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精選8篇)

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精選8篇)

篇一: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精選8篇)

鄉味——豆腐

張翔

夜幕籠罩一座又一座小山坡,一間間小木屋頂上環繞着一縷縷的炊煙。我聽着田壟間放聲吟唱的蟬鳴聲,一陣親切的吆喝聲打破了寧靜:“吃豆腐咯!”

來到城裏後,吃一頓爽口香淳的豆花似乎成了奢望。在超市買的豆腐往往不盡人意,總有一股濃烈的豆腥味,難以下嚥,市場上難以見到豆花販的身影。鄉的味道,已成爲夢裏的一絲留戀。

今年春節,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那兒有我許久未見親人,還有久違了的家鄉美食。大清早,外婆早早地在油房洗開了黃豆,它們像一羣吵吵嚷嚷的小孩子,在水花裏歡快地跳躍着、嬉笑着。洗淨黃豆,來到後院,石磨子早已恭候多時了。推石磨是件力氣活,我想嘗試,可它似乎並不聽從於我,頑固地紋絲不動,我只好讓外公外婆操勞。石磨對這羣快樂的黃豆小精靈進行了一次大改造,黃白的豆漿汩汩流淌,豆香濃郁。

接下來,就是最漫長的一步——熬漿。提取出豆漿中最清的一部分,熬上幾十分鐘,屋裏便熱氣騰騰,香氣瀰漫。外婆趁時機成熟,拿來滷水,用勺舀取,輕輕地在鍋裏攪拌,不久,鍋裏便起了絮狀的豆花。養漿三分鐘,外婆拿來勺子,舀掉多餘的水,一塊香氣逼人,嫩滑爽口的豆花完成了!

夜晚,寧靜祥和的村莊,襯着豆花的清甜嫩滑,無疑不是人間煙味,無疑不是鄉愁的最好註解。

篇二: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番茄炒蛋

趙瀚翔

番茄炒蛋也好,西紅柿炒雞蛋也罷,叫什麼不重要。教我做番茄炒蛋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我母親,一個是外婆。

在鄉下,番茄、雞蛋不用買,下田,雞圈就有。外婆的做法是,番茄去葉後清洗乾淨,用小刀在番茄中心生葉處轉一圈——中心發綠的那部分就沒了。這一手我卻如何也做不到。

接着把番茄切片,再切丁。番茄丁不宜太大,否則炒不入味兒,也不宜太小,不過愛吃番茄醬的人可隨意。最好1。5公分見方。然後打蛋,外婆那單手打蛋的功夫我是望塵莫及的。

一般兩個番茄三個蛋,三個番茄五個蛋——外婆自家田裏的番茄比成都菜市場的大。蛋打進碗裏,然後用一雙筷子攪拌。通常外婆攪十幾下就不攪了,她只是把蛋黃打散。然後切蔥花,去地裏掐一根小蔥就行,切三到五毫米的長度即可。表弟若見誰切蔥花太大,或是用的大蔥,他直接氣憤地離開桌子——“就是存心不讓我吃”。

接着熱鍋,倒油,潤鍋。匪夷所思的一幕來了——外婆竟先倒番茄,炒出汁液,然後放蛋,再翻炒,放鹽、雞精、蔥花,出鍋。這樣做出來的蛋液全部包在番茄上,我感覺“沒得吃頭”。表弟卻把一盤“蛋包番茄”吃得精光——實際上他是個極挑食的孩子。

媽媽教的又不一樣。首先是把雞蛋攪勻,大概二三十圈,再者是熱油後先炒蛋,然後再加番茄。點火,大約二十秒,熱鍋,倒油,潤鍋,再等十多秒,從炒鍋的側面而不在油心的位置緩緩把蛋液淋進去。一個圓圓的蛋餅就成形了。十秒後,蛋液不冒泡了,“快攪一下”,媽媽不動聲色,搖搖頭。又五秒,蛋餅凝固了。“還不翻面嗎”?媽媽仍一言不發。

這時,像蝶翼一樣的蛋餅的邊緣變成了黃褐色,媽媽再拿起鏟子,反覆用鏟子切割蛋餅,然後倒入番茄翻炒。因爲菜市場買回來的番茄大多數是被催熟的,裏面的汁液很少,媽媽還要倒小半碗開水煨着,這樣炒出來的番茄纔不會太乾。

