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精選10篇)作文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精選10篇)作文

篇一: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精選10篇)作文

關於章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你姓什麼,我姓“章”,哦,弓長“張”,“我們500年前是一家。”不不不,我是立早“章”,於是我們調查了一下。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章姓的來源和名人故事。

2、走訪有關部門,瞭解章姓人口和分佈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的內容

書籍,報刊章姓的來源黃帝軒轅氏,據民間相傳,他總共有25個兒子,其中12個以德爲姓,以後不計其數的不同姓氏,正是從最初的這12個“基本”姓氏所分出。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此等十個姓。

教科書,書籍,報刊歷史上章姓名人章韅,章邯,章平,章巖

上網章姓人口大約有150萬

外公講述章姓族譜在慈溪有幾千卷

歷史發展

起源演變

有關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可以歸結爲以下幾種:

1、源出姜姓說。

出自姜姓,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爲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爲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賜封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鄣國被姜太公收爲附庸國。後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虎時,被正式封於鄣國,鄣國被齊國滅亡。姜虎輾轉數年,遂定居於武都,於鄣字去邑爲章。

2、源出任姓說。

出自任姓,爲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任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黃帝最小兒子與禺陽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令據史籍《左傳》記載,任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爲任姓。在任姓之後,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祝氏這十個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爲章姓養子,遂姓章。

3、源於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金史》記載,金國時期,有古老的章羅海西女真章羅部,原居今黑龍江齊齊哈爾西南七十公里處一帶地區,後其首領章羅謁蘭冬在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至寧三年,公元1216年)爲積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貴德),遂率其部遷至青海地區。在其後裔子孫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爲姓氏者,稱章氏,爲女真民族較早即採用漢姓的氏族部落之一。另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以地爲氏,滿語爲JanggiyaHala,世居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章佳(今遼寧新賓章京河流域)、宜漢阿拉()、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章氏、張氏、尹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滿族章齊氏,滿語爲JangciHala,漢義“氈衣”,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章氏。

滿族彰錦氏,亦稱張錦氏、張金氏、彰錦氏,滿語爲JangginHala,漢義“將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費雅朗阿(今遼寧新賓)、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長白山、瀋陽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章氏、張氏。

5、源於土家族,出自元、明時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土家族,在宋、元時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兩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區。後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際引爲姓氏者。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農曆2月壬子,明太祖朱元璋下嚴詔禁用胡姓,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爲漢姓章氏。[1]

1、改爲章仇姓

雍王章邯爲漢所並,子孫皆姓章仇。

2、改爲盧姓

隋煬帝對章仇太翼說:卿姓章仇,四嶽之胄,與盧同源。賜姓盧氏。

3、改爲莊姓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莊姓,先祖章姓。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爲避朱元璋之諱,改章姓爲莊姓。

遷徙分佈

公元前664年,鄣國被齊國滅亡,章姓始散居齊地,西漢初,有秦將章邯、章平兄弟,其後有豫章人章文,甘泉人章贛,匈奴單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漢者章尼,東漢時有揚州人章河,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陝西,南及蘇、贛。魏晉南北朝時期,姜太公的後裔,在豫章繁衍成爲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時期享譽青史的吳興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資料表明,河間(今屬河北省)之章姓亦發展迅速,後逐漸昌盛並形成了章姓河間郡望。隋唐之際,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臺),而且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國時,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鈞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兩宋時,見諸史冊之章姓更勝,可謂名家輩出。由於北方動盪,此際章姓遷徙以南方爲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蘇蘇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蘇鎮江,章甫由鄱陽(今江西省鄱陽)徙居真州(今江蘇省儀徵),章琰由寧國太平徙潤州(今江蘇省鎮江),章憲由建州浦城遷蘇州。此際,由於章得象、章惇、章鑑入朝爲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時。明初,山西章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南、湖北、陝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際,章姓分佈更廣,並有沿海之章姓遷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1949年,蔣介石敗居臺灣,時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隨從者甚衆。

如今,章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約佔全國漢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在古代百家姓上排名第四十位,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150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章氏家訓》

《章氏家訓》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作者章仔鈞。是中國十大最有名的家訓之一,被中紀委選中並大力宣傳。

內容

傳家兩字,曰耕與讀;

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安家兩字,曰讓與忍;

防家兩字,曰盜與奸;

亡家兩字,曰嫖與賭;

敗家兩字,曰暴與兇;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忿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吃緊在盡本求實,切要在潛消未形。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非正;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遊不患寡而患從邪。

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禮懈如癡,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之成業,辱父母之家聲;鄉黨爲之羞,妻妾爲之泣。豈可立於世而名人類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誦思。

