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推薦8篇)

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推薦8篇)

篇一: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推薦8篇)

時間的長河緩緩流過,許多事總被遺忘在河底,化作幾杯泥沙散去,只留下斑駁痕跡,然而古往今來,中華文化沒有在千年風雨的沖刷下淡薄褪色,反而在歷史的潮起潮落中歷久彌新,愈經歲月的打磨而煥發其榮光。

異見者認爲,傳統是封建守舊,是過時過氣,身處於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已無立足之地。這是一種目光狹隘的看法。古往今來,在先輩們一代代發現,探索,研究和改良中成就了今天令每一箇中國人提起臉上都洋溢着驕傲與自豪的中華文化。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不斷強調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來是中華兒女得以長遠延續的精神支援,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只有堅定文化自信,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才能富強,民族才能復興。

新時代需要新青年。現如今,一些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在今天也逐漸不起當年風,慢慢消失。但有一雙手將它們在現代碎片化的信息社會中托起,繼續發揚着屬於它們的光輝。

隨着現代化媒體和娛樂行業的崛起,京劇越來越難走於今市場的發展,對此王佩瑜站出來成爲了一名“現代京劇推廣人”,以全新的方式讓年輕一代感悟京劇之美,傳揚國粹。90後姑娘劉倩的包裏常常備着一把小刀,是她學習藏族雕刻藝術時用的刻刀。如今她用這把小刀將藏族文化與時代新潮一點一點建立了聯繫。

越來越多的歌曲中連入了戲腔,帶給人們別樣的視覺盛宴。墨守成規只會讓傳統文化畫地爲牢,守正出新才能將幾千年來不斷傳承發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煥發生機。

在現代快速化碎片化的社會,人們很難能夠靜下心來認真瞭解傳統文化。辦法總比困難多,今年熱門的河南衛視晚會節目《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遊》迅速出圈,結合VR技術呈現出活靈活現的歷史場景,賦予歷史文化新的活力,讓文化知識走出課本,走出博物館,走向生活,走向日常,爲人們建立起古今相通的橋樑。讓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

耕織傳家久,經書濟世長。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保留傳承,也需要創新發展。璀璨的文化,猶如一條奔流的長河,需要注入活水才能奔流不息。無數文化成果具有共同的源頭,蘊含着相同的方式,原則,思想和觀念。其後者以前者爲基礎,而前者又以後者爲發展。並構建成爲生機煥發,奔騰不息的文化傳統。江山勝留跡,我輩復登臨。

篇二: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爲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爲要,科技爲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爲我們的必然選擇。

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爲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爲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幷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着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爲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澱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着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着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爲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着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着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佈,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着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篇三: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中不僅處處可見,還能有極高的運用價值,並且精雕細琢,這些凝結成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明天就要迎來小年,也就是說離過年不遠了,而一場年裏,究竟有多少種中華傳統文化?

首先就是年的由來,年是一種經常騷擾百姓生活的怪物,每年人們會被它折磨的痛苦不堪,而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家他利用竹子製成的爆竹,趕走了年,後來爆竹就成爲了春節的象徵,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就是如今的炮。並且年還懼怕紅色,於是中國紅,也成爲了春節必不可少的因素,掛紅燈籠,本年的人還要穿紅衣服。

一家人的團聚,也是特有文化之一,一家人團聚一起,其樂融融。而使用圓桌的,也絕大部分是中國家庭。春節期間這種團圓的感覺甚至要比當今的中秋節還濃厚。一盤餃子,四喜丸子,都蜂擁上到人們桌子。當然像各個家庭還會做別的菜,拿我家舉例,奶奶的絕活菜就是炸茄盒以及燉排骨,那久違的香味,氤氳與空氣中。

