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古文典籍 >

辨痙溼暍脈證作文

辨痙溼暍脈證作文

張仲景

辨痙溼暍脈證

【原文】

傷寒所致太陽,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爲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溼痹(一雲中溼)。溼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溼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薰黃。

溼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溼俱去也。

溼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譯文】

外邪所致的痙、溼、暍這三種病,應該另外討論。由於此三者與太陽病的表現相似,所以在本篇敘述。

太陽病,有痙病的表現,而又見發熱、無汗、怕冷的,名叫剛痙。

太陽病,有痙病的表現,而又見發熱、出汗、不怕冷的,名叫柔痙。

太陽病,有頸項強急、口噤不開、角弓反張等痙病的表現,又見發熱、脈象沉而細的,名叫痙,爲邪實正虛之候,治療十分困難。

太陽病,因爲發汗太過,汗出過多,津液損傷,筋脈失養,因而形成痙病。

病人身上發熱足部發涼,頸項強急,畏寒,有時頭部烘熱,面部及眼睛發紅,頭部動搖不停,突然出現牙關咬緊不開、背部強直、角張反張的,這就是痙病。

太陽病,關節疼痛厲害,脈象沉細的,這叫溼痹,溼痹的症候表現,多有小便不通暢,大便溏泄。

久患溼病的人,出現周身疼痛、發熱、肌膚髮黃、色如煙燻的,這是溼邪久鬱化熱、溼熱鬱遏之候。

久患溼病的人,出現頭部出汗,背部強硬不舒,形寒怕冷,想要蓋被或烤火取暖,這是寒溼鬱於肌表,衛陽被遏之證,治當溫陽化溼解表,不可攻下。如果誤用攻下,勢必損傷正氣,導致陽氣下陷、溼阻於中,出現呃逆、胸悶、小便不通暢、口渴不能飲、舌上生苔等證。

久患溼病的人,如果誤用攻下,出現額上出汗、微微氣喘、小便通利的,是陰竭於下、陽脫於上,病情險惡;如果出現腹瀉不停止的,爲脾陽衰竭,也屬危候。

問:風溼之邪相合,引起周身疼痛,依照治療法則,應當發汗驅邪,汗出邪散則病可痊癒。但正遇到天陰下雨不止,醫生說可以發汗,發了汗病卻不愈,這是什麼原因呢?答:這是因爲發汗太過,汗出很多,這樣只驅除了風邪,而溼邪仍然存在,所以沒有痊癒。倘若用發汗法治療風溼病,只宜讓病人微微出汗,這樣風邪和溼邪才能同時解除。

久患溼病的人,出現身體疼痛、發熱、面色發黃、氣喘、頭痛、鼻塞、心煩不安,如果病人脈象大,飲食正常的,這是胃腸調和無病,溼熱鬱滯在上所致,所以鼻塞。在治療上,可用藥塞入鼻孔裏,就可痊癒。

病人周身疼痛,發熱,午後增劇的,這叫風溼。風溼的成因,是汗出後感受風邪,或長期貪涼取冷所致。

感受暑熱之邪而引起的太陽病症,就是暍。病人症候表現是身熱、口渴、出汗、怕冷。

太陽中暑證,出現身體發熱、沉重、疼痛,脈象微弱的,這是夏季被冷水所傷,水溼侵入肌表所致。

太陽中暑證,出現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芤遲,解了小便後,就毛骨悚然、怕冷更甚,手足冰涼,稍微勞動,身體就發熱,口就張開呼吸,門齒乾燥。這是暑溼相兼而又氣陰不足之證,治當清暑益氣化溼,禁用發汗、攻下、溫針。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就會使怕冷更加嚴重;誤用溫針,就會使發熱更劇;如果屢次攻下,就會出現小便淋澀不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guwendianji/k1dd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