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寫作素材 >

2013年大學聯考作文各類經典素材(二)3000字

2013年大學聯考作文各類經典素材(二)3000字

27、朱維錚:低調者,膽大者

2013年大學聯考作文各類經典素材(二)3000字

2012年3月10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先生在與病魔搏鬥了一年後,帶着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76歲。

朱維錚是晚清經學大師孫詒讓的再傳弟子,也是章太炎、梁啓超、陳寅恪的學術傳人。學源正宗與優勢雜交鑄就了朱維錚的學問世界,可以說,他是“中國史學研究的開拓者”。

火氣大、講話不講情面是朱維錚給外界的一個主要印象,在學術上他更加不會人云亦云,也因此得罪很多人,常遭人罵。比如他說孔子是私生子,就一度遭到很大非議。但朱維錚說:“歷代中國尊孔,要搞清楚尊的是什麼孔,提倡讀經,讀的是什麼經。我治中國經學史,當然仔細研究過。

許多人不懂歷史,瘋狂罵我,真的很悲哀。”

朱維錚是當今中國學術界的“異數”,但也並非是那種古板的老學究,他曾是復旦大學話劇團的臺柱子,還曾是復旦大學100米短跑紀錄的保持者。學生們最難忘的是朱先生在教學上的風度和犀利,引經據典的博大,警句名言式的精深。當然,還有他對現實始終如一的關切和大膽表達。

2011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已經病重的朱維錚來到擁擠的上海展覽中心爲<大師>系列影碟做宣傳,那個時候的他已經需要攙扶才能走上臺,儘管如此,朱維錚依然做了簡短髮言,他說:

“現在我們的報紙上,大師滿天飛,阿貓阿狗都可以是大師……”而對於大師的定義,朱維錚說:

“大師就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德才學識兼備,非但於本門學科爲不世出的專家,並以卓特識見、新穎方法或指明未來取向,而受衆多學者景仰,這裏的裁判官,僅有一個,就是由時間體現的歷史。”

2006年7月14日暨朱維錚七十華誕之際,德國漢堡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這是迄今爲止唯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典禮向朱維錚的學術貢獻致敬,並讚揚他爲“低調的大師”。而朱維錚先生則始終謙稱自己爲“一名中國歷史研究的從業者”。(石劍峯)素材運用正如朱維錚先生所說,真正的大師,由時間體現的歷史來裁定。然而在這個大師和偶像氾濫的時代,學術開始貶值、文化開始缺失。大師與否,虛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在何時何處,都不能忘記思考和自省。

28、大年夜的奏摺

林則徐是我國清朝着名的禁菸英雄。他出生於一個清貧的家庭,自幼讀書勤奮刻苦,做事認真用心。21歲那年,林則徐會試落榜,在福建某個邊遠小縣做祕書。有一年他按例給巡撫大人寫新春賀信,不想在除夕當天,巡撫衙門差役突然要押解他去見巡撫。知縣以爲那封賀信闖下大禍,嚇得不知所措,正要設法庇護他,林則徐卻一力擔當,隨差役一同去了。

來到巡撫衙門後,巡撫張師誠不動聲色地給了林則徐一大沓卷宗,說: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案子,你要今天連夜草擬-份給皇帝的奏摺,且工整謄錄,大年七年級天亮前要寫好。林則徐迅速靜下心來,細讀案卷,振筆疾飛,等天亮張師誠進書房時,桌上已擺着厚厚一份奏摺。不想,張師誠看完後,臉色一沉,在奏摺上刪改幾個字說:重抄一遍,我拜年回來再看。幾個小時後,張師誠回來審閱完,起身向林則徐揖拜說:可喜之至,我何其有幸,爲朝廷物色到了-位真正了不起的人才!

原來,張師誠在閱讀新年賀信時,被林則徐的才華所吸引。愛才的他決定試一試,看林則徐有多少真才實學,能否擔當大任。在被押解的路上,林則徐始終神色自若、鎮定沉着,絲毫不畏大禍臨頭;張師誠要他處理棘手案件時,林則徐也能在一夜之間理出頭緒,寫成一篇爐火純青的奏摺:爲再給他一點考驗,張師誠故意在奏摺中改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字,要他重抄一遍,林則徐不但沒有不悅,而且字體更有精神,沒有半點馬虎。

至此,張師誠大悅。此後,林則徐受到張師誠4年的傾囊栽培,也造就了他的治國才幹。(耿景輝)素材運用林則徐剛正不阿、精忠報國的品質爲世人熟知,但他成爲一代英雄,還與他胸有文采、踏實爲官分不開。臨危不亂,認真勤奮,一份大年夜的奏摺讓他脫穎而出。的確,他是在恰當的時刻把握住了機會。

29、華萊士:永遠的追問者

邁克·華萊士,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着名新聞雜誌節目<60分鐘>主持人,美國電視界“教父”級的人物,於當地時間4月7日晚去世,享年93歲。

1986年9月2日和2000年8月15日,邁克·華萊士曾分別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江澤民進行過專訪。在這兩次高端而有深度的訪談之中,談笑風生、針鋒相對的邁克·華萊士,開始被中國人所認識。

華萊士自1951年起,創辦並主持了“邁克·華萊士訪談”“深夜追擊”“60分鐘”等一系列震撼美國和世界的新聞欄目。他的節目以咄咄逼人、刨根問底、窮追猛打的強硬風格而着稱,人們總是能看到他勇於追問那些人人想問,卻又無人敢問的問題,這使得他在美國輿論界褒貶不一。

