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選4篇)作文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選4篇)作文

篇一: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選4篇)作文

讀經典,遇恩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遇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師,品讀文章中的每一條建議都讓我震撼。樸素的話語中傳達着“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理念,字字句句有深意。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我再三琢磨,用心感受;每一條建議都可作爲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作者的靈心慧智,彙集成“給教師的建議”,這給教師們帶來了福音。重溫經典,讓我眼界開闊。

書中第14條建議: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兇狠的“後孃”。學生要在複習階段複習的不止是一門學科的教材,還有其他許多學科!正常的腦力勞動,無法進行,學習的力量被使用得過了頭。由此,我想了解這位“母親”(什麼是複習課)?這位“母親”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樣上好複習課)?複習課是依據記憶規律,通過特定的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拓展的課型。其主要任務是鞏固所學知識,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種通過再現教學內容,鞏固和完善認知結構,強化基礎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基於此,我更清晰深入理解了文章提到的“怎樣從教育學的觀點來正確的組織複習”。作者是有理論依據,而不是僅憑經驗來表達,且非常專業,也更使人信服。

首先,作者提出建議,考慮到學科和具體材料的特點,不要用一把尺子來對待。“‘母親’要因人而異去選擇教育方法”。理科類學科,老師讓學生完成實際作業——練習應用題、畫圖、製表等,目的是讓學生髮生知識的遷移及運用已知的兩條或更多的原理去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這與我們現代先進教學技術“教學評一致性”的操作路徑是一樣的。我驚歎作者的高度專業,依據教育學、心理學來實踐教學。

對於歷史、文學等人文學科的複習具有另一種性質。作者指出,不能用講解新教材過程中所用的辦法來進行復習,應當教給學生從教材中解脫出來,即放過細節,抓住要點。我從中領悟到,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科體系,要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全貌,使他們形成知識的體系,而不是碎片式地呈現知識或碎片式地刷題。

最後,作者給出了一個有效的記筆記法,讓學生在每門學科的聽課筆記裏畫一條豎線,在頁邊上留下一條空白地方,把那些必須永遠牢記的東西,用紅筆寫下來。學生應當在翻閱聽課筆記的時候,着重複習這些規則、公式、定理及結論,並給出具體科目的複習時間。

複習課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對教材的整合與梳理,對本學科特點的理解,對複習有效性的思考,對複習要有深刻的認識,對學生學習規律的分析,這些都體現在複習課上,並引領着學生在知識的遷移上發生飛躍,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知。遇到恩師,心懷感恩,珍惜每一次的閱讀體驗,並用心記錄。

篇二: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國小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每天一條,已讀了十五條。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實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後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其他的工作等等,已經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教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時,他說:“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後,細細想來,的確如此。如果我們一直不斷地學習,爲自己“充電”,學習與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

篇三: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種感覺你有過嗎?我,經常有!自己苦口婆心,學生毫不買賬;自己精心設計,學生不以爲然。困惑迷茫、苦苦掙扎。又一次拿起《給教師的建議》,反覆地讀,細細地品…或許是“心不喚物物不至”吧,真誠尋求之下,一條條實用的建議也顯現在我的眼前。一條條建議,如師長的叮嚀,娓娓道來…學生到底需要什麼?他們到底“困”在了哪裏?我們又該如何去解“惑”?下面就我的點滴收穫與大家作一分享。

