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 關注:2.55W次

篇一:《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故里新瑟聲,浩路智抉擇

我打五千年悠悠的良渚文化走來,天圓地方的神靈崇拜,男獵女織的父系氏族,慣於機械的磨製生活恍驚歷史長流無數個艱辛的抉擇,是進是退,洪濤下的掙扎,路在何方。

於新時代的正好驕陽手捧書卷,紙頁翻飛的瞬間,連串的數字不再是沉睡的冰冷,已然在心中立起有血肉、真性情的主角,站在十字路口的矛盾、迷茫,他們慎重斟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一代狂儒辜鴻銘,對於他的刻板印象是嬉笑狂罵的遺老狂客,讀罷首篇,歷史的魅力從不是絕對的黑白,百年前風雨飄搖的《覺醒年代》讓我們窺見先輩以自認爲最好的方式激憤救國,中國魂裏流淌的熱血溫潤至今。一代楷模蔡元培,一生請辭,一世清貧,卻不褪民族自由之志,於安逸面前他毅然放棄了頑固守舊,決然擁抱新興,緊握“中國一定會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在我們的努力下慢慢變強”的如磐信念。一代忠將餘程萬,二十天血戰常德突出重圍卻遭有期徒刑,奏起戎馬一生的悲壯,難道英雄赫赫者,非殺身成仁不可?

所有待書寫的未知,一切驟襲來的鉅變,不論年齡,不問身份,不談過去抑或是現在,是無以逾越的坎。往事如煙,車轍留下獨特印跡的時代也許不會捲土重來,學着讀懂一段歷史,對話從前踏過來時路的孤勇者,至少我們可以傳承一脈執念,少一條彎路,多一方明鑑。我們很難評判抉擇的正確與否,卻可以不斷佇足被毀壞的鐵軌耐心修正,重煥新顏就是最好的姿態。

昨天我們見證歷史,今天我們創造歷史。在清雅綠葉的沉浮中賞遠山如黛,亭下陳年的收音機裏播的還是婉麗越劇,只是新弦奏起的時代強音,讓江南的柔情喜增科技硬核,溫度與深度並存。

從2015年的意向遞交到如今萬事俱備進行最後的完善,七年的籌備“長征”,是杭州做出的堅定抉擇。由計劃統籌到全面落實,浩浩蕩蕩的前路,杭州以足夠的信心和實力,清晰的定位和目標成功申辦亞運。

“綠色、智能、節儉、文明”,杭州以全新的方式打造一場萬衆期待的智慧亞運。在疲憊面前我們選擇了堅持。電競館的工作起步晚,時間緊,再加上疫情,天氣原因,通電任務艱鉅,重重阻撓卻抵擋不了亞運保電一線人的堅韌。每一處漏洞,每一次風險,他們都以最快的速度和嚴謹的態度詮釋了鐵軍精神。炮火連天的年代,“連長犧牲,排長頂上,排長犧牲,班長頂上”的團結相守讓人爲之動容,和平之下,自覺奉獻小我,與時間戰鬥至深夜亦是新時代的衝鋒。在守舊面前我們選擇了開拓。亞運兩百天倒計時的澄澄西湖上空一千架無人機亮出了豐富的造型,亞運吉祥物的呈現燃起了杭州人民的文化自信,喚醒了屬於這座城的記憶。“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人們口中所傳的巧合裏藏着必然的延續。不是時代接納了你,而是你主動敞開胸懷擁抱時代,賦予其溫度,鐫上一筆絢爛的色彩。

“白雲藍天,我們爲信念畫出起跑線,歌聲嘹亮,那是我們最真摯的呼喚”。聚光燈下身着白衫的陽光少年,嘴角牽起的微笑是靜待四海相聚的熱情。聲聲歌唱激盪的青春朝氣,融入赤紅的馬甲,展示青年的力量與擔當。作爲杭州人,我希望在課餘多瞭解杭州文化感受歷史豐厚的底蘊,分享給外國遊客。當中外的文化碰撞出燦爛的火花,心心相融,亞運的聖火經久不息。文明疏導、防疫管控、垃圾分類,一次默默的助力,無數紅色的奉獻身影,亦是杭州的獨特風景線。

