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燈籠仿寫(通用15篇)作文

燈籠仿寫(通用15篇)作文

篇一:燈籠仿寫

燈籠仿寫(通用15篇)作文

京劇的記憶

曹菡益

連着唱唸做打也算着,一切戲曲中,我愛京劇,身上的鳳冠霞帔,同歷史藝術上最耀眼的明珠,一提到明珠,就會想起歷史文化的瑰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就會想起最有名的京劇,獨特的唱腔;想起在京劇演員手中攥着的水袖,同用金絲縫製的行頭;戲臺下想起高亢的戲腔,《蘇三起解》行頭旁想起傳神的舞姿,嚷嚷的觀衆,憂鬱的故事;臺上的生旦淨末醜,《霸王別姬》。真的,明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裏擠着的就都是。

篇二:燈籠仿寫

星星

雖不像太陽般的火熱明亮,也不像月亮般皎潔幽靜。我喜歡星星卻彷彿是命中註定。媽媽說小時候,我就常常指着天上的繁星,嘴裏也不知道在嘟噥着些什麼……

記得,以前奶奶喜歡帶着我散步,她常常牽着我去蓮花山,然後在一片空曠的草地上坐下來。那時的天空是漆黑的,但卻總有一顆顆明亮的眼睛輕眨着,飽含着慈愛地撫摸着我,就像奶奶……

“陽陽,其實每一顆星星都有自己的名字,當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最亮的星星叫天狼星,離我們地球最近的一顆星星是位於半人馬星座的比鄰星……”奶奶的輕聲細語時常伴隨着我進入夢鄉。兒時的我晚上一大半的時間都是與星星一起度過的,所以星星於我而言就像家人、像朋友、像奶奶……

隨着年齡的增長,在蓮花山所能看見的繁星數也逐漸減少,就像是回了老家的奶奶逐漸從我記憶淡出……直到有一天,爸爸急急忙忙地帶着我和媽媽趕回了老家。我記得很清楚,在路上度過的那一個晚上,天上一顆星星都沒有,漆黑的夜朝我的心撲來,壓在心上,沉重地讓我喘不過氣……

到了老家後,家裏一掃以往的熱鬧,取而代之的則是寂靜,房子裏瀰漫着悲傷的氣息,走進門,一個慘白、透露着絕望氣息的棺材闖入我的視線。裏面躺着的人,是誰?!她不是我想的那個人!不!不可能!

看到那棺材的一剎那,我的心“咯噔”一聲,那個躺在裏面的人不會是教我認星星,陪我度過了整個童年的人,不會是那個我敬愛的奶奶……

我抱着一絲絲僥倖,顫抖着走了過去。看到屬於奶奶的那張慈愛的臉,是毫無血色的、蒼白的。我的眼淚一瞬間就流了下來,劃過了我的臉頰。

那個晚上,我一個人坐在門前,擡頭看着天。不再有一顆顆明亮的眼睛,有的只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彷彿在告訴着我,屬於你的溫柔、慈祥的那顆星星已經消失了,已經不再會出現了……

自那時起,星星的存在只能給我帶來傷心。我每次看到星星就會想起奶奶,想起她曾教我的一切。有一段時間,我都不敢擡頭去看天空,害怕自己會突然哭出來……

隨着深圳的科技發展,每到晚上,城裏就充滿了聚光燈,星星也不再能看到了,它們漸漸隱入了黑暗之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報名了大鵬的航海營。航海營是在海邊,遠離來自城市的強燈和喧囂。

一天晚上,航海營裏的學員在舉行party,我覺得悶,就出去沿着海散着步。本想擡擡頭,伸展一下僵硬的身體,卻在擡頭的那一刻,愣住了……

天空上掛滿了星星,都在笑着看着我,我甚至看到幾顆星星連成了奶奶的模樣,溫柔又和藹。她笑着:“陽陽,奶奶教你的,你還記得嗎?”“記得,一直都記得”我看着奶奶,哽咽地說。“其實,星星是死去之人的化身哦,陽陽,你在這裏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看得見。我一直在你身旁陪着你。”聽着奶奶的話,我連連點頭,奶奶其實從未離開過,不是嗎?

