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推薦9篇)

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推薦9篇)

篇一: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推薦9篇)

互聯網時代,如一頭巨大的鯨魚攪動着時代的大江大河,使之營養充足、血氧充分。有些人曾經擔憂,傳統會不會被互聯網時代的激流沖垮,遠離人們的視野?

但事實果真如他們想像的那樣嗎?且看溢滿傳統元素的美食讓李子柒廣受歡迎;且聽配上現代曲調的古詩《琵琶行》如何引領傳統的熱潮;且看用3D打印技術設計的傳統建築高高佇立,透着傳統的古樸和厚重……

互聯網時代,傳統並沒有退出我們的視野,而是被新方法創新傳承着!

互聯網時代,創新讓傳統立穩根基。

就如“數字敦煌”將無數珍貴的佛畫、佛像以互聯網的方式永久保存,這一創新的舉動讓更多人能夠有機會將自己奉身於那飛天的神話,體悟來自傳統文化的震憾人心的力量;亦如《國家寶藏》,創新地以綜藝的外衣爲觀衆展示國寶中的歷史、傳統,真正地讓國寶“活”了起來。創新讓傳統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快速地立穩根基,以創新式的新方法將傳統文化、傳統美食、傳統文物從殘舊的古書、老竈、廢墟中一一拾起、擦拭,重又將之捧回我們的神壇,讓其生根,成長,進而更好地傳承下去。

互聯網時代,創新讓傳統發散活力。

傳統已經被鎖在不可打破的牢籠裏很久了,而創新,讓傳統在互聯網時代重新煥發活力,開如燦爛的花朵。君不見雕刻木匠“小盧”以傳統的木匠手藝製作出人氣角色的手辦,爲傳統注入新的血液,斬獲百萬粉絲。創新讓傳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像,它使傳統更切進人們的生活,在互聯網時代迸發出新的活力。

互聯網時代,創新爲傳統傳承提供動力。

不再是獨自一人的堅守,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前行,不再是遠離生活的念想,創新,將傳統放在聚光燈下,讓無數人聚力,將之傳承、發展,創新的新方法、新平臺,讓更多人瞭解傳統、喜愛傳統,並自覺地傳承傳統,讓傳統隨着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作爲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青年,我們充溢着創新的力量,亦有着對傳統的尊敬與喜愛,何不以創新爲馬,助力傳統發展前行?何不發揚創新,發展“拓荒牛”的精神,爲傳統的傳承開拓一片沃土?

互聯網時代,創新讓傳統立穩根基,讓傳統發散活力,爲傳統傳承提供動力。正是創新,使傳統在時代的激流下沒有退出我們的視野。

創新爲馬,助力傳統前行。

篇二: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守傳統之魂,創時代之新》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時代在行,我們同行。我輩青年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應當守傳統之魂,創時代之新。

衆所周知,互聯網讓這個時代在互聯、互通、互享下活了起來,如果傳統卻因此而被人們拋之腦後,那是極不正確的。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更應該守住傳統的魂魄。

“人應該站在傳統上,內心纔會深刻。”林清玄如是說。確實,傳統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閃閃發光,在時代變遷中堅守最初的信仰,在無數傳承者的打磨下歷久彌新。若沒有傳統,青年會在互聯網時代迷失方向;若沒有傳統,青年會在互聯網時代失去信仰;若沒有傳統,青年會在互聯網時代喪失鬥志。不論是易中天的《品三國》還是于丹的《講論語》,都在用寶貴的傳統的文化歷史在指引着青年們健康自信地前行。因而,傳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誠然,守住傳統極其重要,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條件讓傳統發揚光大尤爲重要。傳統絕不是一幅死的掛在牆上已完成的畫,相反,傳統永遠是未完成的等待人們去增添修飾的作品。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將新技術納入創意視野,是傳統創新的必由之路。君可見李子柒創造傳統元素美食,君可見古詩《琵琶行》巧變流行曲,君可見傳統建築運用3D打印技術。偉大的互聯網時代爲我輩青年搭建了廣闊的舞臺、提供了多元的條件,我輩青年應當利用這條件,積極創新、堅定創新、不斷創新,讓傳統煥發光芒。

