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精選6篇)作文

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精選6篇)作文

篇一: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

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精選6篇)作文

永不止步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紅色中國的產生及發展原因。我深刻感受到,如今繁榮昌盛之華夏,離不開偉大的共產黨永不止步的努力。

永不止步的是紅軍領導人。精明且博學的知識分子毛澤東;待人接物極有涵養的簡樸司令周恩來;極具指揮才能的革命家彭德懷;天性溫和、愛護部下、平易近人的統帥朱德;有勇有謀、忠誠謙虛的革命家賀龍。生動形象的描繪讓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我們以普通人的角度更加了解了共產黨領導者,對他們心生敬佩,學習他們平凡但偉大的精神。

永不止步的是長征精神。偉大長征如何能成功?其原因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和長征精神的內涵。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並使人民建立羣衆覺悟,帶領大家一起奮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的無比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奮鬥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長征之旅困難重重,這本書太小,裝不下戰士們的偉大,我們隨手一翻,就是他們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勿忘歷史,勿忘英烈!

長征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保證我們的革命和奮鬥的事業從弱小走到強大的精神力量。而我們青少年所擔當的責任,正是怎樣傳承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更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從點滴小事做起,把這種精神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去,正如海子所說:“要有最質樸的生活和最遠大的理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崢嶸歲月,砥礪前行。

永不止步的是無數胸懷報國之志的中華兒女。回望歷史,廟堂之高,卻心懷天下;雖衣不蔽體,也不忘憂國憂民。杜子美一隻禿筆寫盡人間滄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只願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范仲淹守土巨邊胸中藏有十萬甲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只願精忠報國,安福黎民,佑一方平安;譚嗣同大義凜然,爲變法圖強慷慨赴死,“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只願使我中華獨立富強,卻不惜犧牲年輕的生命;方誌敏身披枷鎖,置身獄中,卻從未屈服,“黨有指示,雖死不辭”,以樂觀的心態寫出了《可愛的中國》;錢學森衝破險阻,回到祖國,“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終將中國自己的導彈飛向天空。

永不止步的是前進的中國。回首過往,再看今朝;觀中華之崛起,托起復興希望。天宮可上九天攬月,圓國人飛天之夢;蛟龍可下五洋遨遊,助國人深海探險;天眼亦可帶你縱觀宇內,環顧太空,解星辰之謎;嫦娥飛天奔月;實現多年之夙願。

作爲新時代少年的我們,更要矚目遠方,永不止步。努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書籍中汲取營養來發展自己。時代是前行的時代,祖國是發展的祖國;年輕的我們,定當做中國夢的參與者,做長征精神的傳承者,願以吾輩之青春,捍衛這盛世之中華;願以吾輩之熱血,灑遍這錦繡之山河,在奮鬥的路上永不止步!

篇二: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

1921年,浙江嘉興,一艘畫舫上,一個新生命——中國共產黨呱呱墜地,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華大地。此後它不斷壯大,一直到如今屹立於世界東方。

埃德加·斯諾筆下的《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情並茂、報道性強的紀實作品,記述了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的經歷。他深入西北革命根據地,通過採訪、對話和實地考察後的所見、所聞、所感,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和將領的故事,通過訪談和對話,讓我們瞭解他們青少年時期成長經歷以及家庭狀況,進而尋找他們成爲共產黨員的淵源,並在作品中描述了紅軍長征的過程,讓全世界洞悉紅軍這一不可磨滅的神話。

對於中國近代革命史,我只是略知一二。然而當我看完書後,我知曉了紅軍在抗日、長征和陝北根據地的軍事策略以及社會制度,並且在我的眼前不時浮現出革命先烈的音容笑貌,彷彿在與他們促膝長談。我看到善於鬥爭、博覽羣書的毛澤東主席,率真直爽、性格剛烈、將祖母鴉片踢掉的彭德懷將軍,還有出生於佃農家庭的朱德司令等許多共產黨領袖。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爲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不懈奮鬥,嘔心瀝血,浴血奮戰,秉持紅色革命精神,完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一系列壯舉。那麼,什麼纔是紅色精神呢?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追求真理的信念。真理的意思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舊社會時期,人們都在尋找拯救國家、富強百姓的真理。真理來之不易,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人們都付出了奮鬥和心血。毛澤東年少時曾跟隨母親信佛,直到他看的書和一位“激進派”老師影響了他,成熟後便了解真理、不再信佛。受到《民力報》的感召,毛澤東毅然決然剪掉辮子,參加了黎元洪的革命軍來反抗封建主義。後來讀到《新青年》,受到馬克思理論和俄國革命歷史的影響和指引,毛澤東成爲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很快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一名共產黨員。毛澤東曾經說:“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作爲一名純正的布爾什維克,他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堅決鬥爭,最終新中國讓人民國家富強,馬列主義也成爲中國唯一的真理。

