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通用4篇)作文

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通用4篇)作文

篇一: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

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通用4篇)作文

是他,揮動着羽扇借來了東風,燃起了赤壁的雄雄烈火,燃起了蜀漢的希望之燈。臥龍鳳雛的名號響徹神州。諸葛孔明,臥龍居士,爲蜀漢的功業流盡了身上的每一滴血。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這是偶然麼?這是天意麼?不,不是,他是在博,在博數萬將士的生命,在博蜀、吳的疆土,在博他的項上人頭。這一切只不過是他的一個賭局,勝了則三足鼎立,敗了則人頭落地。他巧妙地運用了曹操的過度謹慎和多疑,三日之內運用大騙得了曹軍十萬餘支箭,在水面上逆風用火攻,這是一場好像不可能勝利的戰役,卻因他精準地觀察了天相,利用一時的順風,火燒鐵索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鐵索連舟,佈滿曹操的雄心的鐵索連舟,就這樣在曹操眼看着勝利在望的時候,被孔明一併擊沉。

七擒孟獲,布空城,這只是普通的計策麼?不,不是,這是他對人心的透徹觀察。如果只單單擒住孟獲而不讓他心服,孟獲必然不會就此罷休,所以他七擒七縱收穫的不僅僅是南蠻的和平,而且是南蠻人從心底佩服諸葛孔明,佩服蜀漢政權。這樣的勝利來得比單單鎮壓叛亂來得牢固得多。空城計,這是他在與天設的一場賭局,押的就是他和他那幾千將士的性命。贏了,安全撤出;輸了,便只有喪命於此。

他爲了報答三顧之恩,費盡心思去保住蜀漢江山,可惜後主無能,蜀漢江山已千瘡百孔。五丈原前那四十九盞燈是他的最後一搏。但是,燈滅了……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沒了,什麼都沒了,輸了,確實已經輸了。

罷了,罷了,反正也已經努力過了,天要亡諸葛孔明,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就讓這一切的一切隨時間而逝去吧,既已無力迴天那就隨它去吧,諸葛孔明閉上了雙眼……一顆流星劃過了天邊。

篇二: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

諸葛亮是一代賢臣,也是一代名帥,更是一位偉大的領袖。

諸葛亮出身卑微,但有幸遇到賢君以施展起雄才大略。劉備在時,他與劉備共商政事;劉備因病去世以後,幾乎是他獨自挑起了光復漢室的大梁。三國鼎立之時,即使羣雄輩出,諸葛亮卻仍能名垂千古,成爲當時屈指可數的人物!

他是文臣,文治不在蕭何、管仲之下,卻常年征戰沙場,以一州之力博萬乘之國,被蜀漢後主劉禪追封爲“忠武侯”。在“文”方面,他治理有方,蜀漢政權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在外交上,他舌戰羣儒,說服東吳共同撫曹。在“武”方面,他能率軍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叛亂,赤壁之戰均想出火攻之計,並設伏華容道。即使兵臨城下也能設下空城,嚇退魏軍。

就是這麼一位軍事、政治卓絕之才,卻至死效忠蜀漢。他即便知道後主的平庸無用卻仍不肯自立爲王,只因先主三顧茅廬便用一生的精力去報恩。“遂許先帝以驅馳”這一許便是這一生的責任與衷心。

劉禪沉迷享樂不顧江山存亡,但他諸葛亮關心。我想,當他看到罔顧天下的君主,難道沒想過大業已去想要放棄嗎?我想,他應該是想過的。但是他更明白自己的放棄意味着蜀漢最後的希望破滅——先帝大業失敗,無數將士鮮血白流,屬地百姓將承受亡國之痛。所以他爲了蜀漢大業放棄了功成身退的願望,選擇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條道路,直至最後勞累過度病死故園。這不僅僅是忠君思想,更是一種家國情懷!

