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熱點 >話題 >

新中國十大勞模:袁隆平2000字作文

新中國十大勞模:袁隆平2000字作文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新中國十大勞模:袁隆平2000字

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

現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爲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

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爲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爲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

爲此,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爲“雜交水稻之父”。(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9月01日第4版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

龔司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長達19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開始走上了作物育種之路。

由於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爲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衆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着“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祕,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爲自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裏,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爲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羣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爲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爲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爲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爲《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着,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爲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佈:“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爲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爲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着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佈:我國曆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爲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衝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爲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着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redian/huati/mr6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