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預測 >

2012大學聯考作文立意創新技巧:層層剝筍法

2012大學聯考作文立意創新技巧:層層剝筍法

成功作文的立意不僅要有廣度,還要有深度。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事物的本質或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常常掩蓋在生活的表象下。文章立意要深,必須透過表面的人或事,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具體到抽象的深入思考與分析,發掘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鮮明個性。

2012大學聯考作文立意創新技巧:層層剝筍法

層層剝筍法也叫“解剖麻雀”法,它往往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表象到本質,登堂入室,一層比一層更接近事理本質。這一層與下層的關係就像邏輯鏈條一樣緊密相連,使說理更加充分。文章的結構對行文的各層先後順序有嚴格要求,魚貫而行,環環相扣。

如寫景,許多同學只是繪形繪色,停留在表象層次上,而這幾句話則不然:“這幾株長在磚縫裏的小草的確不簡單。因爲這磚縫裏沒有足夠的水份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陽光,可他們居然頑強地生長起來,真了不起!”顯然,作者超越了繪形繪色的表層描寫,而透過現象,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氣質,寫出了其神韻,自然出手不凡。再如父母吵架,本是生活中煩惱的事兒,可有位同學透過現象發現了其中的本質意義:父母都是因爲熱心於工作,而疏於家務,於是因“柴米油鹽”而“吵架”。這“吵架”的表層現象中卻蘊含了父母一心爲公的敬業精神。據此立意,寫出了一篇既富生活氣息,又具現實意義的優秀作文。

議論文中更是經常運用這種方法。“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爲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是常見的遞進式思路。《反對黨八股》是通過“擺情況”、“論危害”、“提辦法”的論證方法,批判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在列舉這八大罪狀時,毛澤東便是運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來論證的:前面五條“罪狀”是用現象去剖析黨八股的危害。從第六條開始作者從理性分析“不負責任,到處害人”,而第七條“流毒全黨,妨害革命”,第八條“傳播出去,禍國殃民”,就更深入地點出黨八股的巨大危害性。這樣層層深入地論證,既充分又周密,令人堅信不疑。

例文1

曾經對某位老師心懷畏懼,因爲早就風聞她“統治”之下的“白色恐怖”。種種傳聞說得很是嚇人,於是心裏便已認定了她“滅絕師太”的形象。偶然這位老師來代課,一堂課下來卻發覺老師課講的妙趣橫生,雖然嚴厲卻又不失生動,於是生了些好感。再後來,無意中聽到她對某個平日總被她批評的同學的評價,滿臉的讚賞與恨鐵不成鋼,我忽然間十分愧疚,也帶着幾許感動。原來看似冷酷無情的表面下帶着那麼多的期許和關懷,而我曾經只是遠遠地望着,不曾親近就自以爲是地否定了她。陌生和不熟悉讓我們之間缺乏瞭解,於是影響了我的判斷力。

這樣的事情常會發生,感情上的親疏遠近使我們對事物認識的正誤深淺發生偏差。在校園裏,我身邊總有那麼一些同學、老師受到非議,而我們卻靠着傳言、憑着感覺在認識他們。聽起來是小事一樁,仔細想想卻事關重大。如果彼此間不瞭解真實的情況卻又聽信傳言,主觀臆斷(更糟的是,總會有人願意傳播和相信),那麼陌生人便永遠形同陌路,甚至互生敵意,那麼對彼此都是多麼不公平的一件事!要是有一天,你忽然發現自己錯過了一個多麼好的朋友,只是爲了當初的疏遠和陌生,那人生豈不又平添一樁憾事?