星星帶着我對奶奶的愛,回到了天空,對我散發出了來自親人的柔光。

篇三:燈籠仿寫

稻香

趙筱晴

在這個遠離高樓,有着蔚藍的天空,新鮮空氣的鄉間,永遠有一條這樣的道路:

那條路上,有孩子們青澀的臉龐,有一望無垠的麥田,有沁人心脾的稻香,還有那時稚氣又無畏的我們。

好多年前,我們都還小,穿着白襯衫和灰色短褲,扎着小辮子,在這個熟悉的地方,肆意地奔跑。鄰居家老人,每天清晨都會搬個小凳子坐在一棵和她年齡一樣大的樹下,如果沒事,她就會在那坐上一天,悠悠地扇着蒲扇,吹着暖風,有時還會拿着草帽,蓋在頭上小憇一會,那位奶奶雖然面容滄桑,但再多的皺紋也蓋不住她滿臉的慈祥。

我記得每天我們從早上出發,從河的源頭去到任何地方。我們坐在大樹的側枝上,一起看晚霞、飄雪和飛鳥。又騎上自行車,一次次去追太陽,從草場到森林的景象,我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們也曾在風車下,欣賞最美的夕陽。

有時玩累了,我們就會坐在鄰家奶奶家門前,聽她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錄音機在循環着晴天,那時的陽光照的我睜不開眼。

來到鄉間的小路上,有香蒲,有蜻蜓,有野花,我們凌亂的腳步,更多的是那時刻縈繞在旁的淡淡稻香。這裏有太多回憶,好多次回到家,我都會在紙上留下一天的趣事和心情。

從前的從前,我總是很期待秋天,在這樣一個季節,有落滿地的紅色楓葉和讓人措不及防的邂逅,但現在,我發現七八月份纔是最美好的日子,譬如,枝繁葉茂的大樹,冰鎮的西瓜,搖晃的躺椅,高我一頭的雜草,紛紛擾擾的蟬鳴,和藹的老太太,溫度恰好的晚風,以及那時無憂無慮的我們。

直到現在,我還是很眷戀那段時光,我們一起用樹葉石子玩過家家的日子,一起在無人的地方高喊自己夢想的時候,一起,追着螢火蟲向遠方奔去的美好歲月。

爲了求學,沒想到國中就要遠離!自從遠離鄉井,在外面努力掙扎之後,像這樣的路,我見的不多了,每每想起那時的張揚,便深深感到悵然若失。

而那條蜿蜒的路,我也好久沒有走過了,我都快忘記它什麼樣子了,於是我想了又想,決定把這些都藏在心窩裏。再對它說一句:“再見了,悠長的道路;再見了,旖旎的風景;再見了,永遠讓人念懷的童年。”

篇四:燈籠仿寫

最愛是端午

佚名

端午節如期而至,家家戶戶掛上了艾草。我愛端午的月亮,如彎彎的小船,船上引出一絲線,那是掛着美味的糉子的。看着糉子,就會想起日間夥伴嬉戲的笑聲,想起那皮影戲裏靈動的人偶,以及父母忙着包糉子的身影。在月光下,讀着屈原的詩,彷彿此刻正在汨羅江畔,真的,端午的回憶太多了,思緒的網裏擠着的就都是。

篇五:燈籠仿寫

顧佳怡

年味正濃,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的鄉情民俗少不了。我的兒時最愛,莫過於五彩的煙花了。提起煙花,我就彷彿看見了一片碩大的空地,幾個稀稀散散的煙火箱,看見祖父點菸花時微微顫抖的手,小小火光映照在他臉上如喝醉了酒一般的抹抹紅暈,看見火光閃現,朦朦朧朧的一片,點點菸花燦爛於繁星涌沒的靜謐的夜幕中;彷彿聽見煙花爆飛竄放的巨大聲響,聽見孩童的歡笑聲和追逐打鬧聲;彷彿聞見留殘的煙花碎屑,瀰漫於含着美味佳餚的空氣中。真的,無論在何時何地,就連我的夢裏都隨了煙花盛開。

篇六:燈籠仿寫

連絢爛的煙花算着,一切花兒之中,我愛素潔如凝的梔子花,如白玉無瑕,素素淡淡,清清雅雅,同兒時與朋友那般真摯的友誼,提起童年的回憶,我總會想起我們在屋前屋後捉迷藏的身影,想起我們在田埂上奔跑的歡愉,想起盪鞦韆時灑脫而無憂無慮的笑聲。這般的友誼,梔子花般純白如雪,點綴我的童年。

