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預測 >

2010年大學聯考福建省語文試題(word版含答案)作文

2010年大學聯考福建省語文試題(word版含答案)作文

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福建卷)

語文試題

2010年大學聯考福建省語文試題(word版含答案)

一、古代詩文閱讀(27分)

  (一)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

  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既見覆關, 。(《詩經·氓》)

  (2)吾嘗終日而思矣, 。(荀子《勸學》)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離騷》)

  (4)人非生而知之者, 。(韓愈《師說》)

  (5)挾飛仙以邀遊, 。(蘇軾《赤壁賦》)

  (6)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李清照《聲聲慢》)

  (二)文言文閱讀(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5題。

周維城傳(清)

張惠言

嘉慶元年,餘遊富陽,知縣惲侯請餘修縣誌,未及屬稿,而惲侯奉調,餘去富陽。富陽高傅佔,君子人也,爲餘言周維城事甚具,故爲之傳,以遺後之修志者。

  周豐,字維城,其先紹興人,徙杭州,世爲賈,有資。父曰重章,火災蕩其家,流寓富陽。重章富家子,驟貧,抑鬱無聊,益跅馳①不問生產,遂大困,尋死富陽。豐爲兒時,當天寒,父中夜自外歸,又無所得食,輒引父足懷中以臥。十餘歲,父既卒,學賈。晨有老人過肆②,與之語,奇之,立許字以女。豐事母,起坐行步,嘗先得其所欲;飲食必親視,然後進。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視問輒去,去少頃,即又至,母脫③有不當意,或端坐不語,豐大懼,皇皇然若無所容,繞膝盤旋,呼“阿母”不已,聲悲慕如嬰兒。視母顏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後退。其子孫逮見者,言其寢將寐,必呼“阿母”,將寤又如之,殆不自覺也……豐賈致富,有子三人、孫六人,年八十四卒。

  豐於鄉里,能行其德,有長者行。嘗有與同賈者歸,豐既資之,已而或檢其裝,有豐肆中物,以告豐。豐急令如故藏,誠勿言,其來,待之如初。

  高傅佔言曰:富陽人多稱豐能施與好義,然豐嘗曰:“吾愧吳翁、焦翁。”吳翁者,徽州人,賈於富陽。每歲盡,夜懷金走里巷,見貧家,嘿④置其戶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寧人,挾三百金之富陽賈。時江水暴發,焦急呼漁者,拯一人者與一金。凡數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飲食之,俟水息,資遣之歸,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問富陽人,不能知也。豐又嘗言:“吾生平感婦翁知我。”

  嗚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①跅(tuò)弛:放蕩,不守規矩。②肆:店鋪③脫:偶爾④嘿(mò):悄悄地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項是(3分)

  A、未及屬稿屬:撰寫B。爲餘言周維城事甚具具:完備

  C、遂大困,尋死富陽尋:不久D。挾三百金之富陽賈賈:商人

  3、下列句子中,全部體現周維城美好德行的一組是(3分)

  ①引父足懷中以臥②立許字以女③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

  ④豐賈致富,有子三人⑤豐急令如故藏,誠勿言⑥拯一人者一金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維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從商,有了些資產,但到他父親這一代,因遭火災,家道衰落。

  B、周維城自幼遭受磨難,但樂善好施,對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禮守義的商人。

  C、文章結尾部分引用周維城感佩吳翁、焦翁的話,目的是使周維城的形象更加豐滿。

  D、文章最後一句表明,作者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杜會,感嘆民間並不缺少仁義之士。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故爲之傳,以遺後之修志者。(2)

  譯:

  (2)凡數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飲食之,俟水息,資遣之歸(4分)

  譯:

  6、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訪隱者

  [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雲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①塢:山坳。②山翁:此處指隱者。

  (1)在詩句中,與試題相呼應的最關鍵的一個字是。(1分)

  (2)結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詩句與這首詩所寄寓的情懷最相近的一項是(2分)

  A、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B、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來

  C、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點擊查看答案 可下載word版試卷]


二、文學名着、文化經典閱讀(16分)

  (一)文學名着閱讀

  7、下列各項中,對作品故事情節的敘述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樊城被曹操包圍,諸葛亮勸劉備到襄陽躲避。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派人告訴他們,願意跟隨的就派船接到對岸。百姓扶老攜幼,哭聲不斷。劉備傷心至極,想投江自殺,被人阻止了。(《三國演義》)

