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三顧茅廬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三顧茅廬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篇一:三顧茅廬讀後感

三顧茅廬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三顧茅廬》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第十四回。這一回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封他爲軍師。次日,劉備請孔明調度軍事,於是孔明命關羽、張飛、關平和劉封四人領軍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後來果然如孔明所料,曹軍與夏侯惇大敗而逃,於是劉備等人更敬佩孔明瞭。

這個故事讓我充分體會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首先他思維縝密,劉備想打敗曹軍,於是孔明就給他出主意,在曹軍必經之路設下埋伏,曹軍等人一道便可放火,這個計謀無疑是絕妙的,而且放火的地點選在密密的蘆葦蕩裏。這說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麼地方纔能困住曹軍。

其次他考慮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個地方都安排了軍隊和埋伏,孔明這樣做是爲了讓曹軍被消滅得更多、更徹底,也是爲了不讓曹軍有任何翻身的機會,更好的確認了曹軍無法反撲的事實。

最後,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幹哪些事,知道誰擅長幹什麼,誰不擅長什麼。這說明孔明先生會分配人,所以這回劉備才能圓滿取勝。這背後出謀劃策的人卻是孔明先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學習。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細節都要考慮到:a做PPT,b彙報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相應的人做對應的事,這樣才能讓觀衆眼前一亮。

以後我還得多看《三國演義》,因爲這樣不僅能瞭解歷史,還能學到更多智慧,這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更加充實。

篇二:三顧茅廬讀後感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羅貫中。裏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流傳千古:“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其中,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前,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前兩次諸葛亮軍不在家,第三次時,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所打動,劉備終於成功地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慨萬千。劉備不厭其煩的去找諸葛亮,並且不讓童子打擾諸葛亮午休,這是多麼高尚、謙虛、禮賢下士的品質呀!這讓我想到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楊時和劉備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去學習。以後在學習中,我也要有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品質。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諸葛亮不謀名利,只求益於百姓的人生觀。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劉備請他做軍師時,他便說:“待成功之日,自當歸隱。”體現了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他身上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學習。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我:做人要有謙虛好學、不慕名利的品質!

篇三:三顧茅廬讀後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玄德經人介紹,得知諸葛亮有學識才能,便於拜把兄弟“關張”二人帶禮前往隆中拜訪。至此,一來便走了遭……

在此番故事,共有四位重要人物。分別是: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

在本文中,劉備是一個心懷天下,以仁義著稱的一個求賢若渴之人,他深知一個好謀士對成就大業的重要性,故抱着懇切的心態去請孔明出山輔佐。足以證明一個人想成功,肯定少不了貴人相助。

再是關羽,開始他認爲大哥禮儀太過,有失風度。故不屑於諸葛亮,但能隱忍。這告訴我們做人不可太過於表現,要學會等待,做一名“忍者”。但其人太過傲慢,最後兵敗荊州,又遭呂蒙等人伏擊,被孫權俘虜,死於孫權之手,這說明了爲人不可過於輕視他人,驕傲是失敗的一大因素。

然後是張飛,他想以麻繩縛來諸葛亮,也是個有頭腦之人,但過於暴躁,頗有豪俠風範,衝動時便不顧一切,後被手下夜襲而死。這向我們譯釋了“衝動即魔鬼”的道理。

最後是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劉備以國事拜之,諸葛亮就以國事與其論之。諸葛亮尊敬的不只劉備、劉禪,而是“漢式室正統”,他是以天下人的態度去對待劉備父子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這種盡心獻策導致他並未培養後人。這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其思維。他人在茅廬卻心向天下,這說明關心國家大事不只是領導者的職權,更是千萬普通百姓的職責,萬衆一心纔是穩定國家命運的戰備方針。

《三顧茅廬》不僅是劉關張三人在拜訪諸葛亮,更是我們探求真理的美好標準。

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篇四:三顧茅廬讀後感

每當我翻開《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就會被它深深吸引。這本書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他對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愛。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顧茅廬》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於是他三顧茅廬。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劉備,他誠心誠意,求賢望渴。你瞧: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

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要知道,那時候,劉備已經是一個有名的大將軍了。但是,在離諸葛亮的住處很遠的時候,就下馬了,可想劉備對諸葛亮有多麼尊重、敬佩。因爲劉備在草堂下等了諸葛亮足足六個小時呢。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從這段話中,我體會到,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

這個故事中,最聰明的就是諸葛亮了,他雄才偉略,智慧過人。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見到了青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史上,關於諸葛亮的故事還有很多,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等。