譯文

“耕”、“讀”兩字是爲傳家之寶,

“儉”、“勤”兩字是爲發家之道,

“讓”、“忍”兩字是爲安家之本,

“盜”、“奸”兩字是爲居家必防,

“嫖”、“賭”兩字是爲亡家之路,

“暴”、“兇”兩字是爲敗家之源。

不可存懷疑別人的心,不要聽不利團結的話,不能幹引起公憤的事,不要有貪圖公衆利益的行爲。不良行爲在萌生意念時就應當及早遏制,切不可發展養成惡習慣,最要緊的實事求是,萬事以誠爲本。

子孫雖多而庸碌無才,是最大的不幸;家產雖富而喜於鋪張,是貧窮的根源;門庭雖鬧而調理無度,是最大的敗落;交際雖廣而結惡從邪,是最大的罪行。

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爲人的禮儀如癡人一般茫然不知,卻縱慾如狂,氣度如乞丐一樣卑鄙,敗祖宗家業,辱父母名聲,鄉鄰爲之羞恥,妻妾爲之哭泣,像這種人怎配列入我宗祠譜中,死後怎配葬我列祖墳地呢?

以上安家處世格言,應日夜誦讀,切記在心。

四、結論

1、姓氏的存在至少已有五千多年,從遠古時期一直到周朝,都是女子有姓,男子只能稱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爲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2、章姓儘管來源複雜,在發展中則以出自炎帝之後的章姓人爲主體,以及以河間(今河北獻縣)、豫章(今江西南昌)等爲郡望,以“望居冀贛,源自炎黃”等爲堂聯。是爲齊太公。鄣國被齊太公收爲附庸國後,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

篇二: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關於饒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姓氏作爲十分普及的一種文化,它既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也有着許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問題的提出

這一單元在丁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領略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我是一個姓“饒”的小女孩。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姓“饒”,這使我覺得自己姓氏十分獨特也感到了好奇:“饒”姓是怎麼來的?“饒”姓主要分佈在哪裏?歷史上姓饒的名人有哪些?於是我藉此機會,做一番調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一)饒氏起源

第一種說法認爲: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記載,趙悼襄王六年,將饒邑這個地方賜封給其弟長安君,其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爲姓。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煢爲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

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採於饒邑,據說是周朝開國宰相姜子牙的子孫。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爲氏,稱爲饒氏,望族卅白平陽、臨川。

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嬀姓,舜帝本爲姚姓,因居嬀訥而得嬀姓。舜帝系主支姓氐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爲正朔。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困,後代以國爲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爲饒姓的得姓始祖。

第四種說法:饒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堯名放勳,帝嚳之子,受封於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諡號爲“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字子京),住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爲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圍,堯姓家族爲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濙時爲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令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佔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瑋,於是漢宣帝就在“堯”(繁體爲“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繁體爲“饒”),賜堯濙改姓“饒”,爲饒姓始祖,擢升爲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二)遷徙分佈

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饒陽曆史悠久,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記載:“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

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曆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於河北饒陽(衆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浙江、福建、廣東。有些因爲華南地區山多田少,還遷往臺灣一帶。在上海圖書館中的饒姓家譜約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譜。殘本,上圖沒有新譜。在廣東、湖南、福建等圖書館也有舊版《饒氏家譜》。

新編的家譜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圖書館有收藏。

(三)饒姓名人

饒威漢代,山東人,官拜魯陰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饒景五代時期,山東淄水人,吳越錢鏐麾下大將,累有防禦之功。

饒節宋代,高僧,掛錫靈隱,晚年主持襄陽之天寧寺。

饒魯宋代,江西餘幹人,大學者,著名的“雙峯先生”

饒延年宋代,陸九淵弟子,以經學著稱。

饒子儀宋代,從胡瑗受經,潛心經學。

饒介元代,1341-1368江西省臨川(今撫州)人,書法家,著錄《石渠寶笈三編》

饒瑄明代,學者。

饒位明代,江西省南昌縣人,工部右侍郎。

饒伸明代,江西省南昌縣人,刑部侍郎,著《學海君道部》。

饒禮明代,江西省饒州南城人,浙江道監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

饒欽明代,安徽省祁門人,剛介清謹、民俗爲之丕變的好官。

饒之初明代,湖北省廣濟人,出知孟縣。

饒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出知賓州。

饒天民明代,1502-?,湖北省崇陽人,中書舍人,官至河南道御史。

饒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綿州知州,書法家。

饒廷選清代,福建侯官人,官至貴州安義鎮總兵。

饒幹清代,福建邵武人,出知長沙縣。

饒鬆清代,福建沙縣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饒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江西省撫州市臨川鍾嶺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