當然體現團圓文化的,可不有且只有圓桌,還有就是元宵。雖然我現在不是太喜歡吃,感覺市場上那些元宵甜得離離原上譜,但依然會嘗一下。畢竟是習俗之一。

如果有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今年的除夕前一天是什麼日子,是大寒——24節氣最後一個節氣,最冷的節氣。說起24節氣你肯的定會知道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可是決定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爲何中國被稱爲農業大國原因在此。真的這種智慧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

中國傳統文化,總是在我們身邊,也一直會在我們身邊。

篇四: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的蘊含更是多種多樣,我們可能會想到琴棋書畫,文房四寶,語言文字,衣冠服飾,傳統節日,民間工藝等等。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更是我們新一代青少年的責任,我也學習了一項傳統文化。

竹笛是中國的傳統樂器,因爲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爲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竹笛在北方南方又是不同的樣貌,竹子原本就生長在南方,所以南方的笛子十分光滑。而在北方,竹笛上則纏繞了許多透明的細繩,防止竹笛開裂。我在三年級的時候開始學習竹笛,然而學習竹笛則遠比我想想的要困難許多。學習竹笛不僅要學習指法,學會用氣,還要會舌頭去完成一些獨屬於竹笛的技巧。開始練習長音爲了有足夠的氣息將曲子吹完,然後學習指法吹奏出流暢的曲子,再學習技巧爲曲子增加竹笛獨特的技藝,到最後能吹出有感情,有特色的曲子。的三年級到八年級,每年的八月份都是我一年中最害怕的月份,每回憶起考級老師一臉嚴肅的看着我,我就不由得心慌起來,以至於原本非常熟練的曲子都會出現錯誤。好在最後有驚無險的通過了考級。到現在,經過了六年的學習,吹奏竹笛已經成爲一種放鬆心情的好方法。笛子的音色具有渾厚柔和,清新圓潤,高亢、明亮的特點,能使吹奏者和聆聽者都會感到心曠神怡。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爲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沉澱的精髓,竹笛作爲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距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經過一輩輩民間藝人,專業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國竹笛藝術的優良傳統不斷被繼承和發揚,將竹笛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並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被全世界的人所接受,這也是竹笛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重要體現。

篇五: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晝夜輪轉,伴隨着跨年的最後一聲鐘聲敲響,2022年也算是徹底成了名副其實的過去式。窗外細雪紛飛,煙花一個接一個的衝上籠着這座小鎮藍紫色夜空裏,聽着耳邊咻咻的聲音漸漸變弱,再到最後矚目的一聲彭,這是他們在用自己的身體爲夜空點上這朵易逝的煙花。正所謂煙花易逝,人情長存。每當我擡頭,睜眼望着天空中燦爛炸開的煙花,總有一股名爲回憶的暖流涌進我的心裏。煙花是暫時的,回憶則會永恆。

記得往年跨年之際,奶奶總是會拉着我去煙花批發店,左挑右撿,買回整整一大箱。之後就是漫長的等待,直到除夕夜那天,這些可愛的小煙花們才能展現自己靚麗的風範。

我盼啊盼啊,終於是盼到了除夕。六點三十,十多米長的鞭炮點燃了,在震耳欲聾的噼啪爆竹聲中,煙火晚會開始了,只聽一聲巨響,腳下的大地在顫抖,一顆火球直衝夜空,隨即在人們頭頂上炸開了,夜空中出現了一派雄偉壯觀的場面,無數個綠色的小球形成了一個“大傘”,而每個小球又炸出了黃色的“珍珠”,像一棵綠樹開着黃花,洋溢着春天的氣息,好一個“春色滿園”,真美極了!我不由發出一聲讚歎。再看那邊,一顆顆五彩繽紛的“彩珠”,拖着長長的尾巴,帶着叫聲在空中鑽來鑽去。有的轉着圈,像一條條蝌蚪在找媽媽;有的頭朝下,像一隻只小鳥在覓食,十分有趣。與此同時,又一簇禮花直入雲宵炸開了,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粉的……把天空映得五顏六色,像一隻美麗的鳳凰拖着長長的尾巴,與地面呼應,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百鳥朝鳳”。它把晚會推入了高潮。突然,一串紫裏透黃的“葡萄”從天而降,令人垂涎欲滴。