“歷史”,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而過去已去,未來已來,尋着人類文明的軌跡,在泱泱華夏的熱土上靜聽瑟鳴,以斷舍離的勇氣作出無悔抉擇。

篇二:《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歷史溫度,驅散迷茫

原以爲歷史只是一件件枯燥的事件按時間順序緊密排練起來,而自從讀了《歷史的溫度》之後,才猛然間發現歷史是將帶有溫度和情感的故事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作者張瑋將那些無味的歷史事件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帶着它的光芒,它的信念,它的選擇,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歷史,也給我們帶來了更深刻的生活感悟。

正如科林伍德曾言:“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也許,這一句話是對張瑋重新點燃歷史的溫度最好的體現。在歷史課本上那冷冰冰的文字,因爲《歷史的溫度》,讓我明白了這背後感人的一幕和真正的含義,也讓我對歷史這一門學科有了崇高的敬仰。

“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辜鴻銘。他的確有才華,同時又特立獨行,藐視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也許,正是因爲這個獨特的個性,才成就瞭如今在歷史裏程碑上的偉大人物。一直想要“中貫西學”的辜鴻銘,原抱有一絲幻想的他,卻被那一個個永遠喚不醒的腐敗分子而慢慢磨滅了唯一的希望,但他依舊相信可以用自己的“熱情”打動人們。而這份熱情卻給蔡元培惹了不少麻煩,將“白話文運動”說成是無奈之舉,是以毒攻毒;亦可能正是這份熱情才讓泰戈爾想和他一起合照,甘地稱他爲“最尊貴的中國人”,毛姆到中國來想拜訪辜鴻銘……。“到中國可不看山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鴻銘”正是西方人對辜鴻銘最真實的寫照。

一生都在革命的蔡元培,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動整個社會,但一個人,一羣人的力量又是多麼的渺小。“學界泰斗,認識楷模”是毛澤東先生對他的評價。他先從自己出發,學習各國語言進行翻譯,又去德國學習40門學科來提升自己。在刻苦學習的同時,他仍然不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對中華文明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而思想上高出常人的他,在生活中更是實行孝道。1886年,蔡元培爲了給生病的母親,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爲母親熬藥,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也正是這份義氣,纔給了蔡元培革命一生的勇氣。或許,因爲他的一切努力,纔會讓汪原放對他的評價是“令人起敬,吾國之唯一人物也。”

也許,我們人生中也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理科的專業好,而更喜歡文科。”是不少高中生遇到的麻煩;“找工作,還是繼續學習進行考研”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的煩惱;“是做着自己喜歡的崗位,還是拿着更高收入的年薪”是已步入社會的打工人的痛苦……。我們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們可以從名人的身上反射到我們自己。也許名人也曾經迷茫過,但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爲了目標而不斷嘗試,努力奮鬥拼搏,打出屬於自己的輝煌。正如,林語堂所言“最明亮時總是最迷茫,最繁華時也是最悲涼。”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在迷茫與輝煌之中,煥發出自己獨特的光彩。

篇三:《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站在十字路口

吹滅讀書燈,沾染一身月。我擡頭仰望天邊的圓月,它是那樣明亮,映着今朝的萬里山河,也留下歷史的千年溫存。

狂儒和翰林,是否也面臨彷徨與抉擇?高管或高知,何曾能逃離人性誘惑?當皇帝,做帝師,是進是退?拋頭顱,灑熱血,是戰是降?人生總有幾次,我們會站在十字路口,你,必須做出抉擇。

站在十字路口,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前路的探索,也面對着時代的鉅變,歷史的更替,無論是向前向後,或是向左向右,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更多的是遵循內心的選擇。

閱讀完整本書後,克勞斯·福克斯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提起“間諜”,我們通常會浮現出“007”的形象,一手拿槍,一手拿酒,處變不驚,紅袖添香;抑或是b站熱門番劇《間諜過家家》中的“黃昏”這一人物形象,武力高強,優雅沉穩。但在歷史上“史上最危險的間諜”這個名號卻是屬於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科學家——克勞斯·福克斯。克勞斯·福克斯出生於德國,在數學和物理方面具有驚人的天賦,在希特勒對德國共產黨進行大清理的過程中,福克斯的親人都被陷害,悲憤之下的他去英國避難並加入了英國國籍。這位德國出生,英國國籍,加入美國“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在二戰期間向蘇聯透露美國人開始研究氫彈的計劃及其背後的原理。而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他完成冒着巨大危險泄露情報的任務背後竟不收取任何費用。