二是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在革命年代,領袖們不顧個人的安危,救亡圖存,爲勞苦大衆伸張正義,爲國家興亡赴湯蹈火。寧可捨棄自己的一切,也要爲共產黨做出貢獻。朱德司令在1921年爲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殺被迫逃亡,自己的財產被唐繼堯沒收;周恩來原本家境不俗,父親是教書先生,是個大官僚家庭的兒子。本來要做讀書人的他,卻因爲受到的教育,毅然決然參加社會革命運動中去。他們爲民族自由解放而鬥爭,放棄了個人地位和享受。許多烈士爲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正是有這些烈士前仆後繼,不斷髮揚紅色精神,纔會有今日強大的中國。

三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黨的初期,由於國民黨和日本帝國主義百般阻撓,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領袖們憑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對馬列主義堅定地信仰以及對農民和工人的熱忱,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讓人們看到新的依靠。在1927年,因爲陳獨秀執行小資產右傾機會主義政策和對共產黨的獨裁,導致當時共產黨和武漢聯合政府的失敗。正值共產黨的低谷期,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受到右傾思想的影響,反而更加堅定內心“武裝起義”的思想,與朱德會師形成了紅軍,蘇維埃因此從革命廢墟中興起。戰爭年代的革命先烈無論何時都做到不忘初心,即使歷經風風雨、遇到各種艱難險阻,也依然前仆後繼、百折不撓,帶領勞苦大衆推倒“三座大山”,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果實。

讀到最後,作者寫道“產生中國社會革命運動的基本條件本身包含着這個運動必勝的因素”,合上書的我不禁開始思考:爲什麼只有共產黨能救中國呢?不久我便有了答案: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改革史、探索史、奮鬥史,人們爲了復興中國不斷做出各種嘗試。但是無論是封建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本質都是壓迫和剝削,百姓們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遇到大災大難之年,百姓們窮得吃不上飯,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象。唯獨共產黨所倡導的共產主義,本質上就是反對壓迫反對剝削,追求社會公平、人人平等,因此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遙想當年的底層百姓,每天生活在地主和官僚的壓迫下痛不欲生,令人憤恨嘆惋。而今社會人民當家作主,擺脫貧困,正是共產黨結束了舊社會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境地,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十五歲的“紅小鬼”、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回想這些,我似乎感受到身上的責任。是的,革命的仁人志士將紅星傳遞點亮,而現在它的光芒已經照耀在我的身上,照耀在泱泱華夏上百年的紅星,將由我來繼承發揚。延續傳承中華紅色精神之使命偉大而艱鉅,我會用新一代的熱血賡續老一輩的初心,更加堅定地踐行使命,秉承紅色精神,同祖國邁向“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明天。不負韶華,以青春之志,揮灑磅礴力量;以青春之名,譜寫壯美華章!

篇三: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

星光熠熠,溫和的月光透過玻璃窗灑落在房間裏,像一把散發着光輝的鑰匙,打開了我的記憶之門,那一個個故事如電影般在我眼前浮現。

悠悠五千年,中國文明是唯一不被歷史洪流湮沒的長久文明,度過大自然的天災,也抗住了侵略者的狂蹄。飽受創傷後涅槃重生,使中國如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架起歷史的風帆,鑄就又一篇盛世的華章。

埃德加斯諾是美國著名的記者,他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完成了寫作——《西行漫記》。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爲時以長的談話,蒐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做了廣泛且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採訪,他密密麻麻地寫了14個筆記本。

作爲一個資產階級報紙的新聞記者,斯諾站在客觀的立場,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

正是由於秉持這樣的理念,共產黨才能在不斷地變化的環境中,得到中國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不斷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在紅色中國,蘇維埃政府沒收地主財產,給農民重新分配土地,幫助農民種田,用真誠的行動震撼,喚醒農村人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同儒道兩教的膽小怕事,靜止不變的思想鬥爭,說服他們參與革命,爲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

