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植物 > >

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精選5篇)

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精選5篇)

  • 關注:2.23W次

篇一: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

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精選5篇)

世間果真有桃源嗎?陶淵明並未挑明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可無論是榮華富貴的太守的“遂迷,不復得路”亦或是好遊山澤之劉子驥的“未果,尋病終”都好像在說“世間是沒有桃花源的”。這一切都不過是漁人所臆想的理想世界罷了。

在那理想的桃花源中,人人平等,和諧融洽、人民生活幸福,卻似乎忘記了外界,連今是何世都不知。也只是在說到外界戰亂紛多時而露出些許兔死狐悲的惋惜。自秦至東漢,漫漫時間長河,沖刷了桃花源人對戰亂的不安和恐懼、淡忘了動盪生活的悲疾離苦,只在書本上看見那短短二字十六畫,而無那數年奔波的思苦!那數百步的桃林,隔絕了桃花源人原本長遠的目光,阻斷了人們思想的奮發,卻成爲一個個沉淪於溫柔鄉而無法自拔的是樂不思蜀之人!

因爲那片桃林,而無了秦一掃六合、一統天下之軒昂大氣;因爲那片桃林,而無三分天下,亂世英雄之寫意風流;因爲那片桃林,也將更無千年以後中國的繁榮昌盛!在那屈辱的近代史中,我們不也曾固步自封嗎?可後來呢?《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刮分中國狂潮……溫柔鄉已被打破,曾經太平人已不太平,曾經只爲安樂者已不安樂,曾經嘆惋者已成被嘆惋者。於是開始“避秦時亂”,可哪裏還有桃源,現實就在眼前,只怕他們在臨死前仍要大喊一聲”天要亡我!”。

就在這九州無太平時,有人領着我們塑和平!平息戰火、重建房屋、造大路,爲民謀!他們不是求富貴的“太守”,遊山水的“高尚士”,爲己謀的“桃源人”或不誠信的“漁人”,而是人民中的一員、是革命的先驅者,時代的推進者,更是“新桃源”的締造者。他們將理想的生活付諸於實踐,將“桃林”換成歷史,只爲了有一天能真正的無憂無慮,可以放心看那柳綠花紅、炊煙裊裊,可以安心閉眼聽那歡聲笑語,瑣碎小事。

世間是有桃源的,無論是現在的萬家燈火,抑或是以後的溫馨小家,都是。

篇二: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

桃源生成遊記,遊記承載文明。

百年後,太平的盛世留下無限文明。屋裏的光線稀疏,桌上書本中的陰影如柵欄一般交替,但依然可以激起人們心中的無限遐思……

一個安靜的國度,一羣淳樸的人們,一片平曠肥沃的土地,一條四通八達的阡陌,共同構成了生活的場景,構成了文明的碎片。

“桃花”是《桃花源記》的主體意象,也是讓人糾纏不休的精神象徵。一開篇,陶淵明就開始用大量筆墨來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作者用“中無雜樹”強調出桃花的純潔性,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桃花”是歷代文人深愛的意象,它最早可追溯於《詩經·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描寫出春天桃樹枝條茂盛,桃花競開的盛景……古往今來,我國文人墨客似乎對桃花有一種偏愛。我認爲“桃林”更是英雄血肉的象徵,在《山海經·夸父逐日》中曾有這樣一句:“棄杖,化爲鄧林。”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其九)》中也讚揚了這種夸父逐日的精神,這是一種爲追求人類理想而願放棄生命的崇高境界。桃花的純潔和夸父的執着不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潔身自好的精神、崇高的理想以及堅定信念具象的外形嗎?