在第一次讀到他的故事的時候我非常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爲,在他的故事中有二戰夾雜着英美蘇德等其他國家的“恩恩怨怨”,而福克斯身爲一位科學家,將自己研究項目的情報泄露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的不忠,也是對自己國家的不忠。機緣巧合之下,我讀到了他曾經說的這樣一段話:“我從來不認爲我是一個間諜。我不明白,爲什麼對蘇聯保守原子彈是祕密符合西方的利益。像這樣具有難以想象的巨大毀滅潛力的東西,所有大國都應該有。一方倘若可以挾這樣的威力威脅另一方的話,我覺得是很可憎的事,跟巨人在小人國裏爲所欲爲沒什麼兩樣。我從沒覺得把製造原子彈的祕密告訴莫斯科是什麼大逆不道的行爲。我倒覺得不這樣做反而是不可饒恕的玩忽職守。”福克斯做間諜,某種意義上是爲了人類的安全。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慾望,原子彈等武器的誕生是遲早的事,福克斯的做法或許不被人理解,也稱得上是鋌而走險,要避免這個威脅的發生就讓大家都擁有核武器,相互牽制,這樣也能減少一時興起的熱戰。

另外一個讓我感到十分欽佩的人物便是一休哥。一休被稱爲“日本三大奇僧”之一,他不同於人們對於僧人的刻板印象,“智”、“狂”、“風”讓他在別的僧人中顯得與衆不同。他有着僧人崇尚苦修的精神,又有尋常人的風流瀟灑,他關心百姓,具有反叛精神,生活於規矩之中卻過的瀟灑自如,他不是不問世事的高人,這樣的僧人反而顯得親民。社會的規矩衆多,但一休的存在也告訴我縱使這樣也能活出自己的風骨。

歷史對於每個人而言都具有不同的意義,時間不會停止腳步,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成歷史。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歷史具有多種解讀方式,在流傳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演變,人生百態,各有千秋。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帶着它特有的溫度指引我們做好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

篇四:《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玫瑰與蛇本是一體

誰見過人蓄養鳳凰呢?

誰能束縛着月光呢?

一顆流星自有它來去的方向,我也有我的去處。——題記

本書的題目爲《歷史的溫度·站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交叉。而你就站在這交叉的兩根線中央,必須做出選擇,而選擇有好有壞,亦悲或喜。

相交的兩根矛盾的故事線,織成的是一個孤僻頑固的老頭子。

這就是“末代狂儒”辜鴻銘。他骨子裏的混血讓他對於東西方文化的理解淋漓盡致,他在新加坡的英國殖民政府機構裏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正打算度過愜意的一生。而在此時,馬建忠讓他拐了彎,回國研究中國文化。生得狂傲不羈使他認爲自己已“學貫中西”沾沾自喜,沈曾植的一番戧卻使他勤學苦讀。學問長了,脾氣也長了,對於看不慣的總是出言譏諷,好在張之洞又讓他拐了彎,免得引招禍患。他對於傳統文化和習俗盲目的執着,對於帝制無腦的堅持,現在看來或許是個很愚蠢死板的抉擇,甚至可以說並不能很好的順應中國的發展進步,是一個留着過時辮子孤僻矛盾的偏執狂欲代表老大中華未了的狂詞妄言。而正是這分狂傲偏執,爲西方世界灑下了中國文化的幾分芳香,在翻譯領域聲名鼎盛。

相交的兩副矛盾的面具,串起的是曹錕複雜而簡單的一生。

曹錕生在一窮苦家庭,少時四處賣布,被倆士兵羞辱後棄商從戎,開始了自己的軍旅與政治生涯。烤着自己善打交道,結識了不少權勢,成爲了袁世凱的絕對親信。用人不疑,因而“親小人,遠賢臣”,花錢買選票,終如願以償,當上了“賄選總統”。說到這些個軍閥,很多人則會斬釘截鐵地認爲他們就是一羣無惡不作的小人。但實際上這些個人們口中的小人也有可愛之面:曹錕經常深入一線,體恤下屬,天寒地凍時令人爲每個士兵縫製一副皮毛耳朵;晚年時日本特務專門拜訪,望成立一個以曹錕爲中心的新政府,他一口回絕,每天讓女兒讀報紙,來了解抗日進展。這些個無惡不作的小人,仍有着一顆善良、不賣國求榮的心。

