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精選5篇)作文

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精選5篇)作文

  • 關注:4.94K次

篇一: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

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精選5篇)作文

張若璇

今天,我看了《跟着書本去旅行》中匡廬奇秀——詩人與廬山的故事。標題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廬山爲什麼也叫做匡廬呢?廬山流傳最廣的當是匡俗的故事,周武烈王時代,一個叫匡俗的人進廬山求仙學道,天子想請他出山,匡俗拒不肯從,不知所終。匡廬就由此而來。

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十字感慨“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是廬山人文歷史長卷的開端。隨着陶淵明一句“歸去來”,他終於“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而廬山也不再沉寂,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詩詞。看了老師們的講解,我對蘇軾的“只緣身在此山中”和王安石的“自緣身在最高層”有了更深的理解。蘇軾離開被貶地的放鬆心情讓他對自己之前的困頓有所感悟,而王安石的“自緣”則體現了一種信心滿滿,大展抱負的心理。

毛澤東主席的《登廬山》中“躍上蔥蘢四百旋”將廬山上將近四百個轉彎描述出來,這“四百旋”讓我記憶深刻。作爲一個平地暈車的人,已經不敢想象這四百旋的盤山公路如何上去。不過,這由一萬名工人建造的盤山公路是勞動人民克服了地勢困難和條件簡陋創造出來的辛勤與智慧的結晶,讓我由衷的敬佩。

從古至今,廬山一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希望未來可以親自欣賞到廬山的雄奇風光。

篇二: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

王浩博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跟隨《跟着書本去旅行》的雲上旅行團,觀看了《匡廬奇秀——詩人與廬山的故事》。

廬山雄奇秀拔的美景吸引了那麼多的詩人慕名而來,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佳作。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七律·登廬山》中的詩句——“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這“四百旋”是指在廬山上修建的將近三十五公里的盤山公路,在這條公路上有將近四百個轉彎。據說,當年毛爺爺坐汽車上廬山時,每經過一個轉彎,就放下一根火柴,總共丟了四盒不到(每盒一百根火柴),這是多麼有童趣的主席呀!

看完這個視頻,我輾轉難眠,腦海裏總是浮現出廬山那秀美壯觀的畫面。心裏總想着,有機會一定要去親身體驗一下廬山的美,更想看一看那由萬人修建的四百旋公路。

篇三: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

《匡廬奇秀》觀後感

李慶春

世界如此大,中國文化同樣也博大精深,寒假裏我觀看了中央十臺播出的《跟着書本去旅行》,讓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廬山。

通過觀看雄奇而秀美的廬山,我瞭解到了廬山的真面目,正如張九齡所說“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不愧是久仰大名的廬山啊!廬山聞名世界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爲它有着雄偉壯麗的英姿,而且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爲它賦下了千古絕唱。遙想一千五百多年前,晉宋之際的大詩人陶淵明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的是歸隱的情懷;大詩人李白也曾登上廬山求仙,豪邁的賦上一首“好爲廬山謠,興因廬山發”;蘇軾也不例外,邊遊邊思,“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其中最有趣的是《登飛來風》中寫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與上一句看上去非常相似,但又有着較大的差異,蘇軾與王安石因處於不同的背景和心境,所以一個用了“只緣”,一個用了“自緣”。蘇軾當時因離開了他的貶所黃州,心情十分愉悅,站在廬山上,才明白對於自己人生的格局是什麼,借景來講哲理。而王安石是在自己的變法小實驗中悟出了變法對國家有利,有希望,心中充滿了自信,因此用了“自緣”。關於廬山的奧祕是如此之多,還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去挖掘更深層次的奧祕。

《跟着書本去旅行》能讓我們大開眼界,看清世界的“廬山真面目”,瞭解世界各地的奇風異俗;更能將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盡收心底。

篇四: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

王奕博

跟着書本旅行團的步伐,我來到雄奇、險秀的詩詞聖地——廬山。

廬山,恰似一幅山水畫,層巒疊嶂,姿態萬千。千百年來,無數詩人來到這裏,吟詩填詞。它,是陶淵明眼眸裏的高遠悠然,是李白胸中的豪情萬丈,是蘇軾筆下的人生哲思,是毛主席骨子裏的文化自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文人墨客爲我們呈現了廬山別樣的風采。我們在吟誦這些詩篇的時候,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這樣令人神往的地方。

多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置身廬山之中,更真切地領略它的山水之美。而廬山,又會帶給我怎樣的驚豔與震撼呢?吟詠起那一首首詩詞,會不會也有不一樣的感悟呢?

篇五:跟着書本去旅行匡廬奇秀觀後感

於海運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通過觀看《跟着書本去旅行》中“詩人與廬山的故事”讓我深切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景色的優美秀麗。

蘇軾的一首《題西林壁》寫出了千姿百態的廬山。廬山的優美與秀麗是衆多詩人所讚美與頌揚的。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情懷。三百年後大詩人李白登頂廬山,寫下的著名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之後又五十多年,大詩人白居易又寫下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後又是兩百多年宋代詩人蘇軾寫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讓我們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通過對廬山的自然景象的描寫,從而進行一些深度的思考,這是通過理智來做詩,節目中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峯》中最後兩句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相比較。拿王安石的自信滿滿與蘇軾的當時無奈相對比,讓我們知道了要通過詩人寫詩時的處境來充分理解詩的含義。

廬山美景季季不同,春天可以上山看山花,夏天有瀑布,秋天可以到廬山植物園看紅葉,冬天可以看山上的白雪世界。

古人愛廬山,我們也愛廬山。毛主席爺爺的一首《登廬山》中“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讓我們對廬山上將近三十五公里的盤山公路充滿了神奇的嚮往,這是當代人的傑作,是我們社會的進步,這是一種感性的體驗。

跟着詩詞去旅行,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下祖國的大好河山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shu/dnrw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