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熱點 >話題 >

2008年大學聯考作文湖南卷

2008年大學聯考作文湖南卷

作文試題

2008年大學聯考作文湖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唐代詩人韓愈的名句。

詩句的意思是說,在滋潤如酥的初春細雨中,春草發芽,遠遠望去,一片淡淡的綠色,可是走近後,卻只見到極爲稀疏的草芽,綠色反而感覺不到了,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受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這兩句詩的意境與哲理,關鍵在於你的觀察和體會。請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到的意境與哲理,聯繫現實生活,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②不要照抄或擴寫材料

③所寫文章符合文體要求。?

試題評析

據新浪網統計,在“最不知所云的大學聯考作文”與“最難於創新的大學聯考作文”兩項調查中,此題穩居榜首;在騰訊、搜狐等網站的調查中,80%以上的考生髮出了“難如上青天”的感嘆。筆者認爲,此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是我們能否化深爲淺、化難爲易。?

與往年考題比,2008年的湖南作文題有兩大變化。一是題型轉變。命題突破2006年“談意氣”與2007年“詩意地生活”的命題作文格局,用材料作文的形式進行了大膽突破,爲考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寫作空間。二是提示增多。今年的考題由原來的“命題直接引出要求”,變成了“具體的解析指導後提出要求”,尤其是其“請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到的意境與哲理”的提示,大大降低了審題立意的門檻,充分體現了命題者對考生的人文關懷。?

要想在考場上展示自我才情,得把握以下幾點:?

1.審題:把握三大命題要求。從立意的角度看,考生應從兩句詩入手,整體把握其意境與哲理,單獨從其中一句展開聯想或進行闡發,都是偏離題意的。如談“遠與近”時,只談“遙看”的積極效果,或者只談在特定情況下“近觀”對於審美與認知的意義,均是不妥的。從選擇材料的角度看,考生決不能忽視提示語中關於“聯繫現實生活”的要求,那種一味在“故紙堆”裏孤芳自賞的做法顯然行不通。如寫作“團隊與個人”時,就可以選擇“神舟”六號飛船上天、“嫦娥一號”衛星探月等材料。從文體的確定來看,“議論文或記敘文”,是不可更改的要求,切不可自作主張地“創新”。?

2.立意:準確領悟詩句哲理。韓愈曾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此詩看似平淡,實則神奇。命題者爲了幫助考生審題,在材料中提示了三種立意角度: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約束,三是對事物和對美的認知與感受是與距離有關係的。當然,正如提示所言,詩句隱含的哲理往往是豐厚的。除命題者列舉提示的三種感悟外,我們還可從詩歌意象中涉及的遠與近、濃與淡、似有似無等現象感悟出其他的哲理,如“整體與局部”“遠和近”“美在距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詩句蘊涵的這些哲理,與傳統的材料作文相比,立意角度更爲廣泛。?

3.選材:古今事例彰顯才情。思辨類作文,往往需要以“文化”爲基礎。如寫作“整體與局部”這一角度,我們便會想起“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詩句;寫作“物以稀爲貴”這一角度,便會想起“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等詩句;寫作“美在距離”這一角度,便會想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詩句。如講“團隊與個人”,就可從詩句裏得到“獨草無綠色,草衆色慾濃”的啓示。表現團隊精神的事例,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衆人拾柴火焰高”等,均是很好的論據;又如在湖南抗擊雪災的戰鬥中,如果沒有全省、全國人民的熱情支持,怎能那麼迅速地融化堅硬的冰雪?能夠有效地運用這些材料,文章自會勝人一籌。?

“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是唐詩中的名句,有人說,這是歌詠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說,這是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說,這是嘆息“細雨”“閒花”不爲人知的寂寞處境;有人說,“看不見”“聽無聲”並不等於無所作爲;還有人說,這裏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請你根據讀這兩句詩的體會,展開聯想,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擬題目,自定角度。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全文不少於800字。(北京市2007年大學聯考作文題)?

湖南省2008年大學聯考作文題,與北京市2007年大學聯考作文題,有異曲同工之妙。2007年北京卷的作文題也是從一聯古詩出發,“借題發揮”,提供幾種闡釋,讓考生循着命題人提供的路徑立意作文;也是用一個省略號提示考生還可以有自己對詩句的獨特理解。不同的主要是,湖南卷選擇的詩句在意義上是偏重於後一句“草色遙看近卻無”,命題人對詩句的闡釋進一步強化了這句詩的理性意義。從閱卷情況來看,儘管材料反覆提到“意境與哲理”,試圖與“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文體要求相協調,儘量照顧考生在文體寫作方面的不平衡性,但由於材料的限制,“意境”的幽徑殊難尋覓,大部分考生只能選擇“哲理”一條路。透過這兩道類似的大學聯考作文題的寫作情況,我們認爲,訓練考生的左半腦,訓練他們對於未知、未驗的事物或觀念的探究思考能力,是一項應該引起重視的工作,這也是中國文化走向現代、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redian/huati/9j5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