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電影掬水月在手觀後感作文

電影掬水月在手觀後感作文

篇一:掬水月在手觀後感

電影掬水月在手觀後感作文

樑樂宜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邁的女詩人,葉嘉瑩,蒙古族,葉赫那拉氏,祖父是光緒年間的進士。1924年北平,她出生於這樣書香門第的貴族門庭。身處軍閥混戰的亂世,她24歲結婚,隨丈夫逃至臺灣,在大學教書,後來再相繼被請到不同的國家教書;在這期間,女兒女婿不幸因車禍離世。暮年的她回國,去看曾經北平的故居,又去看家族的故鄉-蒙古草原。

這部文藝氣息濃厚、意義深遠的電影帶給我一股淡淡的感動和溫暖。

一是葉嘉瑩的詩詞文采極爲出衆。優異的文學修養自小就便開始積累,她的好文采深受她很有個性的教書先生顧隨的影響。電影穿插了許多她朗誦詩文的片段,雖然口音明顯,但她讀詩飽含感情,抑揚頓挫,有很強的節奏感。她的詩文多數是興之所至,即興朗誦出來的,或憂鬱,或無奈,或悲涼,都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境。書面略作整理,便成爲一首首優秀的作品。

二是葉嘉瑩豁達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她出生於戰亂之中,老年時,女兒女婿又走在自己的前面,白髮人送黑髮人,但她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她依舊堅持寫詩。詩文成爲她流露感情的一大出口。後來她回到北平,去看她曾經居住的四合院,卻已經變成了大雜院,除了大門的樣子依稀還如舊時。再後來她追根溯源,到蒙古草原看葉赫水,彷彿預示一種尋根的心境,人到暮年去尋找自己本是從哪裏來的。葉嘉瑩活的很美,她經歷過苦難,看見人生的殘酷,但她依舊十分熱愛生活。

三是衰老的悲哀。劉在昭是葉家營中學和大學時的同學,在老年時,她們依舊偶爾互通電話,一次通話令雙方都忽然發現,已經都過去好多年了,大家都老了,葉嘉瑩回望起起落落的一生,只總結出四字——“人生如夢”。

篇二:掬水月在手觀後感

陳漓雅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看完電影后,心中波瀾平靜;以往都會覺得遺憾或甜蜜。但是這次是平淡的。看電影裏面葉先生訴說自己的故事,內心是平靜的,並不是說冷漠,而是一種淡然。許多人都平淡的寫詩,但他們心中真的是平淡的嗎?如吳均的《山中雜詩》一般,他真的釋然了嗎?我想是沒有的,吳均是入世之人,他無法真正的出世。他沒辦法釋懷,但葉先生不一樣,她也一樣入世,可她身上那股出世的味道是不變的,她是真的會淡然,她平靜的敘述,她的心也是靜的。葉先生如一個修行的人入了凡塵一樣。她的一生是坎坷的,可她又是淡然的,她會經歷許多,但她也會放下許多。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葉先生放鬆的一面。或許想起來時是傷的,但更多的是人間值得走一遭。

葉先生是一個專注的人、她是心行合一的。這跟她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有關。她原本就是名們貴族,所以她一生都專注於她的詩,一生都愛那一個。她從不花心,她只專注於那一個。電影中說,是詩詞救了葉先生,我想是的。這沒錯。葉先生也說過詩人要有自己的經歷,這樣纔會寫得好,我覺得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獨特的經歷,他又怎麼去體會詩呢?許多詩人是在自己被貶時寫,許多是在自己高興時寫,哪有一個人平平淡淡的,還去寫詩呢。自己如已經圓滿了,就不必寫詩了。詩是一種感情的抒發,它是代表了作者的思想的。葉先生通過寫詩,來讓她自己釋懷。在電影裏,還有人說,葉先生給她的感覺說不出來,但她內心是很想去接近她的感覺。她說葉先生是君子,我同意她的看法。一個君子,他不僅要有所謂的梅、蘭、竹、菊的氣概,他還要有那種平淡,那種情懷,被譽爲君子是極爲不容易的,因爲君子是最難做到的。

