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古文典籍 >

戰國策·齊策二作文

戰國策·齊策二作文

韓齊爲與國

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韓齊爲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於齊,遂與秦戰。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

譯文:韓國與齊國爲同盟國,秦相張儀聯合魏軍攻韓。齊王說:“韓國是我的盟國,秦國攻韓,我要出兵援救。”大臣田臣思說:“大王的打算錯了,不聽任他們去吧。燕王噲把燕國讓給相國子之,百姓擁護子之,諸侯也不援助。秦國攻打韓國,楚、趙必救援韓國。秦、韓、趙、魏、楚陷於戰爭之中,這正是上天把燕國賜給我們齊國呀!”齊王說:“太好了。”於是答應了韓國派來的使臣,把他打發了回去。

韓國自認爲和齊國建立了聯盟,就大膽與秦國開戰;楚趙果然馬上出兵救韓。齊國就趁此機會大舉進攻燕國,只三十天的工夫就攻下了燕都。


張儀事秦惠王

原文: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爲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臣憎張儀,儀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樑,齊必即着並而伐之。齊、樑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樑。

齊果舉兵伐之。樑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託儀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樑,齊必舉兵伐樑。樑、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爲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樑。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王曰:“善。”乃止。

譯文:張儀在秦惠王時任丞相。惠王死後,他兒子武王繼位。大臣們誹謗張儀,說:“張儀對待先王不忠……”話還沒有說完,齊國派來譴責張儀的人又到了。張儀聽後,便對武王說:“我有一個愚計。願意貢獻給大王。”武王說:“什麼樣的計謀?”張儀說:“爲國家考慮起見,山東六國如果發生大的戰事,然後大王就可以多割得領土。現在齊國非常痛恨我,我在哪裏,他們一定會出兵進攻哪裏。所以我要求到魏都大梁去,齊國一定會出兵進攻魏國,齊、魏交戰於大梁城下,而不能抽身,大王乘此機會去進攻韓,出兵函谷關,進入三川,您無討伐之名,就進逼周君周君必然會拿出名器重寶來。大王挾持天子,考察地圖,審理戶籍,這乃是稱王的大業。”武王說:“好。”於是準備戰車三十輛。魏國接待了張儀。

齊國果然出兵進攻魏國。魏王十分懼怕。張儀說:“大王不必擔憂,讓我立即去讓齊國撤軍。”於是張儀派了他的舍人馮喜假借楚使之名到齊國去。把齊,楚的外交事宜辦完以後,乘機對齊王說:“大王很痛恨張儀。可是,您卻讓張儀取信於秦王,他也太受優待了。”齊王說:“我很痛恨張儀,張儀在哪兒,我就出兵進攻哪兒,怎麼說是讓張儀取信於秦王呢?”馮喜回答說:“您就是讓張儀取信於秦王啊。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就和秦王約定,說:‘爲大王國家考慮起見,山東六國如果發生大的戰事,然後大王就可以多割得領土。齊王非常痛恨我,我在哪裏他一定會出兵進攻哪裏。所以,我要求到魏都大梁去,齊國便一定會出兵進攻魏國。齊、魏交戰於大梁城下,不能抽身,您乘此機會去進攻韓國,出兵函谷關,進入三川,您無討伐之名,就進逼周君,周君必然會拿出名器重寶來,大王挾持天子,考察地圖,審理戶籍,這乃是稱王的大業。’秦王聽信了張儀,給他戰車三十輛,魏王又接待了張儀。齊國果真出兵進攻魏國,這是大王在使國內疲睏,而又去進攻自己的盟國,以廣大鄰邦爲敵,而又自相殘殺,讓張儀取信於秦王。這就是我所說的‘讓張儀取信於秦王啊!’齊王說:“好。”於是停止進攻魏國。


