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大學聯考 >預測 >

2018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己所欲是否一定施於人

2018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己所欲是否一定施於人

文/復旦附中青浦分校語文高級教師:李新

2018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己所欲是否一定施於人

生活中,人們關注自身的需要,無可厚非;人們時常渴望被別人需要,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一個人活在世上,畢竟要體現個體的價值,而個體的價值不僅僅是爲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爲別人做出了奉獻。巴金說:“我的幸福就是爲別人多做奉獻。”問題是凡事都有個度,超出這個限度,可能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被需要”是一種普遍的心態,而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信息的發達,尤其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進入了微信時代,“被需要”的心態無限制擴張,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還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廣告自己,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對你“被需要”的動機大打問號。或許是客觀上是利人了,但主觀動機還是爲己,從這裏,我們可深入探查人性的複雜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價值的體現。如果一個人不被社會需要了,像一塊髒抹布被社會拋棄,被遺棄,那可能失去了價值,或者可利用的價值很低很低。一位長者說過:“子女的孝應該是讓老人做事情,如果一個老人無事可做,那可能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就有被拋棄的感覺。”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過百歲,他覺得自己還能爲社會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則的話,植物人一樣常臥病榻,成爲社會的嚴重拖累,雖形體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經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羣居動物。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和人構成社會,彼此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魯濱孫漂流荒島,但和星期五就構成了相互“被需要”的關係。人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存在。我們過去常說“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強調的就是這種關係。巴金在《朋友》一文中歷數了朋友給他的種種幫助,如果不是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這些朋友,讓他明白生命中還有光。我們從別人身上都獲過溫暖,如果我們不能給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個體便一無是處了。

然而對這“需要”也要認真辨析,你所認爲的“需要”是不是別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別人需要還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說全民都關注的大學聯考,有些“需要”確實是過剩的,我們的考生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麼脆弱,大學聯考前吃什麼喝什麼都要關心,如何睡覺才能避免失眠也要關心,社會上出現這麼多“預測”神師,還有媒體的圍追堵截、窮追不捨,這是對考生的真正關心,還是自有其企圖呢?

孟子說:“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於窮乏者,是利他主義,如果是爲了讓窮乏者感恩,落個善人的名聲,那就是爲己了。利他與爲己是一條分明的分界線,是劃分“被需要”動機與效果的標準。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呢,就一定施於人嗎?還是要三思而後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liankao/yuce/3l4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