饒宗頤1917年生,祖籍廣東潮州,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

饒雪漫1972年-?,四川自貢,作家

饒天亮湖北省赤壁市,內地男歌手

四、研究結論

1、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

2、饒姓是中國衆多姓氏之一,《百家姓》有收錄此姓。除北方外,饒氏亦見於湖北、湖南、安徽、廣東、福建,四川,雲貴以及臺灣等省份,其中江西,湖北兩省約佔饒姓人口總數44%,由2008年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饒氏人口全國排名172位,約72萬

3、我們這個家族是個古老的家族,世世代代繁衍至今,也出了很多能人和強人。作爲一個在“百家姓”排名207位,全國只有七十幾萬人口的“小”姓,我絲毫沒有覺得它小,反而讓我覺得很自豪

篇三: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家族有不少人姓武,我媽媽也姓武。歷史上有哪些姓武的名人?在我國姓武的人佔有百分之多少?帶着這些問題,我對“武”姓的歷史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這是關於姓“武”的歷史名人。

這是關於姓武的來源

這是關於姓武的狀況

這是關於姓武的演變過程及她的其他資料

四、研究結論

1、夏代曾奪到太康王位的后羿,有個賢臣叫武羅,這是中國最早出現姓武的人物,也是武姓的開始,被賜姓爲武姓的。唐朝有個賀蘭敏,原本是賀蘭姓。說是武則天父親的後代。

2、歷史上姓武的人很多。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商代國王武丁,清代學者武藝,五代後蜀著名領將武漳,元代太谷武祺,平民教育家武訓……

3、在我國曆史上,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8%,居第95位,爲中國100個大姓之一,但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

篇四: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一、問題的提出。

這姓李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歷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李的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四、結論

1、李姓來源的說法共有九種之多,最多的說法是:出自嬴姓,爲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爲姓。

2、李姓名人層出不窮,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爲李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4、我們廣東李氏源於李世民後裔。

篇五: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安義三小五(6)班熊詩程

一、問題的提出:

姓氏是變化,很值得讓人研究。“劉”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劉”。現在“劉”姓有多少人?帶着這些疑問,我對“劉”姓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有關姓氏的書籍,上網,瞭解“劉”姓名人以及來源和人口。

2、閱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劉”姓人口分佈情況。

3、詢問身邊的人。

三、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

“劉”姓歷史名人,劉氏始祖劉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蜀漢照烈劉備、前趙光文帝劉淵、南朝宋武帝劉裕、唐代詩人劉禹錫等等。

人口數量:據統計“劉”姓的人數大概在幾千萬。是百家姓前幾名,僅次於“李”姓和“王”姓。

四、研究討論:

1、我國“劉”姓歷史悠久。傳說大漢劉累其子孫以字命氏,稱他劉氏。

2、我國“劉”姓人才輩出。有心胸廣大的劉備,大敗項羽的劉邦以及在位41年的劉禪。其中我最欣賞劉備,他重視人才、心胸廣大、慈善、沉着、冷靜。很有領導的風範。他麾下的大將:關羽、張飛、趙雲也都是那個時候的英雄豪傑。我相信“劉”姓以後會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希望衝擊中國人口的第一名的姓氏。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進漢字的世界。

篇六: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關於謝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些同學姓謝,身邊也有些朋友姓謝。“謝”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謝的名人有哪些?現在“謝”姓在我國人口大約有多少?帶着這些問題,我做了一次“謝”姓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謝姓歷史起源

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個以賢德著稱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後的兄弟,以國舅的身份被封於謝,後來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後,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爲氏,稱爲謝氏。

四、謝姓分佈現狀

當代謝姓的人口已達到864萬,爲全國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7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謝姓人口由79萬增到864萬,增長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謝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000年中謝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廠”形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四川三省,大約佔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湖南、河南、浙江、江蘇、湖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9%。廣東爲謝姓第一大省,佔全國謝姓總人口的13。2%,佔省總人口的1。5%。全國的謝姓分佈以粵東爲中心,向北、西、東三方向輻射,謝姓人口逐漸減少,華北和東北地區少見,西北罕見。在近600年期間,謝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謝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瓊桂、湘贛閩臺、湖北大部、浙皖南部、川渝東部,謝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6%,居住了大約60%的謝姓人羣。在雲貴川大部、重慶南部、陝甘豫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南部、黑龍江和內蒙古北端的連接地區,謝姓在當地人羣中的比例一般在0。6%——0。9%,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5%,居住了大約21%的謝姓人羣。

