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古文典籍 >

荀況作文

荀況作文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爲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荀況

荀況生平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於五十歲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爲老師”,“三爲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爲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爲他的兩名弟子爲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爲“辭賦之祖”。

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 ,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爲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爲《荀子》(唐代楊倞爲其作注,因爲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爲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樑啓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荀況評價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僞”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僞(人爲)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爲博學並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則能“知明而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爲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爲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展成爲標題論文,標誌着我國古代說理文趨於成熟。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爲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爲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況思想特點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祕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爲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爲“仁”,孟子中心思想爲“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爲的規範。以孔子爲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爲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爲子貢與自己纔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爲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詳情參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諸子之百家爭鳴》),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僞”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範籌,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爲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爲根據,認爲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仁政”理想。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guwendianji/d9xn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