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寫作素材 >

2010年大學聯考作文20大猜想(15-20)

2010年大學聯考作文20大猜想(15-20)

猜想之十五:

2010年大學聯考作文20大猜想(15-20)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少於800字;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

對待生活,我們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快樂和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對於我們青年朋友來說,確立怎樣的幸福觀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質量的好壞。生活中有順境和逆境,如何去面對?這些多是文章立意的切入點。

猜想之十六: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新聞週刊》就新技術對年輕人成長影響的利與弊,分別徵詢了全球65位經濟領袖的看法。在對因特網、手機、即時聊天、電子遊戲等四個方面所作的調查中,獲得的“對成長有利”的百分比統計數據分別爲92%、5%、3%、0,獲得的“對成長有害”的百分比統計數據分別爲6%、8%、6%、80%。

依據上邊材料提供的基本情況,結合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所寫內容應在上邊材料涵蓋的範圍之內。

【寫作提示】

世界步入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不可能再退回原始時代。網絡傳媒是一個雙刃劍,有利或是有害,在於“舞劍”之人。提升“舞劍”之人的德性纔是當務之急。

猜想之十七: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痕跡

約翰?羅斯金

把每一個黎明看作生命的開始

把每一個黃昏看作生命的小結

讓每一個這樣短短的生命

都能爲自己留下一點兒可愛的事業的腳印

和你心靈得到實質的痕跡

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留下自己的腳印和痕跡,只是這腳印和痕跡有的清晰,歷經歲月而不蝕;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麼,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又有些什麼感悟呢?

請以“痕跡”爲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範圍之內。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讀約翰?羅斯金的詩《痕跡》,我們可以感悟到“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留下自己的腳印和痕跡”。在過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過什麼樣的腳印和痕跡?這些“腳印和痕跡”能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哪些啓發?對自己有何警示、意義?在將來的人生路上,我們還應該留下什麼樣的痕跡?怎麼留下讓自己最滿意的痕跡?別人的腳印和痕跡對自己有何影響?充分展開聯想,深挖寫作素材,選取最難忘、最能表現主題的細節行文。本題適宜於寫成散文或記敘類文章。


猜想之十八: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作爲一種道德修養,“慎獨”最早見於《禮記》,它說:“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東漢人鄭玄曾註解說:“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爲。”對此,劉少奇同志曾解釋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今天,人們一般理解爲“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爲也要謹慎不苟”(《辭海》)。

請以“在無人注意的時候”爲話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習作點評】

君子慎獨

湖南師大附中張喬

毛主席曾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那麼同樣的,一個人在大庭廣衆之下做一個君子不難,難的是獨處時也做君子。

“慎獨”是一種高境界的道德修養。我國古代的賢者很早就明白:君子處世,所慎在獨。早在《禮記》中就有記載:“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歷覽前賢,歷史上道德彰顯之人莫不慎獨。聖人孔子,不僅在朝堂之上嚴遵“君君臣臣”之儀,在顛沛流離之途也堅守君子之禮,席不正不坐,語非禮不言。詩人屈原,雖身處濁世,慘遭罷黜流放,仍能“沐後彈冠,浴後更衣”。四知堂上那一聲斷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令污者抱頭鼠竄,令美德彪炳千古,從而成爲“君子慎獨”的最好註腳。

“君子慎獨”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誠實。一個人只有對自己誠實,方能對他人守信。《五元燈會》上曾載有這樣一則故事:由於戰亂,普陀寺的衆禪者決定遷移廟址。在遷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師一人堅持早課,從不荒廢。有人勸曰:“此處無佛,大師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師答一偈子曰:“此處無佛,我心有佛。既誠我心,是誠我佛。”好一個“既誠我心,是誠我佛”!其實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廣衆之下的君子是衆人的君子,只有獨處一室之時的君子,纔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獨,對自己誠實,就像是空谷中的幽蘭,即使無人知曉,也始終散發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獨”之人,徒然地欺騙着自己的良心,內心最終會成爲一間臭不可聞的鮑魚之肆!