喜歡他的人說他是正義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頑強、公正”的新聞承諾;反對者則認爲他譁衆取寵、膽大妄爲。

然而,華萊士對此卻亳不理會,並樂在其中。

他在鏡頭面前一如既往地放肆、張揚、深入,真實奠定了調查式新聞的標準,同時也在實踐着他對於新聞頑固、執着甚至有點偏執的信念。

那種喃喃自語、靡靡之音、淺嘗輒止、庸俗市井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新聞,在這個“娛樂至死”

的年代,人們更需要華萊士式的犀利、深刻、洞見以及睿智。(楊吉)素材運用華萊士採訪時展示出的提問力度和追問深度,源自他執着於事實真相的價值觀,這恰爲新聞人做出了一個表率。華萊士作爲新聞人的一生,就像他爲自己寫的墓誌銘一樣:

粗魯,但不失公正。

30、吳冠中說“尊嚴”

20世紀70年代末,在一次全國美協理事會上,一位領導在發言中強調“藝術應該服從政治需要”。吳冠中當即站起來反駁:“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這樣的第二,永遠是第二,藝術永遠上不去。”會議結束後,報紙上出現大量批判文章。吳冠中平靜地說道:“藝術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尊嚴,如果依附政治,藝術就不會有生命力……”

吳冠中的一個學生曾爲當時一些知名畫家籌辦了一次畫展。畫展非常成功,但吳冠中卻在展後對學生提出了批評:“我十分感謝你的工作,但有些地方我看不慣。比如在介紹來賓的時候,你先介紹各級官員,然後才介紹到會的藝術家:

官員都坐在前排,藝術家都坐在後排。這儘管是形式問題,卻暴露了官本位思想。”“我希望你們年輕人能堅持獨立的人格,別自棄、自貶!”

吳冠中經常花兩元錢在樓下找個蹲攤的剃頭師傅理髮。一次,一個同事開玩笑地說:“這麼有價值的腦袋怎就這麼廉價地‘處理’一下?”吳冠中扭過頭笑道:“剃頭師傅也是‘行爲藝術’,我們是紙上談兵,而他們是在我們頭上施展才藝呢。”(蔣驍飛)素材運用藝術有尊嚴,不能依附政治;人格有尊嚴,人格獨立纔是真正的獨立;他人有尊嚴,不尊重他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當下,“尊嚴”二字常被提及,卻總是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利而忽視了他人也有尊嚴。

31、大師的小作品

斯蒂芬·金是美國最着名的暢銷書作家,他的每一本小說都大賣,作品銷量超過3億5千萬冊,而且,幾乎每一篇小說都被改編成影視劇,被人戲稱爲最會賺錢的作家。

長篇小說帶給斯蒂芬·金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他只要不停地寫,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就會有金錢源源不斷地滾進他的腰包,可以說,他字字值千金。但是,在經紀人和出版商的催促聲中,斯蒂芬·金卻經常會花大量的時間,去寫一些無關緊要的微型故事。

有一次,他整整花了兩週的時間,構思了一篇短故事,投到《花花公子》雜誌上,並順利發表。

收到樣刊和稿費,斯蒂芬·金非常開心,興致勃勃地告訴一位朋友。朋友看着那篇短故事和斯蒂芬·金髮自內心的笑臉,萬分詫異,隨後驚呼:“你怎麼可以花費那麼多的時間來寫這樣的小作品?”

隨後,朋友拿起計算器,很認真地爲斯蒂芬·金算了一筆賬:一篇短故事所得的稿費是2000美元,除去付給經紀人和業務經理的費用,以及高額的稅收,實際只得769.5美元。這點錢,只是一個普通的水管工人一週的薪水。

實在難以想象,一個一字值千金的作家,居然浪費了整整兩週的時間,去賺取那少得可憐的769.5美元,要知道,這兩週時間,若是用來寫長篇小說,完全可以賺幾百萬美元。所以,朋友認爲斯蒂芬·金一點都不會算經濟賬。

昕完朋友的算術題,斯蒂芬·金並沒有懊惱,而是異常平靜地說:“當靈感光顧時,我必須把它寫出來,雖然短篇小說不值錢,但是我喜歡那種感覺,我要用它來時刻警醒自己,我不是一個賺錢機器。”

斯蒂芬·金的話讓朋友久久無語。或許,正是因爲時刻警惕自己,不讓自己淪爲賺錢機器,斯蒂芬·金的小說纔會激情四溢,纔會贏得那麼多忠實讀者,纔會被稱爲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人”。(湯小小)素材運用報酬並不能衡量你工作的價值.衡量的標準應該是你喜不喜歡你所做的這件事。一份工作不應該僅僅是你謀生的渠道,而更應該成爲你的興趣所在。當你真心對所從事的事業感興趣時,哪怕天天加班而收入不豐,你也會心甘情願的。

32、南懷瑾:學而推廣之,兼濟天下

2012年9月29日,一代禪宗大德,文化大師南懷瑾與世長辭,無數人爲之哀慟。南懷瑾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聲望,被視作一代宗師,是現代中國文化“引路人”。

1918年,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樂清柳市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先生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

爲求深研佛法,南懷瑾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閉關批閱佛教經典<大藏經>,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古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爲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致終生受益無窮。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又來到樂山竹根灘五通橋多寶寺閉關靜修,由於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於書叢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所獲甚豐。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祕。在川九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折,然終於修得大成。

