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高三 >議論文 >

話說端午節1500字作文

話說端午節1500字作文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當然少不了糉子這個主角。因此,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裹又大又香甜的糉子,幷包裹出不同種類、不同味道的糉子。

話說端午節1500字

端午節來源於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當地的漁夫得知後,紛紛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爲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還有些人說,這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後來,端午節的意義就起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節原意給忘記了,反而把原先未必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糉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現在的年輕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對於他的愛國故事甚至都沒有深刻的印象了。他們只是知道,端午節是一個吃糉子的節日,僅此而已。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品種甚爲繁多。從餡料上看,北方人多半是以小棗、花生爲餡料包裹糉子;南方人則以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包裹糉子。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甚至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諸國。

端午節賽龍舟,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汨羅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也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划龍舟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作爲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了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的話,它現在已經超越了體育運動的範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端午節畫門符,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插艾枝、懸艾虎,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佩香囊、戴五彩繩,同樣也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彩繩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父母都會用五色線或者碎布爲自己的孩子編制玲瓏可愛的小香囊掛在脖子上,祈求平安;還有的父母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製成小手鍊系在胳膊和腳踝上,祈求平安。據瞭解,這些小香囊、小手鍊要佩戴到端午節後的第一場纔可以把它們摘下並丟入雨水中讓其沖走,這樣纔可以真正地祈求平安健康。其中,香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避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效果日趨精緻,併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高三:林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gaosan/yilunwen/jol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