出鍋前放鹽,雞精,一小撮蔥花。這樣的番茄炒蛋有紅、橙、黃三色,像初升的太陽,頂上還有白、綠的蔥花,再冒些朦朧的熱氣,那麼這頓飯一定不留半粒米。

成都,老家。番茄炒蛋給我的記憶是溫暖的。

篇三: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三蝦面

劉夢潔

所謂三蝦,即蝦籽、蝦腦、蝦仁,它們都是蝦身上最寶貴的東西。

講究不時不食的蘇州人,端午前後要吃三蝦面,正值產卵的太湖青蝦,蝦籽多如麻,洗淨後用水浸泡,爲的是激發蝦肉的彈性,令蝦身更加緊實挺闊,掐去蝦頭、蝦尾,公母分離,母蝦有籽,公蝦無籽。三蝦面之所以貴(138一碗),正是因爲昂貴的人工費,取蝦籽的過程要非常有耐心,生蝦蝦籽非常難取,因爲蝦籽和蝦腳緊緊粘連在一起,怎麼摳也摳不下來,再大力也出不了奇蹟,只能一點一點、一絲一絲地摳。

接下來是摘蝦腦,我本以爲蝦是有腦子的,但所謂的“蝦腦”其實就是蝦的卵巢,所以母蝦“有腦”、公蝦“無腦”。難怪魯迅先生說:“蝦是水世界中的呆子”。

既無籽也無腦的公蝦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有蝦仁啊!晶寶肥碩,捋蝦仁的過程就比摳蝦籽簡單多了,沒什麼講究。在捋好的蝦上放蛋清、食鹽、生粉抓勻上漿,爆炒幾十秒後撈出。

三蝦準備就緒,鍋中再次相遇,將蔥在豬油中炒至金黃,煎好的蔥油鮮香溫柔,舀兩勺在碗底。接着將所有食材全部翻炒,蝦籽宣宣紅,蝦腦墨墨黑,蝦仁雪雪白。

整個面的點睛之筆就是用蝦殼熬製湯水與其他肉類高湯混合。下面、撈麪、倒蝦、撒籽,三蝦面大功告成。蝦仁清甜Q彈、蝦籽鮮香嫩爽,還有豐腴的蝦腦,肥碩飽滿。

從成都到蘇州只爲這一碗麪中“愛馬仕”——三蝦面。

篇四: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豬兒粑

陳霂釩

俗話曾說:“吃一個豬兒粑得道,吃兩個成仙。”

豬兒粑是宜賓市江安縣紅橋鎮的特色小吃。糯米粉混加適量大米粉和生豬油,經調熟揉團、捏做、包餡、蒸熟而成的粑粑,米香撲鼻,外皮潔白晶瑩,薄而糯軟,內餡可口,甜的香甜,鹹的鮮美,味道極佳。

話說豬兒粑的由來,還跟光武帝劉秀有關。新朝天鳳五年,天下大亂,赤眉軍,綠林軍,銅寫軍……百姓紛紛起兵反抗王莽,王莽亦下令讓軍隊鎮壓各路民兵,未當皇帝的劉秀也曾被王莽軍隊追殺而避難至紅橋,當地百姓爲表達擁護劉秀,選用優質糯米磨粉揉團,捏成橢圓狀,上有條凸起的豬背脊狀,亦像“一隻豬,蒸熟後獻給劉秀,劉秀稱讚不已,把它命名豬兒粑。

豬兒粑分甜,鹹兩種,甜餡需花生碎,核桃碎,插油,插油渣,白糖拌勻,鹹餡需豬絞肉,半肥半瘦,竹筍丁,蔥末,醬油,香油拌勻。用糯米粉混加適量大米粉生豬油揉團,準備包材--姜葉,洗淨,擦乾,刷油後備料。拿少許麪糰揉搓成像乒乓球的小圓球,在球中央捏個凹窩,在其中放餡後封口,先擔橢圓形,再捏一條凸起的主背脊狀,放在刷好油的姜葉上。

最後,最關鍵的步驟到了,蒸鍋的水燒開,豬兒粑放入籠,大火蒸4分鐘後,掀蓋“閃氣”,再蓋上續蒸5分鐘,出籠即完成。

我外公外婆就在紅橋,每年過春節,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外婆都會早早的起來做豬兒粑當做全家人的早飯,其中會做一個用硬幣作爲餡。誰要是能吃到了。說明來年會有好運。

豬兒粑不僅是一道美食,也是當地的一個傳統習俗,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篇五: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中江掛麪

魯蝶依

掛麪是中江的特產,又稱爲中江空心面,也是四川省傳統的漢族麪食小吃,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外馳名的特產食品。