因此,看慣了消極滿足的中國人的斯諾,在紅色蘇區看到了與國民黨統治的“白區”完全相反的現象:這裏看不到一絲戰爭的緊張氛圍,這裏的一切都是那麼不可思議,人們勤於勞作,傾其所有資助紅軍;許多知識分子奔赴蘇區,爲爭取民族獨立而奮鬥。初到蘇區,斯諾遇到許多意外之事,還是孩童的少先隊員因斯諾沒叫“同志”而不高興;深入蘇區後,斯諾發現他們身上一種令人驚奇的青年運動所表現的生機勃勃。

這意味着對於生存有着一種自信的感覺,紅軍戰士之間的團結也令人震驚,有某種信念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的負擔和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通過親身接觸蘇維埃的人物,斯諾頭腦中起先被國民黨灌輸的“狂熱分子”,“無知土匪”等否定,他們是有風度,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前進的一羣革命者。

斯諾這些詳細且生動的描述,把我心裏原本模糊的記憶變得深刻。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戰士在這些優秀革命者的領導下,在艱苦的環境中爲了崇高的理想,用火一般的熱情和鐵一般的意志堅持革命,他們百折不撓,自信樂觀,平凡偉大的革命精神讓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次的洗禮,讓我明白中國革命事業的成功是深植於共產黨人爲人民謀福利的目標,根植於他們頑強不屈的精神狀態,根植於他們腳踏實地的中國作風。

中國,如鵬騰飛而起,在浩瀚汪洋中翱翔。向前,是未知的挑戰和黑暗,可背後,有無數點點星光爲其而閃耀,但依舊無畏前行。

時光如梭,光陰似箭。雖然那一個個故事隨時間的推移,慢慢沉入我的心底,但他們像一杯歷久彌新的美酒,時時散發馥郁的清香,在我心裏永存。

篇四: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

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有一方漢白玉墓碑,上面鐫刻着“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幾個大字。他不是某個人或某羣人的朋友,他是中國的朋友。他是一名美國記者,是在紅色根據地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在彌留之際,他在病牀上用生命的最後力量,說出了一句話:“我熱愛中國!”

一道光影閃過,跨過一道門檻,這是哪兒?看看牆上褐黃的日曆,1936年!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到處是荒棄的田地,飢餓的人民和頻繁的戰爭。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躋身歷史的大舞臺,他們或英勇、或民主、或仁義……

在這其中,我瞭解了毛澤東的個人經歷。在瞭解他以前,我聽了關於他的許多傳說:說他是能流利的法文,說他是無知的農民,是半死的肺癆病人……

其實都不是,他是一個和藹可親,且充滿智慧的人民領袖。小的時候家境由貧變富,經濟並不差,但吃得很儉省。毛澤東十分辛苦,白天讀《四書》,早上和晚間要下地幹活。他的中學老師很頑固,毛澤東竟逃學了,要知道,逃學是一個很不好的行爲,可稱之爲惡劣,又怎麼能夠做領袖呢?咦,這可就錯了,聽我慢慢道來!他的父親粗暴,母親和善!家中分兩派:父親——統治派,母親,毛澤東,兄弟——反對派。後來他上了大學,許多大學(爲什麼?因爲每個大學的誘惑條件太吸引人了),再後來加入了共產黨,剪掉了“豬尾巴”。他曾經被抓過,又逃了出來,經歷種種苦難,成爲我們敬愛的主席!在中學,他開始了他的首次罷工,他的自主,自強,獨立,讓他有了能讓中國獨立起來的方法與方向!

知道什麼是“紅小鬼”嗎?就是從小就在紅軍中長大——也就是培養的少年先鋒隊。這些小鬼都懂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個個熱愛學習,個個都得接受教育。紅軍每一個駐紮地都有一個“模範隊”,他們都是十二歲到十七歲的少年。少年們個個爲紅軍服務,個個愛戴紅軍,有的甚至已經上過好幾次戰場。比起他們,現在的我們可幸福多了,都是養在溫室裏的花朵,被父母捧在手心裏的心肝寶貝!在這裏,我認識了季伯,一個可愛的小鬼,他常被人叫做“雞巴”(因爲“季伯”與“雞巴”讀音相似)。紅小鬼們可敬業了!在後方檢查路上的旅客的通行證,沒有的,即使是彭德懷,也不能過!