“君子慎獨”還是一種對自己的審視。每當夜深人靜、獨處一室之時,當顏面億代未易的星圖高懸頭頂,你能夠因爲無須顧及旁人而放縱身心嗎?不,燦爛的星空遙望着你,皎潔的月亮守望着你。隱隱地,有一種聲音,彷彿是靈魂對自己的拷問,在這獨處的靜謐裏。君子慎獨,他的靈魂始終謹慎不苟。

當一輪新月升起,照在空寂的幽谷裏,有一株獨生的蘭花,冰清玉潔,直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這獨處的正直中,他贏得了滿天星光。

【點評】

“慎獨”於中學生,是個不大容易寫的話題,本文能準確理解題意,從“慎獨”“是一種高境界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誠實”,“是一種對自己的審視”展開論述,論述中事實論據的運用和對所用材料的理解準確到位,顯示了作者的文化和思想的積澱。

猜想之十九: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叫距離的東西,距離可以讓你獲得,距離又或許會讓你失去。

請以上面的文字作爲作文的第一段,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與所提供的開頭部分相關聯。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不要續成詩歌、劇本)。

【習作點評】

體驗生命的距離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叫距離的東西,距離可以讓你獲得,距離又或許會讓你失去。

生命存在的狀況,從始至終,在追求與現實之間總有着距離。並非悲觀,理想的岸與腳下的路每每無法重合,總被這樣那樣的險灘和鴻溝分隔,甚至難以逾越。[個性思考:追求與現實之間總有着難以逾越的距離。]

然而,一葦渡江的趕路人滿懷着悲憫與執着,劈波斬浪,穿雲破霧,把距離看成生命中的定數,坦然以對,有淚可落,卻再也不悲涼。[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定數,“有淚可落,卻再也不悲涼”,這真是一種對生命存在的透徹理解。]

法國學者加繆在希臘神話裏獲得了靈感,闡發了二戰之後最積極也最能鼓舞萬衆的學說:西西弗斯日復一日地推着石塊上山,永無解脫,一段山坡的距離使他困頓在生無所歇的勞役裏。既然明瞭了結局的無可更改,那麼,請體驗過程吧,用思想征服生命的距離。諾貝爾獎的《授獎詞》中說:加繆的理論爲人類重建理想做了傑出貢獻。[“用思想征服生命的距離”,這樣的認識並非空谷絕響,但出自一個高中女生的手筆,無疑是深刻且震撼性的。]

生命的鴻溝橫亙在追求與現實中間,人類無數美麗的願望變成了一廂情願。二戰過後,瓦礫能夠清掃,廢墟已經重建,心靈的創傷卻久久不能平復。物質財富日益積累,但貧富懸殊,通往美好精神家園的橋難以搭建。距離,成爲人類反觀自我存在方式卻百思不得其解的理由。生命的初端是生,生命的末端是死,中間那一長段的距離,留給我們來面對。悲憫且執着地永往直前,生無所息的思想之光就會放大,距離不再隱藏於暗夜而面目猙獰。[從西西弗斯推石到二戰家園重建,由個體推及人類,行文漸趨厚實,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把距離看成定數”又“坦然以對”的意蘊,境界爲之闊大高遠。]

史鐵生的雙腳與地壇始終隔着輪椅的距離,然而對生命存在方式的審視與悲情感恩的心,讓他有了超乎常人的靈性與活力;海倫?凱勒的雙眼與色彩繽紛的世界永遠有着暗夜般的距離,然而她用豁達真誠的情懷爲無數視覺正常的人引路,尋找一路走來的光明和美好;斯科特與南極極心隔着跨上一步即可征服的距離,卻含笑倒在了冰天雪地,無怨無悔……[再舉多例,以足夠支撐觀點:現實與願望之間的距離始終存在,但能勇敢面對,這正是人類偉大之所在。]

追求與現實的距離讓生命更富有使人敬畏的力量,然而並非不可接近。在悲憫執着的抗爭中,或者,不求最終的征服,但求能夠體驗生命且心存感激,這就是至真至美的偉大人性。[文章的思想已在層進中提升,收於當止。]

【點評】

考場作文給出開頭段,有續寫的意思,這就要兼顧好它的限制性和開放性,在有限的地界較好地施展拳腳。一如魚兒,只能在屬於它的水裏游泳。審其題意,不當只講“距離”這一頭,也不當只講“得失”那一頭,要整體地把握“距離”與“得失”的關係。明白了這一層意思,自可展開社會、人生的諸多思考。