相交的兩個矛盾的詞彙,揭示的是人們作祟的心理。

1938年,一個荒誕而真實的謊言,引起了全美民衆的動亂。而這個大恐慌的起源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廣播劇中插播的緊急新聞:從火星上發生爆炸到外星人出艙,再到背景中的慘叫、呻吟、爆裂和警笛聲,外星人拿着熱射線武器消滅官兵,這齣好戲進行得天衣無縫。直到播音員宣佈這只是一場廣播劇時,上百萬美國民衆仍深陷恐慌。

簡單來分析,原因差不離也就兩個:1。大衆對於權威媒體完全的信任2。心理因素在作祟。

第一個原因很好理解,大衆總是會盲目地去相信一件事情的傳統做法。當然這又與上文辜鴻銘的“守舊”有所不同。對他來說,更多的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偏執,本意是使中國發展進步,而盲目地相信傳統做法是本身思維的空虛與古板,本意就是草草了事成爲權威的“舔狗”。

就像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理解,總是有人會附和着一些所謂的“專家”的觀點,也總是會有人認爲世間之萬物非黑即白,秦始皇大興土木就是昏庸無能的暴君,李鴻章簽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就是叛國賊。一個人不可能壞到一無是好,也不可能好到一無是壞。人類就是在一片矛盾中產生,活成了矛盾,又在矛盾中慢慢死去。

再者說第二個原因,通俗來講就是人們更願意去相信符合心底預期的事,所以你覺得沒有明顯證據的東西,他們會慢慢深信不疑。甚至到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時,不少美國人並不相信,認爲只是場鬧劇。最終,物質條件的進步將人們禁錮在了信息的繭房裏。

今年4月份時,網絡上就有謠言說亞運會要延期到明年11月,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開來,但是並沒有一條消息是來自官方或權威媒體,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的中學生,更應儘自己的一份力,不胡亂跟風,培養思辨能力,時刻保持冷靜理性的頭腦,推進亞運順利舉行。

總的來說就是:接納矛盾,抵制“矛盾”;堅守傳統,突破“傳統”。

從來如此,便對嗎?——後記

篇五:《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唐太宗有言云:“以銅爲鑑,可正衣寇;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是的,歷史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文字意象,歷史是人類跳躍的脈搏,將前人和當代聯繫起來;歷史是環繞在路途中的明亮,點燃過去的同時也照亮未來;歷史還是十字路口,正如張瑋先生在《歷史的溫度》第六部中所言,每個人的一生,總會有幾個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或左或右,或進或退。從歷史中看亞運,我們可以分別從個人、民族到國家來體會。

個人——螞蟻雖小,潰堤千里。從古至今便有被傳頌的偉人,偉人是如何被造就的呢?一面是個人利益,一面是家國天下,而偉人往往就是選擇了國家而短暫地捨棄了自身利益。蔡元培先生捨去翰林院編修之職投入維新運動,“一生請辭,一世楷模”;萬籟鳴先生從無做起,築起讓全世界青眼相睞的中國動畫里程碑,“中國動畫功成日,勿忘萬籟鳴”;袁隆平先生鑽研雜交水稻,成功解決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溫飽問題,“君視名利如糞土,功勳澤人間。”我們敬崇的這些偉人,他們無不是我們自己。我始終相信,我們的尊敬是因爲我們也想成爲。爲生民立命的志士是偉人,亞運會上奮力拼搏的每一位運動員是偉人,我們自己,也是偉人。

民族——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歷史綿延千年,而最深刻的是近代戰爭史。我們不可否認中國在這一階段屈辱的歷史,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我們民族從這段死氣沉沉中迸發出來的新機以及足以燎原的星火。我們有失敗:1943年的血戰常德里,糧盡彈絕,孤城被破,中國軍隊大受打擊,但大家仍未放棄,犧牲了的英勇無畏,存活下來的相互激勵,這便是國人的生生不息所在;但我們亦有成功:平型關伏擊戰中,中國軍民以破竹之勢告訴了全部國人,“皇軍”不是不可戰勝的,我們是可以站起來的。人是羣體性動物,我們活在社會裏,便離不開歷史民族精神。亞運會除卻個人運動外,也不乏各種團體運動,這便是凝聚力,是中華民族流淌在血液裏的優良習性。