校園的誤解可能僅僅如此,傷害、損失不顯而易見。而走出校門,走上社會,感情與認識又關係到一個選拔人才的問題了。

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一直是在選擇人才的問題上被爭論的兩個標準。如果憑着自己的感情,我只選擇和我親近的、我瞭解的人,那麼便成了唯親。任人唯親如果是瞭解所選用的人是個人才而選擇他的話,那麼我們也無可非議了,唯親就唯親吧。可若只因爲親而一味偏袒,甚至阻斷了真正人才的輸入的話,那麼,富有悲劇色彩的又何止是真正人才的命運呢?對於用人單位和國家來說,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然難免有時會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甚至矇蔽了雙眼,但我們千萬不能任由感情作主,而應仔細權衡,在感情與認知之間尋找一個真正的平衡點,那麼我們便有了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對於國家而言,便有了一個光明的未來

本文的突出之處是採用了層進式結構,先從對某位老師認識過程開始,進而言及校園間因非議、傳言給同學間、師生間造成的誤解,最後論及社會上任人唯親選拔人才將給國家帶來的巨大損失。文章從小到大,層層展開,逐層深入,令人信服。

例文2

生活中遇到選擇,正如航行中遇到波浪一樣平常。有些選擇,我們是很容易在A、B、C、D之間打上勾的。例如有橋的河上,我們不會趟水過去,大滂沱的時候,我們不會爲是否打開雨傘而猶豫。但是,有的選擇卻不是那麼容易作出的,它們會在我們的心海掀起波濤,讓我們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前。大學聯考資源網

什麼樣的選擇會讓我們陷入困境呢?心靈的選擇。那些給我們造成巨大難題的選擇,往往涉及意識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些選擇,向左,會震撼心靈;向右,又可能損害現實利益。當我們遇上時,往往會手足無措,鬥爭的焦點是精神力量與現實力量之間的較量。如何是好?

首先,選擇要有原則。一個缺乏原則的人,不僅不利已,而且損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確立自己的原則、立場,確立自己的生活態度。當遇到心靈的選擇時,首先要剖析自己,看看自己站在什麼立場上,擺出原則,作出選擇。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思想。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答案。但是,對於一個進步健康的社會來說,一個良好品格的人應該把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應該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這就是說,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我們應該以“大是”爲原則,這既是法律的約束,也是道德的要求。總之,只有樹立正確的原則,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其次,個人要承擔選擇的責任。選擇是個人作出的,特別是對於觸及心靈的選擇,一定會有所得有所失,對於一切後果,我們應該勇敢地承擔起來。像貝爾,他既然選擇發明電話,就會擔負所有物質上的困難和不爲人所理解的困窘;像那位登山者,他選擇了捨己爲人,就要承受隨時可能凍死的命運。如果推卸責任,不僅失去了在選擇中放棄的事物,就是自己選擇的終點也達不到。擔負責任,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則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兩者皆得。

最後,從踏上我們選擇的道路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勇往直前,絕不後悔。堅持不一定就是勝利,而成功卻一定是堅持的結果。生活的道路不存在回頭的可能,不要再留戀或者後悔,選擇了一條路,就要一口氣走到底,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是否有一顆恆心,抱緊信念。

面對心靈的選擇,我們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上,讓我們以原則爲路標,以堅持爲雙腳,大步邁向目標。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是培養議論能力的基本功。本文成功之處就在於立論深刻,論述透徹。怎樣進行選擇?首先要有正確的原則,其次要承擔選擇的責任,最後要堅持選定的目標。三個層次由因及果,層層剝筍,從知到行,步步逼進,全面、系統、透闢地論述了正確選擇的三個必備條件。

例文3

翻開那冊優美儒雅的中華文明的線裝書,常有說不出的感動。記不清哪朝哪代哪個杏花春雨的小莊,有一對年輕戀人。有一次他們相約在石橋見面,男子到了,女子還未來,這時忽然漲潮,水越漫越高,男子記着約定,抱着橋柱,最後含着希望與堅定葬身於無情潮水。於是有詩人世代吟誦:“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東晉時石崇有歌妓名綠珠,美豔善吹笛。一次宴會上位高權重的客人看中了她,強索之。石崇固不與,謂綠珠:“吾今若爲汝而亡,將何如?”日:“妾當身殉,以報君德。”石崇果然因得罪權貴而死,當日,綠珠跳樓。多少年後,有一書中一女子吟道:“粉墮白花洲,香殘燕子樓。”這燕子樓,即美麗的綠珠殉身之處。而書中這位女子,也因“木石前盟”未能實現而死——她就是黛玉。

