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預測 >

2018大學聯考作文題目練習題及範文:地名洋化利弊談

2018大學聯考作文題目練習題及範文:地名洋化利弊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2018大學聯考作文題目練習題及範文:地名洋化利弊談

“卡地亞”、“賽納維”、“羅託魯拉小鎮”

“卡布奇諾”“普羅旺斯”、“地中海”、“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地名並非位於大洋彼岸,而就在我們身邊。當前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築,特別偏愛“洋名稱”,其結果是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爲此,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地名洋化現象的泛濫給與了批評。網友們也議論紛紛,有人說:“老地名承載着古老文化,記載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的根,絕不能被洋化。”有人說:“放着本國、本民族的名稱不用,亂用一些外國的名字,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說:“這不算什麼,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何必抱殘守缺呢。”也有人說……

對於地名洋化,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範文

  地名洋化利弊談

隨着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築如後春筍般的涌現,“卡地亞”、“塞納維”這樣的洋地名也如雷貫耳,漸漸的也就習以爲常了。但“洋名稱”的大量出現,卻使我國許多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發了許多問題,我覺得應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確實衝擊了民族文化傳統,隔絕人們歷史記憶,導致文化的斷層化。

有人說:“老地名承載着古老文化,記載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的根,絕不能被洋化。”隨着時移世易,歷史留下的痕跡也在逐漸消逝。隱入草叢的青石板、瓦片上隱約的紋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謠,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在這裏,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換,瓦片被現代機械無情碾壓化作塵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裝,但這光鮮的背後總讓人感到空虛,彷彿頂着明媚的陽光,卻丟棄了古老傳統文化的影子,喪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應拿來爲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現今,我國打開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非常頻繁,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許多外國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許多韓國人都居住在那裏,爲了使他們能夠生活得更方便些,那裏的街道、店鋪都取的是韓國“洋名”。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豐富中華文化。相對於這些無關緊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歷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爲“首爾”;再如新興建築取洋名,爲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或是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觀”。但故宮門前的天安門廣場是永遠不能改名的!因爲它承載着歷史的痕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徵。

對“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們偏愛“洋名”的現象氾濫值得人們深思,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給予了批評。洋化地名可以,但我們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簡而言之,我們可以住在叫“羅託魯拉小鎮”或“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小區,但我們依舊是中國人,我們的心中時刻銘記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若是過度製造出地名洋化的風潮,將會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們的價值取向,造成民族傳統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可以開闊視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們民族文化大樹上掛起一盞盞華麗的彩燈,可以進一步增加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我們一定要扎牢傳統文化堅固的根基,方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

隨着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國加快了融入世界,與時俱進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滿足於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爲煥然一新的“洋地名”,這背後反映的是地方對經濟的追求,亦是百姓對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從古變洋”,既是地方有關部門之過,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換,是地方有關部門的決定,他們希望通過該換地名來提高地方土地價值,使老地方“煥然一新”,刺激遊客及當地人的更多關注,以此提高經濟效益。那麼,爲什麼他們就那麼確定這樣的改動會產生好的影響呢?“一招鮮”不可能“一世名”這是一種短視。

中國消費市場長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個性符號構成的品牌就檔次更高。這種盲目跟風的消費心理鑄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費基礎,隨之成爲企業爲追求經濟效益“風向標”,紛紛將許多民族品牌換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勝景點也取個“洋名”引得遊客先睹爲快,良好的效果對地方旅遊消費經濟提供了靈感,更換地名以“改頭換面”源於經濟效益的衝動。

堅守古地名,就是堅守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殘守缺”。

老地名承載着古老民族文化,記載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時,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對歷史的否定,對民族文化的否定,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將成爲無根之浮萍。

正如不斷掠奪中國文化歷史主權的韓國,因爲對自己歷史的質疑和不自信,纔會如此費盡心思地去尋找牽強的歷史依據,來填補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擁有足夠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讀史使人明智,鑑古方能知今”,豐厚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反映在古蹟中,反應在節日裏,融化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之間。每一箇中國人應當有足夠的民族自信來相信我們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價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歷史文化,讓獨一無二的“老地方”成爲一道金流傳千古的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羣,“改個洋地名”是個餿主意,鼠目寸光;不如着手從歷史的角度不斷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古地名在對外文化、經濟交往的地位、作用,既豐富古老文化,也能與時俱進;也可將老地名的故事書寫在地名旁,增添適量標誌建築,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褻瀆,我們難道要放着豐富的歷史不去珍惜,反而讓外國那些宵小之輩來窺視嗎?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燦爛文化,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條康莊大路,通向“中國復興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yuce/rer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