這時,皎潔的圓月也鑽出雲層,欣賞這人間奇景,時而又迅速躲藏起來,大概是害怕人們笑話它此時暗淡無光吧。

不知不覺地,快一小時了,我回頭問奶奶:“爲什麼用這麼多錢來買禮花呢?”奶奶說:“現在人民富裕了,家鄉繁榮了,這是在圖一個團圓氣哩,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種獨特傳承啊”

聽了奶奶的一番話,我捏緊了不知何時掏出來的全家福,心裏默默祝願:“願我們的親情天長地久,永遠團團圓圓不分離”

“煙花易逝,人情長存。”

篇六: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中國人自古以茶爲友,以花爲伴,因爲中國人的爛漫,以花入茶。從此,茶裏便泡着一個下,臥着一個秋,藏着一個冬,孕着一個春,四季皆以花入茶。然而長輩們愛喝茶,不僅品茶與花的香,爸爸告訴我,品的更是歲月滄桑,更是處於不惑之年坐享四季的心。我們家一年四季茶永遠不會斷,受爸爸的薰陶,我也學會了喝茶,至於是濃是淡,是紅茶還是綠茶,我不挑。我對於茶的看法,不是品百味人生,我更欣賞的是來自茶的深厚文化底蘊。

茶氤氳着和而不同的豁達精神。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就在中華大地上勞動和生活。各族人民團結互助,相互學習,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開發建設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放眼祖國,秦淮以南,華南臨海,大江南北,都是盛產茶樹的好地方,人們根據地方風土,通過一道道複雜的工序,發展出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六大茶類。每一類茶都代表着一個地區或一個省份,再送到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地供人們品嚐。種類頗多,和而不同,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茶氤氳着有謙和禮敬的處世之道。中國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步伐在不斷加快,生活不斷緊湊,但這些細微的禮儀卻依舊被銘記。在類似待客等許多場面,喝茶敬茶這一禮儀流傳至今,小輩在拜訪長輩時,也常常會挑選上好的茶葉作爲見面禮。中國人以茶爲友,向世界傳遞着來自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謙和禮敬,是中國人的爲人處世之道。

茶氤氳着交流互鑑的共享理念。早在西漢期間,人們就明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鑑而豐富”的道理。如今,來自中國的茶文化也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傳到世界各地,讓世界發現瞭解。通過網絡不難看出,世人也不禁被中國茶的文化價值所折服,他們通過一片茶葉瞭解中國的地大物博,欣賞它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交流互鑑,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讓人們感受各國的文化魅力,領略其中的人文精神。

傳承中國文化的不止是唐詩宋詞京劇崑曲,它包含着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踏的就是來自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爛漫不過世間花,慢煮光陰一盞茶”。

篇七: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飛檐弄瓦,一牆粉黛,好似千百般柔情,卻偏偏在這裏私藏。青苔浸綠,石板條條,鋪就黑瓦白牆小巷。當曦光拂過第一縷,天欲曉、柳還眠、花未醒,燕兒輕呢,小橋流水,緩緩繞過兩三人家。

曾有四大文明古國屹立世界,然歷史之車駛過,如今唯我中華巋然不動於東方。今之華夏可聞名於華服之美,可流芳於起源悠長,而至吾輩可追憶盛唐之繁榮。觀千年古風,奏萬古絃歌,歷經金戈鐵馬亦經風雨侵蝕,面對天災人禍也不曾止息,當將文化自信立於心。