篇七:燈籠仿寫

笛——仿寫《燈籠》

雖不像竹管中的空氣,振動着奏出悠揚餘音,便成爲在吹口徜徉的靈動思緒,伴着躍動的音符。在山坡上驚慌迷路的幾頭牛兒,聽到了笛聲就尋到了牧童的方向。春風拂面,用初長成的手指按壓孔隙,口中緩緩吐出均勻氣流,或是聽着母親不知名的樂章,是江南坡上少有例外的事。儘管大人們擔心着孩童們隨意吹笛擾亂清淨,但有時還要在寂靜無人的黑夜吹起自己最喜歡的調子。

連牧人們的山歌算着,一切音律之中,我愛村口響着的二胡,廟裏迴盪的木魚,同一支溪流邊牛兒背上的笛。提起笛,就會想起江南林的簌簌,雲邊鳥兒長鳴的聲音;就會想起草墊在赤足下的酥癢,村中老人下象棋的自語;想起夥伴麥色的皮膚,同活潑調皮的嬉笑;坡野裏想起氤氳的溼霧,枝葉下想起躺在樹杈間粗糙的感受,彈弓,詩書;樹下的喊叫,玩鬧,抓青蛙。真的,笛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河裏激盪着的就都是。

記得,那時一同玩耍的夥伴,清晨每每被迫起牀誦讀背誦詩文,一背一早晨。過了先生的考覈後總是要到了晌午。湊巧若是下着微雨的天,他們和我便爬上牛背,吆喝着走向常去的那個矮坡。伴着我們的除了朋友們的打鬧,便是一個逮蟲子的小罐,一支竹笛。那時自己樂理什麼的還不懂,說不好聽,就是樂譜上的矮子,什麼泛音、音階,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其他人好,在吹奏自創小調時輕易不爭執對於旋律的規劃辨認,倒是一路追着偶有的蜻蜓講些家中遇到的趣事——打翻墨水灑一作業之類,每每令人忘記時間的流逝。對面趙家妹妹遙遙向笛招手了,認得了是大哥的笛聲,過橋來卻央求着再來一曲。到了竹雀坡已是巳時時分。不是當風吹動春苗,笛聲就自然地流淌起來的嗎?那種澈水般音色伴着風聲的靜謐,是一輩子思慕着的。

“再來一曲!就一曲!”

自從遠離江南,爲了前程在北方孤獨求學,像這樣夥伴們口中的喊叫也很久聽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時候在村裏放牛,靠在牛背上望着青天,吹起祖母或更早之前流傳下來的小曲,便深深感到悵惘。草地上捉到的蚱蜢便都是在耳邊漾着微微顫動的笛聲時張開手指放出的。每個人都擁有的一支小竹笛,樣子也還清清楚楚地記在心裏。雖然人早已邁進青春茂盛時期,孩子們也早已成熟了。

鄉俗趕集,採買、玩耍而外,常有路邊一位賣藝人搖晃着身體,奏着一支樸素長笛。彷彿旁邊還有稀稀拉拉的聽衆做點綴。吹笛,自然同社戲臺上的咿咿呀呀一樣,有着趁集會掙得錢財的意思;觀衆稀拉的點綴,藝人卻不甚瞭然。真是,若有人多走失的孩童正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聽到心間縈繞的一股溪流般圓潤悠長的音色,總會以離家不遠而欣喜蹦跳起來的吧。

桓伊在涌河岸邊無意吹笛佇立,偶然遇見王徽之的故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聆聽。廟會晚的那百笛齊奏壯闊爽暢,卻曾於圍觀者的長衫後湊過熱鬧:抓住父親的衣袖瞪大發光的雙眼,望着點點燈火下一支支微微顫抖的笛,還要迫不及待地撲上前細看,卻被一把抓住衣領掂回人羣。家來睡,不是還能聽到窗外幾個閒來無事的人偷偷對着浩瀚星空吹曲子嗎?夢都隨了樂聲開花。

想起來,朋友遠行,曾一同帶上各自的笛,在遙遠的山頭上,對着月亮互相吹起同一首曲子;過程中雖不像古文裏記載的“心有靈犀”和以音樂心神交匯,但悠揚笛聲已夠肅穆了。那時彷彿自制的不少笛子,而那支月夜裏滲透進思念的最喜愛的笛卻早已不知所蹤了。

用紅繩在剛剛得到的笛上綁繡包,從前很引起過自己的興趣;現在想當時該並不是傳統思想,或羨慕什麼好運順風,而是根本就愛那玩意,如同給自己的女兒過年綁紅頭繩一樣。自然,若是繡包裏有十幾年前母親收藏的小物件,即使廉價平常,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支光禿禿的手工笛,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

