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橫渠四句爲題的作文

橫渠四句爲題的作文

篇一:立正心,開太平

橫渠四句爲題的作文

文/5班楊

近來中國迎來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此四十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精神狀面貌同樣好轉,取得衆多矚目成就。然而快速發展下隱藏着巨大禍患,如順風車殺人、中美貿易戰等,此皆位於患機之列,而又只是冰山一角。

故中國改革道路仍需努力深化,而具體該當如何,則引兩句話,爲天地立心,爲萬世開太平。

爲天地立心,何人爲天地立心?衆人也。爲天地立何心?正心也。從人的角度來說,處於天地之間,當有正心。而何爲正心?由我觀之,即爲自我約束與自我勉勵之心。曾有學者說應追求自由之精神。此話不假,束縛阻礙發展,而自由推動創新。然而放任自由則易導致道德淪喪,秩序混亂,而災難驟起。故人應皆有自我約束之心。以法律爲準繩,以道德爲標尺,去衡量事物好壞善惡,去孜求自我完善之人格。若人人自我約束,不爲惡,則禍亂難成。而在此基礎上,自我勉勵,鼓勵自身向好發展,追求進步,做善事,做有意義的事。此爲立正心。進而推動自身、他人乃全國家社會的發展,何樂而不爲乎?

如此,開萬世之太平,還須以國家之夢想來引導,以衆人之正心來純淨社會之風氣,風清氣正,方可國泰民安。然開創何種萬世之太平?一爲本國,二爲世界。

開本國之太平,僅靠人民立心是遠不夠的,需有國家立本,加強引導。以何爲本?以民爲本。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始終保障人民利益,能夠促使人民更加積極更加自覺,更加有保障而無負擔地追求正心。此外,國家利益即人民利益,維護人民利益方能強大國家利益,維持社會穩定促進發展。,實現國之太平。

其次,更需開世界之萬世太平。當今世界主題雖爲和平與發展,但霸權主義與地區衝突仍威脅着世界各國利益與世界和平。然而,世界已成爲一個共同體,只有共同發展才能促進長久進步與穩定。爲此,中國應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宣揚和平合作精神,實現全世界之萬世太平。

當立天地之正心,開萬世之太平,於廣闊天地中奮發有爲。

篇二:爲天地而繼絕學

文/6班彭程

學問與天地,似乎是從一個起點出發而相背離的兩條線。然而這兩條線,卻不是機械冰冷的直線,而是在人文映照之下的有溫度的曲線。正如橫渠先生所言:爲天地立心,爲往聖繼絕學。學問之傳承,或者說教育,從來都應以天下作爲最高的追求。

常人看來,教育便是獲取生存技能的一種途徑,這是現實的。古人爲求取功名而科舉,今人爲一份更體面的工作而奔忙。教育確實具有現實性。然而,這樣的現實性應當是對現實的關懷與反思,而不只是個人的發展。同時,教育還具有理想性。它將精神世界的財富積聚並傳承,不斷髮現自我、家園與世界。這樣看來,教育與家國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化人,而根本目標則是傳承文明。那一縷尼山的月光就這樣悠悠地照進了華夏民族的黑夜,在亂世之中照亮了七十二位賢者的影像,豐盈滋養了中華千年的文明。千年的精神就這樣被教育的絲線編織出了一幅錦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依然光彩奪目。即使“華北之大也無法容下一張課桌”,西南聯大仍然堅定着育人的理念。變的是幾經轉遷的校址,不變的是心憂天下的情懷。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土從西南聯大的校園中走出,爲民族與國家的危難灑下熱血。

學問與天地,在傳承之中轉了個彎,在無限遠處匯合。治學,似是一種純粹的思維活動,考究文化,探尋規律;天下,更是一個極其現實的詞彙,民族存亡、國運興衰。但學之根本,在於現實。治學從來都是依靠於現實而存在。自然科學之探究,源自於對工業生產技術的探索;古史經綸之叩問,是爲了從先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以指導現世之發展。

學育一體,教育與治學都是“繼絕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於是,當我們忙碌於作業與考試時,是否應當思索一下求學的目的?當我們着眼於慘淡的分數時,是否應當拉開距離去看國家與世界?面對作假的論文,指責的同時也應當反省學問的初衷。

爲天地立心與爲往聖繼絕學,不是“閉門即是深山”的幽靜和與世無爭,應是“闇昧處見光明世界”的襟懷。我有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這顆明珠,當是“爲天地而繼絕學”。

篇三:我們的教育應當做到什麼?

文/7班李家瑜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從古至今,教育從來都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人們的重視。“天地君親師”,師者之重要、教育之重要彰顯無疑。然而現代社會,學生刺殺老師、犯罪者利用專業知識危害社會等問題,卻警鐘長鳴,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當代教育的缺失和漏洞。那麼我們的教育應當做到什麼呢?

我認爲,教育當使人“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教育是對知識的傳承。在歷史洪流中,人的一生不過轉瞬即逝。人類文明的歷史在恐龍等遠古生物面前也不過渺小如白蟻。然而在如此短的時間裏,人類卻構築了一個龐大的、發展迅速的人類文明,並還在不斷進行着改造世界的活動。在我看來,教育是人類實現質的飛躍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人類受生命時間、記憶能力、交流方式等條件的限制,但也因如此,教育才突顯出其無可替代的重大意義。教育使人們能留下先聖的全部知識與實踐經驗總結,讓每一個時代在前一時代的基礎上發展。“爲往聖繼絕學”,是教育的神聖使命,也是歷史與現實之必需。

便是如此。“往聖”既是先人,也可以是一切傳承者。誨人不倦的老師、關愛提攜的長輩,都可以被當作“往聖”。教育活動中,首先便要學會尊師重道。而“繼絕學”,不僅是簡單地重複過去的知識,而是根據不同需要加以提煉、昇華,最終幫助我們形成自己的思想。

知識不能只停留在書本表面,教育也不僅限於傳授知識。“爲萬世開太平”指的就是以正確價值觀爲引導,將知識轉化爲物質和精神力量去造福社會。在教育活動中,老師應總結諸如儒學經典等內涵,讓其符合當代社會的思想,也要通過言傳身教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他們引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同時,教育所學不能如“藍田日暖,美玉生煙”般撲朔迷離,而應當是“俯首甘爲孺子牛”般真實與踏實。當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才能和知識運用到國家社會建設中時,“萬世太平”也就指日可待了。

從古至今,教育與耕作一樣,是一直存在的社會實踐。後者提供豐富之物質,前者着眼精神之富足,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與耕作這樣只需簡單地重複工作的活動不同,教育活動卻應該隨時代變化而不斷改進。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的教育不變的嚮往,同時也是我們應當做到的便是“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z5n5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