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兼聽則明作文600字(精選2篇)

兼聽則明作文600字(精選2篇)

篇一:兼聽則明作文600字

兼聽則明作文600字(精選2篇)

唐代名臣魏徵曾勸諫唐太宗要廣泛地聽取大臣們的意見,這樣纔可以做到兼聽則明,而現如今兼聽則明在生活中仍具有重要意義。

“兼聽”主要在於“兼”,“兼”代表着吸收、兼容,“兼”的目的在於拓寬視野,打開思,所以在“兼聽”的時候不光要“多“,更要”異”。這樣,我們有了多方面廣泛的意見,就更加明達、明白,這便是兼聽則明。

爲何要兼聽呢?兼聽可以使我們將問題看得透徹具體,有利於我們更加的解決問題。例如,鄒忌通過與徐公比美這件事情,類比判斷齊宣王被周圍人矇蔽太深了,於是勸諫齊宣王虛心納諫,齊王聽取鄒忌建議,廣泛聽取大臣和人民意見,在齊王兼聽和勵精圖治下,齊國一躍成爲爲數不多可以和秦抗衡的諸侯國,可見兼聽可讓齊宣王將過往被矇蔽的問題看清,從而解決現有問題。

那麼如果不兼聽會怎樣呢?三國時期,袁紹雄踞一方,雖兵強馬壯,但作戰時總是喜歡一意孤行,不聽取手下謀士的意見。反觀曹操,善於聽取謀士意見,於是袁紹在多次和曹操作戰時總處於下風,直至最終失敗。袁紹不聽取他人意見,不做到兼聽,而是隻聽取符合自己觀點的話,是很難有所作爲的。

可見,兼聽打開了思路,便於解決問題。兼聽則明,不兼聽,思維就容易閉塞。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可能有人會問,兼聽就一定“明”嗎?“父子騎驢“故事裏的人卻是越聽越糊塗啊。這樣的認識是欠妥的,”聽“不代表”斷”。他人發表的意見是不能代替自己做決斷的,這就表明兼聽則明的前提是善斷。盤庚遷都不聽“怨者”意見是因爲做出了正確判斷,所以沒有兼聽。作爲一國之君,盤庚的獨立思考體現着兼聽則明的原則,只有好的意見才能爲我所用,“怨者”阻礙遷都,阻礙國家發展的意見是可以不聽的。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善於聽取別人有利的意見,謹慎判斷,爲我所用,才能使“兼聽”真正讓自己“明”。

篇二:兼聽則明作文600字

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廣泛接納他人的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我們只有“兼聽”,才能“明”。

“兼聽”才能“明”的原因可分爲內外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自身思維的侷限性使得不兼聽不易做出正確判斷;另一方面是羣體中各個個體思維的多元性使得接納他人意見可以打開我們的思路,從而做出正確判斷。我們在自己獨立思考時,難免會思考不全面,在細節上處理不細緻,最終使整體判斷錯誤。如果我們多接納一些他人的意見,以此拓寬視野,打開思路,這會彌補我們思維的不足,使思維更加嚴謹,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誠然,我們需要兼聽,但“兼”的量與種類會對最終效果起顯著作用。所以,“兼”的核心在“多”,還在“異”。兼聽的目的打開思路,所以聽的意見自然數量越多、內容越多樣,“明”的可能性越大。在“三人成虎”的例子中,僅僅有三個人說市集裏老虎就使人們相信,使人們“不明”,顯然是“兼聽”不夠多造成的。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以自己的妻妾爲討好自己來稱讚他比徐公美這件事來告訴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的意見不夠“異”,所以“王之蔽甚矣”,所以齊王應使“兼”的內容更異,只有這樣才能更“明”。所以,兼聽時,一定要把握“多”和“異”兩個核心。

然而,“兼聽”就一定“明”嗎?在“父子騎驢”的故事中,父子二人聽了別人的意見越糊塗,其相本原因在他們缺少了獨立思考,兼聽目的在於打開思路,而不是代替思考,對他人意見的選擇性接納以及自我獨立思考能力也是“兼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人會說:“是另外四人的意見錯誤才導致二人無所適從。”在兼聽的過程中,遇到錯誤意見是難免的,唯有發揮好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排除這些錯誤。所以,究其本質,兼聽的原則是獨立思考,爲我所用。

綜上所述,只有我們“多”和“異”的來兼聽,同時發揮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wr31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