前不久在《讀者》中看到一段言論:一個大學生向女友承認愛她一輩子,“若我有任何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的一切財產都歸你,不信,我們現在就去公證。”他們真的去了。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行爲方式?這就是現代人的“誠信”?我不懷疑這對戀人的承諾,我只是愕然、愀然、悵然。愕然於現代人的精明和懷疑,愀然於真愛竟要這樣的保證,悵然於古中國“情比金堅”的情懷不再,我們永遠失去了純淨的、不需公證的誠信。

誠信是什麼?是人最基本的素質與道德要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得以維繫的繩索,是我們正立於天地之間的腳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啊!

今日中國,“市場經濟”似乎成爲誠信喪失的理由。然而,市場經濟正是信用經濟啊!正因爲脫離政府硬性,自由競爭,自由流通就更需要誠信,企業如此,個人更是如此!老師教我說:“honest(誠實)使人有hounor(榮譽),因此兩個是同源詞。”智慧之光就這樣造訪我的心靈,幼小的我牢記:honest-hounor.於是當我讀到一箇中國人在俄羅斯接受別人一頂皮帽的幫助後卻無恥地笑道:“還?傻冒!明天誰還來這兒還帽子啊!”我憤怒了。由於一個人丟失誠信使得十億人蒙羞!中國人的榮譽……

能否用清純的目光探視乾坤,使天地一新?

能否用美麗的雙手整理行囊,不忘了“誠信”?

能否?能否常存抱柱信,永保純潔心?

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開篇破題,點明瞭中心論點,接着正面列舉兩個古代事例綠珠和黛玉,其次,聯繫現實中拋棄誠信的現象,從反面論證誠信的重要性並加以分析,最後,以反問作結,暗釦解決問題的辦法,結束全文,再次強化了中心論點。

例文4

經過一夜的雨疏風驟之後,沉睡不消殘酒的李清照詢問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舊。女詞人不由嘆息:你知道嗎?應是綠肥紅瘦啊!詞人感情細膩,對花有着深切的關心與憐惜,因此才設想花的處境,凋零的容顏;而侍女不然,因此花的遭受摧殘絲毫沒有觸動她,甚至不被她所覺察。可見,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是有關係的。

一般說來,當我們偏愛某一物,親近某一物時,我們會覺得它特別動人,正如鄒忌之妻,偏愛鄒忌而認爲他比齊國之美麗者徐公還要美,也正如古語所言“情人眼裏出西施”。當我們被外物所觸動時,它們也便展出自己的品性。

張志和渴求隱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時倍感寄人籬下的淒涼,便覺秋窗愁不盡了,風雨卻還要助淒涼;劉禹錫心胸開闊,衆人悲秋,他卻從排雲而上的白鶴中品出了詩情,歡歌“秋日勝春朝”……

其實,萬事萬物都以它固有的規律運動着。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潮起潮平,只是我們的感情不同,這一切纔給我們不同的印記。曠達者從中汲取力量;淡泊者從中陶冶心靈;感傷者對此自悲自嘆……無論怎樣,能有所感受,是可貴的,但我們還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從中找出蓬勃生氣,而非沉湎於消極的一面。

有一種不以親疏遠近定是非的人,讓我深深地佩服與敬仰。那便是大義滅親的人,那便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人。在他們的靈魂中,一種高尚的理智使他們超越了狹隘,超越了個人的恩怨得失,而代之以多數人的利益。如高山流水一般,這種精神從遠古流傳到今天,還將流向未來,它純潔着世風,閃爍着智慧與勇氣的光華,給我們注入清涼的思想之泉。

是海棠依舊,還是綠肥紅瘦?這是一個問題。我想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應該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

這篇作文對感情與認知關係的複雜性作了深入透徹的分析,論證層次分明,層層深入。先承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關係”,接着說明當感情偏向於某一事物時自然會有一種特別的認知,最後點明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體現了嚴密的邏輯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yuce/vdk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