母庸置疑,互聯網時代託舉着機遇與挑戰,連接着傳統與創新,而我輩青年應當在“守”與“創”之中找到平衡點,懂傳統,敢創新。

有人固執地認爲,傳統的就是傳統,不應加以改造。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時代,不與時俱進,就會被淘汰,如果傳統文化不加以創新,只會成爲一個擺件而已。所幸我們意識到這點,從許淵衝把“傳統之美”轉化爲“世界之美”,到馮驥才的“俠義風骨、文化良心”,有無數人用生命奔赴使命,接替做着傳統的堅守與創新,使青年們越來越喜歡傳統文化、禮敬傳統文化,進而願意投身到傳播傳統文化的行列中去。2021年春晚,《唐宮夜宴》成功“出圈”、驚豔四方。這支5分鐘的舞蹈,有國寶,有國風,還有國潮,用傳統文化引領潮流之風,爲觀衆呈現了一個活起來的博物館奇妙夜。李暄認爲,正是表達方式的創新,才重新喚醒了傳統文化原本就具有的巨大魅力。

那麼,是不是對傳統創新就意味着它會長存於世?當然不。傳統能否長存關鍵在於創新傳統的初心是否正確。還記得曾經享譽各地的千戶苗寨,小橋流水的烏鎮,散發着濃濃傳統味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如今已落得門前冷落鞍馬稀的下場。究其原因,是未堅持初心而一味地貼上“創新”進行過度改造而實現其功利性目的。毋庸置疑,我們不應該讓傳統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但一味地以商業爲目的進行創新,最終只會適得其反。

習總書記曾說:“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壯強大的前進動力。挖掘傳統文化內容與形式的創新,通過創新傳統文化,爲時代增添風采”。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應該因爲步履匆匆而拋棄傳統,也不能抱着“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思想抓住傳統不放。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去理解領悟傳統,去創新發展傳統,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願我輩青年能守傳統之魂,創時代之新,奏響互聯網時代的壯歌。

篇三: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萬物互聯,守正創新

一襲白衣,素手點染鄉村的李子柒頗受歡迎;《琵琶行》的流行改編在網上走紅;3D打印技術爲傳統建築設計增光添彩……互聯網時代,我們既要弘揚傳統,又要不斷創新。

互聯網時代,就像一張巨大的網,將每個人包裹起來,網線連接着你、我、他,每個人都享受着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便利,這其中也不乏守正創新的身影。

在疫情席捲的去年,人們也沒有停止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各大博物館利用互聯網時代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積極開展“雲遊博物館”“線上觀展”等活動,既維護了控制人羣流動的防疫成果,又讓民衆足不出戶便體會到了文化魅力,不僅開闊了視野,也領略了新知。博物館將館內陳列的文物通過“雲旅遊”使其生動地展現在觀衆面前,不正是互聯網時代守住傳統而不斷創新的例子嗎?

互聯網時代,傳統並沒有退出時代的舞臺,而是被新方法創新傳承,傳統被更新,文化被點亮,泱泱大國的傳統走向了世界,成爲獨特的風骨,不滅的印記。“數字敦煌”的建立不僅沿襲了一代代敦煌守護者立誓保護敦煌的決心,更讓敦煌在互聯網時代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可想而知,互聯網時代對於這些守護者意義重大。

其實,不乏文化守護者們,還有一些人也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時代”這個優厚的條件。

“三月桃花做成糕,九月葡萄釀成酒”,視頻博主李子柒的走紅在於她用互聯網弘揚了傳統文化,用創新手法慰藉海內外民衆的心靈;古風流行歌曲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將傳統戲腔的韻味銘刻在遠離盛世大唐的人們心裏;90後清華博士生導師畢嘯天“畢導”充分調動自己的幽默細胞,在B站上普及講解科學知識,獲贊數百萬。如此看來,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僅要弘揚傳統,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但也有人在互聯網時代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真。信息繁下,像泥石流一樣沖刷着他們,他們只是追求熱度,而忽略了對傳統的維護,究其原因,還是沒有認識到互聯網時代的正確操作方法。對傳統的創新型傳承和傳播,能夠增加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利於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

我們青年一代是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的一代,我們身上躍動着青春的力量,於這個時代而言,無疑是一股動力源泉。

互聯網時代下,不斷呼籲着更多科技創新,我相信,我們青少年必將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因爲這個時代屬於我們。以互聯網爲沃土,傳統爲根基,創新爲肥料,妍森必將果滿華夏!