  B。寶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見通靈寶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壽恆昌。”晴雯說這與黛玉項圈上的字是一對。寶玉果然看到金鎖上刻着癩頭和尚送的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紅樓夢》)

  C、就在吳蓀甫等待眼前公債市場的鬥爭能傳來一個好消息時,他從王和甫的電話中得知,杜竹齋已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背叛了自己。吳蓀甫對着電話,大聲地叫道:“我們大勢已去了呀!”(《子夜》)

  D、隱修女認出愛斯梅拉達就是她多年前丟失的女兒,眼看着自己的女兒被官兵抓去,又無力挽救女兒。最後,她咬住劊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勁一推,她的頭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聖母院》)

  E、歐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錢全部送給了查理,她的母親發現這件事之後,就把她幽禁在房間裏。歐也妮沒有火取暖,只有麪包和清水度日。查理給歐也妮做點好吃的,只能在夜裏給她送去。(《歐也妮·葛朗臺》)

  8、簡答題。(任選一題,100字左右)(5分)

  (1)簡述高老太爺逼覺民娶馮樂山侄女的相關情節。答:

  (2)簡述桑丘總督狼狽去官的過程。答:

  (二)文化經典閱讀(6分)

  9、閱讀下面的《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之,樂取於人以爲善。”(《孟子·公孫丑上》)

  (1)下列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要想事業有成,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就必須勤奮學習,多聞多見,掌握豐富的知識。

  B、儒家認爲,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僅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且要對批評者心懷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蹟、目的就是勸誡人們要勇於檢討自己的缺點,發現別人的優點。

  D、歷史上一些有識之士,不僅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而且爲求同存異,往往保留自己的觀點。

  (2)結合上面選段,談談你對“樂取於人以爲善”這句話的看法。(3分)

  答:

[點擊查看答案 可下載word版試卷]




  三、現代文閱讀(24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題。

  詩產生於西周的禮樂政治活動而非原始宗教儀式,是政壇言說的產物,與歌並不同源。但卻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過。它們的聯繫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樂。在西周,詩的言說主體的身份爲朝廷官員,言說對象爲君臣,言說內容自然也不能脫離政治,故“詩”一開始就承擔着政治言說的特殊功能。《國語·周語上》載厲王時的邵公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見詩在西周時期的功能是補察時政。周代的禮樂政治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禮樂教化向臣民灌輸禮樂倫理道德觀念,所以周代設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一工作。《禮記·孔子閒居》載孔子說:“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可見,在周代,戰國以前的人將詩看作是禮樂的一部分。詩所承載的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歌則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質是音樂,適合抒情而不適合言事。歌是一種大衆表達情感意願的形式,而非專門用來表達和傳播禮樂倫理道德,不可能用來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顯然已不能滿足教化需要。於是,有了“詩”這一專門用於朝廷政治文體的產生和“歌”向“詩”的轉變。

  這一轉變,在“歌”之外確立了一種新的韻文形態,即詩的形態。這一形態與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質不再是音樂而是“文學”。二是詩一產生就被賦予了政壇君臣關係政治言說的性質。這一性質。除決定“詩”最初的作者主要應是朝廷的官員外,還確立了“詩”作爲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工具性。因而、詩的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而非普通百姓,言說的內容爲政治而非個體的情感。三是詩多非即時即事的言說,多先爲文字創作。且由於政治言說形式具有一定的規定性,故詩句式齊整,口語成分和雜言較少,如《大雅》、《小雅》。

  由於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樂,音樂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聖性,又能起着愉悅作用,所以,適應着禮樂政治而產生的“詩”,很自然地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將詩與音樂結合,有助於提高詩的地位。另外,當時的書寫工具不發達,藉助音樂可以使詩便於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作用。詩與音樂融爲一體,更有利於承擔禮樂政治的職能。

  不過、即使是詩使用文字與音樂結合這一形式。詩也與歌不一樣。歌的語言和音樂的融合是原生態的存在。歌產生時,音樂與語言是相伴相隨的,沒有音樂不能謂之歌。詩則是先有文字,後來配樂用於儀式的演唱。由於詩納入了周代“樂”的系統,音樂和詩的對接才被固定下來,但配詩之樂是後來附加的。

  (選自趙輝《歌與詩的起源及原始功能異同》,有刪改)