葉先生有很多的成就,然而,她最開始所追逐的就是名利嗎?我想不是的。正如姜老師所說,如果一個人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那麼那些所謂的身外之物,也就自然而然就會來了。而不是一個人的目標就是名與利。這是讓我看完電影后,更加所明白的。或許現在的我們,缺的就是葉先生那種專注、那種淡然。我們一直在爭、在努力。並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整個社會都以名和利爲最終目的,而忘記了做事的專注與認真。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葉先生的一生不是順利的,可她的一生所作出的貢獻是偉大的。或許,在最後,把以前的月亮拾起來,就如朝花夕拾一樣,也是極爲無憾的一件事。我把月亮抓在手心,聽着飄揚的短歌,踏上了時光的追溯……

篇三:掬水月在手觀後感

陳軼欣

人間故事總會曲折,但她依舊很美;詩詞裏的歲月,同樣一直燦爛;不隨時間的流逝,“或共苦那斷腸天涯的生平煙,或同樂這騎鯨捉月的棄世登仙”,詩詞的對仗,長短的錯落,撫慰了,釋然了。

兩個小時的沉浸,一路回顧着葉先生深眷的詩詞,聽着葉先生品讀詩詞。進入大門時,看到了成長於戰亂年代的葉先生,接着來到了內院,再是庭中,緊接着的西廂房;這幾個代表性的地點串起了她遠近流離的人生章節。輾轉漂泊大江南北,東西彼岸,她歷經了少年喪母,面對政局不穩,丈夫遭禁,大女的離去,太多太多,種種的世俗悲苦,有鄉愁,有思念,但她確在詩詞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獨和寒冷的,而在詩詞中確能夠品味生活中的事情,而說出來是人類共同有的一種孤獨的情感。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個談話中,描述到葉先生一生都在古詩詞中尋找精華,她將一切事物都講的很美很美,將人生中的快樂苦難都拉的很平,她本是就是一位很美的人,所以她對於生命中的事物有許多都平淡化的,而也就是這樣一位先生她在詩詞上化解了心結,寄託了情感的深結。

詩詞的資料,書信的呈現,原稿的解讀,以及葉先生不同時期的舊照片配合着原音的誦讀,使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到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歷,將她的經歷與詩詞密切的聯繫到一起,真正的將水月掬捧在了手心裏。

篇四:掬水月在手觀後感

陳清昕

一幅幅壁畫在鏡頭前呈現,關於戰爭的紀錄片通過黑白的方式描繪着歷史,再配上我聽不懂的音樂,我帶着滿臉問號開啓了對《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的探索。

因爲在觀影前,我對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人物和歷史一無所知,所以當我達不到電影的境界、看不懂情節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規律:每當葉嘉瑩講述自己的故事時,總會有一段文字或者圖片在銀幕中出現。大部分是葉嘉瑩自己做的詩詞和寫的文章,這樣看來,好像她的一生可以用一本詩集來闡述。

葉嘉瑩講述的故事中有一大半都是跟詩有關,感覺她的人生要不就是在做詩,要麼就是在講詩,要麼就是在去講詩的路上。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詩詞的態度,對詩詞的理解,已經是渾然一體、難捨難分了。

她的一生看似樂觀且平淡,但其實則恰恰相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節不佔少數,親離子別的不幸一樣不差的落在她的肩上,好似她應該鬱鬱寡歡悲傷一輩子。但葉嘉瑩並沒有,正是因爲她把一切都用詩歌表達出來。從她詩詞中的一字一句中可能包含着泣不成聲的感情,但如若用詩詞抒發完之後,又會將心態放平,生活變淡。葉嘉瑩的朋友總說她很樂觀,對於什麼都是輕描淡寫的一句,這跟她對詩詞的不可分割有關。

她的經歷總是和詩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好似她的一生都是爲詩詞所活。她也確實在詩詞這一領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和威望。這讓我感受到了:如果人在一項領域中專一研究一輩子,那必定是會有所收穫的,甚至是有很大成就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n3zo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