國家——泱泱華夏,赫赫文明。我們處在一個一個風雲詭譎的世界形勢中,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斷猖獗,國內社會問題也急需重視處理,但我們仍倡導着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便是大國風範和大國氣度。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其中有五彩斑斕的美好,自然也有暗潮涌動的風險。但我們中華民族從未懼怕過。迎接挑戰,戰勝挑戰。國家在引導着我們前進,而我們亦在爲國家做貢獻。亞運會便是一種國家宏觀的運動,一方面它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增加羣衆的團結心;另一方面,我們不論作爲參與者還是旁觀鼓舞者,都應該意識到,是因爲我們有個強大的國家,纔有資格舉行這樣的娛樂活動。

張瑋先生在書中說:“過去的這一年,很多發生的事情也像輪迴的四季一樣:有些事似乎有了冰雪消融的跡象,有些事煥發了生如夏花的活力。”歷史是整體與個人統一的,正如杭州亞運提倡的是全民參與、全民亞運——每個人都運動起來纔是真正的主題。我也由衷希望我們能創造更多的活力,和祖國一起砥礪前行,給世界呈現杭州風範,中國風範!

篇六:《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細節中的江湖

書名曰“歷史的溫度”,意指歷史並非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切實發生過的、富有溫度的人與事,如此一解讀頗有韻味的。所有的歷史人物,都不再是“非黑即白“的標籤化,而是有着各自因果關係,以及來龍去脈的溫情事實。即便是被歷史和人類唾棄的渣滓,張煒也把他們的家世以及人生軌跡描寫出來,使讀者進入思考和感悟。

此書在形式上委實讓人大開眼界,不僅主體由公衆號推文組成,而且結尾還附上了讀者評論,作者張瑋的解釋大意是沒有讀者的支持就沒有這本書。

書的前半段主要蒐羅了一些名人、偉人的“多面故事”。之所以用“多面故事”這個詞,是因爲他們都具有一個立體,性格豐滿的人物形象,而不僅僅是一些由歷史教科書所構建出來的刻板人物設定。書的後半段風格更偏嚴肅。以時間線串聯了一個個略顯沉重的故事。讀到後面戰爭篇的時候,幾度淚目——抗日戰爭中被課本略過的那些中國軍人。

人人都記得與艦相始終的鄧世昌,但卻不知道馬尾海戰中的許壽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是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喜峯口大捷”是一場冷兵器時代VS現代化的殊死較量;被遺忘的川軍司令官遺言道“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在抗戰最困難時期,四川出兵佔到全國1/5,出錢佔到30%;抗日戰爭中的空軍劉粹剛在最後一封家書中寫道:“我們生在現代的中國,是不容我們偷生片刻的”;“八百壯士守四行”中,長官說“這個倉庫,就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教科書中臺兒莊大捷,簡簡單單五個字,是無數中國人拼死取得的勝利,一個軍官說“我們必須在這裏一戰,不然連死的地方都沒有了”;南京大屠殺之前的南京保衛戰,憋屈,但是沒有不戰而降……

“1937年12月7日,日本不顧一切發起了南京戰役,隨機獲得了一個他們認爲的巨大勝利。但是他們錯了。他們以爲中國會就此屈服,其實絕不可能。正相反,他們進一步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沼,直到戰敗,也沒能抽身而退。很巧,四年後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又認爲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他們成功偷襲了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但是他們又錯了。他們以爲美國會就此低頭談判,但美國那臺超級巨大的戰爭機器,反而因此開始全力開動,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爲止。

在戰略判斷上,日本從來都是輸家。”