  10、下列有關先秦“詩”與“歌”的比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詩是政壇言說的產物併爲西周的禮樂政治服務的,而早期的歌是大衆表達情感意願的形式。

  B、詩與歌雖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詩卻有歌的一些元素,它們的聯繫方式只在音樂。

  C、“歌”向“詩”的轉變,是因爲原有的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滿足通過禮樂教化臣民的需要。

  D、詩是先有文字,後來配樂用於儀式的演唱,而歌產生時是先有音樂,後來纔有語言的。

  1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頂是(3分)

  A、詩在西周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所以詩就具有了政壇君臣關係政治言說的性質。

  B、從周代到戰國以前,人們把詩看作是禮樂的一部分,因爲它所承載的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適合於抒發個體的情感,藉助音樂可以使歌便於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的作用。

  D、“詩”在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後,詩與音樂就開始結合起來。

  12、請結合文本,簡述“詩”在西周的作用。(3分)

  答: 。

  (二)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15分)

  本題爲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做另一類文本的題目。

  (甲)文學類文本閱讀(15分)

  閱讀下面的問題,完成13-15題。

春風
林斤瀾

北京人說:“春脖子短。”南方來的人覺着這個“脖子”有名無實,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見是:“哪裏會有什麼春天,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實,意見裏說的景象,不冬不夏,還得承認是春天。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確。褒貶起來着重於春風,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懷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這四句裏沒有提到風,風原是看不見的,又無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才草長,花開,鶯飛……

  北京的春風真就是刮土嗎?後來我有了別樣的體會,那是下鄉的好處。

  我在京西的大山裏,京東的山邊上,曾數度“春脖子”。背陰的巖下,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沒有開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臺,還是泉邊,凡帶水的地方,都堅持着冰塊、冰硯、冰溜、冰碴……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樑,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轟的一聲,是哪裏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裏,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彷彿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膊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鬆動。

  麥苗在霜凍裏返青了,山桃在積雪裏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荊條揹簍,揹帶冰碴的羊糞,繞山嘴,上山樑,爬高高的梯田,春風呼哧呼哧地幫助呼哧呼哧的人們,把糞肥拋撒勻淨,好不痛快人也。

  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歡喜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着解氣。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麼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樑?又怎麼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陽光,牛尾濛濛的陰雨,整天好比穿着溼布衫,牆角落裏發黴,長蘑菇,有死耗子味兒。

  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

  (選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報》)

  13、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文章前三段,寫北京春天時間短、風沙大,點明瞭北國春風的特點。

  B、作者歷經飛沙走石的北國春風,“有了別樣的體會”,感到北國春風不如南國春風。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於對北國春風和人們在春風中勞作場景的感受。

  D、對比是本文的主要寫法,如南國春風與北國春風的對比,麥苗返青與山桃鼓苞的對比。

  E、作者對北國春風欲抑先揚,把自己對北國春風的體會抒寫的淋漓盡致。

  14、爲什麼作者起初在北方懷念江南的春風,後來卻說“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請簡析。(4分)

  答:

  15、文章倒數第二段,作者對江南春天中“看不見”的春風另有一番描述。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這樣寫好在哪裏?(6分)

  答:

  (乙)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問題,完成13-15題。

  “天人合一”的醫學模式

  王慶其

  中國古代先人們無論探討宇宙的生成或尋找生命的奧祕,都是圍繞着“天人關係”這個核心展開的。天人之學是中國哲學的思維起點,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

  《內經》是從研究天到研究人,從探討人到探討天,提出“人與天地相參”,“善言天者,必驗於人”的觀點。可以認爲,《內經》是以“天人一體”爲理論核心,探討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醫學經典。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人們認識和處理健康與疾病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內經》確立了“天人合一”的醫學模式,認爲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遵循着同一自然規律。於是,《內經》將人體放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些大背景下來考察生命的活動規律。

  《內經》要求每一個醫生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環境種種影響因素;“人事”,泛指社會人際之事,大而至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風習俗等,小而至於病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家境際遇及個人經歷等,這些內容均與人體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關係。“天人合一”醫學模式貫穿於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之中,指導人們認識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治疾病和預防保健等醫療實踐活動。