我跟隨斯諾的腳步進入蘇區,又跟隨他的腳步出了蘇區,看着逐漸遠去的蘇維埃,漸漸變成那一個遙不可及的黑點。我看到了彪炳史冊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看到了年紀雖小但鬥爭經驗豐富的紅小鬼,他們眼神堅定,笑容純粹,有血有肉,豐滿立體。這些紅軍戰士喜歡打球,樂於去紅色劇場,偶爾也會有些粗魯、莽撞,但是內心的赤誠、意志卻像星星一樣熠熠升輝。

同時我也看到了那一個個被國民黨槍殺的共產黨領袖,一個個新青年,一個個無辜百姓。在那個年代,紅黑交錯,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也熱愛共產黨,因爲有了他們的無限犧牲,才鋪就了我們今天的新生活。

社會的發展就像一場接力賽跑,我們有我們今天的任務,今天的答卷,今天的那一棒。“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前輩爲我們鋪好了起跑線,我們要好好學習,跑好屬於我們的那一段旅程,爲中國的未來做出奮鬥!成爲一個個新時代照耀中國的紅星!

篇五: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

閃耀心中的紅星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篇內容記實與語言優美並存的作品,其作者埃德加·斯諾是來自美國的新聞工作者,記錄了斯諾本人在1936年到陝甘寧邊區中國革命根據地的見聞,爲我們展現了當時那個“真實的中國”。

合上《紅星照耀中國》的書頁,我心中頗爲感慨:共產黨人們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屬實是令人敬佩而感動。比如彭德懷,他第一次參軍時不幸被敵軍逮捕,敵人拷打折磨了他一個月,他也沒有說一個字——因爲革命精神已經完全融進他的血液裏了,讓他能夠堅定不移地守護自己一方的祕密。

而紅軍之所以能發展起來,不僅是因爲紅軍領袖們的心中閃耀着紅星,紅色土地上的人民心中也有着鮮紅信仰。比如“紅小鬼”,他們有偉大的自我尊嚴,總是充滿活力,他們對紅軍的幫助是完全自願的。這些紅色土地上的兒童心中同樣閃爍着鮮紅的星星,準備着成爲未來的紅色戰士。這些對於革命和共產黨的信仰,就是閃耀在紅色土地上的每一個人心中的紅星,照亮了那個黑暗的時代中未來的路,是真正意義上的“紅星照耀中國”。

從現在的角度看,我們知道共產黨最終拯救了中國,但在當時,1936年,日本軍已經頗爲得意,肆虐着我國東北的廣大土地,而國民黨的五次“圍剿”纔剛告一段落,蔣介石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在共產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幾乎無光。可在西北那一塊紅色土地中,紅白邊界的東北軍源源不斷地加入南京所稱爲的“赤匪”,紅軍一方卻幾乎沒人走出蘇區。因爲他們的心中都有紅星,堅信着革命一定會成功,馬克思主義將帶來一個幸福的社會。每一位戰士都願意爲了自己心中的紅星,而獻身在革命的潮流中。

新中國成立後,紅星從未消失,仍然在人們心中傳遞。爲我國兩彈研究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錢學森,明明可以待在美國享受豐厚薪金,但他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國,因爲他心中有一顆愛國的紅星。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爲了讓全世界人民有飯吃,一直研究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因爲他心中有一顆願爲人類做貢獻的紅星。偉大的信念都是一顆顆紅星,使人們保持着本真,是人們心中最堅定的信仰,譜寫了一個時代最堅毅的篇章。

新時代的中學生,應承繼先人之志,成爲紅星的下一代繼承人,首要的就是信念覺醒。以我們如今最重要之事學習爲例,學習同樣需要培養信念。當我們毫無學習的思想時,只是被他人的浪潮推着走,那麼絕對無法走向遠方;但是當我們真正有了學習的覺悟,自然就願意爲其努力,那麼結果不會差。一點一滴的信念可以成就堅強的意志,兒時有學習之意,長大也有鴻鵠之志,這就是“我們的紅星”。

《紅星照耀中國》譯者胡愈之認爲斯諾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讓未來的人們真正認識了當時的紅軍,爲今天的國旗再鍍上一層歷史的紅色。從《紅星照耀中國》中,我們可以見到紅軍們堅定的意志,可敬的道德和永不放棄的信念,他們是永遠閃耀的紅星,值得我們去學習,去致敬,去秉承。

