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熱點 >話題 >

新中國十大勞模:吳仁寶3000字作文

新中國十大勞模:吳仁寶3000字作文

  吳仁寶:農村共同致富的帶頭人

新中國十大勞模:吳仁寶3000字

吳仁寶30多年來帶領華西村艱苦創業,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成功地把昔日偏僻落後的窮華西建成了富裕、美麗的新華西。

1961年吳仁寶擔任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書記時,就立志要改變華西村貧窮落後的面貌。1964年,他和村裏其他領導一起制定了華西村15年發展規劃。在他的帶領下,華西村成了家家有餘錢、戶戶住新房的“幸福村”。

改革開放使吳仁寶如虎添翼,他跳出單一農業經營的思想框框,調整經濟結構,走出一條農副工綜合發展的道路,他們先後辦起了以冶金、紡織、有色金屬爲主的多個企業,全村大部分勞力投入了工業生產;在副業上,他通過專業承包形成了較大的養殖規模。工副業的崛起爲現代化農業的穩定發展鋪平了道路,農業的穩定又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吳仁寶使華西村建成了江蘇最大的村級鄉鎮企業集團。華西村的發展成爲了中國衆多鄉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

作爲華西村30多年的“老當家”,吳仁寶清正廉潔,堅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領全村最高獎金。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等光榮稱號。(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9月06日第4版

吳仁寶與華西村

孫海燕

1998年4月20日,98米高的華西金塔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興致勃勃地聽着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的彙報,不時對吳仁寶富有農民特色和哲理的話大加讚賞,連聲稱好。

事後,吳仁寶曾鄭重地對筆者說過:50年來,我只有甜,沒有苦和其他。吳仁寶是把50年的曲折與苦澀,都化在金塔上的一席談話中了。

吳仁寶的人生經歷深深吸引着衆多的人。

帶領華西村民走出了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之路

華西村也走過彎彎小路,吳仁寶也有過種種困惑。

1961年,華西大隊成立,吳仁寶被任命爲大隊書記,他帶領全大隊幹部羣衆一干就是17年,華西成爲全國著名的農業先進典型。吳仁寶總想讓華西的農民早點富起來。60年代後期,吳仁寶大膽提出要創辦一家小五金廠。爲了保密,吳仁寶讓人在工廠的四周築起圍牆,窗戶蒙上厚布,對外守口如瓶。小五金廠隱姓埋名10載,爲華西村創造了上百萬元的利潤,村民們得益匪淺。但吳仁寶總覺得,靠小五金廠這種小打小鬧的做法,華西村民不可能真正富起來。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開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疑問,也使吳仁寶終於吐出了長久鬱積在心中的一口悶氣。華西五金廠正式掛起了牌子。1979年4月2日,華西鋼板網廠又正式上馬了。自此之後,吳仁寶帶領華西村人,依靠自身積累,積極外引內聯,辦起了一個又一個企業。鄉鎮企業使華西村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使農民真正富起來了。今日的華西,年經濟總產值連續四年超過20億元,利稅超過兩億。華西村現有40多家工業企業、6000餘名職工,擁有固定資產15億元、流動資金六億元,擁有精紡呢絨500萬米、化工產品10000噸、針織絨3000噸、染整800萬米布、西服20萬套、有色金屬五萬噸、黑色金屬100萬噸的年生產加工能力;全村沒有一家工業企業虧損,利潤最高的有幾千萬元。

80年代初,華西村的農民住宅要翻新改建了,以前的老式平房要拆掉。但吳仁寶卻發現了它們的妙用。隨着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外賓到中國旅遊考察,不斷富裕的江南農村是他們嚮往的地方,自然就有不少外賓要到華西村來。吳仁寶想,何不把平房改造成專門接待外賓的“農家賓館”呢?這一想可就帶出了華西發展的一片新天地。隨着全國各地到華西參觀考察學習的人越來越多,華西村的賓館越造越多,檔次越來越高。90年代,華西又蓋起了全國最高的金塔,塔內集購物、餐飲、住宿、娛樂、商務爲一體,還可登上塔頂,瞰華西全貌,遠眺田野農莊。當時的突發奇想,想出了華西村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柱——以旅遊爲主體的農村第三產業。目前,第三產業在華西村經濟中所佔比重已高達20%。

進入90年代後,華西村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拓寬。吳仁寶敏銳地意識到了“華西村”這一無形資產的巨大價值,與江蘇最大的捲菸廠淮陰菸廠合作開發了華西村牌香菸,與中國最大的酒廠五糧液集團共同推出了“華西村”酒。最後,連“仁寶”這一個普通但又不平凡的名字,也被用來作爲華西村一些產品的商標,市場上又多了不少消費者信得過的商品。