玉笛,還沒見過;總該有“散入春風滿洛城”的餘音繞樑之感吧。假定是四月芳菲的夜晚,城中游子趁着星河無目的地遊蕩,忽而耳邊飄飛起一陣笛聲,細膩清澈,引領思緒回往故園,意味應是深長的。雖然“事往無人共說,愁聞玉笛聲長”的無名也許因笛落淚,但玉笛之愁就怕數不着長了。

最美是一年之末,有大紅在戲臺點綴着,杜麗娘跪倒父親腳邊哭訴之時,那笛你不希望響的是幽遠蒼茫,是婉轉淒涼,是悲痛感傷嗎?無月之夜重回人間,窗邊思索杜柳之情的故事是同笛鳴一樣帶動了數代人的思緒的。你聽,牡丹亭圓滿了,我願就是那笛前顫動的音浪。

唉,壯,於今耳畔再無笛聲了。應該數軍號,數嗩吶,數草地上空翻飛的狂風!

篇八:燈籠仿寫

書本

雖不似唐時竇威愛書如癡、嗜書成癖,但我愛書,愛那帶有點點墨香的書。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開始,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真的,書本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裏擠着的就都是。

記得,精神矍鑠的爺爺,在我一、二年級的時候,與我度過的每一個趣味橫生的中午。午間陽光正好,一老一小就趴在牀上,拿一本已被翻閱過不知多少次,枯黃如歲月般的書,輕輕誦讀,講明代謝縉大才子的故事,佳人才子,巧對刁難,令我心生嚮往。謝縉出生時,天降異象,我深深期待;謝縉晚說話,但卻出口成章,我也爲之驕傲;謝縉向他心中佳人表白情思,我也似謝縉一樣欣喜激動,惴惴不安。又好似自己便是那伊人,心裏無限嬌羞,心旌動搖;謝縉被奸人誣衊,我憤憤不平……謝縉死去,我痛哭流涕。我與書中人物同歡喜,共感傷。那是我第一次,觸碰到那麼美,那麼美的世界。我對書本,有了第一縷情。

書本,未拆封的、翻閱數次的書都堆積在我的枕邊,房間犄角。我想,大概只有書才能讓我的內心充滿了火熱罷?平日裏上課,我幾乎是逃也似的不敢去和它對視。啊,書本真是太誘人了,一碰上就停不住,非要等一個故事結束,才放下書本,長吁一口氣。也大概只有書才能那麼輕易地讓我產生酸澀罷?給別人介紹時,忍着千般不捨,纔要介紹出去。像沒長大的孩子固地珍藏着自己的寶貝,不願讓任何人窺探。我對書本,有了佔有慾。

書本對我亦有教誨之恩。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語文數學,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在書中找尋到。清晨上公交,書本在身邊;上課時間,書本伴隨老師的聲音陪伴在旁;晚上,我依舊離不開書本。書本給我帶來了知識、動力、情感,它是我的恩師!

我嘆惋,愛書之知己實在太少,我深切希望,與知己分享自己的寶物——書。即使有千般不捨,萬般羞澀,我也希望有人一起分享快樂,我也希望書能被他人所愛惜珍視。

篇九:燈籠仿寫

連着幽香的桂花算着,一陣花香飄來,我愛幽香的桂花,玫瑰的清香,同一個向我招手歡迎的鄉村小鎮,看着小鎮就會想起鎮上的花海,花海隨風飄來花香,就會想起滿天星的花語,甘願爲你做配角,想起爺爺的包容,同藏進花海不爲人知;鄉村小鎮的自由和美好,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觀看日出,捕捉日落,城裏的繁華,勾心鬥角的生活,不如小鎮的美好。真的,鄉村小鎮有着鄉民的熱情,怡人的空氣,這樣的美好生活,我所向往的都是。(曾怡霖)

篇十:燈籠仿寫

曹欽澤

連老師的教誨算着,一切美好的回憶之中,我愛朋友的幫助,父母的支持,那一個我曾生長的小村。提起小村,就會想起外公家裏的雞鳴,外公砸嘴餵食的聲音;就會想起換煤氣桶的叫賣聲,村民們奮力追趕的背影,大聲呼喊的急切;想起玩躲貓貓的驚險愉悅,夥伴們你追我趕的身影;竈臺上響起鍋鏟的刷刷聲,倒進啤酒的沸騰聲,竈臺下的小板凳,柴火,火鐵。真的,小村結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裏擠着的就都是。