篇六: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1000字高中

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作者埃德加·斯諾在首篇便提出了在當時人們十分好奇、亟需瞭解的許多關於“紅色中國”的問題,並在後續的行程中一一做出瞭解答。作爲一名美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成長起來的記者,斯諾的獨立精神、民主意識等意識形態產物抑或是物質的豐足都與當時中國西北的農民無疑有天壤之別。正如中國人被西方的船堅炮利打開眼界,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跨文化視角來看見、來分析當時特殊的中國蘇維埃社會。我以人和事,物質,社會三方面進行研究。

從1936年6月突破新聞封鎖進入陝甘寧邊區開始,斯諾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既有蘇維埃領導人毛澤東、司令員彭德懷,也有一個個樸實的紅軍戰士、農民。對於高層的受過共產主義教育的領導人們來說,斯諾的報導是一次對外界(尤其是當時國民黨區的中國人民)的一次宣傳紅軍的良好契機。這在斯諾與他們的接觸中就能看得出來。他形容周恩來“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形容毛澤東“令人既感興趣而複雜”,這都打破了之前斯諾對“赤匪”的偏見,讓他看見了“紅色中國”的頭腦們的智慧。在談話中,他們可以進行坦率地表達政治觀點,表達出世界上一致的對人民的喚醒,對民族的挽救。

在斯諾的行程中,有不少紅軍的戰士爲他做嚮導。在他們身上,斯諾感受到爲了共產事業所奮鬥帶來的獨一無二的熱情與勇氣。同時,面對老百姓,斯諾遭到了不斷地提問與熱情的款待。當地的人們雖然受了教育,但文化程度太低,只能用“洋鬼子”來稱呼斯諾。不過,斯諾也瞭解到他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視,對蘇維埃帶來的生活的改變的高興,以及對於共產主義的開放態度。

蘇區的人們是積極向上,具有革命精神的,可在物質上,是斯諾可以預見的相當匱乏。在嚴密的封鎖下,農業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可工業在這個近乎中世紀的世界裏多半爲手工業且只能滿足基本需要,製鹽與採油也難言先進。合作社裏的商品也不讓農民完全滿意。雖然有源源不斷的技術人員,但機器與原料只能靠繳獲……斯諾把紅區工業與西方歐美國家的工業規模做了對比,結論是甚至比不上汽車公司的某個工廠,可見物資的不足。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斯諾仍然得到了咖啡與糖,贏得了他的歡心。

對於蘇區來說,最大的經濟開支必然是紅軍的軍費與滿足貧困農民的需要。這導致這方小天地的經濟領域在斯諾看來十分奇怪,卻起到了神奇的互補作用。可因爲不收農民的稅,在預算上卻小得令人吃驚。在還要保持對外抗爭的情況下,仍能保住貨幣的購買力,這令斯諾直呼“是中國式的一個奇蹟”。

在物質很有限的情況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從何而來?這不得不說到蘇區的社會基礎了。由於物質條件的侷限性,斯諾將這個蘇維埃社會稱之爲農村平均主義,他也提到,紅區的社會其實是非常臨時性的過渡。其中對於大多數人(農民階級)最基本的綱領他認爲是“耕者有其田”。這也帶動了農民對社會活動的積極性,爲集體化打下基礎。隨着重新分配土地,將大部分選票給予“農村無產階級”等措施基本消滅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對於“一夫多妻”等封建制度,紅軍更是進行了革命般的改變,包括取消包辦婚姻、離婚需徵得雙方同意等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事情……上述這些,均爲斯諾在書中做出的記錄,同時,他們還穩步推進着教育,合作化運動等社會進步活動。在斯諾看來,這個社會是“表面看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極其複雜的有機體”。在後面他還寫到這個社會受到蘇聯精神與思想上很大的影響,並且有模仿外國制度、組織的地方。但他又稱讚了中國共產黨“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團結最一致、目標最堅定、精力最充沛”。這部分形容了當時這片土地上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過渡性社會能夠建設、存活下來的原因——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足夠認識。

在重重封鎖下,作爲記者的斯諾來到這裏,以他所見忠實記述了當時跨越了文化與社會性質的“紅色中國”。這就像他在紅軍劇社的晚會上,唱出的那首《盪鞦韆的人》一樣,即便是兩種文化背景,但擁有同樣的情懷,紅色的旋律與西方的聲音也能相得益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16x1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