故事中,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張飛,就在劉備要第三次去請諸葛亮時,張飛就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表明了張飛性格的急躁和粗魯。我只想對張飛說:“張飛啊,張飛你差點把你大哥的好事給壞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劉備、諸葛亮,別像張飛那樣,急於求成。從故事中,我還知道了一個道理: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篇五:三顧茅廬讀後感

卻說人存於世,不可不語,不可不與人交往。然故交談亦生學問雲,曰:“社交”。論“社交”如何,早有先人做榜樣供研學矣。

《三國演義》中一則《三顧茅廬》不得不提。

文中玄德雖爲“漢室末胄”,亦自稱“涿郡愚夫”,與孔明初見即爲“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其言語間有意謙遜與恭敬,即於無形拉近距離,或曰爲拉近距離所做無形鋪墊矣。孔明亦明瞭,就玄德語句亦謙恭敘禮,不失風度亦不貶低玄德亦示己高明。僅交談第一回合間即可看出玄德心意之誠,孔明城府之深。

故鄙見交流之學問,一曰:“謙恭而不逾矩。”

若玄德高調造訪,諒孔明亦不會追隨之;又若玄德如以往三顧茅廬,但初見既要阿諛奉承至誠惶誠恐,更也要令孔明大失所望。另孔明若則自然而然地接下誇讚,並要自以爲高居其上,定要令玄德心下棄之,似與尋常追名逐利的官僚政客並無二致。

此則可見,“不逾矩”其重要性。

兩人敘禮畢又飲茶,自玄德再三懇切求教,孔明才成竹在胸地論其天下之勢焉。並且當真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令人嘆而服之。其爲玄德指路的語言更要委婉卻不玄幻。足見孔明水平當真足具“臥龍”之智也!

故二曰:“腹有城府,且纔不輕易外露,乃高人之交流也。”

孔明若始及高談闊論,則難保不會要給玄德留下“孔明年輕氣盛,不夠穩健”的印象云云。故《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臥龍”這個角色的智謀也要黯然許多。

由此亦可見,胸懷開拓,穩健求勝更爲交流學問之難點。現世多數人皆坦率,恕不如有所保留更爲上策。

此即鄙見之交流學問。其語言文明何其壯哉!

篇六:三顧茅廬讀後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他曾揮寫出千萬人爲之流涕的《出師表》,他自貶官職,自降一格,可我更喜歡的卻是一篇佔了全書短短几頁的小故事——《三顧茅廬》。

在這之前,我曾認爲劉備只是一個在關鍵時刻淚流滿面的男子,直到書頁緩緩打開……

我彷彿身處綿綿山間,松林、小溪、茂竹,景色秀麗,看見三人騎馬同行,其中有一大漢張飛嚷道:“那諸葛亮耍什麼公子脾氣,這次他要是不來,我用一根繩子……”“三弟,休可胡鬧!”劉備斬釘截鐵,眼神充滿着堅定,“汝不尊人才,你回去罷了!”畫面一轉,那茅廬還隱藏在遠處山林中,劉備急忙下馬,徒步而行。終於他的誠心打動諸葛亮,成功請他出山。

輕輕釦下書本,我不禁敬佩劉備,不像世間卑鄙之輩,見人才德出衆,自顧萬不能到此地步,反牴觸交加。我們面對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應該謙遜請教,做事、學習要耐心執着纔能有所作爲。

篇七:三顧茅廬讀後感

在這次寒假,我看了許多本書,但其中我最喜愛的書還是《三國演義》啦!下面就讓我來簡要介紹一下這本書,談一談我讀這本書的讀後感吧!不過要說到這本書裏最好看、最有名的篇章,我認爲那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了。

《三顧茅廬》裏講到了主人公劉備爲了完成復興漢室大業的理想,誠心誠意的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的故事。書中記載了劉備在第一次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的僕人告訴他,諸葛亮不知去哪裏了,或許三五天,或許十天半月纔有可能回來,劉備便只好帶有遺憾離去。

第二次劉備去邀請諸葛亮時,劉備派人打聽到臥龍先生諸葛亮已經回來了。當時正是寒冬,還下着大雪,張飛阻攔劉備說:“現在正是軍隊在打仗,改天再去了。”但劉備卻堅持要去見諸葛亮,當劉備、關羽和飛三人來到茅屋外,卻發現只有臥龍先生之弟諸葛均在家,諸葛均說:“二兄諸葛孔明昨天出去閒遊了”。因爲又沒有見到諸葛亮,張飛和關羽認爲諸葛亮是故意不理睬劉備等三人。張飛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卻狠狠地斥責他們。

