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作文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作文

篇一: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作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中指出:“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的獲得與發展,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們來對比一下兩版課標的“總目標”:

2011版: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瞭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總目標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2022版: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簡稱“三會”)。學生能: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由此可見,“四基”“四能”還是我們必須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新課標中提出的“三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完成,需要學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合理的將核心素養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中。

我們該怎麼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呢?

1、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自主思考。

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讓數學學習過程成爲培養能力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善於設計問題,啓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主要特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這對數學學困生尤爲重要。另一方面,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乘法口訣的時候,學生對於乘法口訣的意義並不明確,以往背誦乘法口訣都是死記硬背,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學習乘法的概念,把多個同樣數字相加與對應的乘法公式進行比較記憶,這樣學生在引導下會自主發現知識之間的轉化和內在的本質聯繫,舉一反三,自主思考所有乘法口訣的含義,進而建立學習的主體能力。

2、注重生活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實踐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定律》教學中,是一幅同學們植樹情景圖:一共有25個小組,每個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擡水、澆樹;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以此爲基礎,接着教材編寫了以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率爲主的三個例題。在教學第一個例題(乘法交換律)時,我組織學生對植樹活動進行了現場演繹,並讓其餘學生記錄過程和數據,並由此的出25x4=4x25(axb=bxa),即在乘法裏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體驗,觀察,計算得出結論,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經驗和方法。

3、欣賞數學之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美的語言,數學追求美,也創造美。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奇妙的黃金分割數,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給學生美的享受。那麼,數學的美究竟藏身何處?事實上,數學與音樂、美術、詩歌、建築等等藝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我們要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美,並通過數學學習創造出更美的世界,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向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方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也就要求作爲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要讓學生向“知識見識”上轉變,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數學課程目標落實到實處。

篇二: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新課標修訂完畢正式頒佈,各學科立足核心素養,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數學學科新課標提倡用數學的眼光、思維與語言來拓展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顯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又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國小階段作爲教育的初級階段,特別是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是系統學習數學知識的萌芽時期,作爲一線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真正意義上做到“提質增效”。

一、核心素養在低年級的表現:

1、經歷簡單的數的抽象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運算,形成初步的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能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體驗物體長度的測量過程,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經歷簡單的分類過程,能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在主題活動中認識貨幣單位、時間單位和基本方向,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

2、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初步的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3、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他人幫助下,嘗試克服困難,感受數學活動中的成功。瞭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能傾聽他人的意見,嘗試對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4、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入學適應期,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學習簡單的數學內容。這期間的主要目標包括:認識20以內的數,會20以內數的加減法(不含退位減法);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的分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並樹立信心。

正如史寧中教授所指出的:“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人學習數學之後,即便這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和數學無關,也應當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核心素養在低年級學段主要表現爲形成初步的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數據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教師合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利於引導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其次,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利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培養探究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從國小低年級開始滲透核心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數學素質。這些核心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數感生活化。

數感,是指一個人對數學思維敏感度,包括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和判斷。數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幫助低年級學生建立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待數學書本上的文字子和圖片不能獨立獲取數學信息,因此數感的培養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試着去感知、去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在參與與探索中,主動地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釋現實中的數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建立起數與運算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時,創設生活情境,先出示我們班級的合照,說出班級人數,請你們想一想是怎麼數數的?一個一個的數,一十一十的數,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人數,接下來出示學校大課間的全校學生的站位圖,先讓學生估一估有多少學生,通過估一估,讓學生感受數的多少,在估數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估數的想法,最後引出比一百更大的數千以內數的認識。通過以上豐富的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數,認識千以內的數,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含義,使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誘發數感。這樣從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真實的感受1千以內的數。

又比如在千以內數的認識練習中,出示兩包A4白紙,一包500張,兩包1千張,又出示10張100元的人民幣也是1千元,請同學們仔細思考爲什麼同樣是1千,它們的厚度不一樣呢?這樣直觀的展示,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從而加強對計算單位“千”的直觀理解。