1949年春,南懷瑾先生經波歷險,始來臺灣。剛開始,生活甚爲清苦。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依舊滿面春風,並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臺灣的第一部巨着<禪海蠡測>。幾年後,先生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且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1969年,他立“東西精華協會”,意欲爲臺港工商社會注入中華文化之清泉,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接着,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爲“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爲“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南先生將畢生心血結晶盡數貢獻給了社會大衆0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屆九旬的南懷瑾在大學堂首次開講,吸引了各方人士。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把餘熱發揮到了極致。

素材運用其實,不僅是大師需要閉關,我們平常人也都需要閉關。當你心情煩躁時,當你事業困頓時,當你運道不順時,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萬緣,澄心凝慮,對自己的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應對的策略。如此,當你出關之後,必能比以前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33、“迷你裙”:穿得像個壞蛋

1955年11月,一家名叫“芭莎”的服裝店在倫敦國王街悄然開張,十年後,這家店的老闆一瑪麗·奎恩特成爲倫敦的焦點。

因爲總是目睹穿長裙的女孩趕公交車的尷尬,從1958年開始,瑪麗·奎恩特希望設計一款短裙改變女孩們的窘境。1965年夏季,她嘗試着將裙襬剪短到膝蓋以上四英寸--風靡世界的“迷你裙”就這樣誕生了。

儘管被倫敦《星期天時報》譽爲“少數幾位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缺的天才”,但瑪麗·奎恩特並不居功,她說:“是國王街的女孩們發明了迷你裙,我只是把它變得更年輕、更簡單,這樣女孩們就可以自由地跳躍或者奔跑。”迷你裙的推出受到了愛美女性的熱捧,當時最紅的女明星碧姬·芭鐸、凱瑟琳·德納芙,甚至溫莎公爵夫人都穿着迷你裙出現在各大舞池和宴會上。時尚雜誌如此讚揚道:“瑪麗·奎恩特的工作不是剪短裙襬那麼簡單,而是完美的創造。”因爲這影響巨大的服飾革命,瑪麗·奎恩特在1969年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表彰。

但即便英國女王如此力挺,即便明星們都喜歡穿着迷你裙在鏡頭前引導潮流,保守分子們對迷你裙的出現仍然十分憤怒。在此之前,除了那些不正經的女人,女人們的大腿都包裹在層層長裙之下。而今,有人質疑這種有史以來露出大腿最多的裙子,會令女人們道德敗壞。

戴着圓頂禮幗、西裝革履的英國男人們聚集在瑪麗·奎恩特的商店門口,試圖砸碎商店的櫥窗,剪爛她的裙子。烏克蘭禁止公務員在工作時穿迷你裙,印度尼西亞把迷你裙禁令寫進了反色情法律,意大利的一個海濱小城的市長提出:“如果女性不遵守迷你裙禁令,將被罰款25歐。”甚至在英國,國民保健服務委員會也提出一系列“衣禁令”,其中包括不準醫務人員穿迷你裙。結果當然適得其反,更多的時裝品牌推出了迷你裙,世界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迷你裙。

作爲設計者,瑪麗·奎恩特應該沒有想到在四十多年後的英國,迷你裙仍然會成爲一種禁忌。英國有護士說:“這簡直是對我們的侮辱。”這或許更是對瑪麗·奎恩特的侮辱。(楊程屹)素材運用迷你裙,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它必須耐得住時光的打磨,經得起輿論的壓力。風靡全球,證明了迷你裙在討伐聲中依然收穫了成功與青睞。因此,無論現時的褒貶如何,只有經歷過時間的淘洗,剩下的纔會是光彩奪目的珍珠。

34、新聞震撼的世界,作家何爲

周克華在重慶被擊斃那天,作家邱華棟在新浪發了一條微博:“周克華被擊斃了,可他爲什麼這麼仇恨社會?……他這麼幹,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新聞結束的地方,是文學出發的地方。”

在世界文學史上,有不少經典作品最初的靈感來自新聞報道。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就是來源於一則關於一個小鎮上少婦的揮霍、出軌和自殺的簡短新聞。如果說,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在新聞裏滿足了讀者對財富、自殺等狗血情節的興趣,福樓拜在小說中則是在追問關於慾望、享樂、欺騙、背叛、懺悔等更多有關社會和人自身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像新聞報道的故事一樣容易解決,而是包含無數的矛盾、不解、缺漏……文學的意義,恰恰在於它觸及了深淵般的真實--那個創傷的核心。

現實社會中,新聞關心的只是惡魔的行爲和事件,而文學關心的是惡魔的心理、環境、成長……相對於新聞的刻意簡要,文學彰顯故事的繁複與錯裂。原來新聞中的單一情節在文學中必然引向更糾纏的人際網絡。這些形色各異的紛雜線索和層次比起表面的“事實”更具“真實”。也可以說,“真實”不是新聞所呈現的現象,而是現象之下無法被簡單事實及其邏輯所容納的無底深淵。

而作爲問題的文學,正是站在懸崖上,注視着那些懸浮或撒落在深淵裏的生活碎片。

當前的時代,層出不窮的是對於震撼性事件的報道。但新聞報道往往淺嘗輒止,甚或欲言又止。前幾天在微博裏看到有關哈根斯塑化人體標本展的消息時,我問了一個和邱華棟十分相似的問題:有誰會來寫這個題材嗎?莫言、餘華,還是閻連科?