這是中華文明中的景。

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桃花”和“芳草”又更是擁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把陶淵明比作“桃花”,那麼歸隱後的他,便是落入草中的花,融入草中的花,深耕底層的花。是啊,歸隱田園後,他居於南山,與農民同耕,同市井相談,他正如桃花,不似過往文人一般清高,而是大度,彎下身與草融爲一體。或許他對我來說是文人,亦是行人。在他的作品中,有每個人走過的路,有每個人看過的風景,有每個人都體驗過的感情。不,也許他不只是行人,還是文明的引路人。

這是中華文明中的人。

走過桃花林的便是那漁人,但文章從頭到尾都未提及他姓甚名甚,只將他代指爲某一種羣體——“漁隱意象”。這種意象在《呂氏春秋·姜太公垂釣》,駱賓王的《釣磯應召文》和李白的《樑甫吟》中都曾有出現,更不必說柳宗元的《江雪》了。當我們帶着這樣的理解來閱讀《桃花源記》時,就不難發現了——開始,漁人具有一種隱逸心態和不計名利的特徵,因此他追尋到了桃花源,這不也正好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忘舍”了嗎?而後來漁人違背諾言,“詣太守,說如此”,此時的隱逸心態也在他心中消亡,這也註定了他將永不能再回到那理想的國度了。漁人的前後變化,難道不也是中華文明中不同人的不同心態嗎?

這是中華文明中的情。

中華文明的起點便是那“林盡水源”處的“山口”了。在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中,洞穴內部是混沌時期的可見世界,而洞穴外部就是一個充滿真理的可知世界,而這個“洞穴”就是“山口”,是求知探索的通道;而在中國文化中,魏晉時期的道教思想,定義了“山口”的盡頭纔是新世界的開始。古人普遍認爲,“洞天”乃調整陰陽,平衡宇宙之精氣,因而有“福地洞天”,而桃花源中的山口,就是戰亂紛飛的時代進入和平安寧靜之地的通道,也象徵着中華人民步入小康的願望的轉折點,因此這個過程會如此曲折。

這便是中華文明中的理。

“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着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殘餘。它就像我們心中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牀:生命之流並不是在一片清淺的溪流中緩緩流淌,而是在這條深深的河牀裏不斷匯成了一條奔涌的大江。”《桃花源記》之所以仍被後人所稱頌不僅是因爲陶淵明筆下的烏托邦社會,更是因爲“兩岸桃花烘日出,一尊心事百期”——《桃花源記》體現着中華文明醇人的景,美好的人,變化莫測的情和不斷追尋的理……

中華民族永葆青春的祕密——文明——就化在初心不改的夢想中。這片沃土上的人們從夸父逐日的那天起,就從未淡忘過那個日復一日的夢想,從先秦的《詩經》中“樂土”的概念,到《列子》中的“華胥一夢”,從老子的《道德經》到康有爲的《大同書》,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到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這裏的人始終記得曾經的夢想。在這之中,有人爲之感慨,有人爲之動搖,有人爲之奮鬥,有人爲之死亡,但每當中華民族在黑暗時刻被漩渦捲入時,便會響起那祖先遙遠的呼喚,他們總能使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團結起來,一次又一次的凝聚着度過漫漫長夜的力量。我們的初心從來沒有變過,從來沒有因爲新紀元的開闢而止步不前——所以,那種力量一直都在——你看就在那桃花盛開處…

篇三: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東晉孝武帝時,武陵人以捕魚爲職業,他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見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落英殯紛”。漁人感到驚異,往前走到桃林盡頭看見了一個小洞,穿過小洞來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美麗地方。

作者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平等自由、民風淳樸的社會,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展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其實,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並不缺少像桃花源那樣美麗的地方。但是它們遭到了環境污染、人爲破壞等。例如青海省的年保玉則,那裏終年積雪,是當地人心中的“神山”,那裏有白皚皚的雪峯冰川,星羅棋佈的湖泊,青翠欲滴的草原,是一片沒有開發過的原始祕境,後來年保玉則進入冰川末期,黛青色的巨石裸露出來,美麗的風景使他遊客大增,而遊客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垃圾,導致年保玉則良好的生態被破壞,隨着時間的推移,脆弱的生態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2018年4月,年寶玉則景區永久關閉,“天神的後花園”或無緣再見。

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鄉村,曾經也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裏,處處花叢蜂圍蝶陣亂紛紛,水中魚兒很悠閒,但現在建立了工業區,城市也在不斷擴展,竹子發黃,水體污染……。

