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競賽 >

大學聯考作文試題猜想之“作文與國計民生”話題

大學聯考作文試題猜想之“作文與國計民生”話題

材料與話題

大學聯考作文試題猜想之“作文與國計民生”話題

慕毅飛寫了一篇題爲“大學聯考作文17題,內中無一憂民字”的文章。文中寫道:看完2006年全國17套大學聯考試卷的作文題,兩句古詩涌心頭:“新詩日日千餘言,詩中無一憂民字”(明·袁宏道)。17道作文題中,只有關於國民閱讀(全國卷II)和保留北京文化特色(北京卷)的兩個題目,算是事關國計民生,其餘題目堪稱“無一憂民字”。當然,從另一角度說,作文題目所起的作用只是限定寫作的角度、思維的方向,如果心憂蒼生,什麼樣的命題都能寫成經世之文。國計民生那麼多讓蒼生憂心的事,何以就上不了考生的筆端?

請以“作文與國計民生”爲話題,自擬題目,自主立意,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思路點撥

話題作文的審題首先要弄清題目中關鍵詞的含義,其次弄清話題的類型和內涵,最後要仔細閱讀材料,看材料中有無對話題範圍的限制。

首先,明概念。“作文”在材料裏專指考場作文,但寫作要求中沒有明確的限制,因此其含義可以擴展到生活中的一切文章,切忌完全拘泥於“考場作文”或“課堂作文”等狹窄的範圍。“國計民生”的意思是國家大事和百姓生活,內涵豐富,重大歷史事件和平凡的日常生活都可入文,偏執於“國計”或“民生”都會限制思維的空間。不過,在寫作時“國計民生”應當有具體所指的內容。

其次,辨話題。“作文與國計民生”屬關係型話題,須辨明二者之間有怎樣的邏輯聯繫。就“作文”作用於“國計民生”的角度看,“作文”來源於生活,應該反映“國計民生”的需求與變化,否則“作文”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便會陷入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的泥淖。這樣的“作文”多是應景之作,難以獲得長久的生命。如兩漢的辭賦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歷史上對人類文明的進程起到重要作用的“作文”,往往反映了“國計民生”的需求,它們表達了一種民族的普遍呼聲和共同願望。比如先秦時期那些思想家的散文,有的雖然只有一些殘章,但因其表達了豐富的生活內涵而光照千古,成爲影響民族思想的典範。再如杜甫的詩歌,便因其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聖哲情懷而傳唱千載,同時對後人的精神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作文”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力,乃至對世界產生影響,必須反映“國計民生”的內容。

從“國計民生”對“作文”的意義來看,反映“國計民生”的需求是“作文”的根本要務。空洞無物的文章註定了“速朽”的命運,而宣揚窮奢極欲、貪圖個人享樂的文章也只能成爲反面教材,成爲歷史學家探究國家衰亡原因的佐證。因此,只有表達出民族普遍的積極情緒和人類共同崇尚的精神追求的文章,才能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第三,審讀材料和提示,看有無特殊的要求。材料中從兩個方面提出了當下“作文”與“國計民生”相脫離的困惑,表現在如下方面:其一是作文命題者的視角偏離,眼中無“國計民生”;其二是學生自己的關注角度出現偏差。作者的主要傾向當然是後者,隱含傾向是考生不能僅僅只圖個人溫飽,更要有關注“國計民生”的視角。另外傳統的“三自一定”的命題形式也給考生留足了發揮個性的空間。

例文展示

大愛千秋

□高 敏

天遼,一覽無餘;地闊,萬馬平川。一天一地便牽扯出了天下蒼生悠悠萬事。無論哪一個朝代總會有那麼多讓蒼生憂心的事。戰爭、稅收、饑荒、洪災……

歷史上我們總會聽到多少文人雅士開卷揮筆,寫一篇篇震撼人心曠世憂民之作。范仲淹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嘆出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詩人杜甫一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一篇《兵車行》就足以體現他的憂民之心。

恍惚間才發現,我們呢?我們到底怎麼了?

提筆便是“生命是……”“幸福是……”“智慧是……”。當人潮退盡我們才發現那只是一種遊戲,而真實的文章卻帶着一份天下蒼生的憂心忡忡。

我發現我們的文章走上了兩個極端,或俗或雅無所謂,過俗過雅都是一種悲哀。突然想到有人說過:“你的心在哪,你的世界就在哪。”

對呀!心在的地方就是世界所在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們的心在哪,在那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中嗎?在那法國流行的時裝上嗎?在那象徵着富貴的珠光寶氣中嗎?在那象徵時尚的名牌手機上嗎?或許吧!過多的俗文化鋪天蓋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有些忙亂吧!我們的心放在了一個喧鬧的集市,因而我們無法看見集市外緣的真實的美麗與悲哀。

我們的心沉醉在了曠世鉅著《紅樓夢》中嗎?我們的心沉醉在江南的雨巷中嗎?我們的心沉醉在了世界名畫《向日葵》中嗎?或許吧!然而許許多多過度的沉醉卻讓我們走向另一種極端。這樣一種自命的“雅”讓我們失去了一種真實,我們無法看見宮殿樓閣下層的卑微身影,我們不會去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夢想與失落。

我們的心放錯了位置,所以我們的世界也就會出現另一番景象,所以我們的筆端就無法看見黎巴嫩的戰火紛飛,無法看見印尼海嘯的殘酷與悲哀,無法看到四川大旱中那裂開大口向上天乞水的寸寸良田,無法看到湖南洪災中的生死離別和人間真愛。

我們的心放錯了位置,因此我們缺少一種大愛千秋的美。大愛千秋,大愛蒼生,世界便不會被冷漠與忽視湮沒。

點評:1. 散文化的語言是本文的第一個亮點。散文化的語言是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均達到較高水平後,才能自如地表達出來的,因而具有從容不迫的大氣。2. 反思與自省顯示出了作者成熟的理性認知。“我們的心放錯了位置”,過多地關注榮華富貴、個人得失,沉迷於物慾,便失去了真情。3.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具有含蓄蘊藉的美感,比喻、對偶、反問、排比……紛至沓來,搖曳生姿,令人目不暇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sai/p1q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