(二)在動手實踐操作中,讓量感深化。

量感就是視覺或觸覺對各種物體的規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覺,對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方圓、厚薄、輕重、快慢、鬆緊等量態的感性認識。量感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量感是國小數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維,並且還可以提高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量感要依託學生熟悉的物體,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各種器官、周圍熟悉的環境感知某種量,從獲取的感性認識,再經歷自身的動手操作、靈活運用獲取親身的體驗,達到對量進行建模,逐步形成量感。

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來進行教學,課前我就要同學們根據我設計的學習單,在生活中找一找質量是“克”“千克”的物品,在實際生活中感知不同質量的物品,感知身邊事物的質量。課堂上我開展了“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說一說”的操作活動,並準備了相關的物品,包括黃豆、蘋果、大米、天平、電子稱等等。讓同學們分成10個學習小組,並下發學習單,先讓學生用黃豆估一估1克有多少粒黃豆,然後用天平稱一稱1克的黃豆,最後然學生掂一掂1克的黃豆,建立起對“一克”質量的具體感知。認識“千克”時,先估算“幾個這樣的蘋果大約重一千克”,我讓學生利用電子稱稱了下自己帶來的蘋果的質量,大的蘋果4個重1千克,小的6個重1千克,讓學生實際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說一說身邊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是多少千克,聯繫生活實際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在稱一稱之前讓學生估一估,再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身操作,親身感悟物體的重量,這樣會不斷提升學生的估測能力,幫助學生逐步建立量感。

(三)構建問題引領式課堂,落實核心素養。

每一節課都是由無數個問題串聯而成的,我們要轉變教學方式不僅要“以學定教”,更要“以問促學”設計課堂有效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思考。教師一方面在課堂提問中要構建清晰合理的語言,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完整表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數學語感。另一方面設計問題的內容要具有明確指向性,要能夠引導學生有效的思考與探究活動,讓學生自身思維活動能夠得到發散與提升。

以“有餘數除法”一課爲例,先讓學生自主用一堆小棒擺一擺正方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板書擺的過程,小棒根數8根,擺了2個正方形,正好分完,沒有剩餘,9根小棒擺了2個正方形,還剩1根,以此類推用10根、11根、12根小棒的擺法,教師提問“根據剛剛擺小棒的過程能將算式怎麼分類?”讓學生根據分的結果按照“正好分完沒有剩餘”和“正好分完有剩餘”分成兩類,從而引出有餘數的除法。有一個學生回答是:“按照被除數是一位數和兩位數進行分類”,很顯然,學生的回答與我的預期並不相符,我繼續引導提問:“請你們觀察分完後結果有什麼不同?”這時學生髮現了一種平均分後有剩餘,另一種是平均分後沒有剩餘,這樣讓學生明確區分平均分後的兩種結果,突出有餘數的除法。所以把在課堂中提問要明確指向:“要根據分結果分類?”這樣學生就會往“剩餘與沒有剩餘”的方向思考。課堂有效提問能引導學生思考,繼續追問可以讓學生完善回答,從而發散學生思維。

培養國小生數學核心素養是教師需要明確的方向,我們作爲教師更應該抓住關鍵期,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採用生活化和遊戲化的教學方式,注重有效的課堂題問,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散與提升,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表達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其核心素養。

篇三: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2022年8月18日,我參加了礦區組織的暑期《新課標解讀、高效課堂構建》的培訓,爲期一天的培訓收穫頗多,聆聽了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教研員石頤園專家的解讀,我對新課標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對於數學課程有了更加系統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點收穫:

一、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理解

數學不僅只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數學研究過程是通過抽象得到數學研究對象,通過推理得到數學結論,通過模型搭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樑。而數學核心素養可以表述爲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數學眼光的內核是數學抽象,它體現了數學的一般性;數學思維的內核是邏輯推理,它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語言的內核是數學模型,它體現了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因此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應該貫穿學生數學學習的始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也是數學思想培養的過程,這也許在一節課的教育中實現不了,但應當作爲教師數學教育的“魂”,這將爲學生提供正視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對未來數學課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課標修訂的兩大要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說明未來數學課程將會聚焦於學科育人和跨學科教學,也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應當致力於研究的大方向。

對於數學學科而言,我們應該注意到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在課程內容結構化調整的基礎上把握好每個內容領域的核心概念,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同時,新課標對各個內容領域都進了細微調整,提醒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把握教學。

三、對今後教學實施的建議

石老師通過大量案例向我們展示了課程實施中的教學建議,包括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等等。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豐富教學方式。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啓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

2、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一單元一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

3、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注重創設真實情境,重視設計合理問題。

篇四: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2022年8月18日我在我校參加學習了礦區教研室組織的《新課標解讀、高效課堂構建》的培訓活動。這次培訓特地請了xx教研中心的石頤園老師講解。

本次培訓從“整體感知、瞭解背景;研讀精要、體會變化;基於標準、教學實踐”三個方面進行的。剛開始,石老師以“數學是什麼”的話題引入,這讓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思。讓我再一次認識到數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訓過程中我瞭解到建國以來我國共進行過八次課改,其中2011版到2022版的改革主要由原來的只注重“四基、四能”又加上的核心素養。在2022版中強調: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發展語音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研讀精要、體會變化”這個方面,石老師舉了很多教學中的例子,有優秀的、也有需要改進的。這讓我對作爲老師在備課這一環節又有了新的想法,不單單是備課標、教材、學生;而是要更深層次的挖掘課標、教材,還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注重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豐富教學方式(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化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新的課標中新增了“學業質量”這一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增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通過培訓,我明確了方向、體會到了變化,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研讀課標、深挖教材、關注學生的發展,必將課標的新精神貫徹其中。

篇五: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22年6月2日下午,我們有幸在線聆聽了史寧中教授關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總體情況介紹的解讀。史教授從課程標準修訂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三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下面就其中的一些觀點進行梳理。

NO。1

修訂的背景與要點基於教育目的

關於教育目的,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從2001年始今,從理念到實踐都發了很的變化。其中數學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集中體現。堅持目標導向,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培養要求,增強課程思想性。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迴應。堅持創新導向,更新教育理念,體現中國特色,增強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引導育人方式變革,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體現課程時代性。

NO。2

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

數學核心素養是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本質。在國小階段尤其凸顯在符號意識,數感,量感,空間意識和幾何直觀等方面。史教授詳細分析新課標修訂的變化:學段的變化、每個學段具體的要求、內容結構變化、及新增內容教學實施建議等。結合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四個領域中不同的實例,幫助老師們理解怎樣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努力做到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增加計數單位概念的教學,使之作爲數學化抓手,統領數的認識,數的運算的一致性,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和一致性。

NO。3

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

數與代數部分要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圖形與幾何強調幾何直觀,增加尺規作圖的內容;統計與概率強調統計量,把百分數作爲統計量;在綜合與實踐中,強調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生活和傳統文化的聯繫。

篇六: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理念之一: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國小階段核心素養11個關鍵詞之一:空間觀念。空間觀念主要是指對空間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係的認識。能夠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並表達物體的空間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感知並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空間觀念有助於理解現實生活中空間物體的形態與結構,是形成空間想象力的經驗基礎。

交互式課件是一種具有互動性質的多媒體課件,它具有較強的交互性、生成性,可以很好輔助“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經過調研教師和學生髮現,教師普遍認爲“圖形與幾何”領域知識難教,原因是學生空間觀念不強,而且很難建立;學生普遍對“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學習感覺困難,原因是想象缺乏一個可以落腳的舞臺,語言描述表達與理解之間受限,導致學生的學習不夠直觀,概念形成不夠具象。教師如果能將交互式課件深度融合到“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教學,就能爲學生的想象搭建一個演示的舞臺,爲學生的描述提供一個思維的腳手架,能夠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靜態的圖形動態化,從而幫助學生很好建立空間觀念。