素材運用:新聞的終點就是文學的起點。

不斷挖掘那個新聞背後的真實,或許是一個文學寫作者能夠不辜負時代的方式。遺憾的是,這樣的文學作品已經缺席很久了。

35、中國第一女航天員劉洋:爲愛飛翔很幸福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帶着普洱茶,中華鱉蛋,以及劉旺、劉洋、景海鵬三位航天員進入太空,6月29日,“神舟九號”在太空邀遊1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至此,舉世矚目的華麗的“天吻”大戲完美落幕。而備受注目的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也因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神九”任務中,劉洋主要負責航天醫學實驗和空間試驗管理,內容達數十項。對於一位進入航天員大隊剛滿兩年的“新兵”,這的確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但是她都順利完成了任務。

劉洋深知自己的責任,自2010年5月加入航天員大隊,到今年6月首飛,兩年來,她一門心思撲在學習訓練上。要在兩年時間裏濃縮訓練兩位搭檔14年的訓練知識,除了更刻苦、更勤奮,別無他路。因爲熱愛這個事業,劉洋耐住了這份艱苦和寂寞。爲了能早日飛上天,她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汗水。每天展練,別人跑5公里,她就跑7公里,颳風下雪從不間斷。

2001年畢業後,劉洋被分配到廣空航空兵某師,並在同批女飛行員中第一位“放單飛”。

2002年9月的一天,劉洋駕駛戰鷹進行儀表飛行。

飛機起飛離地10米左右時,突然聽到“砰”的一聲巨晌,一股鮮血噴到風擋玻璃上,座艙內立刻便充滿了焦糊味。危急時刻,劉洋表現出年輕飛行員少有的鎮定,她集中精力保持飛機狀態,和機組成員密切協同,實施緊急着陸。成功降落後一檢查,飛機共撞上了18只信鴿,有兩隻被吸進了進氣道。如果應急處理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這一切的幸運,都源於她對飛行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素材運用因爲熱愛,所以幸運。因爲熱愛,居里夫人幸運地發現了鐳,因爲熱愛,屠呦呦發現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因爲熱愛劉洋耐住寂寞,終圓飛天夢

36、謝潔瑛:南極第一女舵手

在地球上最浩瀚的領域--海洋,幾千年來,航海者都堅信那是男人的地盤,而一個上海女人卻勇闖“禁地”,她不但成了一名舵手,還是中國第-位駕船征服南極的女舵手。她就是謝潔瑛。

在正式出發去南極前,謝潔瑛相信自己準備好了。“很多業內人士覺得女人開船總是缺少點感覺,可我不這麼認爲!我覺得女人反而有更多的優勢,比如會表現得更加細膩。”但對於這位南極女舵手的第一次航行,整個船隊多少還是帶着某種不安。2009年10月31日,“雪龍號”離開上海,正式起程。謝潔瑛站在甲板上,向前來送別的家人揮手告別。那時,她心裏只是想着,夢想的南極之行終於開始了,好多新鮮的事物正等着她!

然而,她沒有料到,迎接她的更多的是枯燥。

下達舵令、指揮舵工控制船速、進行避讓、處理突發情況等,189天的航程,4個駕駛員每人每天駕駛4個小時、休息12個小時,完全違揹人體生物鐘,日夜都不再成爲生活節奏的參考。船員們的興奮感一點點淡去‘,想家的念頭在空曠的大海上顯得格外熱切。想家的誘惑讓許多人最終選擇了上岸,而謝潔瑛則選擇了繼續航程。

第二年春天,“雪龍號”抵達南極圈。在南極,冰山最美也最致命!由於海面能見度較低,漂浮的大冰塊就像噩夢,船上的雷達掃描不到,只能靠肉眼觀測。有一次,謝潔瑛憑着肉眼發現有一座冰山正飄過來,而雷達過了幾秒鐘才報警。

在南極圈,沒有險情的時間是稀少的。在“雪龍號”進入南極圈的第三天,由於洋流的改變,冰山突然朝着‘’雪龍號”壓了過來。那時,謝潔瑛是當班的駕駛員,她迅速做出決定,在命令舵手調整轉舵的同時減速,緊急改變航線,避免了險情的發生。

從南極順利歸來的謝潔瑛說:“每一次航行,不一定起點、終點的獨特纔是傳奇,重要的是享受這個過程。對於船員來說,去哪裏都不重要,畢竟靠泊的地方總是很有限的。”素材運用人生如在大海之上航行,難免遭遇風暴和冰山。若能把握好正確的方向,腳踏實地,謹小慎微,就能挑戰許多個不可能,最終抵達勝利的彼岸。

37、蔣方舟:畢業就領導,羨慕嫉妒沒有恨

她7歲寫作,9歲出書,12歲開專欄。4年前,她頭頂“美少女作家”的光環,在萬衆矚目下,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降60分錄取。4年過去,今天,走出清華校園的她,接到了《新週刊》雜誌任命其爲副主編的通知。

蔣方舟既沒有韓寒那麼叛逆,也不像郭敬明那樣喜歡在文字上耍酷;沒有像“哈佛女孩”劉亦婷那樣大放異彩卻又加入美國國籍,更沒有大學聯考狀元那樣溫暖向上。

蔣方舟就是蔣方舟。她從小勤奮,在家庭的影響下,喜歡寫作,不懶惰,還出過書。

比起在大學期間迷茫無措的學子們,蔣方舟努力給自己製造嘗試和犯錯的機會。大學4年她嘗試了各種事情,比如媒體人的角色,比如公共知識分子,比如寫電影劇本、話劇劇本,都是嘗試。幸運的是,寫作成爲她人生最大的比賽場地,且讓她一次次捧得桂冠。人生不可能一玩就玩到自己對的領域,而她很早就找到了寫作這個適合自己的大方向,節約了很多試錯的成本。

