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古文典籍 >

三才章第七作文

三才章第七作文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三才章第七

【譯文】
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 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爲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爲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衆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爲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衆,所以他首先表現爲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醜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讀解】
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爲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以爲保全身體,善養父母,就算盡了孝道。自聽了孔子所講的這五等孝道以後,不由得驚歎讚美說:‘噯呀!孝道就有這樣大的關係?’孔子聽見曾子讚歎,知道曾子對於他所講的五孝,已有領悟。所以又說:‘你知道這個孝道的本源,是從甚麼地分取法來的?它是取法於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運轉四時。以生物覆幬爲常,是爲天之經。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萬物,以承順利物爲宜,是爲地之義。人得天之性,則爲慈爲愛。得地之性,則爲恭爲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爲民之行。

人生天地之間,當效法天經地義以爲常道,而實踐力行。但是愛親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聖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興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種五穀,生產孝養。以上法則,都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這種教化,既合乎民衆的心理,自然民衆都樂意聽從,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嚴厲而自治。

先代聖王,見教育可以輔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則,倡導博愛,使民衆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莫有遺棄其親的人。宣揚道德和仁義,以感化民衆,民衆自然會興起力行。對人對事,先實行敬謹和謙讓,以爲天下民衆的表率,民衆自會效法他的敬讓,不會發生爭端。誘導民衆以禮樂教化,民衆自然就相親相敬,和平相處。再曉示民衆,使知爲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民衆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

孔子引詩經小雅篇節南山章的這一段話,是說明周朝有顯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師官,他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爲民衆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爲國家元首,以身作則,那天下的民衆還能不愛戴和尊敬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guwendianji/9pvv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