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事件 >探險 >

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精選6篇)作文

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精選6篇)作文

篇一: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

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精選6篇)作文

敦煌,一個有着許多珍貴文物的地方,然而一些悲慘事件也發生在那兒,她也改變了。

那時,王道士意外發現在敦煌莫高窟有許多經卷、壁畫和佛像……上報給清政府,他們卻不知文物的價值。斯坦因知道了中國有一個莫高窟中有着許多歷史文物,便帶上兩本書,許多駱駝和馬,24個箱子……前住中國的藏金洞。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藏經洞,用玄奘爲引和金錢換取了許多經卷。後來,許多國家都來到了中國的藏經洞,帶走了大量文物。後來,清政府命令將經卷及其他文物運到京。但一路中,不知丟了、被偷走了多少文物,因爲運的時候也只是簡單用草蓆蓋住。

由此可見,清政府對於珍貴、價值連城的文物是多麼不珍惜,就像揮金如土,甚至將它們撕碎,在火焰上燃燒。清政府是多麼愚蠢和無知啊!這才使中國陷入長久地沉睡,很久以後才醒了過來,才變得強大。但從記錄片中,我也看到王道士是多麼忠於職守、懂慎,雖然他也做錯了一些事,但我能理解他。

而在生活中,我們其實也能爲中華出一份力。在空閒的時候,多多瞭解中國的歷史,也可以做一些有關學習的行動,因爲“少年強,則國強……”只有青少年強,中國纔會變得強大,變回像幾百。幾千年前那樣強大,讓中華復興。

“少年強,則國強……”讓中華再次崛起,超越自己,不再讓其他國家欺負我們。

篇二: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

今天,許老師給我們看了《敦煌(探險者來了)》這一部紀錄片,我看完後大吃一驚,也若有所思。

《敦煌(探險者來了)》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從前,一名王姓的道士找到了藏經洞,藏經洞擺放着許多經書等寶藏,王道士便將藏經洞的事上報給官府,而官府卻不看中這些經書,並讓他看守在那,卻連一分錢也不給他。後來,一位名叫斯坦因的外國人買走了一大部分經書和壁畫。隨後,更多的外國人都來買經書。終於剩下的經書運送回京,但有些官甚至將它們佔爲已有,並將它們一分爲二了。後來,外國人又瓜分走許多經書。

我對清政府的無能、貪財感到了無比的仇恨,他們是那樣不愛護中國文化,是那麼貪得無厭,是那麼不珍稀國家財產。如今,我們只能去外國博物館中看到那些驚世之作。如果那時清政府愛護財產,不貪得無厭,那這些“中國的榮譽”或許不會漂流他鄉。

假如……假如那經書還保存在我們國家的博物館。在古代,也能體現清政府的能力和愛國;在現代,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學習那悠久的歷史;在未來,讓那些學生們知道咱們中國的歷史之長久,以我們爲榮,那該有多好啊!

當年,火燒園明園的事你可還記得?那些無能、貪婪的清政府你可還記得?那燒盡園明園,奪走園明園的寶物的可惡八國聯軍,你可還記得?那十二生肖的頭首,就是被他們盜走的!是那可惡的八國聯軍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造成的恥辱史!現在,那一個被外國人統治的中國已經過去了!如今是科技、技術、美食各項項目頂尖的“雄獅”,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歷史。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已經在消亡再歷史的長河之中,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的時候!

篇三: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題記

也許,你知道敦煌,但是你不一定知道關於敦煌的歷史;也許,你去過敦煌,卻不知道壁畫背後的故事。

這些歷史,在《敦煌(探險者來了)》這部電影裏,解開了重重謎團。

一位道士——王園祿,發現了塵封百年的寶藏,屢次上報官府,卻無人感興趣,他便一人獨守藏經洞。倒是幾個外國人,千里迢迢來到敦煌,尋求經卷等寶藏。1970年,英國的斯坦因來到敦煌,發現了這些經卷他想用錢來向王道士買全部經卷。雖然王道士沒有同意讓他帶走全部的經卷,但給了他9000卷經卷,還收下了一些錢。唉!人終究抵不住利益的誘惑啊!

一年後,王道士又迎來了第二批外國人——伯希和。伯希和到達敦煌後,只用了五百兩銀子換得7000卷經卷,沒有人能想象他們當時的心情。直到1909年,清政府才草草將剩餘經文送回京城。但進京後,爲官者自斂外財,瓜分撕破經卷,暗藏……。

我看了敦煌過去的歷史,內心不由感到悲憤和痛心,且不批叛他們的做法對錯。在我看來,王道士一人獨守在藏經洞,吃不飽也穿不暖,在外國人的利益面前,終究放棄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將經卷給了他們。這些經卷,外國人千里來取,而我們國民現在卻要千里去觀來還!

我想,這些屬於我們國家的經卷雖然不保存在我們心愛的這片國土,但是,那些外國人其實也把這些經保存得很好,它們依舊在世上熠熠發光。如果全部經文都在當時送回了京,那麼這些經文可能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歷史,需要我們去銘記。除了敦煌的歷史,那些《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南京條約》……都需要我們記住。你們看那圓明園,今日的那座廢墟,早已沒了那往日的風光,在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的統治下,中國漸漸走向了衰敗。還好,如今有了共產黨,鑄就了我們的新中國。但中國的新生代們請讓我們牢記歷史,忽忘國恥!