這面十分細嫩,湯酸香鮮美,微辣不膩,一大盆奶白色的湯,鮮鮮的,濃濃的,拿一個小勺子,喝一口,品品味,裏面會加上一些蘿蔔,一咬下去汁兒涌進了嘴裏,好純,好潤,好香,牛肉也是必不可少的配菜。色澤紅潤,香氣四溢,軟爛入味,嚐遍天下美味,惟有此處最香。掛麪中間是空心的,熟了也亦如此。特製筋道的手工面。自釀的純天然開味湯。當這樣一碗麪擺在面前的時候,無論是誰也掩飾不了對這碗麪蠢蠢欲動的饞念。麪條,細如頭髮絲,潔白空心,光滑柔韌,風味獨特。

爺爺會做掛麪,小時趴在桌前,看他和麪,來來回回揉麪九九八十一下,有時會揪下一團面,讓我自己捏娃娃玩,然後將麪糰拿出放在面板中,揉成方形,化成10條左右搓圓擦上清油,再放入圓筒內,蓋上薄膜一小時左右後,就可將畫出的條從圓筒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徑三釐米左右的大條,將所有的條接成一根盤成單帽形,等待7~8分鐘再撲粉,將其切成小條晾曬,從面樁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撲粉發汗,1~4小時即可取出掛麪。

這雖不是很稀罕的吃食,與我卻別有一番情懷。爺爺在廚房搗鼓一番,拿出一碗白的透明的面,上面澆上韭菜雞蛋,金黃色的蛋黃點綴在綠色韭菜之間,實在是當時的美味,我大口的吃了起來,麪條十分好吃,吃飽了。看看坐在對面的爺爺。正微笑的看着我吃,他那份滿足,那份喜悅,溢於言表。

篇六: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玉米粑粑

胡鑫靈

玉米粑粑,民間小吃,雲貴等地流傳甚廣。其味香甜軟糯,甚是可口。

它是80、90年代童年的味道,特別對於物資匱乏的鄉下兒童而言。淨白麪饃是吃不起的,而顆粒飽滿,味道香甜的玉米要拿去賣錢,所以祖母便用一雙巧手,把剩下那些乾癟、發硬的老玉米做成玉米粑粑給母親吃。

將玉米葉洗淨,自然晾乾。玉米粒全部掰下,洗淨。再將玉米粒放入石磨中磨碎,加入適當麪粉和糖,攪拌至糊狀。把玉米糊放在攤開的玉米葉中,合上葉子,使其呈貝殼狀。撕下少縷玉米葉,綁好。放入鍋中蒸20分鐘。

蒸好後的玉米粑粑靜靜躺在濃翠的玉米葉中,露出嫩黃的臉龐。其味清香,食之軟糯可口,略帶清甜。

和深受人們追捧的“網紅美食”相比,玉米粑粑顯得那麼不起眼,甚至略有些土和俗,但它卻帶着獨一份城市中少有的田園風味。

從它那淡淡的糯甜味中,我依稀能窺見一片無垠的玉米田,依稀能窺見一個靈動活潑的農家少女穿梭其中。

母親曾同我講,那時他們吃到的玉米粑粑因爲玉米本身不夠香糯,所以口感略顯粗糙。但在那個年代,能吃上一頓已是孩童們萬分驚喜的事了。喧鬧繁華的城市生活,人們漸漸將這些溫馨又珍視的記憶拋棄且不再揀起。其實這種食物能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是脣齒間的點點香甜,更能讓我們在擁擠喧鬧的生活中駐足凝望,好好想一想,憶一憶,記憶中丟失的曾經與往昔。