畢業之後的蔣方舟,選擇了做媒體人,雖然因爲名氣和之前的兼職經歷,她直接被任命爲領導,但她的態度仍然值得肯定:她說自己要做“革命的小磚頭”,並且,還在“努力勝任,爭取做到名副其實”。(本文轉自:觀點中國王傳濤)素材運用看罷蔣方舟讓人羨慕的人生軌跡就會發現,懂得給自己犯錯的機會,纔會有成功的可能。蔣方舟的成長經歷與在她身上發生的故事,足以證明一個並不虛幻但足夠成功的人生,這對於即將踏入大學校門的我們來說,並非不可複製。

38、貝爾:是瘋子也是偶像

探索頻道有一檔風靡全球的節目《荒野求生祕技>(),每集都會有一位猛男給大家實戰演示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從各種絕境中走出來,沙漠、叢林、雪山……這檔節目從2006年開始,至今熱播。節目中那個無所不能的男人叫貝爾·格里爾斯,身兼探險家、暢銷書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及演說家等多重身份,被稱爲“世界上最可愛的瘋子”“天生的冒險家”。

每期節目的開場白中,貝爾總會這樣介紹自己:“我曾在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服役,曾飛越聖母峯,橫跨北冰洋。我要教你如何在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求生,在那些地方,如果沒有適當的求生技能,你連一天都活不了。”

1996年底,貝爾在南非沙漠裏進行的一次常規降落傘訓練中背部嚴重受傷,幾近癱瘓。一年後,他結束了軍旅生涯。但是,在康復後,貝爾又毫不猶豫地向兒時的夢想進發了--攀登珠穆朗瑪峯。貝爾在第一次試驗性攀登時,腳下的冰塊忽然爆裂,他差點死在5800米的冰縫中。萬幸的是他的隊友緊緊拉住了系在他身上的繩子。

1998年5月26日7點22分,24歲的貝爾征服了世界最高峯,,成爲“最年輕的登頂珠峯並活着回來的英國人”。

2005年6月,貝爾又打破世界紀錄,在高空舉辦晚宴,餐桌就懸吊在7500米高的熱氣球的下方。他從熱氣球的籃子垂降至餐桌旁,身穿全套海軍制服吃完三道菜,然後舉杯向女王致敬,並跳傘降落地面。

貝爾的這些經歷讓他在全世界範圍擁有了無數擁躉。他們表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可以通過貝爾的電視節目,想象自己也深處蠻荒之地,看着貝爾上天入地,所有人都會熱血澎湃。

(宋瑞雪)素材運用雖然貝爾的這些生存技巧我們可能一輩子也用不上,但是他讓我們知道,世界是多麼神奇,人類也比我們自己以爲的更有潛力。活在貝爾的激勵中,生活自然更有動力。

39、站着死”無妨

塞繆爾·約翰遜是英國曆史上最着名的作家和詩人之一,他一生都致力於道德和宗教的推廣,教育人們要與人爲善,併爲社會多多做出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

到了中年的時候,約翰遜爲自己在位於泰晤士河北岸的西敏寺選了一塊墓地,打算死後葬在那裏,並且與墓地管理部門簽訂了預訂協議,並且付了訂金。

等到約翰遜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前去西敏寺查看那塊墓地時,卻驚訝地發現那塊早已被別人佔用了,而且還埋下了兩座墳,只在兩個墳墓之間還剩有一點小空隙。

臨死前居然沒了歸宿地-一沒有比這更晦氣和讓人死不暝目的事了,思前想後,家人最後還是決定把這個糟糕的消息告訴彌留之際的約翰遜。約翰遜艱難地問:“一點空地都沒有了嗎?”

家人回答說,只在兩座墓之間有點空隙,約莫棺材的寬度。“那就將棺材豎着埋下去吧,讓我站着死。”

約翰遜說:“既然人可以站着生,那麼爲什麼不能站着死呢?一個人的價值和受尊重不是在死後,你們就別去打攪人家了,就讓我站着做他們的鄰居吧。要是真站累了,我還可以去他們兩家坐坐,多好!”

約翰遜的自我解嘲和最後的決定讓家人無法拒絕。結果,約翰遜死後,家人就真的將他站着放進豎起來的棺材裏,然後再將棺材豎着埋入那塊小空隙處。到目前爲止,約翰遜依舊是英國唯一一個站着死的人。

大多數人都是站着活,躺着死;也有些人是躺着活,也躺着死。只有約翰遜是站着活,也是站着死的。因爲他的寬容,因爲他看明白了生死。

(徐立新)素材運用生是浮雲,死更是浮雲。站着生,堂堂正正,活出人的尊嚴;站着死,坦然豁達,這纔是真正的置之生死於度外。

40、“最美富二代”:青春在烈火中永生

7月2日凌晨發生在煙臺一間公司宿舍樓三樓的大火,讓江蘇海門“80後”周江疆的名字,被所有人記住了。人們震驚於他身上的兩個標籤:“毫無爭議的富豪之子”“不顧生命兩度衝入火場救人”,坐享財富卻拼足勁辛苦付出的他,在28歲時用最帥的方式將“富二代“高富帥”這樣充滿爭議的詞條洗滌得純淨奪目。