犀首以樑爲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原文:犀首以樑爲齊戰於承匡而不勝。張儀謂樑王不用臣言以危國。樑王因相儀,儀以秦、樑之齊合橫秦。犀首欲敗,謂衛君曰:“衍非有怨於儀也,值所以爲國者不同耳。君必解衍。”衛君爲告儀,儀許諾,因與之參坐於衛君之前。犀首跪行,爲儀千

文之祖。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於齊疆。齊王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讎,而儀與之俱,是必與衍鬻吾國矣。”遂不聽。

譯文:犀首公孫衍率領魏軍與齊軍戰於承匡,未能取勝。張儀,這時在魏,認爲魏王不聽他的話,致使國家處境危險。魏王因此任命張儀爲丞相。張儀要秦,魏兩國和齊國結成連橫陣線。犀首想破壞張儀的連橫陣線,便對衛君說:“我和張儀沒有什麼怨仇,只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不同而已。您一定要在張儀面前替我解釋解釋。”衛君就把這番話告訴了張儀,張儀答應了,因此與犀首一塊坐在衛君之前。犀首恭恭敬敬地爲張儀祝福。第二天,張儀動身到齊國去,犀首給張儀送行,一直送到齊國的邊界上。齊王聽說有這種情況後,對張儀很生氣,說:‘犀首公孫衍是我的仇敵,可是張儀卻和他搞在一起,這一定要和公孫衍出賣我的國家羅。”於是,就不聽信張儀的遊說。


昭陽爲楚伐魏

原文:昭陽爲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爲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爲上柱國,爵爲上執珪 。”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爲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生,因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名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爲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爲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昭合以爲然,解軍而去。

譯文:楚將昭陽爲楚國攻打魏國,打敗了魏軍,殺了魏將,奪得八城,又調兵去進攻齊國。齊王派陳軫爲使臣,去見昭陽,祝賀他取得勝利,起身問他:“按照楚國的軍法,打敗敵軍,斬殺敵將,應該賞賜什麼官職?封給什麼爵位?”昭陽說:“賞賜上柱國的官職,封給上執珪 的爵位。”陳軫說:“還有比這更尊貴的官職和爵位嗎?”昭陽說:“那只有令尹了。”陳軫說:“令尹最尊貴了,可是,楚王決不會設置兩個令尹啊。我給您打個比方好嗎?楚國有個人,祭祀祖先以後,把一壺酒給了他的左右親近。這些人商量說:‘給我們這幾個人喝,不夠;給一個人喝,又有多。讓我們各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成,誰就喝酒。’有一個人最先畫成,他拿起酒壺準備喝,就左手拿着酒壺,右手又繼續畫蛇,說:‘我能給蛇添上腳。’還沒有添完,另一個人畫成了,奪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能給它添上腳呢?”就喝下了酒。那個給蛇添腳的人,結果丟掉了一壺酒。您現在身爲楚國令尹,帶領大軍進攻魏國,打敗魏軍,斬殺魏將,奪得八城,又要調兵進攻齊國。齊國很害怕您。您有這樣的威名,也足夠了。令尹之上,無以復加。您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將會有殺身之禍,爵位將會歸給他人,就好像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聽了以後,認爲說得很對,於是撤軍而去。


秦攻趙

原文:秦攻趙。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於秦,而與之伐齊。齊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講於秦。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趙足之齊,謂齊王曰:“王欲秦、趙解乎?不如從合於趙,趙必倍秦。倍秦則齊無患矣。”

譯文:秦國進攻趙國,趙國派樓緩以五城爲條件請求與秦國媾和,並與秦國對結盟共同進攻齊國。齊王畏懼,因此派人以十城爲條件請求與秦國媾和。樓緩也很害怕,因此答應將上黨二十四縣割讓給秦國。趙人趙足來到齊國,對齊王說:“大王想要解散秦,趙聯盟嗎?倒不如齊、趙合縱結盟。這樣,趙國一定會背離秦國,趙國背離了秦國,齊國就無憂無慮了。”