由於人口的急速增長,環境的污染,世外桃源在慢慢消失,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國民的素質是留住這些“世外桃源”的當務之急。桃花源如同沙漠中的綠洲,荊棘中的花朵,必須保護好,不要再像年保玉則那樣關閉後感嘆“春來便是桃花水,不辯仙源何處尋”。

篇四: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觸頗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不僅令漁人流念忘返,還使我意味猶深。

漁人因迷路來到了一條落花繽紛的小道,向前走去,看見了一座山,山中有個小洞,漁人走了進去,剛進去,是十分狹窄的,路邊的石頭十分的堅利,隨時都有可能劃破自己,又往前走了十幾步,前方的景象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看見了一派祥和之景,彷彿與洞外的戰亂隔了兩世,這裏是快樂祥和的景界,是個美好的人間仙境。

然而,這篇文章令我最深有感觸的地方,不是陶淵明的理象和現實,不是“怡然自樂”的純真,也不是“設灑殺雞作食”的至純至樸。而是那條供人進出的小洞,是那初極狹後的豁然開朗!

關於豁然開朗這個詞,書上的註釋是形容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朗,在我認爲,是歷經重重困難,從初極狹的通道來到了豁然開闊、明朗的境界。

袁隆平爺爺便是“初極狹”到“豁然開朗”的典範,他爲了讓中國人吃上飯,來到了屬於自己的一座大山,找到了洞口,設法走進去,不見他左手持着放大鏡,右手拿着鑷子,彎腰弓步,在稻田中一株一株地找,一粒一粒的找,只爲找到一顆雄性不育株水稻,他終於邁進了小口,在不斷的研究,實驗中,他失敗了無數次,可每次總是不忘初心的站起來,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紀錄,一步步向“桃源”邁進,最終,歷經千險穿過了山洞,豁然開朗,此時是身負重擔的釋放,更是眼前這片黃金似的“桃源”。

豁然開朗,不僅可以是一種現實,更可以是一種境界。

那麼,豁然開朗的境界該如何達成呢?它可能是漫長的,險阻的,可能一路有許多絆腳石,有尖銳的石頭,一點點兒消磨我們的意志,但,我們不能退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逆風的螞蟻,狂風中的鷹雁,逆遊的魚!心有夢便方可實現,不後悔,不放棄,定會來到豁然開朗之境,屬於自己的桃源。

每個人都期待,盼望那片廣闊的屬於自己的天地“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對你對我,亦是如此!

篇五: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是陶淵明筆下賞心悅目的心理圖景,亦是人之所向。

桃花林中有一溪,讓我們跟隨漁人的視覺跨越千年,盡享桃源之美!

桃花源美在桃花流水中流露的神祕感,“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給人一種別有洞天的神祕。桃花源美在悠然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男女老少生活安穩,心情愉快;美在遠離戰亂,兩漢、三國、魏晉的戰亂,這裏的人都一概不知,對苦難的無知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桃花源美在人情淳樸,和諧愉悅,漁人受到家家戶戶的熱情款待。作者生動形象的描述、朦朧虛構的故事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同時暗示這樣完美無瑕的境界是虛構的,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這樣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有享有自由與平等的權利的世界是當今社會人們所向往和追求的!

餘秋雨說:“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是士人心中的桃花源。“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是抗疫最美逆行者所渴望的桃花源。我的桃花源是一年之後會考大捷,考上理想的高中。在學習的漫漫登山路上不斷努力、不斷攀爬,最終看到山頂不一樣的風景!

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告訴我們通往桃花源需要走過一段狹長昏暗的通道,但走過去迎來的便是寬敞明亮的境界。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尋找心中的桃花源時,縱使會經歷困惑與磨難,有低谷,也曾迷茫,但不急不躁,不爭不搶,在迷霧中找到出口,在迷茫中找到答案。泰戈爾說過:“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前行的道。”所以只管向前走,去探索,去拼搏,堅持不放棄,迎接你的將是苦盡甘來。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桃花源記》凝聚了陶淵明對社會美好的期望,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願我們都能心有所向,砥礪前行,趁青春年少時,爲之耕耘,爲之奮鬥,成就心中的夢想,實現人生的理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hiwu/hua/o3j2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