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徵文 >

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推薦14篇)作文

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推薦14篇)作文

篇一: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推薦14篇)作文

端午

樑鎔仇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蒞臨人間,本該團聚,本該快樂的日子,在我看來卻又多了幾分愁緒。

一說到端午,必然會想到屈原和伍子胥。那是兩段令人唏噓不已的歷史。一個自殺投江,一個被賜死投江。無限哀思。

長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天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合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鬥志昂揚。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強權。

斯人已去,精神長流。屈原並沒有離開,並沒有死。他永遠的活在人們心中。他一直在正義的路上,在愛國的路上,在執着的走着。他精神的精神會一直影響着世人,爲世人所稱頌,爲世人所紀念。

再說伍子胥,若說西施是夫差不可多得的美人,那伍子胥就是夫差不可多得的良將。他一心爲國,當年越國大敗,其建議吳王一舉滅了越國,夫差不聽,卻聽信誣陷伍子胥的讒言,於5月5號賜死拋屍體於長江。事已過去2000年,但至今讀來也是扼腕不已。

百世子胥調,猶存寂寞中。鞭屍生快怨,抉眼死遺忠。後世有多少人懷念,有多少人傷感。只因一個昏君的決定,一代良將從此隕落,令人嘆惋。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李隆基的詞讀着實讓人感到快樂。但是時代變了,開元盛世誰人不知,何人不曉,但若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在那個狼煙四起的時代,多少人能快樂?多少人能提筆寫下如此輕快的詩句?

不管歷史如何嬗變,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從屈原投江的那一刻,他在中國百姓心中,乃至所有中國人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澱了,就註定了他的靈魂,得到了洗禮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昇華成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我正默默地想着,這時,一陣糯米香飄來,我一回首,發現家人正其樂融融地包着糉子,我不禁眉頭舒展,洗了洗手,也加入了“種子生產線。”在這個延續了2000年的節日中,糉葉的香,糯米的白淨,人們的歡笑,都構成了這個節日中獨有的風景。在衆人的等待下,糉子出爐了,一個個糉子白嫩可愛,如小娃娃般,而它中間的那顆紅棗,不正象徵着屈原的那顆拳拳赤子之心嗎?我不禁暗自欽佩起古人了。

隨着那微微泛黃的糉葉,我追尋屈原離去的足跡,但是,亙古不變的,卻只有那向西的汨羅江和江邊的那一縷愁思。

篇二: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之趣

沈瑞熙

六月十四,艾葉飄香,一度春秋,一度夢迴,時光荏苒,端午已至,糉香濃濃,龍舟賽舞。

“江城時清日復長,小符斜掛碧艾香。”艾草是端午的一個貴客,自家門前插幾片味道卻傳遍樓的神清氣爽,再一聞,等等,好像有些別的味道。再一嗅,唔,真清純,原來是梔子花。這雪白的精靈,給端午增添了幾分清靜。

外面陰雨朦朧,突然看到了一行電視上斗大的字:端午奇妙遊。哈,好新鮮。點進去一看,開場的是何灝浩的水下中國舞《祈》。表演者何灝浩化身“洛神”,絕美登場,或拂袖起舞,或波裙迴轉,或剛進有力,或娉婷嫋娜,水隨舞動,衣袂翩躚。最終,“洛神”離去,雖未如曹植《洛神賦》中所言“文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卻如嫦娥奔月一般,衣袂翩躚,身姿若仙,融入一片絢爛中。

端午又怎麼能少得了糉子呢?糉子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且是一個民族濃濃的溫情。翠綠的糉葉,奶奶泡了一個上午,到了下午色雖退去,但清香漸濃。開始包糉子了,5歲的弟弟眼疾手快,拿了一片糉葉就跑。“哎呦這個小赤佬!”奶奶口中罵着,笑意卻停留在嘴角。

抓一把糯米,迫不及待地放進這個綠口袋,但心急總吃不了熱豆腐,糯米就像調皮的孩子,糉葉總是包不住他們,於是糉葉上沾滿了白白的糯米,讓人笑也不是,罵也不是。糉子蒸好,拿起一個就吃一大口,纔想起會燙嘴,哈哈的呼着熱氣。

糉有千般好,唯你最糉要,願我們糉是快樂,糉是微笑,糉是喜悅,糉是好運,無論鹹甜,糉有所愛,糉子不管什麼餡,都比不過平安與團圓。

篇三: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節的生活

陳櫪霏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糉子,高冠上插着艾蒿。這便是陸游的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衆說紛紜,不過我最信服的還是一種說法。