權之難

原文:權之難,齊、燕戰。秦使魏冉之趙,出兵助燕擊齊。薛公使魏處之趙,謂李向曰:“君助燕擊齊,齊必急。急必以地和於燕,而身與趙戰矣。然則是君自爲燕東兵,爲燕取地也。故爲君計者,不如按兵勿出。齊必緩,緩必復與燕戰。戰而勝,兵罷弊,趙可取唐、曲逆;戰而不勝,命縣於趙。然則吾中立而割窮齊與疲燕也,兩國之權,歸於跑矣。”

譯文:在漢城戰役中,齊、燕兩國交戰,秦國派魏冉到趙國,勸趙國出兵幫助燕國進攻齊國。齊相薛公田文派魏處到趙國,對趙相李兌說:“您如果出兵助燕攻齊,齊國必然告急,齊國告急後,必然割地給燕,與燕聯合,它就會與趙國作戰。這樣,趙國向東出兵與齊國作戰,就是爲燕國的利益而戰,爲燕國奪地。所以,爲您考慮,不如按兵不動,使齊國得以舒緩,齊國得以舒緩後,必定會再與燕國作戰,齊國戰勝了燕國,燕兵將疲憊不堪,趙國便可乘機奪取燕國的唐、曲逆之地;齊國如果沒有戰勝燕國,齊國的命運就完全掌握在趙國手中。這麼說來,趙國如果保持中立,而齊、燕在戰爭中互相削弱,您就可坐享漁人之利,齊、燕兩國的勝敗、命運,全都掌握在趙國的手中了。”


秦攻趙長平

原文: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蘇秦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爲此,而務愛粟,則爲國計者過矣。”

譯文:秦國攻打趙國長平,齊國、楚國救援趙國。秦王謀劃說:“齊國、楚國援救趙國,如果三國關係親近,那麼我們就退兵;如果不親,那麼我們就繼續攻打長平。”

趙國糧食不夠,向齊國請求援助,可是齊國不答應。謀臣周子對齊王說:“您不如答應趙國的請求,以此使秦國撤兵;如果不答應趙國的請求,秦兵就不會退卻。這樣,正中了秦國的計,齊、燕兩國就失策了。況且趙國對燕國和齊國來說,就等於燕、齊的屏障,這就像牙齒有嘴脣保護一樣,沒有了嘴脣,牙齒就要受凍。今天秦國滅了趙國,明天就要輪到齊、燕了。而且救趙一事,就該像捧漏甕,澆燒乾的鍋那樣急迫。援救趙國,這是大義之舉;使秦兵退卻,又具有美名。堅持正義,救援將亡的趙國;發揚威力,能迫使強大的秦兵退卻,齊國不去致力於這樣的大事,卻只要求愛惜糧食,這是爲國家出謀劃策的人有過失啊。”


或謂齊王

原文:或謂齊王曰:“周、韓西有強秦,東有趙、魏。秦伐周、韓之西,趙、魏不伐,周、韓爲割,韓卻周害也。及韓卻周割之,趙、魏亦不免與秦爲患矣。今齊、秦伐趙、魏,則亦不古於趙、魏之應秦而伐周、韓。令齊入於秦而伐趙、魏,趙、魏亡之後,秦東面而伐齊,齊安得救天下乎!”

譯文:有人對齊王說:“周、韓兩國西有強秦,東有趙、魏。秦國進攻周、韓之西,趙、魏也進攻周、韓,這樣,韓國被分割,周國必退卻。等到韓被分割,周已退卻之後,趙、魏也就免不了秦國的戰禍。現在齊國策應秦國進攻趙、魏,也與當初趙、魏策應秦國去進攻周、韓沒兩樣。現在齊國投靠秦國,去進攻趙、魏,當趙、魏滅亡後,秦國又會向東進攻齊國,您又怎麼可能得到諸侯的救援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guwendianji/mvpe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