五、謝姓的歷史名人

1、淡泊名利的謝安

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書法家。

他自幼沉敏灑脫,氣宇軒昂,雖有才名,但隱居於家鄉會稽東山,與王羲之等人縱情山水。直到40多歲,他才應徵入仕,後官至司徒。

2、山水詩鼻祖謝靈運

謝靈運,南朝宋詩人。他幼時被寄養在外人家裏,族人名之爲“客兒”,世稱“謝客”。他祖父是東晉名將、康樂公謝玄,母劉氏是書法家王獻之的甥女。謝靈運18歲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其詩大多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細緻,見解獨到,開山水詩之先河。

3、謝混

謝安之孫,晉朝美男子,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士,太保謝安之孫,會稽內史謝琰第三子,晉孝武帝司馬曜之婿,東晉安帝時爲宰相,晉孝武帝司馬耀旳乘龍快婿,後被劉裕誅殺。

謝混出身於陳郡謝氏,年輕時頗有美譽,有偉姿容,善寫文章,爲皇帝悅,後與晉陵公主成婚,育有二女。東晉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襲望蔡縣公,任中書令。義熙二年(406年),加中領軍、尚書左僕射領選部。義熙四年(408年),加侍中、錄尚書事、揚州刺史。

4、謝升卿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南宋寧宗時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阪鄉人,約生於南宋慶元年間(約1195—1200年)。因認安南陳守度爲族叔,改名陳日煚(jing)或(陳曰照,陳照),科舉中第後當了安南國王的附馬,後來當了安南國王,開創了安南歷史上的陳氏王朝。

5、謝道韞

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蹟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衆人的稱許。

六、結論

1、我國謝姓的歷史十分長久,開姓始祖是伯爽。謝姓出自於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申伯是姜後的兄弟,以國舅的身份被封於謝國。子孫也就以當時的習慣,以國爲姓,就讓謝氏人口從此發展開了,他族的改姓也是謝氏人口發展成第二十四大姓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了廣東、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謝姓人比較多。謝姓還分佈在許多少數民族內,我爲姓“謝”的人分佈在全國各地,連少數民族內都有姓“謝”的人而感到自豪。

3、謝姓的歷史名人十分多,有東晉宰相謝安,有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謝靈運,有南朝齊國詩人謝眺,有東晉名將謝玄,還有魏朝時代農中郎將謝纘。看了這些謝姓的名人,我心中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篇七: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板溪國小五(1)班張城鑫

一、問題的提出

姓氏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我自己就姓張,“張”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有哪些姓“張”的名人?現在“張”姓有多少人?帶着一些疑問,我對“張”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有關的姓氏的書籍,上網瀏覽,瞭解“張”姓的來源和“張”姓的歷史大名人。

2、閱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張”姓人口和分佈的情況。

3、諮詢你身邊的人,比如說你的老師、同學、父母、姐姐、哥哥、朋友。

三、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來源:據說“張”姓是皇帝姬姓的後代。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國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着三國遷都和遷移。秦漢時期,“張”姓發展迅速,成爲當時北方地區第一大姓。

歷史名人:張良、張騫、張飛、張巡、張經、張仲景、張擇端、張大千、張自忠、張雲逸……

人口數量:據統計,2017年“張”姓人口有816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左右,僅次於“李”姓和“王”姓。

四、研究結論

1、我國的“張”姓歷史悠久,傳說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名氏,也稱張氏。

2、我國“張”姓人才輩出。有運籌帷幄的張良,有勇冠三軍的張飛,有以身殉國的將領張自忠……

3、“張”姓人口數目前僅次於“李”姓和“王”姓。

篇八: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李,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李。“李”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李”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李”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李”姓來源:傳說皋陶曾任堯帝的大禮官(掌管刑法的官職),其子孫以官名“理”爲姓氏。後來的“李”姓大多來源於此。唐代時,“李”爲國姓。一些姓徐、安、杜、郭、麻、鮮于的武將,因立功被皇帝賜“李”姓。

“李”姓歷史名人:戰國時期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漢代的李廣抗擊匈奴,威名遠揚;隋代的李春是著名的橋樑專家,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唐代的李白被譽爲“詩仙”;宋代的李清照是一位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明代的李時珍編寫了我國古代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近現代的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李”姓現狀:據統計,2018年全國戶籍人口中,王、李、張、劉、陳五個姓氏的數量佔據前五名。其中,“王”姓和“李”姓的數量均超過一億,並且“王”姓比“李”姓略多。

