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素材 >

2010年大學聯考高三寄語——做好“學生”,更要做好“考生”作文

2010年大學聯考高三寄語——做好“學生”,更要做好“考生”作文

離大學聯考的時間不多了,我們的目的就是考試考出理想的成績來,現在絕大多數同學還是停留在“學生”階段,還沒有摸着“考生”的門路,因此有必要成爲一個真正的考生。

2010年大學聯考高三寄語——做好“學生”,更要做好“考生”

前段時間大多數以該怎麼備考爲主體,並給大家介紹了些做題方法,還強調了一切以考試爲出發點,可是大家的思維還沒有轉變過來,現在還比較及時,希望大家擺正心態,真正在最後備考中行之有效。

學生以學爲主,考生以考爲主。大多數同學天天都在做題、模擬考試,就以爲是考生了,這是大錯特錯的,什麼時候變成考生呢?就是真正考試的時候,即有臨場壓力狀態下,題目答案無從參考的前提下做題。如半期考、期末考、模考的時候,算是半個考生了,到大學聯考的時候,纔算是一個真正的考生。

爲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可以想想看,平時所幹的一切事情究竟是在學呢還是在考?毋庸置疑,當然是在學,哪怕做題的時候也是在學題,而不是做題。大家做題或者考試的時候,通常做錯了題,比如說一道閱讀題(語文、英語)大家想一下,當做完後,一對答案,發現答案選A,而你選了B,我相信在這個時候,絕大多數考生會立刻以如下方式去研究,再把這個題仔細琢磨一遍,把原文、問題、選項都仔細琢磨一遍,研究完之後終於明白了,A纔是對的,B怎麼錯、C怎麼錯、D怎麼錯,尤其是選B犯了什麼錯誤,至此研究明白全部考題之後就算研究完了。或者有的學生看原文怎麼解釋,根據這句話的意思看選項,A選項是什麼意思,而A的意思與原文幾乎一樣,所以答案選A,而B、C、D在哪兒犯的錯誤,學生就明白了。

再舉個例子,數學題。假設做道題,要麼做錯了,要麼不會做的時候,可能自己會研究或者看着解答,比如說數學大題,很可能多數的學生這樣做,第一步先做這樣一個變形,得到一個結果。第二步用我們學過的一個什麼知識點,聯合這個結果一做一個聯例,得到結果二,結果二再結合原文的這麼一個條件,連例得到結果三,再將結果三做如下幾種變形,得到了一個結果四,最後結果四在結合我們腦中的一個什麼知識點,得到了一個結果五,至此這個題做完了。那麼大多數學生就會從第一步開始到每一步,發現懂了,到最後全弄明白了發現是這麼做的。如上的過程是我們多年的慣性思想,大家總以爲我這麼學習不就可以拿下分數嗎,而且很多人就是這麼獲得高分的。

這麼做根本就是停留在“學生”階段,看着正確答案做題,怎麼想都是對了,就和看白話小說一樣,看完過程就明白了什麼情節,但是到考試時真正有用嗎?用是肯定有用一點,因爲有的學生至少隱約明白或者潛意識下遇到這類題型會照貓畫虎,有的確實能畫出來了。並且做得多了,總有些相類似的解題過程被同學們掌握,遇到這類題時,也許能發揮出來,但是能夠確大學聯考時保碰上的都是熟練得題嗎?都能發揮出來嗎?而且到了這個階段,時間允許你這麼學嗎?

大家都知道,每個班上獲得高分的學生比例非常之低,如果這麼研究真的正確的話,按理說獲得高分的比例應該較高,但爲什麼比例會如此之低呢?即使在很好的學校,非常高分的比例,一般50個人一個班的也就是5—10個人,爲什麼不能達到30—40以上呢?比如說現在拿手筆劃一個圖形,假設用一個小圈,叫做一個考生在做英語題時,他第一遍所能夠讀懂的量,他以這遍水平呢,選出了錯誤答案B,等他之後一對答案,發現答案選A,他又去仔細研究了一遍。大家想一下,本着正確答案是A的前提,仔細研究一遍即不看時間,單詞不認識的還可以查一下,句子看不懂的又可以慢慢分析一下,而這個分析過程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你研究一遍時所能讀懂的水平量,肯定比第一次做題的水平量要高得多。而你大圈的水平研究明白了,A是對的,B、C、D爲什麼不對,至此好象學會了全部知識。可是大家思考一下,考場上你發揮出來的是什麼水平?研究是以大圈水平研究明白的,但你在考場上發揮出的水平是小圈水平,更有大多數考生髮揮的水平比小圈水平還要低。因爲臨場狀態並不像大家想象得如此之好,所以導致的結果是平時研究的每一道考題都能研究明白,但是對下一次得高分並沒有質的飛躍。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咱們自己看參考書或者聽老師講課,告訴我答案是A怎麼對的,是從原文那幾個地方找到的,B、C、D怎麼錯的,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是問自己一下,弄清楚這道閱讀理解和你做下道題是不是沒有任何關係?