篇十一:燈籠仿寫

王一楊

連生脆的荸薺算着,一切水果之中,我愛甜美的櫻桃,可口的柚子,同能讓人的精神爲之一振的檸檬。提起檸檬,就會想到七年級的歡樂,同桌調皮搗蛋的聲音;就會想起生吃時無限的酸爽,閨蜜齜牙咧嘴的表情;想起表哥矯健的身影,同手中飛起的籃球;超市裏想起清新的氣味,南方檸檬樹下想起鬧嚷嚷的水果店,店中的銷售員。真的,檸檬的事記得太多了,記憶的碎片裏裝的都是。

篇十二:燈籠仿寫

對聯

譚儀

一張紅色的大彩紙,裁成兩半,接拼成長條狀,用蘸了墨的毛筆在上面提字,這便是對聯。

小孩子喜歡顏色鮮豔的東西,大自然中所有的顏色交織在一起,我總能第一時間發現紅色。這是我特別鍾情的顏色。這是我特別鍾情的顏色,提起它,就會想起家門口張貼的紅紙黑字的對聯,我愛對聯。

記得,平日裏忙得不可開交的爺爺,會在大年三十前一天的一大清早,騎着三輪車去兩公里外的熱鬧大街上去買對聯和漿糊。我總是會搬個小板凳坐在家門口,等着爺爺回來。看到遠遠的一個身影時拼命招手。一不小心被板凳絆倒,又迅速爬起來,等着用雙手神聖地接過那幅對聯,捧到家裏。爺爺則會大笑着把車了推進家中。

“對聯得是幅好對聯寓意,對仗都要好,還得寫得漂亮!”

自我七歲時,家門口便只留下些殘碎的紙片,經過歲月的洗禮,早已看不出從前鮮豔的花,只剩下夾着黃色黴菌的泛白的印痕。不知哪年爺爺心血來潮又去買了幅對聯,卻是超市那種包裝好的。想起小時候唯一一次跟着爺爺去街上,繞着小道兒找到一個小攤。攤主是一個長着花白鬍子的老頭兒。說是老頭兒,是因爲他那雙眼睛裏總是冒着精光。他賣的對聯總是現寫的,大毛筆在衣袖間揮動,強勁有力,飄逸瀟灑的字就躺在那紙上了。周圍的人都喊他“老爹”,我也就想喊他“老頭兒”,況且每當他提起毛筆時,就總是一種他是對聯的頭兒似的錯覺,指揮着它們。只是後來,我再沒有見着那“老頭兒”了。

姐姐現在已是研究生了,古代文學是她主要的方向。於是今年春節,爸爸說:“寫幅對聯吧!”我的神情有一瞬間的恍忽,好久都沒聽到這個詞了,記憶中那鮮豔的、奪目的紅又浮現在腦海。“瑞虎生威,千山草木千疊翠;春燕銜福,萬里乾坤萬象新。”因爲家門有足夠高,所以姐姐寫了十一個字的對聯,橫批就簡單得很,“欣欣向榮”四字。

只是這書寫的任務交給了我,是我從未有過的新奇體驗。手中彷彿沾了油,握不住筆:“要是寫廢了怎麼辦?”

姐姐鼓勵我:“寫廢了我再幫你上街買紙去。”

媽媽在一旁爲我磨墨,是的,我姐有一套齊全的裝備。爸爸也拿着一袋糯米粉去熬漿糊,爺爺奶奶在旁邊指導我怎樣寫得更好。

終於決心落筆,一刻不敢停留。當它貼好後,我還有一絲不可置信。越看越不滿意,“疊”字我竟多寫了一點!乾坤的“乙”居然向前探頭了“乙”。我感到非常自責:“咱家的福氣不會被我給作沒了吧!”

”沒事,多寫了一點代表福氣多一點,而那個”乾“也是爲了有更大的空間裝福氣。”姐姐安慰我。

好吧,確實有被安慰到。方圓幾十戶人家,只有我家貼了對聯。那鮮豔的紅,濃重的墨,與記憶中的樣子重疊起來,只是這一次,它顯得格外孤單。

“等明年,你們姐妹倆分工合作,姐姐擬對聯,你把字練得更好,寫個十來幅,送給親戚們,好不好?”

