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這裏有我的足跡作文600字

這裏有我的足跡作文600字

篇一:這裏有我的足跡作文600字

這裏有我的足跡作文600字

趙昱煊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膾炙人口的詩句的背後,是名享天下的美絕、樂絕、悲絕的詩城——白帝城。在這裏,有我的足跡。

走過風廊橋,拾級而上,駐足於大門前。綠樹掩映下,白牆黑匾,紅磚青瓦,添了幾分歷史氣息。兩側“白帝高爲三峽鎮,瞿塘險遇百牢關”工工整整,爲郭沫若所書。這,說的就是夔門了。

立在白帝,極目遠眺,才發現“險”字之極妙。且看,紅裝赤甲山巍峨江北,素裹白鹽山聳立江南。兩個巨人挺立相峙,天開一線,峽張一門。此線綿延數裏,忽在拐彎處收縮,消失,成爲一點,留下無窮的回味與聯想。此門將寬敞的大江束爲小半,“險”字便完全顯露出來了。有詩爲證:“衆水會”轉彎處的“蟾蜍山”更加惟妙惟肖,似在凝望東逝的江水,相映成趣,美不勝收。藍天、綠水、白山、紅峯、美詩、勝地。豈不爲白帝美絕?

遠望夔門,這裏,有我的足跡。

向前幾步,見到了《早發白帝城》,刻在塊石碑上。

不禁想起,年近甲的李白,忽聞大赦時的歡喜,他提筆,便寫就“千里江陵一日還”。他在白帝的江中,擡頭仰望,見到白帝彩雲繚繞,如在雲間,雄奇壯麗,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裏,是不朽詩人的新生活的開始;這裏,迸發着豪情與歡愉。這,堪稱白帝樂絕。

輕撫石碑,這裏,有我的足跡。

忽的,天陰了下來,須臾,下起雨來了,涼涼的。回首,朦朦的雨中,朦朦地看見,白帝託孤。

蠟像不那麼新了,甚至有些發白,卻惹下了我滿眼的淚。病榻上的劉備,是那樣的虛弱無力。看着兩個兒子,眼中的光,是無奈無助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數月前,他懷着滿腔的怒火爲已故的兄弟復仇,卻被無情的連營之火所反噬!“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猶在耳。既然復仇不得,只好以死爲敬。

凝視蠟像,這裏,有我的足跡。

白帝有幸,有着夔門的美麗和雄壯;有着李白的詩意與天真:有着劉備的戰火與沉鬱。而我,更加有幸,在這千年絕唱中,留下一片,屬於我的足跡。

長江流過白帝,流過夔門,融李白之樂,劉備之悲,載着白帝三絕。很快,流到巫峽,西陵峽;很快,流過昭君之鄉,屈原故里。而我,也將緊隨着這歷史脈搏,在白帝和它的前方,留下我的足跡。

篇二:這裏有我的足跡作文600字

李成茜

行至蘇州,在這裏留下了我的足跡。

拙政園挺立於衆多老屋之中。一走進園中,便覺綠蔭濃濃。正值夏日,荷的花事正旺。“倚玉軒"“香洲”“荷風四面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可隨勢賞荷。觀景勝地應是荷風四面亭,立於其上而環視四周,均是仰着笑臉的荷,擠得滿滿當當,衝着天空挺立着。一顆顆清亮的露珠綴在花瓣上,在陽光下折射出花的紋路,使荷顯得更加秀麗了。

拙政園的第一串足跡屬於王獻臣。他因正直不阿而屢遭排擠、仕途不順。他想要隱居鬧市而得山林之性,閒居家中而享賞景之樂。他在園中如此強調荷花,不正是他孤高不羣的體現嗎?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走着,發現官場不適合他,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

行至中園,以水造景,形成晃漾瀰漫之景,而有開闊疏朗之感。

中園乃林木勝地,如桃花片,“微波吹錦浪,曉色漲紅霞”;竹澗,“夾水竹千頭,雲深水自流”;芭蕉檻,“秋聲入枕飄,曉色分窗綠”。歸田園居里也都是叢桂參差,叢柳披拂。這裏,有我的足跡。

不禁想起老年的王獻臣,想必是長鬚飄飄,一身浩然正氣。他蒼顏白髮,卻仍熱愛生活。他倚身窗前,細品香茗,賞春日玉蘭、清秀夏荷、蔥鬱密竹、冬日老梅,他便在這四時美景皆備之地獨自安然。

王獻臣一扭頭只留一個瀟酒的背影,步入歷史的塵煙。衆多遊人卻來追尋他的足跡,而真正讀懂他的人又有幾個?我們也只能讚美梅孤傲,荷清白,竹正直,可殊不知,這些草木也都沾染了主人的神韻,顯得秀麗、不容玷污。

拙政園裏,有我的足跡;王獻臣的一生,無法深知,但他的純粹仍值得後人學習。或許大部分遊客都只是賞景,可我覺得,只有理解了他的無奈、純粹,纔算是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裏,有我的足跡。拙政園在這歷史的塵煙中獨自美麗……

篇三:這裏有我的足跡作文600字

侯怡汛

暢遊在拙政園,紅闌干畔,白粉牆頭,橋影媚,櫓聲柔,清清爽爽,靜靜幽幽。這裏,有我的足跡。

高聳的上山門牌樓是拙政園大氣宏偉的封面,看石牆黃瓦,石獅巍立,古意昂然;古雅的亭院花壇是拙政園精美細緻的封底,看小橋流水,影波盪漾,別具風情。

進園門,過小宛,穿長廊,眼前豁然一片荷塘。站在荷風四面亭,亭中有抱柱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三面垂柳茂盛無間,四面芙蓉偎依簇擁。遙望見碧綠叢中芙蓉仙子正淡淡地微笑,那清麗絕倫的身姿搖曳着,醉倒在夏末微醺的風裏。近賞見潔白的花瓣舒展地綻放,透明純淨的水滴沿着花瓣的紋理落下,接着便是一圈圈的水波。悠長的歲月將昔日靜靜賞荷的昔人淡褪,現實的洪流帶來了許多匆匆的遊人及攝影師。芙蓉仙子寂寞地成爲相片的背景,靜靜等待一位只爲賞荷而賞荷的相知。

沿着曲折的石橋朝池心水閣漫步而來,那飛檐朱漆,畫棟雕渠,即使被粉刷多次也掩不住百年的滄桑。轉過水閣,下了曲橋,拐上一條青蔥的石道,東經洞圓門入枇杷園。

圓中以軒榭小園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復廊。這裏有的是典雅錯落的亭臺樓閣,杜牧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可以很好地拿來註腳。思緒飛揚,遙想當年簾櫳之中也有一位嫺靜如水的姑娘,憑欄獨倚,眼眸如波,享受清淨,欣賞明麗。我讀懂了古人那靜坐雕花木椅上,品香茗,品詩書,品一種安謐充實的生活。

踏入松風水閣,那硃紅的柱子落上了煙塵,卻顯得更典雅穩重。古樸的雕花木椅,酒紅的窗櫺,發黃的青瓦,剝落的牆皮,我讀懂的是古樸的風貌,歷史的顏色,藝術的味道。

步上小飛虹,圓中唯一的廊橋,橋面兩側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廊枋下飾,橋兩端與曲橋相連。一面荷,一面池,離別在即的荷花也低下了苦悶的臉龐。我讀懂的是它對相知的不捨。

觀景,賞景,讀景,懂景,再留下足跡,如此足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lvwo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