當日凌晨1時許,周江疆第一個發現了火情,大聲疾呼並快速撤出。發現員工們大多還在沉睡後,他又跑進火場,逐間敲門,把員工一一喚醒。

到了樓下,周江疆發現還有3名員工被困,決意二進火場。他留給女友最後的一句話是,“不行,我一定要去,爸爸不在公司,我就要爲員工負責。”

周江疆冒着濃煙摸到員工徐俊敏和仇彩萍的宿舍,拼命敲門。徐俊敏慌忙起牀,下樓逃生,仇彩萍也因風向原因逃脫險境。然而,周江疆卻再未能衝出火海。

“他是富二代也好,不是也好,他都是我們的江疆。”被救員工陳玉彬說。

是的,危急時刻,愛和責任就如“本性難移”,與身份無關,更與財富無關。

素材運用:生死關頭兩返火場,他的決然選擇讓我們對“富二代”“高富帥”這些充滿調侃的詞語有了重新的認識--大愛,沒有窮富之

41、嚴冬冬:非典型自由登山者

嚴冬冬,登山界的奇人,大衆眼中的怪人。

2012年7月9日,嚴冬冬和同伴周鵬、李爽在新疆西天山托木爾地區登頂未名峯,在下撤過程中,不幸墜入暗冰裂縫,遇險時,年僅27歲。

嚴冬冬智商很高,想法很怪。大學四年間,他登山不少,卻從未登頂。2005年7月,嚴冬冬和山野的隊友們一同去念青唐古拉山攀登。當時一位隊友高原反應太強烈,最終,他決定在6800米的高度全隊下撤。雖然四次雪山之行都沒登頂,但他贏得了隊友的尊重。

從清華畢業後,嚴冬冬將自己定位爲自由登山者、自由翻譯者。他把翻譯所得全部拿來買登山的裝備。2008年,他作爲奧運火炬手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夢想在剎那綻放:“自由自在地安排生活,自由自在地去登山--夢想,居然就這麼在不覺間變成了現實。”圈內人都認爲,嚴冬冬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路,是因爲他是個純淨的登山者。

他說:“一個成熟的登山者之所以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向高山,是因爲在他看來,這種體驗的價值相對於生命灰飛煙滅的危險而言是值得的。”

生活中的他,是一個怪小孩,會把冬眠的青蛙揣在懷裏等它甦醒,會用步行挑戰公車的速度。他想要“不受任何約束地自由攀登”,最大的夢想,是“征服全球14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高峯”。爲此,他嚴格甄選食品,在馬路上練習跑步,在北京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氣溫裏穿一件薄外套“訓練耐寒”。

他從不計較自己會失去什麼。以生命的代價,這個登山者最終與雪山長相廝守。有多少人的夢想是直接撞在死亡這個槍口上的?當嚴冬冬拿夢想與死亡正面PK,誰輸誰贏,當事人說了纔算。

素材運用生命的價值在於不斷攀登,不管前方是崇山峻嶺,還是雪城冰川,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登上最高峯。嚴冬冬捨棄了安逸的生活,向生命的極限挑戰,他失敗了,卻雖敗猶榮。

42、《紐約時報》第三代掌門人蘇茲貝格:世界新聞界的傳奇

美國<紐約時報>前出版人,第三代掌門人阿瑟·奧克斯·蘇茲貝格於2012年9月29日在紐約家中病逝,享年86歲。

1951年,蘇茲貝格入職《紐約時報》,擔任城市版記者,後任<紐約時報》駐法國、英國、意大利記者。1963年,37歲的蘇茲貝格成爲《紐約時報》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出版人。而後,蘇茲貝格執掌《紐約時報》34年,引領報社發展成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傳媒企業,並獲得了31次普利策獎。

1971年越南戰爭期間,蘇茲貝格決定刊登美國國防部關於越戰的祕密報告,使時任總統尼克松政府陷入窘境。尼克松以國家安全爲名,要求<紐約時報>停止發佈相關新聞,但<紐約時報》

引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拒絕妥協並與美國政府對簿公堂,最終勝訴。蘇茲貝格之後在回憶錄中說,他廢寢忘餐讀完五角大樓文件,深知“民美國民衆有知情權”。

另一訴訟的起源在蘇茲貝格擔任出版人之前。1960年,蘇茲貝格爲支持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爲他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廣告,譴責南部地區對這一運動的鎮壓。公共事務專員沙利文認爲這是誹謗,提起訴訟。1964年,這起官司以《紐約時報》勝訴終結。

作爲掌門人,34年來,蘇茲貝格從來不對編輯記者指手劃腳。大多數日子的下午他都會參加《紐約時報>挑選頭條新聞的編輯部會議,但絕不參與討論;對評論版更是放任自由。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成功的發行人。1963年,他新官上任,爲了扭虧爲盈,他做出了史無前例的決定,裁減了多達5400名員工,而對廣告部則多方招攬人才,使廣告收入大幅增加,從而使《紐約報時》的財力大增,編輯記者的薪酬迅速提高,報紙的質量明顯改善。就這樣,《紐約時報>由-份地方報紙變成了世界大報。