唐朝詩人文秀曾賦詩一首,來描寫端午節的來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日從何而來,前人傳說是爲了楚國大夫屈原。可笑汩羅空自浩浩蕩蕩,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這首詩具體地寫出了端午的由來是因爲楚國重臣屈原投江自盡。屈原是戰國詩人及政治家,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到了貴族大臣們的權益,遭到排擠和流放,最後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悲憤難耐,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就要數糉子了。糉子的材料不是很難找,所以媽媽很快就買好了。我也對包糉子起了興趣,央求媽媽教我方法。正好媽媽也想找個人來幫他分擔包糉子的壓力,所以很樂意教我包糉子。包糉子的方法不算難,但也不是很簡單。我先將兩片糉葉疊在一起,把糉葉圍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裏面塞滿糯米,由於外公喜歡吃鹹糉子,所以就往裏面加了兩塊豬肉。然後再將剩餘的糉葉把這個糉子包裹起來,用繩子打結,只不過我剛剛包完後就發現一個角漏了。我就趕快將這個角堵住,只不過我堵的時候另外一個角又漏了,然後越堵越漏的越多。然後這個我包的糉子就毀於一旦了,但是我並不氣餒。我又重新開始包,只不過這一次我比上一次更小心,注意了許多細節,所幸的是這一次的糉子包的很成功。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的沉澱,我需要我們去強化它。

篇四: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的味道

秦嘉宇

窗外,雨,依然在“譁!譁!譁”地下着。天氣有點涼,空氣中瀰漫着端午的氣息。那古老的節日,那些古老的風俗至今仍舊埋藏在人們的記憶裏。

糉子是端午節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打算在今年的端午節跟奶奶學會包糉子這門小手藝。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棕葉,一股淡淡的清香便撲鼻而來。我深吸了一口氣,將它們交錯迭起,模仿奶奶的樣子折出一個角,再在摺好的角筒內放入一些已調製好的糯米,塞上一個蜜棗,又用糯米把它們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比想象中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次準備把棕葉蓋好時,意外出現了。糯米們就像調皮的孩子似地不聽我使喚了,接二連三的“跳”了出來。我急的直跺腳,頭上也開始冒出了晶瑩的汗珠,辛虧奶奶及時出手相救替我“解圍”。倒了一點糯米。在奶奶的幫助下,包糉子工程總算是到了最後一步了,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糉繩。看我表現了。我得意的拿起糉繩,將糉子五花八門的綁了一圈,還認爲奶奶紮好繩的糉子樣子特老土,就自作主張的把繩子打了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那也是很結實的。大功告成了,我拿起糉子準備扔進竹籃裏時,一不小心拉了一下伸出的糉繩,只聽見“啪”地一聲,棕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在地上。奶奶看裏,笑着對我說“別以爲捆紮是最簡單的,其實一個糉子的味道如何除了糯米味道調製適合外,更重要的是糉繩一定要紮緊。糉子結實飽滿煮熟了才更香更好吃,裏面的味道也就不會流失,糉子打開後就不會稀稀散散。”聽了奶奶的一番話,我才明白,原來看似簡單的包糉子,其實也是一門挺深的學問呢!我有點不甘心,決定這次是非把糉子包好不可了。我細心地看,認真地學,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打鬥”和不小的失敗,我終於包了幾個還算像樣的糉子……