一、交互式課件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

空間觀念的建立主要靠“想象”與“描述”,但是國小生的思維水平很難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層次,“想象”是隱性的,國小生很難通過老師的文字或語言表達一下子建立起正確的“想象”,老師也看不到學生“想”到了什麼?“想”的過程如何?“想”的結果怎麼樣?交互式課件就能爲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平臺,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

執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在三維圖形與二維圖形的溝通方面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很好的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長方體的特徵之後,我們可以追問“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4個頂點,那6個面應該一共有24條棱、24個頂點,爲什麼只有12條棱,8個頂點?”問題順利激起學生的認知矛盾之後,就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切實認識到要從幾何要素之間的“關係”方面做進一步的推敲,當他們彙報時,交互式課件配合演示:兩個面相交得出一條棱,這裏就減少了一條棱,最後每個面都會與其他四個面相交,棱的條數就只剩下一半了,三條棱的端點相交得出一個頂點,所以,頂點個數是8。在演示中得到了印證,這時,“長方體”觀念才真正地在學生腦海中“立”了起來。隱性的“兩個面相交減少一條棱”“三條棱的端點相交只有一個頂點”等語句在交互式課件的輔助演示下顯性化,學生看得真切,理解透徹。

二、交互式課件讓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同樣,“描述”的維度對學生而言就更加抽象了,對於描述者而言:既要對圖形的運動和變化掌握得清清楚楚,又要學會數學的表達,對於聽衆而言:單一的語言描述是枯燥的、乏味的、抽象的、理解起來是吃力的。如果有了交互式課件爲輔助加以動態演示,就相當於給學生的描述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描述者可以一邊語言表達一邊利用交互式課件演示;同時,也是給作爲聽衆的學生搭建了一個思維的腳手架,讓他們不僅聽見了也看到了,這樣抽象的知識就具象化、直觀化了。

“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教學中,面積單位的建立及統一是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而這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由一維走向二維的一節課,也是對平面圖形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畫的一節課,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比較兩個不同形狀長方形大小的教學活動中,一般都會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拼擺活動:用圓形作單位來測量,用三角形作單位來測量,用正方形作單位來測量。但是以往PPT的演示僅限於教師,學生不能參與其中,而交互式課件就能很好實現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來加強交互性和生成性:利用克隆技術,要學生自己上臺動手操作;首先把圓形一個個擺到兩個形狀不同的長方形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了,就能說出來——用圓形做單位來測量,不能鋪滿且有空隙;用三角形作單位來測量,不能鋪滿;用正方形作單位來測量,可以鋪滿,沒有縫隙。在可視化的操作活動中面積單位產生,再把三個操作活動的圖形放在一起對比,來深化對面積單位的認識。

認識面積之後,引導學生辨析周長和麪積的概念也是一個教學的重難點,可以藉助交互式課件這樣來辨析:首先出示“周長”和“面積”的概念,然後利用交互式課件裏面的在線資源——數學畫板動態演示兩者的不同:周長是一條首尾相連的線,面積是一個面所佔空間的大小。最後提煉總結:周長是“一條線”,面積是“一大片”。

交互式課件自帶的克隆、拖拽等授課功能,配合在線資源合理使用,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讓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三、交互式課件讓靜態的圖形動態化

教學實踐證明:語言表徵與圖形表徵、動畫演示相結合,可以讓描述的方式多元化,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學生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空間觀念建立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幾種角的大小關係排列中交互式課件可以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讓靜態的角動起來,讓學生對“幾種角的大小”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呢?在線資源裏面數學畫板打開,可以找到“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關係”這一在線資源,可以演示各種角的度數範圍及動態生成過程,每演示完一種角就相應出示這種角的取值範圍,幫助學生建立幾種角的生成過程及大小關係的認知。