縱遇涼薄,人心溫熱,信仰點燃希望,奮鬥支撐理想。悠悠千載,公道長存世間。治亂更迭,社稷香火不滅。向來警惕歷史科普,僞專家們嘴皮翻飛,褻瀆了前人的墨跡血痕。只有洞明世情,閱作等身,纔可做一謹慎的回望。我曾認爲,《明朝那些事兒》的高度無可超越,直到我邂逅了“饅頭說”。資深記者出身的張瑋,當得起秉筆直書四字,不做冒領噱頭的翻案把戲,一板一眼,寫愛因斯坦愛情婚姻的不負責任,寫愛迪生冒領團隊榮譽的名利追逐,寫居里夫人遭逢性別歧視的人人喊打,寫劉翔賽場折戟的大起大落,寫張自忠的殉國救贖,寫大刀隊的悲涼慘戰,寫王亞樵的獨狼意氣。讀史只爲今日事,張瑋懂得,人的侷限,也稱讚,人的超越。前者,我們叫做命運,後者,我們謂之精神。

幾十年、幾百年後的我們,藉着歷史的車輪,似乎看清了那個時候、那個人和那個決定的對與錯。但這其實並不真實。就像本書作者所一直秉持的理念一樣——只有站在和歷史人物相同的環境下,所做出的的評論纔會有意義。

篇七:《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歷史是人的歷史,而非歷史的歷史。

歷史是殘酷的,當歷史的洪流來臨時,無論是多麼驚才絕豔的人,也無法逃脫人們所謂的“命”的束縛。但正如書名而言,歷史又是有溫度的,而絕非是一疊蒼白的紙,一些僵硬的文字,又或幾張冰涼的黑白照。在書寫之前,必定是得有那些有血有肉,在這個世界上活生生存在過的人經歷過,才能匯聚成那或喜或悲、或哀或怒的歷史。

當下的很多人都討厭歷史,認爲歷史作爲一門學科是無用的。爲什麼?極有可能是他們所看的歷史的編纂人在編寫的過程中下意識的去除了歷史所涵蓋的人性,使得歷史從一個個趣味的故事變成了死板的事物記錄表。是,歷史確實是講究客觀性,但是也不能過分追求客觀性,歷史是人的歷史,而非歷史的歷史。我們總不能將桃腮杏面的美人看作是冰冷的頑石。

而《歷史的溫度》就很好的融合了主觀性與客觀性,譬如說作者對於朝鮮戰爭的形容“慘勝”,點醒我對於朝鮮戰爭的看法,那確實是一場光榮的戰爭,但確實也是一場“中國就是人多”的人命堆出來的勝利。現如今的很多人一說朝鮮戰爭就非常興奮,失去了原有的敬畏之心,動不動就開戰,戰爭不是兒戲,現在的和平是多少人的血與淚換來的,擁有它的我們應該珍惜,而非一味的爭搶,那和霸權主義是沒有區別的。但我們也不能做縮頭烏龜,是要在該出手的時候出手,不能盲目。作者在盡力客觀的描繪一副有一副歷史畫面的時候,並沒有刻意迴避歷史中的愛恨情仇。由一羣有血有肉的人構成的歷史,也被有血有肉的記錄下來,這正是這本書所難能可貴的地方。

而此時的我們,也身臨風口浪尖之上,就如同書中的蔡元培與辜鴻銘,新時代的帆船已揚帆而起,衝突與矛盾,小我與大我,無不隨着歷史的潮涌翻動。俄烏衝突,日本前首相被刺殺,佩洛西事件……無不昭示了在表面平靜下的暗流涌動,新冠疫情的突襲似乎改變了太多,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杭州亞運會的到來讓我們鬆了一口氣,我們不需要百年前的那種“在黎明來臨前,總得有人照亮黑暗”的勇氣與決心,我們需要的是堅守,保持本色。未來是屬於我們青年,希望寄與我們青年。在追求亞運精神的路上,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文化,勤奮學習,開拓創新,有過硬的本領,從實踐中獲取真知。努力會說謊,但努力不會白費,作爲華夏青年,更應有這種覺悟。正如蕭伯納所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爲偉大,化平庸爲神奇”。

吾輩青年定將成爲祖國的驕傲,亞運會賽場上定會捷報如潮。勝利是不會向我們走來的,我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亞運當臨,把握命運,勇作亞運第一人。請記住,歷史是人的歷史,而非歷史的歷史。事在人爲,而非天定。在這緊要關頭,請讓自己在歷史的門扉上留下動人的一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lu/86kz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