”好!”我喊出了聲,望着那紅紙黑字的對聯,信心十足!

篇十三:燈籠仿寫

朱瀅瀅

所有街道中我愛人聲鼎沸的步行街,繁華的商業街,同一條幼時家邊的老街。提起老街,就會想起街邊老人賣的甜香無比的麥芽糖,張嬸家脣齒留香的桂花糕;想起麪店老闆從容揉麪的背影,刀削麪的潤滑Q彈;街口石凳旁想起阿婆們同嗑一袋瓜子,細數家常;圍牆邊想起緊緊纏繞的青藤,街坊鄰居端一張小凳圍成一團,捧一隻西瓜共享。真的,老街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詩篇中承載着的都是。

篇十四:燈籠仿寫

銅錢

整理雜物的時候,翻出來了一個精巧的小木盒子,有些好奇裏面是什麼,便打了開來,原來是幾枚前清時的銅錢。

“呵,那麼久了,竟然還在呀!”我很是驚喜,也有些意外。說起來,這幾枚銅錢還是我三年級的時候,一次去廣西桂林旅遊時得來的,本以爲早已弄丟了,沒想到竟從雜物堆中被我找了出來。

記得那一次去桂林,我和父母一同參觀了當地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銀子岩溶洞。這個溶洞以其中的鐘乳石晶瑩剔透,形似金銀而得名。參觀臨近尾聲的時候,工作人員給遊客們每人都發了幾枚銅錢,“這是清朝時遺留下來的銅錢,把它們用紅線穿了掛在脖子上,有招財進寶的功效,保管各位財源滾滾。‘遊了銀子巖,一世不缺錢’,戴上這銅錢,效果更好哦!”

當時的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紀念品。都是古時候的錢了,又不能花,要它有何用?帶在身上?有誰會喜歡把這麼一個滿是銅臭味的東西帶在身上呀!上了國中後,我卻在同學們當中發現了真的有將銅錢戴在身上的,只不過不是戴在脖子上,而是系在腳腕上。我問他:“你真的相信,帶上銅錢就能招財的說法嗎?你爲什麼要戴呢?”他表示並不相信,他對戴這個東西的意義也不甚瞭然,只知道是母親給自己系的。看來,雖然我們這一代不相信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東西了,但是在上一代人以及更久以前的人們心中,還是願意相信這種美好的願望的。

巧得很,我從木盒子裏找出的五枚銅錢,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的通寶。媽媽見了,便用紅繩將它們串了起來,並告訴我,這叫五帝錢。所謂五帝錢,就是用從順治到嘉慶五個清朝最繁盛的朝代的通寶串成的錢串,據說它凝聚了這五個朝代繁華的靈氣,除了可以招財,還可以避邪呢。

當我撫摸着銅錢的時候,內心也不禁有些感慨,一種站在歷史之上的滄桑之感油然而生。我覺得人們之所以相信有關銅錢的傳說,更多的是一種對以往盛世的追憶: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百姓生活安樂富足。然而,洋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閉關的大門,把中國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在這極端困苦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確實需要一些諸如五帝錢的東西,將其賦予迷信色彩,作爲生活中的某種精神支柱,支撐着他們活下去。越是在貧窮的年代,人們越重視這些東西,因爲它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這泛着光澤的銅錢,雖然過了幾百年,仍然保持着它們在盛世時的姿態。雖然祖國遭受了磨難,盛世已成爲過去,但它們依然保留了下來,似乎在述說着神州大地曾經的輝煌,等待着這片土地的復興。

篇十五:燈籠仿寫

連向前奔涌的時光算着,一切回不來的東西之中,風是最令人深思的,被風蒞臨過的人生有一種彷彿活在回憶裏的感覺,從地球一端遊蕩到這一頭的風,在消逝之際,留下的是過去的心情。每每提起這個單字,就會想起在北極村最北端,從西伯利亞刮來的寒風,冷得讓人麻木,冷得讓人封凍了情感;就會想起廈門海岸,夾雜着鹹鹹海水的味道的。黏稠的晚風,讓裸露的皮膚溼溼的涼涼的;想起太平洋對岸吹來的季風,頗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勢。真的,風是回不來的,人的一生至少要經歷數以萬計的風,卻沒有一道完全相同,沒有一種心情是相同的,棲宿在人的心臟裏,滿滿的回憶擠着都是。(賈景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ojnq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