“困”在了無積澱—基礎薄弱。

沒有積澱就沒有智慧!那麼“怎樣把基礎保持在學生記憶裏”?書中第4條告訴我們:黑板上寫下每個學習日需要記住的詞,學生一走進教室就立即把這些詞抄到詞彙本上,並對這些詞進行思考,在旁邊寫下擴展詞。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讓學生每天做一個“記憶三問”的小遊戲。問自己三個問題:抄了哪些詞?怎麼拼寫?擴展了什麼?三個時間問自己:晚上睡覺前問一遍,早上起牀問一遍,課前再問一遍。同時在一節又一節的課上,我們要在進行各種各樣的練習時,不經意間讓學生去反覆使用已經記住的這些詞。在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積累時,我們切記要注意第36條提到的“要愛惜和發展青少年的記憶”。死記硬背一貫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則尤其不可容忍。那麼有效記憶的途徑何在?書中提到,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不隨意識記(閱讀有趣的書籍)在本質上區別於對教科書材料的有意識記和背誦。不隨意識記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積極,他的隨意識記就越發達,他保持和再現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強。讓我們的課堂多一些不隨意的識記,少一些隨意識記吧!讓學生多做些有趣的閱讀吧!英語學習中,我們可以去讀和本單元相關話題的語篇,我們可以從書、報、雜誌及其他版本教材中去尋找這些相關的語篇。這樣將有意的、隨意的識記建立在不隨意識記、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那麼學生在學習教科書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關聯,從而達到不記自記。

“困”在了無思考—置若罔聞。

課堂上常有一些學生貌似在聽,實則思想早已遊離於課堂之外,那麼怎樣引發學生去思考?去集中注意力?書中第29條也給我們做出了回答。書中提到控制注意力的問題是教師工作中最精細,而且研究還很不充分的領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學生,要控制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形成並確立保持學生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當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思考時,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就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我們讓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有趣的語篇做好準備,課上在感知新教材時,邊聽講邊思考。這樣就將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結合起來,學生就不會感到疲憊。

“困”在了無動力—缺乏興趣。

書中第21條提到:興趣祕密何在?創造的歡樂就是祕密所在。“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書中也提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我們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勞動的成就感。這樣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把一切都說到底,我們只去敘述事實,而讓學生去分析、去總結概括。我們教師只需要去設置一個個有用有力且有趣的問題即可。要想在適宜的時間提出合適的問題,需要我們在課下花大量的時間去分解課標、分析教材、去了解學情,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地去研究、去思考!

帶上《給教師的建議》吧!讓我們從“心”出發,去和我們的這位師長對話。在我們迷茫困惑時,“他”總能給我們春風夏雨的幫助!

篇四: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人是世界上最具有獨特性的生物。每個人因爲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生活閱歷,形成出自己獨立的人生觀、世界觀。同時,每個人成長的發展時間也不同,所以有的孩子2歲就會彈琴,而有孩子也許纔剛會走路,這一切都與人的個體差異息息相關。因爲獨特性和差異性,我們的世界纔會多姿多彩,人生纔會充滿無限可能。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們在已有的軌道上收穫到新的知識、新的能力,重塑並充實腦中的知識框架,在原有的道路上踏步向前。

在我剛當教師時候,心比天高,認爲自己具備用知識改變學生命運的能力,只要我能把英語教好,學生就一定可以學好!因此總以自我爲中心,絲毫不在乎學生差異性,課堂是我的一言堂,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孩子。每天埋頭備課低頭教學,不管孩子接受情況,不觀察孩子上課狀態。慢慢的,我一次次碰壁,自認爲很精彩的部分學生無法感知,自認爲很簡單的地方卻一次次成爲孩子們的攔路虎。那段時間,我在教學中總是感到疲憊和絕望。之後在多年的不斷總結和學習後我漸漸發現:對待學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特別切合的解釋了我徹頭徹尾失敗。

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提出,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還會遇到無藥可救,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緣故。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所以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一個學生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認識到並且承認孩子的差異性,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本來就是由基礎、天賦、能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而絕非只一個方法或是一個技巧就能解決的。

教育和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是他享受到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所需的時間,都應該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孩子之所以被稱之爲孩子,是因爲他們意味着無限可能,意味着強大的生命力和隱藏的可塑性。每個孩子都是埋在貝殼裏的砂礫,正確的打磨並加以時日都會有璀璨的一天。我們老師能做的,就是不放棄任何一顆砂礫,找到屬於他的貝殼,用最適合他的方法耐心細緻的打磨、等待。

今天這段小小的文字,用以向曾經沒有在我課堂上汲取到養料的孩子們道歉,同時時刻勉勵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保持謙虛、謹慎和耐心,發現並尊重孩子的差異性,讓不同階段的孩子都能因爲我的存在而對英語學習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在英語課堂上有更好的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wrk2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