第二年早春,劉備第三次去了臥龍岡,路上遇見諸葛均。諸葛均說:“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將軍可以一見。”當劉備來到臥龍岡時得知諸葛亮正在睡覺,一個時辰後才醒來,劉備就在寒冷的門外等了足足一個時辰才見到了諸葛亮。

我讀了這本書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劉備爲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於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揮大家的長處。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誠意,要誠心誠意地去做,遇到困難要有恆心,要堅持不懈,不能輕易放棄。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篇八:三顧茅廬讀後感

我最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書中有許許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園結義》《空城計》《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顧茅廬》。

這個故事講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去請諸葛亮當軍師的經過。第一次,三人在深冬裏去邀請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只好掃興回去。第二次再拜訪,張飛提議讓武士去,不用親自去,但劉備拒絕了。去到諸葛亮家中,諸葛亮還是不在家。第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他被劉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於是答應成爲劉備的軍師。

劉備的堅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他也還是要堅持再去拜訪。而且劉備非常尊重諸葛亮,他不讓武士邀請,認爲這樣沒有誠意。即使在寒冬臘月,他也心甘情願在茅廬門外等候。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沒有的。我看到別的小朋友在騎自行車,我也想騎。於是我向爸爸媽媽求了好久,他們才同意給我買。但因爲我才學了一會兒就放棄了,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會騎自行車。

《三顧茅廬》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應堅持不懈、積極向上。我以後做事絕對不能輕易放棄,要像劉備一樣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篇九:三顧茅廬讀後感

三顧茅廬千古絕唱,其中的趣味無限回味,這節故事中,羅貫中用人物的動作、外貌、語言等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特點,未用一丁點的心理描寫,而心理活動卻表現的淋漓盡致。

從劉備的角度來說,他在求賢,所以態度要非常非常真誠,而這表現在爲諸葛亮三天吃素,兩次登門不遇還再努力求見,這告訴我們請人幫忙更要表現出自己的誠意,這樣才能接近目的。下一個就是劉玄德的尊重賢才,在關雲長說“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時,劉備反駁他說:“昔齊桓公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用典故來說明諸葛亮才學之高,自己求賢之真誠,這樣才能更進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劉備的目的,他不像劉表、曹操等一般東征西討爲謀權謀利,而是心繫天下,一心爲民,救民於水火之中,劉備具備了一個領袖,一個十分優秀的領導人所具備的重要素質,他就是諸葛亮所尋找的明君。

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他在選君,所以心理防線很強,仔細想想,他一介布衣草民,天天種地,卻對天下大事如此瞭解,他真的是不關心天下事嗎?並不是,他在分析每個人,哪個人可以歸附,可以追隨。他很想被請出山,所以當劉備來請他時,他的內心激動而又充滿着顧慮,在他和劉備的對話中明顯感覺到他內心的提防,但總是以順理成章的理由十分委婉地拒絕,足以見他的謹慎智慧。而當他真正放下戒備時,真是伯牙遇上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足以可見諸葛亮所尋的明君就是劉備,而劉備所尋得的賢才就是諸葛亮

真誠、堅持和心中所想,纔是做人辦事的正確態度,而這其中必須包含着語言的藝術,言行一致方可實現理想。

篇十:三顧茅廬讀後感

《三顧茅廬》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裏的一個故事。今天中午,我讀了這個故事,從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顧茅廬》主要講的是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帶着禮物,到南陽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第一次去請,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和一個朋友外出閒遊去了。第三次去請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在門外站着,直到諸葛亮醒來,請他進去,才彼此坐下談話。大概是諸葛亮覺得劉備很有誠意,就接受了劉備的邀請,決定出山輔佐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如果想請別人幫忙,就要像劉備這樣有誠意。假如讓張飛單獨去請諸葛亮,諸葛亮肯定不會答應幫助劉備的。因爲文中的張飛這樣說:“諸葛亮也太不像話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裝睡不起來,等我到後屋放一把火,看他起來不起來!”就憑張飛這句不禮貌的話,諸葛亮定不會幫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張飛這樣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別人借錢,卻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明明是向別人請教不會的題,可能是別人有事或別的原因,沒給你講,你就在背後說別人壞話。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道理:請別人幫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請,不要不禮貌,即使別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別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z5np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