素材運用新聞自由和商業利潤在他那裏得到了最好的平衡,也讓他成爲世界新聞界的傳奇。

43、星野道夫,用生命愛自然

如果能讓熊來選擇它們認爲最親密的人類朋友,那麼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一定能當選。翻開《北極光》《旅行的樹》《在漫長的旅途中》等星野道夫出版的攝影遊記作品集,我們看到最多的是熊的照片——兩隻棕熊在草地上嬉戲;北極熊帶着它的孩子們在剛剛融化的冰河上追逐海鳥……在星野道夫的鏡頭裏,熊一點也不兇殘,而是那樣憨態可掬。

1971年,讀大學的星野加入了探險社。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遠赴阿拉斯加,與一戶純樸的愛斯基摩人共度了一個暑假。回到日本後,得知摯友登山時意外身亡,他感悟到“生命有限”。爲了找回生命的座標軸,他大學畢業後進入阿拉斯加大學野生動物管理學系就讀,並開始了自然生態攝影的生涯。

二十年來,星野穿梭在阿拉斯加的山脈、冰河、森林之間,拍攝了大量自然生態作品,尤以熊的攝影聞名於世。在親近被拍攝的動物時,星野很少武裝自己:“動物知道你帶着槍,就會起戒心。要發現真實的一面,就得拿命當賭注!”

1996年8月,星野來到堪察加半島拍攝棕熊。8日早晨,星野正在帳篷中休息,突然一隻健碩棕熊的前半身闖了進來。作爲拿生命當賭注的攝影師,他的第一反應不是逃跑,而是拿出相機拍下他人生的最後一幅照片。他剛按下快門,棕熊的巨掌就向他拍了下來。這幅最後的風景觸目驚心,令人震撼。

星野道夫在《在漫長的旅途中>說過:“給予我們鼓勵與勇氣的,可能不是誰曾說過的話,而是那曾經看到的風景。”而那幅記錄了“最後的風景”的作品,一定能夠給予我們更多的鼓勵和勇氣。

(李耿源)素材運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境界正在於此:星野道夫是熊最好的朋友,他面對熊和所有的野生動物,沒有槍支,沒有棍棒,唯有謳歌自然與生命的鏡頭。

44、餘秋雨是是非非三十載

餘秋雨無疑是30多年來中國文化界最富爭議且爭議最爲持續的人之一。置身於輿論漩渦的餘秋雨也曾對這些“爭議”頗爲詫異,認爲爭議從未與他寫作和演講的觀點有關,卻聚焦在另外三個方面:一是在“文革”中從事過寫作,二是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文史差錯”,三爲“文化人不該上電視”。但在四川大地震中“事不關己”的言論和最近的捐款質疑無疑將這種爭議面又一次擴大,這次,無關文學,落在人品。

5月23日,餘秋雨老冤家蕭夏林的博文《餘秋雨20萬假捐款“真相調查”》被國內着名博客網“博客中國”置頂,在這篇數萬字的博文中,作者認爲餘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捐款屬於“虛擬虛構捐款”,並指責餘秋雨借國難炒作自己。這篇博文被多家論壇及博客網站轉載。

【思考感悟】

近年來,名人成了衆矢之的,其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我們姑且不論這些消息的真假對錯,但名人務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因爲作爲公衆人物,你所代表的並不是單個的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種輿論的導向,稍微不慎,就可能誤導一大羣人。文化思想界名人從事的是塑造人類靈魂的事業,更應該加強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敏於行而訥於言。

【適用話題】“名星”、“名人”、“炒作”、“修養”、“道德”和“焦點”

45、趙本山批評春晚審查

5月28日,在貴州衛視《論道》節目錄制現場,趙本山炮轟央視春晚節目審查員“不懂”,他說,“中央電視臺的審查永遠是這樣的,觀衆都笑翻了,就他們幾個(指審查者)臉永遠是青的。”

趙本山表示,春晚給13億人帶來快樂,“但就這幾個經營晚會的人不快樂,這晚會能好嗎?他們快樂不起來,但是他們緊張,他們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見。”趙本山舉例說,一個節目第一遍審查時,大家都說好,第二場開始,(他們覺得)這個地方怎麼不樂了,於是開始刪減,第三場看,這個地方怎麼又不樂呢?又剪。“他聽十遍他背下來了,背下來之後又說,沒樂了,他就把這個節目給斃了!”

【思考感悟】

央視春晚舉辦26年以來,無人敢對其節目審查制度公開批評和指責,並不是其審查制度完美無缺,而是因爲其“至高權”和“生殺權”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虛心納諫,改革節目審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觀衆的喜愛是中央臺的職責,也是廣大電視觀衆的心願。趙本山批評春晚啓示我們,要敢於挑戰權威性,積極獻言獻策,而被挑戰者也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適用話題】“權威”、“批評”、“納諫”、“責任”、“體制”和“勇氣

46、知人亦自知的鮑叔

管仲談到他與鮑叔之間推心置腹的友誼時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被囚禁時,鮑叔向齊桓公鼎力舉薦管仲,並得到重用,官居鮑叔之上。管仲執政期間,憑藉齊國的海濱條件,使得物流暢通,聚集財富,兵強馬壯,國泰民安。齊桓公所以能稱霸春秋,統領各路諸侯,使天下歸正於一,多虧了管仲的勤政、智慧與謀略。