授課時,我們還可以自定義一個選詞填空的課堂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幾種角的大小關係的理解:把幾種角的圖片做成選項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認知使用拖拽功能把各種角放入到相應的位置,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覺、觸動覺的感知自主掌握新知。

在“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一課教學中,可以利用數學畫板引導學生由“面”到“線”到“點”以第三方視角逐步確定物體位置。“颱風中心位於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500km的洋麪上”,怎樣確定颱風中心的具體位置?首先,利用畫板動態演示“東偏南方向”,一條線從東出發,動態掃過第四象限,到達正南方向,學生可以看到“東偏南”指的是一個面,颱風中心無法確定;接下來定位“東偏南30°”,從東方出發找到那條指向30°的射線,射線一端可以無線延長,颱風中心位置還是不明確;最後需要進一步定位500km這個點,結合比例尺圖上距離1cm代表實際距離100km,小圓點從A市出發動態標示出600km這個位置。這樣層層遞進,逐漸剝開了颱風中心的神祕面紗,學生也在動圖的演示過程中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

交互式課件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中的運用,讓靜態的圖形動態化,讓學生在可視化的教學情境中掌握新知,從而建立起空間觀念。

綜上所述,“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中如果使用了交互式課件,可以增強課堂的生成性、交互性,可以爲學生的想象提供一個落腳的舞臺,爲學生的描述提供一個思維的腳手架;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靜態的圖形動態化,讓空間觀念輕鬆建立。

篇七: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伏爾泰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爲了能夠更好地理解新課程標準,我在假期再次聆聽了馬雲鵬老師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通過學習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一、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的核心素養,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導向很明確,強調了數學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讓數學回歸現實世界,迴歸實際。

二、相比舊版課標,2022版新課標將學段目標分爲了三個學段。即一到二年級爲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當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三到四年級爲第二學段,要求學生嘗試從生活當中獨立地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五到六年級爲第三學段,要求學生嘗試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索運用基本的數量關係,以及幾何直觀、邏輯推理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應用識、創新意識。

三、新課標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將負數、方程、反比例等內容移到了國中進行教學;強調幾何直觀意識的培養,增加尺規作圖的內容;強調統計量,把百分數作爲統計量進行教學;

強調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加強數學教學與生活、傳統文化的聯繫。

四、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提出了教學建議:

1、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2、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3、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

4、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

5、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五、新課標提出評價建議: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評價方式要豐富,評價維度要多元、評價主體要多樣(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作爲一線教師我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着重應用,同時課標對學業水平考試也提出了建議和要求。

新課標是教師教學的指南,爲我們的教學指明瞭新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快速的轉變觀念,緊跟新課標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模式,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做到: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篇八: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我利用暑假時間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學習,我對2022年數學新課標修訂的背景和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程標準內容的變化和相應的教學建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意識到修訂後的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有:一是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二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三是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四是增強了指導性。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我認識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現實生活,使學生在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繫,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基於數學核心素養進行教學。核心素養有三點: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其實這三點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2022年的數學課程標準在原來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強調一個學生不僅要獲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特別是積累數學思維和做事情的經驗。同時,爲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傳統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把傳統的“雙基”拓展到“四基”,“兩能”拓展到“四能”。“雙基”“兩能”是傳統教育關注的結果性目標,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是過程性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才能實現。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學會思考,只有自己參與做事情,才能學會做事情。孩子們長大後,不管將來從事什麼工作,每個人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會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令他們受益終身。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行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有着共同之處: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具有善於分析,歸納總結,綜合比較,分類評析,概括判斷的工作方法,這一切都是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中得以培養的。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和積累一些基本活動經驗,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作爲一線教師,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數學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的方向和依據,明確教師該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學生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教師在備課工作中要對自己新學期所教學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譜,明確自己的教學方向和深度,並在實際教學中嚴格執行,使孩子們真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mq63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