篇四: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當傳統搭上創新的快車後

當傳統通過互聯網,搭上創新的快車。它便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出現在大衆面前。

君可見,李子柒素手調羹湯瘋傳視頻空間;君可見,改編古詩《琵琶行》流行曲萬人傳唱,大放異彩;君可見,3D打印技術在傳統建築上大顯身手……

當國人享受着“滴滴”快車給人們帶來的出行便利時,傳統也藉助互聯網,搭上創新的快車,加速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當人們無數次懷疑傳統將埋沒在歷史長河的泥沙之中時,傳統與創新有機結合。互聯網時代下,《國家寶藏》傳承人講訴國寶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知來處,明去處”的意義,讓文物不僅僅停留在博物館,而是真正的深入人心;《經典詠流傳》古詞新唱,讓詩詞歌賦不只是讀書聲,讓詩歌流傳千古而不失其鋒芒;《我在故宮修文物》紀實記錄故宮文物者的真實生活,讓大衆瞭解傳統文物保護背後的付出與汗水……

當傳統藉助互聯網搭上創新的快車,更好地融入時代的宏大敘述,傳統並沒有退出我們的視野,而是被新方法創新傳承着。

互聯網時代,傳統賦予創新歷史的厚重,創新賦予傳統青春的輕快。互聯網將他們編織,使傳統與創新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作爲時代青年,我們是互聯網的受衆,我們也是互聯網時代下的中流砥柱。“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號召廣大青年砥礪前行,在這個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堅持創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培養自己的擔當意識,能發聲的發聲,能出力的出力,有一份熱,添一份光。如此,傳統文化定能在互聯網這條康莊大道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輝煌。

當然,在對於傳統進行傳承與創新時,我們亦要注意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只是注重利益,而忘記了“我們爲何而出發”——傳統的底蘊和根本。傳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最原始的根。採用現代聲光電技術,精心打造的大型秦腔節目《夢迴長安》,以苦音和悲情著稱的秦腔被改成對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空泛的歌功頌德。曲藝天生爲草根藝術,民間根性不能丟,一旦掙脫民間餵養便會喪失本味。因此,創新傳統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銘記我們的初衷和使命。

互聯網時代下,當傳統搭上創新的快車,“繫好安全帶”,全速駛向更美好的明天。

篇五: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不忘傳統,創新傳承

互聯網時代,真正的成功者,多是那些不忘傳統,創新傳承的先行者。

創新與傳統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也不是簡單的融合、疊加。不能讓傳統淡化出我們的視野,在創新中傳承傳統纔是互聯網時代我們應當交出的答卷。李子柒的美食傳統的元素,中國風的琵琶行歌曲,3D打印的古建築,無不是成功的典例,這啓示着我們:不忘傳統,創新傳承。

傳統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守護着傳統的印記。故宮中的文物隨時代磨損,而互聯網的創新能讓故宮再次炙手可熱,傳統文物的周邊大受歡迎;故宮聯名的服飾令人驚豔,一個個文化IP衝上頭條……新任的故宮掌門人完美的把握着傳統和創新在互聯網時代的有機結合與相伴發展。在創新中傳承着美麗的故宮文物,在時代中烙下故宮文化傳統的印記。創新不能拋卻傳統,傳承傳統也不能固守教條,在創新中傳承傳統纔是互聯網時代的成功典範。

傳統在互聯網的創新,延續着傳統的力量。傳統的創新是有力量的,雪山上的布達拉宮,在創新中傳承着古老的拓印技術。拓版印刷的古色古香,在互聯網時代成爲藝術與商品,讓千里之外的人們與國外的友人都能一覽古老中國技藝的魅力。布達拉宮不僅是佛教的聖地,互聯網時代的她,也成爲無數人打卡的必經之地。