吳仁寶並不以此爲滿足,他又盯上了對經濟活動具有重大影響的資本市場,叩開了股市之門。世紀之交,華西股票正式上市,爲華西村在新世紀的騰飛提供雄厚的資本保證。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物質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和豐富。但吳仁寶卻一刻也沒有忽視精神文明建設,作爲全中國的一個創舉,華西村在1988年成立了“華西精神文明開發公司”。這個公司的任務就是負責華西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產、供、銷”。公司辦了華西農民業餘學校、培育中心等實體,聘請的20多名信息員及時掌握和反映羣衆的“思想信息”,公司則對症下藥,開展“生產經營”。

帶領華西人致富的吳仁寶沒有忘記還有很多農民仍然沒有富起來。他的目光轉向周邊貧困村。

1988年夏,華西村先是和鄰近的華明、前進村建立了一個共同經濟組織——華西農工商(擴大)聯合企業,後來又進一步吸收了三餘巷、向陽和涇浜村爲成員。共同經濟體實行“三不變、一穩定”(黨組織關係不變、行政村自治不變、現企業的資產和承包責任制不變,幹部基本穩定)。華西村真心實意地幫助這些村辦企業、上項目、派出管理和技術人員、開拓市場、解決缺口資金等。如今,華西領頭的共同經濟體成員無不呈現了一派興旺景象。

吳仁寶又把他的關愛之心投向了更遠的地方——中國的中西部地區。1991年,陝西省勉縣高潮鄉的高潮村黨總支書記付中耀率村裏的幹部再訪華西村。次年4月,吳仁寶帶人到高潮村商談合作大計,提出了分三步走,辦三個廠,實現三個結合的幫帶計劃。此後,華西村爲高潮村義務培訓了20名生產技術、經營骨幹,幫帶計劃也逐步實施,高潮村的經濟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如何幫助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更快發展,讓那裏的農民儘快地富起來,吳仁寶在思考和探索。1993年後,新的思路逐步形成並付之實施———爲經濟欠發達地區培訓幹部,謀求共同發展。1994年3月3日下午,華西舉辦的首期西部地區幹部培訓班開學,吳仁寶爲學員上了第一課。自此之後,華西村每年都要培訓一兩千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各級幹部。此後,又以無償提供啓動資金、利用當地優勢資源開展生產聯營等形式,分別建立了“寧夏華西村”和“黑龍江華西村”,使華西村的人才、技術、資金、精神和經驗優勢,與所在地的自然、社會資源,按照市場機制得到有機結合,創出了一條合作開發扶貧、幫助欠發達地區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吳仁寶的扶貧行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賞和好評,1994年,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半月談》雜誌社聯合舉辦首屆“中國十大扶貧狀元”評選活動,吳仁寶榮列十大狀元第一名。

華西村的實踐,無疑爲全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標明瞭一個正確方向,一條成功路徑。1993年,當時的總理李鵬考察了華西村,並欣然揮毫題詞:“華西村,中國農村的希望所在”。

以農民的獨有智慧,給“實事求是”作出了豐富而生動的註釋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更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但吳仁寶卻出言驚人——“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

這句話的背後,是吳仁寶幾十年的不懈探索,是付出代價,經歷挫折甚至失誤後的寶貴領悟。

領悟首先來自豐富而曲折的實踐。讓華西農民富起來,可以說是吳仁寶當書記以來一直沒有動搖過的堅定信心。當年學大寨、發展農業是這個目的,冒着風險辦起小五金廠是這個目的,三中全會後不分土地,同樣是爲了這個目的。儘管這樣做有風險、有責難,但吳仁寶盯住這個目的不動搖,最終的實踐證明了他的正確。

吳仁寶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是黨的十大、十一大代表,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在這些耀眼的光環中,同樣折射着吳仁寶艱難曲折的人生。艱難曲折的人生,不斷磨鍊他實事求是的意志和風範。

50年代,吳仁寶經歷了第一次從上而下的變動———從鄉官變成村官。1954年,吳仁寶當上了鄉財糧委員,成了人們羨慕的國家幹部。但1957年國家精簡幹部,他主動回到村裏,擔任高級社第一任黨支部書記。60年代,他成了“小走資派”,被拉上臺批鬥,還“靠邊站”五個月之久。70年代,有人告狀告到中紀委,說華西大隊是假典型,由江蘇省委和蘇州地委組成的調查組進駐調查,一時間輿論紛起,大有吳仁寶非倒不可的架勢。1980年5月,作爲江陰縣委書記的吳仁寶,居然在縣直機關黨代會代表選舉中落選。他謝絕了組織上的另行安排,堅決回到華西村。90年代,在改革開放中功成名就,連續當選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吳仁寶,在選舉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時以71票之差落選,一時間,各種說法都有。經歷人生多次挫折的吳仁寶,心平如鏡,一如既往地帶着華西人,埋頭幹自己的事業。