那如何向“考生”轉變呢?道理很簡單,我們不必太花時間研究這道題爲什麼這麼做,而是要研究第一次拿到這個題的時候如何把正確的答案做出來。也就是去研究憑什麼我要這麼做,憑什麼我選出A這個正確答案,這樣去研究題目,纔是真正站在考試的角度上出發,考試要站在對方角度去看問題,就是學會站在出題者的角度看問題,他問什麼,我們回答什麼,要關注問題本身。比如說數學解答題,給你一些條件,讓你求出個看是無關的結果,那麼就要根據題目給的條件,找出哪條路子能通到結果,題目告訴我們什麼,求解過程要求什麼,其中差異點在哪?或者說要想求這個結果,上一步前提是什麼?羅列出來後再看這一前提的滿足條件還缺什麼,再列出滿足這一條件的必要前提,直到題目條件能夠代入。這就是利用題目本身求解的過程,纔是考生要做的事。如前面提到的英語閱讀,我們要找出如何選出A的做法,纔是作爲一個考生要做的事,作爲“學生”研究爲什麼並非沒有用,而是要降低這個比例點,更多精力要花在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做題的規律技巧,做對這道題的做題方向、對題目的理解、怎麼樣找上下文來驗證,這些方法才能帶到下次做題當中去。

舉一個數學所謂的難題來說明如何研究做題入手點與解題思維,並建議同學們用這種思維去做其它題:

商場衣服以100元/件買進,賣價越高,銷量越少,當銷量爲0時的賣價爲最高價。

已知:1、售價與銷量成線性關係

2、旺季的最高價等於淡季最高價的1。5倍

3、旺季140元/件可獲得最大利潤

求:淡季售價多少可獲得最大利潤?

大家先別看後面的解答,先停下來思考一下,你拿到這道題的時候該怎麼辦?看看下面的解法有哪些你是可以應用到其它題的,包括你做過的題,道理點是不是一樣的?

分析:大部分學生開始列已知條件,找相關知識點,要不就亂湊,湊不出來基本上放棄了。我們現在教會大家的不是做題步驟,而是解題方法。大家要認識到數學難度是高中所有學科中最簡單的學科,因爲數學只要答案出來,步驟清楚,就能得分,並且全部的知識點再所有學科中所佔最少。大家多年的數學做題習慣是先列條件,然後去湊。大題難題中所給的設問基本上這麼做是湊不出來的,要用找到思維起點的方法去解決,這種方法可以解答任何題型。

現在看求解過程。

(這道題是一道明顯的找思路的題。遇到一道陌生的題目,沒有思路時,該怎麼把它快速的做出來?)

解:大家看這道題,屬於條件特多的題型,一般而言,條件特多或特少的題型,我們可以用逆向思維去找這個題的入手點,就是從問題入手。

1)本題所問:淡季售價多少可獲得最大利潤?根據必要性思維,要想求得這個結果,前提必須留出獲得利潤的表達式,利潤是收入減成本:

故設賣價爲x,銷量爲y,則有利潤爲:xy-100y

2)繼續推導前提,我們知道利潤的表達式,那麼要知道x與y的關係,根據題目條件,售價與銷量成線性:

設:y=kx+b(k<0)因爲售價高,銷量低,故k<0

3)繼續用必要性思維推導前提,要想進一步知道y與x的關係,就必須有特殊值獲得k和b,題目中給出了特殊值,即銷量爲0的時候,賣價最高:

即y=0時,設x。爲最大值即kx。+b=0故b=-kx。我們不是要求b,而是爲了化簡,代入y=kx+b得:y=k(x-x。)

4)現在有了x、y的關係式,別忘了我們的目的是第一個前提,即利潤式子xy-100y,即y(x-100),那麼通過代入,有利潤式:k(x-x。)(x-100),這個式子的變量就減少爲1個x了。現在問題變成一元二次方程求極值。用國中的配方法化爲標準的一元二次方程(或用高中不等式方式求解),我們用配方法:由於K<0,可得x-x。=100-x時(-b/2a中軸,開口向下),有極值。x=50+x。/2注意,此時的x是最大利潤時的值,所以是極值,即題目給的140這個值。

5)現在可以完全利用題目條件了,旺季的x。等於1。5倍淡季的x。要想知道淡季x。的前提是旺季的x。的值,那麼我們利用利潤最大的條件求x。了,根據條件,有x=140,那麼x。=180,那麼淡季的x。=120,那麼淡季的最大利潤同樣適用x=50+x。/2的表達式,即x=110,整個問題就出來了。