【思考感悟】

管仲有許多令人難以容忍的“缺點”,又極度“自私”,鮑叔都能設身處地地理解與同情,沒有因管仲的表面缺失而遮蔽其本質,更沒有影響鮑叔正確地評價管仲的智慧與品德,他不但向齊桓公不遺餘力地舉薦管仲,而且自己甘居於下。這是一種高度的友誼與信任,一種不折不扣的高風亮節。鮑叔用他知人亦自知的本領,給我們上了一堂爲人處事的好課。

【適用話題】“友誼”、“朋友”、“伯樂”、“人材”、“道德”和“修養”

47、不比爲貴

22歲的美國華裔數學家王章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他的同學多數去了大財團、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頭扎進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生活收入非常低,30歲了還買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學已經是月收入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大老闆。王章程從來不羨慕別人,只對自己的事業感興趣。雖然他的生活比別人差幾個等級,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35歲的時候,他攻克了兩道世界級數學難題,從此成果迭現,美國十幾家大學先後聘請他前去任教。現在,他已經成爲世界數學界的“數學之王”。

【思考感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要想享受人生的歡悅與幸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不比爲貴”的心態。尤其不要動輒與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與能人強人比財富比成就,那樣只會讓自己情緒低落。聰明的人應懂得欣賞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爲自己的平凡而煩惱。同時,我們應該樹立長遠目標,因爲它更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感受,這樣纔不會因羨慕別人的生活而迷失自我。

【適用話題】“攀比”、“幸福”、“立志”、“目標”、“心態”和“執着”

48、馮亦代“淬火”

散文家、翻譯家馮亦代,自幼深受文學薰陶,偏愛詩賦,上學後癡迷“雨巷詩人”戴望舒。1939年,26歲的馮亦代在香港與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習作向戴望舒求教。數日後,戴望舒對他說:“你的稿子我都看過了。你寫的詩大部分是模仿的,沒有新意。不是從古典作品裏來的,便是從外國來的,也有從我來的。我說句直率的話,你成不了詩人。不過,你的散文還可以,譯文也可以,你該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說翻譯完。”這話無疑給馮亦代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但恰恰是一句“你成不了詩人”,讓馮亦代走上了散文與翻譯之路,成了卓有成就的翻譯家與散文家。特別是他撰寫的大量介紹西方圖書的文章,猶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新宜人的風,滋潤着中國讀書人的心田。

【思考感悟】

劍被“淬火”,而成名劍;人遭刺激,恍若醍醐灌頂,終成大器。馮亦代就是這樣的典型。他欲爲詩賦奮鬥一生,卻遭冷水一盆,幸運的是他能及時醒悟,並由此轉變方向,受益一生。由此看來,人有時候還是應該潑潑冷水,當然這個冷水必須是充滿智慧和卓見的。但是,“刺激”並非萬應靈丹,也不是在人人身上都可以運用,關鍵還在於自己。

【適用話題】“批評”、“成功”、“成材”、“遠見”、“教育”和“揚長避短”

49、“蘇必克陷阱”

一次雞尾酒會上,主持人宣佈拍賣一張千元大鈔,大家以50元爲單位互相競價,出價最高和第二高的兩人,都要如數付給他所開的價錢,但只有前者獲得這張鈔票。接下來,大家開始此起彼伏地競價。當價錢擡高到500元時,只剩三四個人在競價。最後,只剩下甲乙兩人相持不下。

當甲喊出“950元”時,乙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1050元。”會場裏出現一陣小小的騷動。主持人轉而得意地看着甲,等待他加價,或者退出。甲咬一咬牙,說:“2050元”。人羣裏出現更大的騷動。此時,只見乙擺擺手,表示退出這個“瘋狂的拍賣”。結果,甲付出2050元買到那張千元鈔票,而乙則平白付出1050元。兩人“平分秋色”,各自損失的1050元都入了主持人的荷包。

這就是着名的遊戲“蘇必克陷阱”,它是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蘇必克發明的。

【思考感悟】

現實生活中的此類“陷阱”比比皆是。開始,大家都想以廉價而容易的方式贏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是最後的價錢。直到付出過高時,相持不下的兩人才發現掉進了陷阱,爲了挽回面子或者處罰對方,也爲了掙脫困境,只好一再增加價碼,結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爲避免落入人生的“陷阱”,就要克服貪慾,杜絕貪小便宜心理。

【適用話題】“騙局”、“陷阱”、“理財”、“投資”、“慾望”和“競爭”

50、“毛遂自薦”與“毛遂自刎”

在中國歷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門客,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膽識和智慧,自薦出使楚國,促成了楚、趙合縱,同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這就是“毛遂自薦”。

但是毛遂之死卻是個悲劇。由於毛遂促成了楚國與趙國的“合縱抗秦”大計,挫敗了秦軍的侵犯,從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別賞識。在“毛遂自薦”的第二年,燕軍派大將軍粟腹領兵大舉進犯趙國,由於平原君沒有意識到毛遂只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率千軍的將才,便力舉毛遂統帥大軍前去禦敵。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這就是歷史上鮮爲人知的“毛遂自刎”。

【思考感悟】

從“毛遂自薦”的輝煌到“毛遂自刎”的悽慘,短短一年,毛遂從人生的頂峯墜落低谷,乃至殞命,這不能不讓人嗟嘆。毛遂自薦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適時表現,因爲一個人的才能並不是到哪裏都能得到賞識的。毛遂自刎也啓示我們,一個人要學會拒絕,要揚長避短,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面對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說“不”。

【適用話題】“人材”、“伯樂”、“表現自我”、“用人藝術”、“揚長避短”和“認識自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sucai/w42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