四、研究結論

1、傳說,“李”性來源於上古時代的官名。唐代時,有些姓氏改爲“李”姓,這可能爲後來“李”姓人口的增長注奠定了基礎。

2、歷史上,“李”姓名人輩出。有水利專家李冰父子、軍事將領李廣、橋樑專家李春、“詩仙”李白、詞人李清照、藥物學家李時珍、革命領袖李大釗……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着光芒。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李”姓排名第二。

篇九: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一、問題的提出

從古至今,我們都有一個關於自己的姓氏,但在這姓氏中間,還有什麼隱藏的祕密呢?爲此,我研究了一下自己的姓氏,“李”姓的起源和現狀。

二、調查方法

可以查閱與姓氏有關的書籍

可以詢問我們的長輩

還可以通過電子設備來查閱與姓氏有關的資料

三、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1、李字的起源

古往今來,名人輩出,數都數不過來,道教的始祖,老子李耳,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南唐後主悲催的那個末代皇帝李煜等等……在歷史上,理性的豪傑枚不勝舉,如:飛將軍李廣,婉約派代表李清照,《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等等看今天,香港李首富嘉誠,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功夫皇帝李小龍……從最早發現的甲骨文的“李”字到今天的“李”字,變化不大,讓人一目瞭然。

2、李字的歷史

李爾(老子)是李姓的得姓始祖,出生於今河南省鹿邑縣,其職務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周朝之前沒有李姓,李耳的祖上世代擔任大理一職。古代“理”和“李”聲音相同,由姓氏——李姓誕生了!

四、研究結論

“李”字在百家姓中排名於第四

在全球姓李的人有9276萬

姓李的名人有很多很多,需要進一步我們去查找資料。

篇十: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一、問題的提出

蔡姓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人說是叔度公開始的,有人說是從蔡仲公開始的,也有人說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甚至有的人說周朝以前蔡地就應該有少數人姓蔡。衆說紛紜,無所適從。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查找相關資料。

2、查閱書籍。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爲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爲氏。武王滅商後,封其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爲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佈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爲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爲北方漢族的蔡姓,尤盛興於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爲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2、歷史上的“三蔡”

“蔡人的祖先重視防禦,但還是無法抵擋南方日益強大的楚國。蓋志說,正是楚國的強大,才使古蔡國曆經多次遷移,也就有了上蔡、新蔡和下蔡這“三蔡”的說法。

上蔡,即蔡叔度建立的蔡國。後來,他的後代蔡靈侯被殺,蔡國在上蔡共歷經18個王,持續了514年。

新蔡,楚國第一次滅掉蔡國後,楚國公子棄疾被封爲蔡公。3年後棄疾叛亂,殺掉了楚王並自立爲王。爲了收買人心,他重新恢復了蔡國,將蔡國的後裔封爲蔡平侯。但依舊霸佔着上蔡不歸還。無奈,蔡平侯只好南遷,在今天的新蔡縣城西北建立都邑,稱爲新蔡。

下蔡,蔡平侯建都新蔡後,蔡國仍不穩定,在周邊國家的聯合攻打下再次遷都,這次遷入了楚國境內。好景不長,東面的吳國兵臨城下,蔡國抵擋不住,被迫將官民和蔡侯的祖墳一起遷入吳國的州來(今安徽鳳臺縣一帶),後人稱之爲“下蔡”。

3、姓氏圖騰

蔡是炎帝氏中的以長尾鳥爲圖騰的氏族的族稱。因爲這種鳥好殺好鬥,直到鬥死才肯罷休,在甲骨文中作“殺”解,這種長尾鳥是山雉。這個字後來又衍化爲“刈”。蔡圖騰由兩個鳥的圖形組成,右面的鳥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鳥代表炎帝的丹鳳,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權的氏族,同樣也是炎帝族的別稱。周公封文王孫胡於蔡,稱蔡仲,子孫以國爲姓。

4、歷史名爲

蔡氏家族名人也不少,造紙的蔡倫,文學家蔡邕、女中豪傑蔡文姬、近代大學者蔡元培,各個都是實力派的大咖啊!這就是蔡姓。

四、現狀

截止2020年,按人口多計算,蔡姓位於中國姓氏排列第38位。

五、研究結論

1、蔡姓起源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第五子叔度。

2、蔡氏擁有自己的圖騰。

3、蔡系姞姓的支系是黃帝后裔,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

4、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權的氏族,同樣也是炎帝族的別稱。

5、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爲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

6、蔡人有上蔡、新蔡和下蔡這“三蔡”的說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51kq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