數學大部分題型都可以這麼做,這道題是尋找前提的典型,這就是數學的必要性思維,就是做題的固定起點,一旦大家每次做題都按照這個思路,就不怕新的題目了。

大家看我這麼解答,這道題會了,這是學生;大家將我這種思維方法學去了,並應用到其它題上去,這纔是考生。

一個合格的考生,必須抓住考試的本質,在考場上始終要保持客觀性,即試題問什麼,我們答什麼,尤其是理科和英語,還有選擇題這塊,標準化答案只有一個,你爲什麼會在讀懂題目的情況下做錯呢?一主觀想象,你當時認爲這個答案是說的通的,但是你是出題的,還是人家出題的?是你以爲題目包含了這個東西,但是題目說到沒有?沒有。所以你做錯了,錯了不要緊,最怕的是以爲這麼着做錯了是馬虎問題,馬虎就是想當然或者想的太多造成的。

什麼是客觀性?就是假設別人沒說,你就不知道。尤其是英語閱讀,很多答案看似沒有道理,反而是正確的。比如說我出道題:一天沒吃飯了,我要大吃一頓。問這句話說明了什麼?A選項:一天沒吃飯,我餓了;B選項:我正在大吃一頓;C選項:我一天至少吃一頓。問這三選項選哪個?選A的就是習慣性主觀,題目告訴你我一天沒吃飯就代表我餓了嗎?題目字面上沒有,就沒餓了這回事,所以不對;選B的是沒有根據題目字面意思去做題,題目說我吃飯了沒有?還沒吃吧,所以這是審題的不客觀;C答案不合理吧,但是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一天至少要吃一頓,這就是客觀,因此選C。又比如一個題目說:外面氣溫40多度,沒人敢出門,問你選不選外面很熱這個答案?肯定不選,題目字面上又沒告訴我外面很熱啊,除非題目明確告訴你40多度表示很熱。

還有語文選擇題,只要本着客觀審題原則,題目字面給的啥意思就照着這個意思做就沒錯,這纔是符合命題者考查你的意思。很多人做選擇題時題目完全看的懂,但是一主觀聯想,就錯了。

做一個合格的考生,要能夠做到從不會到會,從會到做對,從做對到快速做對,從清醒狀態下會到不清醒狀態下會,到最後要不會也能得分。

可是大家從頭到尾都在研究從不會到會,依賴什麼呢?依賴題海過程中的參考答案、老師講解,然後強記,沒有做總結,沒有提煉裏面解題共性,沒有形成自己的方法,每次拿到新題的時候,依舊在想以前怎麼做的,該用什麼方法,該從哪裏入手,做的多了,簡單的題自然可以做出來,但是違背了考試是從試題出發的角度,要在題目中尋找解題方法,把任何題都當作第一次做,去驗證你的思維,形成一種解法,解決大多數題,這纔是從不會到會,從會到做對,並給下面做鋪墊。

學習沒有捷徑,考試是有捷徑的,當大家用一套思維做出了許多題的時候,看到考題,自然而然的會根據題目來判定做題方向,從而達到快速做題的效果。道理很簡單,當大家每次都能夠從題目提幹和設問中尋求解題方法時,哪怕臨場壓力造成不清醒狀態,也能做對。即使題目不熟悉,平時沒練習過,反正做任何題都一樣,都是跟着題目去走,到最後也能做出來,即使不能全對,也能拿下許多步驟分。一句話,跟着題目走,不要跟着以往做過的題目走。

理科解答題做題思維無非這麼幾種:順着題乾的意思,尋求問題與條件之間的差異點,如何才能將問題和答案保持一致(求同思維);尋求達成所求條件與題設相關的必要信息(必要性思維);嚴格按照題目字面意思純分析解題(客觀思維,考好理科尤其是物理大題和英語的基礎思維)。記住考試考查的是能力與思維並重。目前學生的能力水平並不差,都具備了差不多的能力,至少你知識點掌握了,題目看得懂,解答看得懂,這就是能力。而現在所欠缺的僅僅是思維。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那些考高分的同學,是他們的思維對路了。

比如說數學不等式、函數等要用到式子變形,拿到題目,看到一大串式子,自然而然地想去簡化,這就是一種做題思維,如果想了半天以前是怎麼做題的,這就不是思維。看到分子分母有加減的,第一時間想去轉化爲乘除或者消去加減號的,這也是思維,因爲他知道分子分母有加減麻煩啊。搜刮以前做過類似式子怎麼簡化的,這就是題海累積。因此要用到式子變形時多利用以往做過的題來研究研究式子變形簡化原則,到考試時只要能用上就毫不考慮的用上,這就是一個考生要做的工作。

思維和努力沒關係,和智力關係亦不大,是大多數人潛意識中認識事物不同的體現,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是可以點撥、可以訓練的,俗話說就是“開竅”。對考題來說,與其研究爲什麼,不如研究如何做。到現在還在研究爲什麼這麼做的,是個學生,開始研究做題方法、解題入手點的,纔是考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sucai/4krv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