《敦煌(探險者來了)》讓我又聯想起我們中國的歷史,讓我感到,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爲祖國貢獻力量,希望百年後,那些新世紀的中國人們不會覺得我們愚昧,能以我們爲榮。

篇四: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

你去過敦煌嗎?你也許去過,但是你不一定知道敦煌背後的故事。我最近看了紀錄片《敦煌(探險者來了)》,令我感觸頗深,也讓我對外國侵略者更加深惡痛絕。

這部紀錄片講了王道士發現莫高窟,然後上報官府,而清政府對此不理睬。外國人來到敦煌莫高窟,用錢財等手段講大量經卷帶走的故事。現在想要見到那些經卷只能去外國博物館見了,這是多麼令我們痛心啊!

斯坦因在1907年,帶着他的駱駝羣,來到了敦煌。他以“玄奘”爲交流話題,向王道士騙走了第一批經文。哎,外國人就是利用王道士對宗教的虔誠,才能成功買走那批經文。我們不能說王道士是壞的,在那個時候,王道士獨自守護莫高窟,而清政府一分錢都不曾給他,他身無分文,纔將一部分經卷賣給有些“佛緣”的外國人。政府當時的無知,才讓他們有機可乘。弱小就會被欺負,無知、自以爲是更是當時清政府的缺點,我們可不能與當時的清政府一樣!

我們莫高窟的大量經書,現在仍然在外國博物館。有的人曾對各國所擁有的經書做出評價:“英國的,多;法國的,精;日本的,隱蔽;中國的,雜亂。”可謂是“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雖然現如今,我們比以前強大了,不再是那個腐敗無能的中國了。我們不會再被欺負了,但我們不能驕傲自大,要意識到自己還有不足,學無止境。

我們的歷史有些十分輝煌,有些卻令人痛心疾首啊!過去的已然過去,無法改變,我們只能令現在的自己更加強大,防止他們再侵略我們。

篇五: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

在許多前甘肅的敦煌,有着無數令世人感慨萬千的寶物,他本應該是中國捧在手思的驕傲,而如今看是我們多麼愚蠢的過去。

一天道土王園祿發現了藏經洞,他向清朝官府告知,可根本無人在乎。從而讓我們的掌上明珠,被外國人僅僅用幾百兩銀子從我們的手中騙走。

我們是炎黃子孫,是莫高窟壁畫的傳人。原來精美的寶藏,那是古代人民對佛對天空的無限遐想,像玻璃一像四分五裂。有的在法國、英國、俄國……而在中國的只不過是“外國人挑剩下的一些而以。那麼是爲什麼呢?是王園祿的貪財,是官府的無知?外國人的狡猾?都是。在當初,這只是幾方畫,但現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物。我們應該爲莫高窟不再像從前一樣而惋惜、而悲憤!現在終於不同了,不再像清朝官府一樣無知。我們知道了現在的我們是可以驕傲,爲出生在這片土地而感到榮耀。

在旅行時,遇到許多的名勝古蹟。有人十分珍惜,而有人卻感覺像是玩鬧一樣,在石壁上刻下到此一遊的標記。我們應該嚴厲的抨擊,這些不正確的行爲。這無非就和影片中清政府無知的行爲一樣的啊!都是對文物的不尊重。我們要根據要求,來欣賞這一些文物,不要在讓愚昧無知重現。

看完這個影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息。歷史對入類是遙遠的,也是觸手可及的,這是我們對歷史的讚美與感嘆!

篇六:敦煌探險者來了觀後感

敦煌,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大瑰寶,可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屈辱。《敦煌(探險者來了)》則真正寫實了這一點。

一貧如洗的王道士發現了歷史悠久的莫高窟,屢次向官府上報,可清政府卻置之不理。但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國人便乘機盜走了許多經卷壁畫,對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觀完影片,我心中彷彿驚濤駭浪、悲憤痛心——當時的政府是多麼愚昧無知啊!幾千年的寶物,未經仔細察看就認爲毫無價值。而外國人則一眼識出了他的價值,可見中國當時的文化程度是多麼衰敗與落後呀!而就算懂得了其價值,人們也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些官員自私自利地將這些千古稀物佔爲已有,甚至撕碎暗藏。可見當人的慾望一旦膨脹,一旦自私自利,一旦沒有素養起來,做出來的事不旦會被後人恥笑而臭名遠揚,也會對整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有着極大的破環與損害。沒文化,自私自利,這兩個惡習竟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呀!

歷史的腳步是在不斷前進的,可人性的無知與自私卻也一直像頭惡狼般,一點點吞噬着封建思想的中國下的光輝文化遺產。清朝末年,一些河南村民發現了一些刻有符號的骨頭,可無知的人們哪明白那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呀!無知的村民看到的不是大中國的漢字祖先,而是一塊塊白花的銀子。貪慾的惡魔帶着無知的他們,到藥鋪把這些寶物磨成粉,賣了不少銀兩。此時此刻,漢字始祖已痛苦地化成粉末。當國子監驚訝地識出這位五千歲的“老人”時,早已爲時己晚。這村民的貪婪與無知使得商殷時期的古老文字,中國的文化瑰寶無聲地逝去了許多,導致現在的甲骨文發現量微乎其微,隨着人的無知自私,隨風拂去……

自私、無知,是這兩大惡性讓中國獨有的文化魅力一點點衰色,我們一定要做個有文化、不自私的人,保護中華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shijian/tanxian/nw5v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