然而,中國太多的傳統文化在歷史中化爲泡影,太多的技術與手藝只成爲史書上的一頁,太多的瑰寶只剩下一張張灰白的剪印。可布達拉宮將千年的印刷術能夠傳承至今,絕非偶然,不同時代,布達拉宮的僧人們具有超遠見的思維模式,他們沒有固守教條,更沒有拋棄他們,而是在不斷創新中將其技術傳承。

傳統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青少年也應該付出力量,廣大青年們,老一輩古老的技術和傳統不應該流逝,絢美的詩詞曲劇仍需要發展。我們身爲互聯網時代下的青少年,具有前所未有的廣闊的視野,更有既往開來的責任擔當。少年的我們並不缺乏創新的思想,我們不能忘記傳統,一如兩位少年彈唱着中國風的《琵琶行》,少年如他,我們應向他學習,用互聯思維,立足傳統,創新傳承。

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讓傳統。迎接着從未有過的挑戰。創新傳承,不忘傳統乃是時代給出的答卷。

互聯網時代下的我們,應當成爲傳統的守護者與創新的傳承人。如此若干年之後,我們才能欣慰的發現,原來傳統從未消失!

篇六: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以創新之鏈,串傳統之珠》

劈竹燒墨,鉤棉織衣,李子柒以短視頻形式走紅網絡;樂律動人,情緒昂揚,《琵琶行》借現代音律流傳街巷;精準雕刻,輕便快速,3D打印讓傳統建築重煥光彩……

互聯網時代,信息空前碎片化,無數的靈感讓科技的光芒頻繁而耀眼地閃耀在世人眼前,當有人擔憂傳統會隨着新興事物興起而逐漸黯淡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正與創新攜手同行。這也正是我們青少年需要做的——以創新之鏈,串傳統之珠。

傳統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裏走。中國傳統包含農耕文明、儒學經典、詩詞歌賦、手工巧藝等現實遺產,也蘊含着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萬象精神。它是中華文明的根本,是萬物發展的源頭。

而創新往往是時代浪濤中最高的浪頭,它代表着新生命、新氣象。在我看來,創新與傳統從來不是一對反義詞,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元整體。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恰是延續傳統的強大動力,它如敦實樹根上的條條枝椏,在棕褐的原色上開出奼紫嫣紅的花葉,使傳統迸發活力;而傳統爲斑斕的創新成果增添淡雅的背景色,使其更富一份深刻的內涵。

正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新使傳統不再徘徊於“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長城前,不再停留於唐朝遺蹟的舞榭歌臺中。君可見,《詩詞大會》利用新媒介,把韻律絕美的古典詩詞帶入尋常百姓家;君可見,李雲鶴創建“數字敦煌”,把遠離城市的傳統藝術呈現在大衆面前;君可見,陳楠設計網絡表情包,讓原本“高冷”的甲骨文變得有溫度、有熱度……創新作爲民族發展的永恆源泉,在互聯網時代與傳統有機結合,使我們的文化長盛不衰,是我們的生活更添一份色彩。

“人應該站在傳統上,內心纔會深刻。”林清玄如是說。只有立足傳統,創新纔不會背離人們的初心,纔不會在這個喧囂的互聯網時代漂浮不定,成爲娛樂的犧牲品。且看那些另闢蹊徑的急功近利者,他們藉着傳統的噱頭,打着創新的名號,試圖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最後卻很快被時代的浪潮沖垮。“藝術總是喜新厭舊的,任何重複必然使人產生疲倦。”因爲我們心裏都知道,什麼纔是真正的創新。可見,新時代,創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創新的路上,唯有深深扎進傳統的土壤,把責任與自信共同灌注,才能在共驅者中脫穎而出。