  基於上述思路,《內經》關於健康的定義可以歸納爲:①軀體無異常變化,所謂“平人者不病也”;②內部機能和諧,“形與神俱”;③對外界環境適應,“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簡單地說,健康的本質就是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形與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諧。人們的醫療實踐活動就是爲了調整和維護這種和諧。《內經》的醫學模式告誡醫生不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誰生了病,有時比了解生了什麼病更爲重要。疾病不過是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的一種反應,不同個體對疾病的反應是不同的,個體總是按照自身的反應和體驗呈現出種種臨牀症狀。

  《內經》“天人合一”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與近年醫學界提出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是相通的。兩者都不把“人”作爲一個超然獨立的實體,而是看作自然社會環境中的一員。因此,認識健康與疾病,不僅着眼於個體,更着眼於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相互聯繫。其次,兩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個體健康與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強調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這就使得人們對於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及處理,不至於陷入單純生物因素的死衚衕。這對推動中醫學術發展和提高診治疾病、預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選自《<黃帝內經>的現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匯報》,有刪改)

  13、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內經》“天人合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瞭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醫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視爲《內經》“天人合一”理論在診治疾病時的具體運用。

  C、《內經》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家境際遇及個人經歷等,即指人體身心健康狀況。

  D、《內經》認爲診斷“人”的病,不僅要關注“人”的生理狀況、心理因素、還要考察“人”生活的社會、自然環境。

  E、近年醫學界提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證明《內經》時代的醫學比現代更發達。

  15、文章最後說:“《內經》天人合一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與近年醫學界提出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的基本觀點是相通的”。這句話給你什麼啓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6分)

[點擊查看答案 可下載word版試卷]


四、語言文字運用(13分)

  16、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中外藝術家聯袂登臺,奉獻了一臺美輪美奐的大型文藝晚會。《相約上海》用歡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江河情緣》通過多瑙河與長江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表現了中國人民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朝氣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滿濃郁的異國情調,傳遞出世界各地人民對中國人民的真誠祝願。

  (1)畫線的句子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錯誤,請找出並加以改正。(1分)

  改爲

  (2)填入上面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句是(2分)

  A、描寫了“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的真實故事

  B、營造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濃厚氛圍

  C、吹響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時代號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17、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近年來,我國不少人喜歡西方的一些節日,如聖誕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等。

  材料二:據報道,春節期間,紐約帝國大廈亮起了代表喜慶和吉祥的彩燈向華人拜年,農曆大年七年級被定爲該州的法定節日。在英國,近50萬人從英國各地聚集到有“倫敦心臟”之稱的特拉法加廣場和唐人街,看龍騰獅舞,品中國小吃,享受鞭炮聲和歡笑聲中濃濃的中國年味。

  (1)用一句話概括以上材料的內容。(3分)

  答:


  (2)你對上述現象有何看法?請簡要概述。(150字左右)(7分)

  答:


  五、寫作(7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70分)

  還在念大學的時候。雅科布·格辣與威廉·格林兄弟倆的腦子裏一直縈繞着這樣一個假設:幾百年來,流傳在民間的故事或許與人類發展的歷史暗藏聯繫。爲此,兄弟倆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個傳說,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出這些傳說和人類發展史的聯繫。於是他們把厚厚的筆記往書架上一擱,又開始了其他工作。

  後來,一個朋友偶然發現了這本筆記,立刻聯繫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這些故事結集出版。這本故事集至今已經再版兩萬多次,印刷量超過一個億,曾被四十多十國家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國兒童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點擊查看答案 可下載word版試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古代詩文閱讀(27分)

  (一)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

  1、(1)載笑載言(2)不如須臾之所學也(3)固前聖之所厚

  (4)孰能無惑(5)抱明月而長終(6)如今有誰堪摘

  (二)文言文閱讀(15分)

  2、D

  3、B

  4、A

(二)文化經典閱讀(6分)

  9、(1)D

  (2)我們要謙虛好學,擇善從之,完善自己,還要樂於在現實生活中行善,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意思對即可)

  三、現代文閱讀(24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10、D

  11、C



  15、示例一:

  《內徑》蘊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現代科學的發展,可以從這樣的經典文獻中得到啓迪。我們要認真整理、學習傳統經典,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內徑》這樣的經典文獻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我們要大力宣傳,讓後代瞭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要積極向全世界人民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如有其它觀點,言之成理即可。)

  四、語言文字運用(13分)

[點擊下載word版試卷]

>>>>更多2010大學聯考語文試題

2010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2010年全國各省大學聯考作文題目大全

2010年全國大學聯考狀元榜

2010年軍訓作文專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yuce/mw3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