我不知道是什麼力量驅使他邁出每一步,抱着熱切的希望,走向必將滅亡的結局。是報恩的信念嗎?我覺得應該還是那家國情懷。

篇三: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

烽火亂世,狼煙不止,分三國咫尺;草廬相識,胸懷大志,促膝匡漢室;縱驅馳,謀戰事,受任於敗軍之時。

東漢末年,羣雄四起,但在這羣星閃耀的時代,能被國人代代相傳、津津樂道的卻是鋌而走險的空城計,神機妙算的三步錦囊,令人大呼過癮的火燒赤壁。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一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一介村夫——諸葛亮。

可即便諸葛亮身份低微,先主仍然三顧茅廬來請孔明出山,難道僅僅是因爲徐庶的推薦嗎?僅僅是因爲此人被稱爲臥龍嗎?問鼎三國怎立腳?隆中對裏見分曉。一番隆中之對不僅爲先主展現了一幅詳細的戰略藍圖,也爲先主收復漢室樹立了足夠的信心。

孔明用實際行動證明臥龍並非浪得虛名: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星臺借東風,都展現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思想。舌戰羣儒的慷慨激昂,七擒孟獲的從容淡定,成就了諸葛亮名垂千古的佳話。

在我的印象中,諸葛亮是坐在竹椅上,輕搖羽扇坐收江山的自信從容。但或許我們都不知道孔明在突聞先主被火燒七百里連營的嘆息,也不知道在上方谷一把勝利的火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澆滅的感慨。那滿眼無奈地望着天空,大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辛酸,又有幾人能懂呢?

在日本版三國志中,故事結束在“諸葛亮星落五丈原”那一章中。它的作者吉川英治說:“當孔明倒在病榻上那一刻,我寫作的信念也熄滅了。”這也印證了諸葛亮卓越的智慧與無邊的影響力。

山間有閒雲野鶴,臥龍古琴小酌。諸葛亮用自己傳奇的一生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儘管最後的江山不屬於蜀國,諸葛亮或許心有不甘,但他在我眼中,仍是中國歷史上集智慧與從容的一代奇才!

篇四:千秋諸葛我評說九年級600字

李林蔚

步入成都的武侯祠,千年的香火爲着一個千年前的大師,直至今日。已看不見那把羽扇,只有彪炳在史冊上的故事。縱然起身,去尋找諸葛亮的靈魂。故事由後人流傳,功過自得由後人評說。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之兵非好戰”,且先說諸葛亮的武功。後人稱他爲三國第一將,但我認爲他並非後人所說用剛毅勇猛打仗的將,他是帥,靠的是智慧。對於南方的蠻族,他不像曹操對待少數民族一樣,強攻硬殺,而是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服口服。“用兵之道,攻城爲下,攻心爲上,心戰爲上,兵戰爲下”,在戰場上讓敵人心悅誠服往往會收到最大的效益。

“不審勢即寬平接物,後來治蜀要深思。”諸葛亮的文治,最大的特點就是嚴和順。當時蜀國內部矛盾重重,社會極爲不安定。針對這種情況,諸葛亮的治理重在審勢。例如,當蜀軍進入成都時,諸葛亮根據蜀地具體情況,跟百姓約法三章,不傷不搶百姓一分一毫,受到百姓夾道歡迎。對於劉備以退爲進的戰略,他選擇順應君主,且借勢而爲,促使蜀漢的微弱火種發展成足以與孫曹抗衡的燎原之勢。因此蜀國給歷史留下了仁愛百姓、軍紀嚴明的千古印象。

諸葛亮的文治武功,雖然可圈可點,以舌戰羣儒之力與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勢,同時,卻也伏筆了蜀國的後繼無人。諸葛亮做事,事無鉅細,一個人承擔,即使求賢若渴的他,麾下人才濟濟,卻很難得到鍛鍊,導致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而先主遺願最終也只是鏡中水中月,成爲遺憾。諸葛亮自己也是難酬壯志,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化爲煙塵。

諸葛亮的智慧,勇冠三軍;諸葛亮的忠情,使人動容;諸葛亮的遺憾也是後人的遺憾。武侯祠的香火還在繼續,大江可以淘盡英雄,卻淘不盡滾滾英雄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mqoo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