面對挫折,吳仁寶一直保持着實事求是的開朗態度。當年回村任職是實事求是作出的選擇,後來在縣裏被罷官是因爲環境不允許他實事求是地幹,他對自己全國人大代表的落選雖然感到意外,但卻沒有動搖自己實事求是的信念。他有時因爲實事求是而受挫折,但成功最終還是選擇了他。

幾十年來,吳仁寶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晨,認真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每天晚上,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又是他的必修課。平時稍有空隙,就要拿起報刊雜誌仔細推敲和研究。用他的話說,叫“吃透中央精神”。1998年4月20日,在華西金塔上,吳仁寶向總書記說:我作爲一個基層幹部,要做到兩手抓、同兩頭保持一致———一手抓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羣衆保持一致。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對他人他事做到實事求是並不難,難的是對自己也是這麼清醒、這麼睿智,這是一種超越了自我的實事求是。

找到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把集體利益和農民自身利益和諧結合的有效途徑

華西村無疑是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成功典型。吳仁寶說,共同富先要集體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吳仁寶處理集體利益和農民自身利益的基本準則。

吳仁寶發展集體經濟的思想不動搖,但他沒有把集體經濟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遵守,而總是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從華西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靈活地走出了一條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當不少人對股份合作制這種新事物議論紛紛,把它看作是對集體經濟的衝擊時,吳仁寶已經在華西村實行了多年的股份合作制了。華西村在分配上既不搞“大鍋飯”,又不搞“獨吃飯”,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集團總公司與各下屬公司、企業實行承包經營,經濟效益超額部分,實行“二八開、一三三三”制辦法兌現,即企業的超額利潤,20%上繳集團公司,80%留給企業;留給企業的部分,其中10%獎給承包者,30%獎給其他管理技術人員,30%獎給職工,還有30%留給本企業作爲公共積累。華西村另外還規定,叫做“少分配、多積累、少分現金、多記帳入股”,對獎勵特別是承包者的獎金,只兌現20%現金,80%長期記帳入股享受分紅。這樣既充分調動個人積極性,也保證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不斷創新,不斷調整,華西村的集體經濟越來越有生機,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有向心力。華西村面積0.96平方公里,僅爲共和國陸地面積的一千萬分之一,350戶人家,1520多位村民,在華西村10多億自有資產中,集體資本穩佔主體,農民個人股金也佔相當的比重,平均每戶幾百萬元。目前平均每兩戶擁有一部轎車,平均每戶有一個出過國,3/4的人家住上了設施齊備的三層410平方米的園別墅;存款最多的人家有20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20多萬元。在吳仁寶看來,集體多一點還是個人多一點,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必須緊緊結合在一起。

吳仁寶帶領華西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但在華西村,個體私營經濟同樣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環境。在別人還在一個勁地爭論姓“社”姓“資”時,吳仁寶提出,華西村可以搞一村兩制,但不許幹部一家兩制,更不搞一人兩制。這是對華西村集體經濟的又一次創新和發展。根據這個思路,華西村吸收了大量的外資,辦了許多合資合作企業,還引進聘用了不少海外人才;根據這一思路,華西村出臺了優惠措施,一條龍幫助投資者辦理各種工商稅務登記手續,減輕各種收費,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個體私營投資者經營辦企業的良好環境。

吳仁寶本人最過硬的一點,也是正確地把握好了自身名利與集體利益的關係。用他的話說,就是堅持做到“三不”:不拿最高工資,不拿最高獎金,不住最好房子。華西村成片的別墅式農家住宅,讓人眼熱心跳。作爲華西村的掌門人,至今仍住在一幢舊樓房裏,無論村民們怎樣勸說,他始終堅持要待全村人都住進了新樓才肯搬遷新居。

華西羣衆都說,華西幹部都難當,吳仁寶的子女更難當。華西幹部人人身上有利稅指標。吳仁寶的五個子女每年要上交集團公司利潤5000多萬元。如完不成,不僅幹部當不成,還要把自己的家產抵押給企業。吳仁寶親歷親爲帶領全村人民鑄造了華西精神:“艱苦奮鬥、團結奮鬥、服從分配、實績到位”。這16個字精神,在吳仁寶的子女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和完滿。

每星期五晚上,在華西村的書場裏,吳仁寶只要沒有出差,就會到這裏來說上一陣。說的無非是他對國家政策方針的獨特理解,無非是華西村的經驗,當然也少不了華西村的發展遠景和規劃。同樣的內容,經他一講,可就大不一樣。每到這個時候,書場里人氣就特別旺,有外地來參觀的人,有到華西企業的打工仔、打工妹,也有華西的村民。他們聽到的是華西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更是中國農村的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redian/huati/6dw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