作爲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當儘自己的一份力,將傳統與創新交融互通,找到兩者最大化發展的平衡點,與時代同頻共振。只有攜上傳統,我們纔不會在長途跋涉中忘記信仰與初心,只有勇於創新,我們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更好地完成中國夢的使命。因此,我們須以創新之鏈串起傳統之珠,做傳統文化的發揚者,做創新發展的守正者,在互聯網時代舞出不一樣的煙火。

在傳統中尋找創新,在創新中默默堅守。

篇七: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國漫在近期爆紅,推究其成功的原因便在於其主創團隊藉助新興科技手段,以互聯網爲媒介,賦予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以新的活力,實現守正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唯有高舉創新的火炬,方能照亮傳統繼承的康莊大道。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千年,博大精深,它之所以歷久彌新,在互聯網等科學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能保持活力,正是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對傳統進行創新,讓傳統不再束之高閣,不再是陽春白雪,不再是博物館隔着玻璃蒙層的展品,而是以全新的面貌與姿態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如李子欣以視頻的形式介紹傳統美食而大受歡迎,配上現代曲調改編成流行歌曲的古詩《琵琶行》在網上上走紅。在互聯網時代以新方法創新傳承優秀傳統,傳統纔會煥發新的生機,走向未來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互聯網時代,有太多的新生事物出現,其中難免裹挾着一些不良思想與文化,對優秀傳統進行創新式發展繼承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意識與自信,從而進一步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1年春節晚會舞臺上《山水霓裳》藉助分鏡拍攝與定向克隆技術,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服飾之美,故宮文創取材明清時期匾額,創新式開發出“正大光明”充電寶,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阿木爺爺以新奇的視頻形式展現了傳統手工藝的精妙絕倫……

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式發展爲互聯網時代泥沙俱下的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注入了清正之風,讓優秀的傳統照進現實的鋼鐵叢林,給予心靈以慰藉與薰陶,讓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然而,對傳統進行創新並不意味着徹底的“改頭換面”,更不是對傳統的是惡搞和褻瀆。藉助互聯網走紅的馬寶國之流,網店讓孔子穿上西裝作爲代言人等行爲,都是對中國傳統缺少敬畏之心,而喪失了對傳統最基本的尊重與敬畏的所謂創新,已經喪失了創新的原則,突破了道德與文明的底線。

梁任公有言,“今日只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身爲當代青年的我們,更應堅持創新的重任,在互聯網時代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八: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互聯思維,守正創新

互聯網這條巨大的鮎魚,所涉之處或靜水深流,或暗流涌動。而當我們奔涌在高低起伏的數字網絡之海,我們便會發現,一成不變會被時代淘汰,憑空創造會被社會清場。

因此,我們需要於萬物中互聯,於傳統中創新。左手傳統,右手創新,用互聯網相連,攜手共迎明日朝陽。

李子柒的古風視頻火爆網絡,歌曲《琵琶行》迅速竄紅,他們的成功並非是互聯網時代中創新模式的偶然巧合,而是互聯網模式下創新思維的必然結果。

互聯網時代不僅是指互聯網從被髮明到應用的時段,更是指人們以互聯網爲媒介,用萬物互聯的思維在傳統上創新的偉大時代。互聯網,物聯網,互聯網+,從計算機與計算機互聯,到計算機與物品互聯,再到計算機與產業相連……縱觀互聯網時代,每一次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創新突破,都是互聯思維的一次次延伸。

當傳統零售模式遇上互聯網,創新出淘寶的全新運營模式;當傳統超市遇上互聯網,類似京東的一站式網絡購物平臺應運而生;當傳統教育遇上互聯網,線上教育更是大放異彩。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互聯思維已經不再侷限於人類物質生活充足,而是開始借互聯網將萬物互聯思維與傳統文化相連,助推精神世界豐盈。我們可以看見,故宮文創推出“奧利奧玉璽”“文物雪糕”在網絡火爆銷售。故宮“看門人”單霽翔主持宣傳非遺綜藝《萬里走單騎》也於各大視頻網站火熱播出。

然,難道傳統突破發展只能靠創新煥發活力,而傳統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新毫無益處?非也。繁華盡處,是一泓源頭之水。我們奔向創新繁榮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爲何出發。

