質也在逐漸變好。我市在做好生態河湖建設的同時,也不斷規範工業企業排水管理,完成了21個“千噸萬人”水源地保護區劃分,使老百姓用水放心,喝水更放心!

同時,我們的耳邊也少了狂風呼嘯的聲音,眼見之處也不再有黃沙漫天的景象。這主要得益於呼和浩特市的植被覆蓋率顯著上升。因爲降水的增加爲植被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條件。同期國家實施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工程,促進了植被生態的改善。

但我市仍還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例如交通擁堵等現象,而此主要原因有:一、城市化和機動化的快速發展;二、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相對滯後;三、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不高;四、道路交通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市民交通意識有待增強。

有了青山綠水,便有了優美環境;有了優美環境,便有了金山銀山。

篇八: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老舊小區的變化

我生活在呼和浩特市,這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塞外古城,也不知從何開始,我身邊老舊破敗的小區變得越來越少,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美。

2012年,呼和浩特吹響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號角,全市上下同心協力邁開了追求創建文明城市的鏗鏘步伐,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文明創建熱潮。

院子老,房子老,設施舊,生活環境差……這些都是很多老舊小區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爲我市的老舊小區大多建成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缺乏統一的管理,基礎設施陳舊不能發揮作用,公共綠地少,居民私搭亂建十分嚴重,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城市美觀,還會造成安全隱患,更重要的是對我市的城市管理也造成了諸多不便,爲了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我市自創城計劃啓動以來,就馬不停蹄地對老舊小區開始改造。

2016年改造計劃至今,針對老舊小區,呼和浩特市先後投入資金36。14億元,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471個,受益人口30。5萬戶,76。6萬人,35個棚戶區,138處城市邊死角,75個片區。296個老舊小區供排水管網和二次加壓設備被改造,1554個老舊小區實現準物業長效管理,水、電、氣、暖等市政管理服務延伸入戶。呼和浩特市爲環衛工人定向安排公租房145套,新建各類保障性安居房2。9萬套,大力解決了近四萬戶羣衆回遷安置遺留問題,3。7萬戶居民因此而受益,生活質量也隨之而上升。

如今的青城,道路寬闊平坦,大街小巷乾淨整潔,老舊小區煥發新顏,而這些,讓呼和浩特這座文化名城更加光彩奪目。

篇九: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青山,藍天

在我生活的呼和浩特市,每每一到春天總是黃沙漫天,從這張14年·的空氣質量日報課題、可以看到呼市的空氣質量有260,屬於重度污染。可如今,卻是陽光明媚,空氣清新。這可不是我瞎說,截止三月十九日,今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達65天,達標率83。3%,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4%。那麼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首先,市政府全力實施”九大生態工程‘’,而大青山作爲內蒙古及呼市的天然生態屏障,承擔着控制風沙侵襲京津唐地區的重要職責。因此,政府全面停止了大青山山脈呼市境內礦山企業勘探,開發,建設活動,取締了違規礦山開採等污染企業286家種植苗木1476株(叢),讓青山更清。同時,全市公園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9。8%,綠地面積達到了3900多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9。7平方米。這重新建設的大青山和大幅提高的綠地面積加強了呼市的空氣淨化能力,改善了呼市的空氣質量。

除此之外,居民供暖污染,車輛尾氣污染,城市揚塵作爲城市空氣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也加大力度整治,對於居民供暖污染問題,截止2020年,淘汰了全部70臺35蒸噸每小時以下燃煤供暖爐,同時,大力推進含65蒸噸每小時鍋爐污染治理措施升級改造,初步估算,可削減灰塵6961噸,二氧化硅2687噸,氮氧化物577噸。在控制車輛尾氣污染方面,全市公交車爲新能源車輛,且每年平均新增500輛,淘汰黃標車,黑煙車。針對城市揚塵,政府嚴密監控所有在建工地,確保其爲無塵工地。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願在政府的帶領下,“塞上江南”可以山更青天更藍

篇十:我周圍的環境作文事理說明文

綠水青山扮靚美麗青城

20年前,呼和浩特市四季吹大風,黃沙滿天飛,植被少綠色,水土泛青黃,早已不復當年“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呼和浩特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內蒙古建設成爲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要求,堅守“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理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傾力打造生態之城、綠色之城。

呼和浩特市在中國綠色城市指數排名由2019年的第43名一舉躍升爲2020年的第13名,這是因爲什麼呢?

這與呼和浩特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線是密不可分的。近10年來,呼和浩特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舉全城之力發起“藍天、綠水、青山”保衛戰。出臺修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條例,燃煤治理、揚塵防控、機動車尾氣防治和揮發性有機物防治4個行動方案、6個專項實施方案及3個配套考覈辦法,構築起大氣污染防治“1+10+3”的政策保障體系。去年,呼和浩特市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18天,優良率87。1%。

不僅如此,還制定了“水十條”管理措施,編制地下水超採區和重要水源地雙控方案,開展各項專項行動,並連續14年保持100%達標。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年攻堅計劃,真正實現了環境管理工作“治本”成效。

通過持續開展以“綠化青山、守護北疆”爲代表的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構築起以大青山前坡和大黑河生態水系爲重點的南北生態屏障;城區“內核”着力打造“點、線、環、面”相結合的綠化網絡,逐步形成“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綠化體系,爲呼和浩特市披上了綠色的新衣。

民心所望,政之所向,呼和浩特市正以百倍信心、千倍努力換藍天常在、碧水長流、大地常綠,奮力書寫美麗首府新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164d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