文化是什麼?是一山一水、文臣武將、百家思想、房屋風情。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在那個一千年前的大唐,有一位驚豔盛唐的謫仙,他總喜歡對着風月吟詠詩句,而那些詩句在千餘年後依舊盪漾着時光,他是李白。那個詩中衣帶如風,酒氣裹挾着豪氣,縱馬江湖,逍遙自在的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可惜,瀟灑酒仙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人生,相伴着月色流影,匯入歷史長河。“夜郎”在如今貴州境內,在古時那裏寸草不生,荒涼至極。前幾年我去貴州旅遊,第一步先到貴陽,在那裏隨處可以見到翠綠的山,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璀璨燈火,豔麗的絢燦,夢幻般的繁華。在經過幾小時的車程,到達了西江千戶苗寨,那裏擁有江南水鄉之美景,可謂:碧河風靜物華殊,翠嶺霧輕春草蘇。苗族聚居清淨界,萬家呈現太平圖。大片大片的苗族吊腳樓、清澈見底的山泉、精美至極的銀器……墨色濃淡描繪春色晚,古鎮綴着幾棵翠柳搖曳,瓦檐下燈火闌珊。這裏杜絕了城市中的高樓大廈,保留了傳統的江南房屋,苗族人說着自己的方言,神態裏充滿了古韻幸福。夜晚靜臨,綿綿細雨落入山頭,萬千燈火隨着山勢綿延起伏,形成了穿梭於朦朧仙境的金龍。“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傳統江南水鄉文化在這裏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得以讓更多的人瞭解美如仙境的水鄉文化。

兩岸青山疊掩,影影重重,翩然于山水之間。又見水天相接,空靈渺遠,恍惚時已若置身方外。乘一葉小舟,只留身後層層碧色,一圈圈漾過漣漪。

要用心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全力以赴,在所不辭。

篇八:傳統文化裏的中國智慧作文

於淡泊中歷數歲月,笑看避過指尖的風煙。

虔誠地推開塵封的歷史之門,先賢對於淡泊的追求歷歷在目:劉禹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簡樸生活,周敦頤“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清高優雅,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諄諄教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淡定……淡泊名利,恬靜自省。淡泊點綴着中華文化的燦爛境界,積澱着無數仁人志士的靈魂歸宿。

陶淵明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的宦海浮沉,孕育出一枝傲然挺立的菊花,造就了一個與世無爭的老翁。他放棄了爾虞我詐的官場,擁有了整個南山。他在南山腳下荷鋤賞菊,在山水間演繹着自己的詩意人生。“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心遠地自偏的淡泊帶給我們無限的憧憬,也成爲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我們難以隱居山林,卻可以在晨光初綻的清晨,坐在堆滿朝霞的長椅上品一杯香茗,伴隨着悠悠清風,釋放一下自己的疲憊和緊張,沉澱自己的浮躁的心靈,在喧囂的城市和紛繁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靜與淡泊。

錢鍾書說:“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做自己的最高境界。”他的文學代表作《圍城》以犀利的筆觸批判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政時弊,一經發表便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成名之後的錢鍾書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採訪,拒絕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待遇豐厚的講學邀請。很多人想一睹他的風采,他只幽默地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錢鍾書八十華誕前夕,學者名士紛紛要爲其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還要爲他開祝壽會暨學術討論會,他一概推辭。知世故而不世故,既雅又俗,他活出了煙火氣;內心豐盈,淡泊名利,他過得快意十足。他一生的信仰,正如他在《論快樂》裏提到的:精神上的充盈,纔是快樂本源。

淡泊是個人的修養,是處世的風範,也是一種生命的英勇。淡泊是一種傲骨,但其中也蘊含着平和。不與羣芳爭姝麗,淡若清風,這是中華哲人的瀟灑。淡看名利,淡看世俗,無慾無求,無所羈絆,他們心中無塵雜,就不會被貪念腐蝕,也不會被虛榮矇蔽。人生路漫漫,我願褪去俗世塵衣,化爲一隻雲雁,飄逸飛向彼岸。守一顆淡泊之心,擁一份淡然之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lvnx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