文章探討的其實是一個哲學的命題:人生該怎樣面對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生命中註定了困厄的時候,我們該悲憫執着地在其間行走,坦然而堅定。將這樣一種生命的體驗置於人類自身常陷於困頓的大背景下來進行,視角獨特,使文章具有斑斕的哲思色彩,令人讚歎。

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篇個性張揚的文章,並沒有琵琶別抱,開篇簡捷立意,引領之下,行文便一任靈感與思悟曼妙飛舞,論據充實,翔集有時,開合有度。結構頗中規矩而不着痕跡。

猜想之二十: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劉基《郁離子》裏有一個寓言:鸛鳥預知天要大雨,根據經驗將巢遷往高處,結果洪水大於往常,鳥巢還是被淹。子游任武城宰,受鸛鳥遷巢的警示,號令全城造船對付洪水,百姓得以保全。子游事後說:“鸛鳥也算是能預知的,可惜它所知不遠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每遇上類似的事情,我們的判斷和做法,是否都對呢?請從《鸛鳥》的故事裏讀出寓意,自擬題目,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習作點評】

由王國維之死想開去

一如鸛鳥,大儒王國維也是短視者。

人說,現代中國從未產生過走得這般匆忙又涉獵如此豐富的博學者,所以,王國維是不該沉湖的。關於他的死,有“殉清”說,有“殉文化”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他有走在前面的預見,卻還是做了中道棄世的精魂。

仔細想想,王國維該有鸛鳥“洪水將至”的預知本領——也就是他能夠知道一個腐朽王朝(包括它的爛了的文化)終將被取代,儘管其過程是萬分痛苦的;王國維該有子游“君子善假於物”的聰明做派——也就是他其實不必對曾處身其中的王朝及其文化作太多的擔待;那麼他或許就不會在清政權崩毀後選擇解脫。

比起來,同樣是一介文人,屈原的死卻來得悲壯,他以死成全了個體對濁世的抗爭也成全了人生於政治的理想。王國維的死則不同,至今還沒有見一種關於其死因的解釋,說他的死能脫了有所“殉”的干係。而我要說這種無法解釋,正好證明了王國維其實死於他的短視。

如果王國維沒有選擇沉淪,以他的睿智,積極作爲,也許他會是另一種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驅,會給更多的翹首企盼的人們帶來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於鸛鳥,歷史原來總給後人帶來無盡的愁思嗎?

涓生,是魯迅《傷逝》裏的人物。他有預見也敢追求,與子君在一起時是快樂的。“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這是涓生說的。他說得很對,於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給子君以幸福的,但他竟沒有能吃準在那個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子君最終會走向死亡的殿堂。他真的沒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許他這樣做,社會是否允許他這樣做。涓生所見不深,所知有限,所爲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人哪,爲什麼跳出自己的那個窠巢、那個短視就那麼的難!鸛鳥預知到了洪水的將臨,最終仍逃不過失去家園的痛苦,它的巢實在是沉淪於自己的短視;子游未知洪水的來襲,因鸛鳥搬家而避免了一場大難,他的成功就在於見之遠、知之深、做之當。這則寓言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見之遠、知之深、做之當,並非很難的事。日前從國家統計局獲悉,四川省有一個地區對退耕還林的後續產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致使部分農民的生活失去保障,開始出現“退林還田”的倒反現象。同在四川,瀘定縣退耕還林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推動後續發展。從1999年至2003年,該縣通過退耕還林開發經濟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萬畝左右,農民受益,溫飽基本得以解決。

環視我們現實的社會人生,太多的時候,太多的人因爲短視而遺禍無窮。他們每爲眼前的浮雲所障,看不到未來的發展、事物的必然。他們也像鸛鳥一樣,對於驟至的洪水有所知,卻所爲失當,最終只能在天空中留下哀鳴。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能先見,卻還是眼光短淺。

【點評】

文章用材別取一途,由王國維之死說開去,在歷史與現時、生活與文化的河流中倘佯,思想不乏深刻。所用事實論據典型而富有新意,顯示出作者厚重的文學素養和認識水平。全文結構謹嚴,緊扣鸛鳥能預見卻短視來行文,步步深入,揭示了“見之遠、知之深、做之當”的內在寓意,切合題旨。文章論據運用的自如,分析思考的深入,表現出特別多的色彩和靈動,不由人不叫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sucai/lzn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