什麼是好食物?有人云:“食天下物,行萬里路!”又有人云:“品一杯茗,解百味人生”。可見,真正的好食物,是能傳遞一鄉風土人情又滿懷深深故事的。

這些,玉米粑粑都具備。在悶熱的盛夏,你吃到這種小食,是否腦海中也會浮現那樣一個小女孩;那樣一片玉米田;那樣一段時光。

篇七: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羊肉湯

廖偉岑

自打我有記憶開始,就有一道家鄉菜印在我腦海,這雖爲冬食,可炎夏時節回老家,還是忍不住來上一碗。

這便是簡陽人的驕傲——羊肉湯。

在成都,我也吃過幾次羊肉湯,可都不如簡陽的有味,要麼湯色太淺,要麼羊肉不正,可就算是這樣,店家也會掛上醒目招牌——正宗簡陽羊肉湯。

我喝的羊肉湯一直在石橋鎮上,據老闆說開店三十年,店名、店址、員工均無變化,做到這些的,真可謂有毅力。

店鋪不大,可店門口有個極大的磚竈,目測直徑1。5米,上置一大鐵鍋,內全爲羊骨湯,據說此鍋湯三十年不斷火,三天一換骨,一天一補水,就這樣熬了近三十年。

做羊肉湯時,切取羊肉片,盛取羊雜、羊血,小鍋內放羊油,油熱後將其一股倒進,待肉香四溢,以如盆般大的勺子舀骨湯倒入鍋中,肉香頃刻飄滿廳堂。

食湯時,觀其湯,色如奶,極白,肉香從中飄出,似無形繩子,鑽入你的肺腑。

羊肉湯蘸料極簡單,一把辣椒面,少許鹽、味精即可,多則無益。

食之,羊肉紋理惑強,有嚼勁而不老,裹挾一層辣椒麪,激出無限鮮香。羊肚呈白色,細爽脆嫩,其表面絨毛裹滿湯汁,鮮嫩無比。蘸一點辣椒麪,辣味充盈脣齒,而後又滿是鮮香。羊腸,內有羊油,略膩,但只要裹上辣椒麪,瞬間轉爲油香,羊油浸入辣椒,包裹整個嘴巴,極香。羊血,切成骰子大小,深紅,處理得極好,無腥味,蘸以辣椒麪,味道香、辣、鮮、麻,口感極彈,又嫩,入口即化,鮮香便由此溢出。

對於羊肉湯中略膩的羊腸,我這個吃貨發明了一道新吃法;鍋內下寬油,將羊腸表面水分擦乾,下鍋炸至金黃,撈出,在羊肉湯裏迅速過一遍,放入盤中,撒上辣椒麪,拌勻,趁熱下肚,辣香飄飄,口感香脆,而又帶着汁水,實爲一道不錯的下酒小食。

這些吃完,以肉湯泡飯,佐以特製泡菜,和上幾片羊肉,便是一碗鹹鮮香合一的羊肉湯飯,這飯,我一個人能吃四碗。

現在,古鎮翻新,老店搬遷,不知所蹤,只剩這一家還在苦苦堅守,不爲別的,只爲讓回鄉的人們嚐到一口家鄉的味道。或許在將來,這東西可能就沒有了罷。

篇八: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

呼市的燒麥

白鈺誠

我去呼和浩特(又名青城簡稱呼市),別的都忘卻了,只記得大昭寺的彌勒佛與他的燒麥。燒麥在呼市遍地皆有,但都是些小店,即便在燒麥一條街,也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鋪面。似乎,這種燒麥不能批量生產,只存在於手工製作。開店的大多是蒙古族人,漢人又怎能做好蒙古族的吃食呢?

呼市燒麥的亮點有很多。

其一是“餡”,呼市的店家很大方實在,他們用的是羊肉與大蔥。羊肉好像用的是羊腿肉,鮮嫩至極。大蔥就不知道了,應該是山東大蔥吧。羊肉有大有小,肉末易吞,肉塊好嚼,且沒有一點羶味,可真謂是“古法”了。

其二是“皮”。羊肉燒麥的皮極薄,透過蒸好的燒麥皮還可看見些翠綠。燒麥下部的皮被湯汁浸滿,顯出金黃,而上部的皮卻是乾的,整隻就像挺着大肚子的婆姨,頭上戴一朵白花。皮幹卻不幹燥,吃起來還有面的本香。

其三是“茶”。老呼市人吃它都要配“磚茶”。茶是用一個瓷壺裝着,倒出來卻是深褐紅的。喝到嘴裏卻有一種解膩,去油的感覺,一喝下肚功效極好,方纔羊肉大蔥的味道一下便沒有了,喝幾口就行,喝多了脹肚。它的味道和普通的紅茶差不多,我疑是它就是紅茶,卻無從考證。不過它真的是解油的好東西。

呼市的燒麥以皮稱重而論價錢(皮指燒麥皮的張數),老闆問我吃多重的皮,我不知道,就點了一兩,店家建議我五錢皮足夠。點餐後看到開放式的廚房裏,店家正在切大蔥,剁羊肉,然後手工包燒麥,這一切都讓我很驚訝,這年頭能吃到這樣的餐食真的是安全衛生有保障。五錢聽着很少,一出鍋卻有十張皮的燒麥,燒麥鋪滿整整一個蒸格,每個燒麥都晶瑩剔透。吃完不夠,只覺得鮮美,就又來了五錢。店家甚是吃驚,告訴我:一般兩個人才吃五錢。我本不脹肚,一聽店家的話,便覺得肚子快撐破。

後來聽人說,大昭寺的彌勒成不了佛,是因爲他吃了一籠燒麥,還連連稱好,被如來將怒。不知這說是真是假,不過連彌勒都稱好,足以見它的味道好了。

回到成都後,我再也沒有見過羊肉燒麥了。什麼時候能再嚐嚐呢?不得而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r9qe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