正如哲學教授劉擎所言:“互聯網擁有反諷的雙重性。”在信息洪流中以爲更自由,卻桎梏於信息繭房。想用手機濾鏡記錄生活美景,但鏡頭裏單薄的色彩載不動天際消融的蒼茫。當海量信息填滿每段碎片的時間,可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之後,卻又有茫然若失之感。

離不開屏幕的疲憊目光,後面是眷戀手機的靈魂。因此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懷舊傳統生活的感觸縈繞心頭。有人想起只能打電話發短信的翻蓋手機,有人追憶只能打電話甚至寄郵件的慢時光。我們不是不受益於互聯網科技下新潮便捷的數字生活,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傳統的情懷和底蘊,予生活溫度和厚度,而非一串串冰冷的數字代碼。

我們身爲互聯網時代下的新青年,擁有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更有繼往開來的責任重擔,我們不能沉溺於網絡便捷下的放縱,不能因滿足眼下而止步不前,也不能以創新爲名卻不立足傳統的凌空蹈舞。我們應當用互聯思維,立足傳統,放手創新。

傳統與創新相伴相生,互聯與發展形影不離。琴絃上所撥動的伯牙子琴高山流水,茶香中所飄蕩的唐宋文人雅緻文思……這些盪滌心靈的力量或被時光蒙塵,需要我們以互聯思維的活水爲其賦能,以傳統爲針,以創新爲線,在互聯網時代編織出青年的色彩。

篇九:互聯網時代的傳統與創新作文

用創新讓傳統煥發生機

月色如水,寂靜無聲,迎面走來一位楚楚可人的琵琶女,爲你彈盡世間悲歡。你陶醉於音樂的美妙,感慨於她命運的不順,幾乎忘記了整個世界。

古典詩歌《琵琶行》轉化爲流行歌曲,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琵琶女的高超琴技和坎坷命運被更多人瞭解,傳統更加深入人心。

互聯網時代,科技迅猛發展,不少人利用各種技術進行創新,讓曾被遺忘的傳統煥發出生機。我們作爲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有責任、有義務加入創新以傳承傳統者的行列,讓傳統經久不衰。

傳統是一個民族的財富,翰墨書香、魏骨晉風、唱唸做打……這些決定了我們國家的獨特性。傳統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國屢歷顛沛而魂魄不散,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傳統的維繫。學習繼承傳統,有利於我們青年從先輩身上汲取經驗、增強身份認同感。我們需要傳統,傳統的力量將鼓舞我們不斷前行。

互聯網時代中,創新是傳統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了創新,傳統就會因無法適應時代而被淘汰。只有創新才能使傳統深入人心,讓傳統綿延流淌、經久不衰。李子柒從傳統農耕生活中汲取靈感,吸睛無數粉絲;教授創作出甲骨文表情包,使其在網絡上廣泛流傳;“數字敦煌”將古典美和科技美相結合,讓更多人瞭解敦煌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傳統經過創新,才能充分展現它的魅力。

傳統是有分量的,它有時如小淅淅,有時如長河浩蕩,它所滋育的,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心田。而創新則是一種能力,它自然在召喚,它神聖去皈依,爲傳統的發展注入原動力。互聯網時代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科技、數字技術等,都爲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互聯網時代中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決不能因追逐繁華而丟去了我們的根本。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要守住我們的底線和文化自信。回望過去,那個動亂不堪、戰火紛飛的時代,實在是一個民族永遠的傷痛,但所幸沒有出現大批見利忘義、忘記根本的國民,有無數勇士勇敢地發出正義之聲,守住了文化尊嚴,讓傳統傳承下去。我們作爲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應該承擔起傳承傳統的重任,利用好互聯網時代提供的諸多便利條件,用創新使傳統生生不息。

總書記勸勉我們要做敢於創新的“拓荒牛”。生於互聯網時代,在面對傳統時更加要發揚創新的精神以助推傳統的發展。只有學會創新,在未來,我們纔可能欣慰地發現傳統從未消逝,我們纔可以對過去的自己說:“謝謝你,再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dr2e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