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敢於質疑作文800字議論文(推薦3篇)

敢於質疑作文800字議論文(推薦3篇)

篇一:敢於質疑作文800字議論文

敢於質疑作文800字議論文(推薦3篇)

生活中我們總會聽見太多的“一定”:有“你大一點,一定要讓着弟弟”,還有“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定很難理解”,或者“再過50億年,太陽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然而,事實是一定的嗎?

所謂“一定”即指事件的確定性,而“不一定”即指多樣的可能性,沒有篤定的結果。

人們口中的“一定”是建立在固定思維上的,正如心理學上的“套板效應”。從個人角度看,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思維惰性,不願意自我思考,總想借助前人看似“一定”的發現或社會環境形成的事理來引領自己的判斷。殊不知,世事流轉變遷,在每時每刻改變的世界中,哪有“一定”之談呢?總有不確定性。若是篤定,即爲悖論。

假如一個人認爲某件事是一定的,那必然是建立在某些“一定”的條件上,才得以成立。而條件的成立必然是因有所依靠的事實。那事理又是亙古不變的嗎?環環相扣,難以追根溯源,所以“一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由上可見,“一定”必然無法成立,“一定”中總包含了“不一定”。

遙想西楚霸王項羽,在楚漢爭霸中失敗而自刎。若他在江邊回心轉意,重返江東,歷史也不一定是劉邦建立漢朝。《紅樓夢》開篇都有“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若非曹雪芹家道中落,又何以創作四大名著之首?再看海倫·凱勒,假如她未因病失去視覺和聽覺,又如何能夠有感而發,完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在困境中奮發進取呢?就如《阿甘正傳》所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那麼,在面對生活中無限的“不一定”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放平心態,理性分析。告訴自己,我能接受所有未知並迎接生活的挑戰。接受變化,磨鍊自我。“一個能夠升起月亮的身體,必然馱住了無數次落日。”

其次,要鼓勵自我,勇敢面對。木心在《素履之往》裏說:“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在困境中,真誠接受光陰的打磨。

最後,要積極昂揚,奮勇拼搏。在變化中迎難而上,探索、追尋、觸及併成就自我。

綜上所述,凡事無一定,正如《自卑與超越》裏說:“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接受所有可能性,坦然面對“不一定”。

篇二:敢於質疑作文800字議論文

社會上總有人說“你大一點,要讓着弟弟”“魯迅先生的作品有難度”“再過一百年,太陽會變成一顆的矮星”。

一定是這樣嗎?

這些結論,都經常出現在身邊,久而久之,讓人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比如看見東西不見了就以爲有賊,看見外國人就想起大鼻子,長期以往,就會缺乏自我意識和創新精神,從而只會盲從於他人言論,迷失自我,無法突破。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套板效應”。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而這些人聽到他人看法時,不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者盲從太久已缺乏思考的能力,所以無法辨別看法真假,只好接受。歸根結底,便是思維的惰性。

當我們面對這些結論時,要學會說“不一定”,敢於質疑,超越自我。

首先我們要理性分析。

面對一件事情,首要思考它的真實性,來源是否可靠,理性分析。宋朝皇帝聽說丁氏挖井挖出一人,馬上相信並派人追察。倘若他思考,穿井怎能挖出人?在哪裏被什麼人挖出?就不會做出派使者的實事了。所以我們要理性分析,方有“知者不惑”。

其次我們要提出質疑。

分析出不足後,便要敢於質疑。羅曼羅蘭說:“質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毀,替明天的信仰開路。”這說明質疑既然辨別過去結論的正誤,又能啓迪新結論的誕生。伽利略質疑兩個鐵球重的先着地,在此薩斜塔通過實驗證明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王陽明質疑朱熹理學的正確性,使格竹七日,無爲而歸,終在龍場悟得心學。如果兩人沒有質疑精神,又何來真理的更替?因此,我們要提出質疑。

最後,我們要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創新是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質疑後便要不斷實踐,以效創新,從而超越自我。裘法祖在醫學上孜孜以求,終創造出“裘氏刀法”,超越自我;吳孟超探索肝臟奧祕,一顆小行星被命名“吳孟超星”,超越自我。正源於他們的質疑與創新,醫學纔不斷進步,他們也自我超越。

反觀身邊,競有同學高喊:“躺平!擺爛!”他們已經被網絡侵蝕,沒有質疑,從而墮落,平庸。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自我質疑,方能成長,超越自我,學會說:“不一定。”

綜上所述,面對結論,敢於質疑,超越自我。

篇三:敢於質疑作文800字議論文

生活中,人們常礙於固有觀念,對前人觀點或口耳相傳之事信以爲真。他們無法明辨是非,將他人觀點照單全收,一句“爲什麼”,便能將他們問得啞口無言。

此類人礙於思維定勢,隨個人閱歷的豐富逐漸忘卻質疑。正如《小王子》中,同一幅畫,小王子能看出是蟒蛇吞象,而大人眼中不過是一頂尋常不過的帽子。若他們有問“一定是這樣嗎?”的勇氣,懷有質疑精神,真理必然會呈現出來。

找準問題是質疑之匙,問題的發現往往源於對事實與理論不符發出的質疑。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背後,是他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思考和準確發問,沒有發問,也就沒有他今後的探究,又何談他的矚目成就?可見,找準問題之重要性。若只觀察到現象,而發出的問題卻在真理的四周打轉,不能一針見血,一擊斃命,同樣也是徒勞。

由此看來,發問卻乎是質疑過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但此外,更需不斷實踐。

笛卡爾有言“我思故我在”,若將發問看作質疑之基,那實踐才能搭建起新的理論。否之,若僅憑正確的提問,不用思想及行動將其築高、築堅,又如何能撼動前人嘔心瀝血所築起的思維大廈?萬丈高樓平地起固然沒錯,但僅有平地而不“起”,顯然也是一事無成。

擁有發問能力,並不斷實踐,即使這樣也不乏繞進死衚衕原地打轉者,他們有對現狀的質疑,卻無法推翻現狀樹立新觀點,是因爲他們缺少對觀點的修正。

發問者在探究過程中必須獨樹一幟,另闢蹊徑,他們既然選擇否定前人觀點,就應不斷在探究中更換道路,不斷對自己的觀點加以修正。正如赫拉克里特認爲“世界秩序是永恆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亞里士多德對於自己老師的觀點道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話語,他們都強有力地證明修正觀點的重要性,萬物流變,我們的觀點也需不斷變換。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他人的否定,抑或立意的艱難。若我們滿懷質疑精神,不斷探究,並對觀點加以修正,那我們總能夠撥開雲見到自己追求的真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p33k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