端午節還少不了做香囊?首先,穿針引線。我左手拿針,右手拿線,瞪大眼睛,湊近了針眼,可這針、線老是打架,怎麼都穿不過去。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向媽媽“求救”。媽媽鼓勵我:“再試試,你行的!”於是,我抿了抿線頭,又試了起來。真是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穿了過去。我長長地嘆了口氣:“哎!穿針也不容易啊!”我等着老媽也像我這樣出洋相,可沒想到她一穿即中,哎,薑還是老的辣啊!接着,摺疊、縫香袋。這個簡單,我將布的反面朝外,對摺,準備縫製。只見老媽左手拿布,右手執針,向下一戳,再向上一頂,飛針走線,極其嫺熟。這可比穿針簡單,於是我大意起來,竟走了神。呀,這針縫錯了,方向反了。媽媽將線一回,再一次解救了我。媽媽提醒我:“針腳再密些,平整些。”“嗯,好的。”我又接着縫,從開始的不熟練到後來的得心應手,沒多久,大半部分就縫好了,只留了一道口子。接下來是最令我享受的一個過程。我將布翻了個身,帶有花紋的一面露了出來,我開始往裏塞艾草。一打開艾草包,那撲鼻的香味撲面而來,我情不自禁地將艾草放到鼻子底下,深深地吸了口氣,陶醉其中。陶醉過後,我將最後一道口子捲到裏面,再對角縫起來。有了前面的基礎,這次很順利地完成了。最後,我還給香包縫上了流蘇。OK,大功告成!這是我第一次做香包,雖然線腳縫得不是很平整,樣子不是特別美觀,但這是我親手做的,在我心中是最美的。它凝結了我的心血,寄託了我的美好願望。我要將它掛在我的牀頭,每晚讓這迷人的芳香,伴我進入夢鄉……

端午的香源遠流長……

篇五: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豐富的端午

宋邱浩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這不,不知不覺今年的端午節他來了,一年一端午,一年好安康。這節日一年只有一次,每當這一刻來臨,我總會想起那位大詩人。對,正是他就是那位書寫了《離騷》的愛國大詩人屈原。

今日一大早,我剛剛起牀。肚子巳而開始了咕咕叫,催我趕緊吃點早飯。正好外婆給我拿來了我一個大糉子,真是雪中送炭啊。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了一大口,哇,甜甜糯糯的。是一個豆沙餡的甜糉子呢。我吃的津津有味,回味無窮。所以我吃完時還不忘把葉子裏落下的一些米粒舔乾淨。過了一小會兒,我正寫作業呢。媽媽跑了過來,手上還拿了一串艾葉。她說把這個戴上去可以去除汗臭味,她的命令我自然不能拒絕,只好聽她的話,把這個東西戴在了耳朵上。

到了中午休息時間,我閒着無聊,突然想到這個端午節到底爲什麼要在耳朵上戴上艾葉呢。我冒着好奇心跑去媽媽那裏詢問,媽媽看我這麼的好奇,於是便給我講了爲什麼要戴艾葉的由來。戴艾葉可以驅逐蚊蠅,又因爲端午節是在五月初五這個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細菌繁殖速度差較快,容易患多種疾病,而艾葉芳香又好聞,他可以清除病毒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所以端午節便會有很多人家都會在自家門口了兩側各掛上一串艾草。“兒子啊,你看我們家也並不例外,這門口掛着倆株大串艾草,這是爲了這些而準備的,所以你是不是感覺蒼蠅蚊子都沒有幾隻了。”媽媽面帶微笑地說道。原來這艾草竟也有這麼多學問,用處也不少啊。

這一天真是特殊的一天,根本無法忘懷。最後祝我們所有人一生糉快樂一生好安康,一生糉好運一生糉美好。只要去堅持去努力,那我們糉會成功。

篇六: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記端午

樑鉦函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當熟悉的歌謠又一次在耳邊響起,當糉子的清香瀰漫於窗楹之間,端午節也翩然而至。

新採的葦葉烏青發亮,質感光滑,淘洗過的糯米,潔白瓷實,如顆顆碎玉鋪滿盆中。外婆早已把裹糉子的材料配好,而我看到此等場面,也不禁想上手嘗試下如何製作這端午節的特產。

只見外婆嫺熟地將一片葦葉抽出,捲成漏斗狀,兩指捏緊邊緣,用個小勺輕舀些糯米倒入其中,再放幾粒紅棗豐富口味。外婆拿出一根麻繩,一頭銜在嘴中纏繞在糉子上,等到麻繩還剩一小段時,打個活結,拿起掂量一番,確定不漏後,再放入邊上的冷水盆中。

這一波操作如行雲流水,嫺熟老練,讓我也躍躍欲試。在外婆的注視下,我拿起一片葦葉,準備嘗試製作這悠久流傳的中華美食。把葦葉一卷後形成的漏斗狀倒是有模有樣。一頭用手指捏着,一邊用手去舀糯米,可糯米進入後卻一點點從鬆散的底部漏了出來。沒事,再嘗試一次,這次是底部卷緊了,糉子成了一個小巧玲瓏的袖珍食品。外婆見狀,叮囑要自然把它捲起,不要刻意,這樣才能正好放餡料卻也不會漏底。我如是照做,果然成功了。

之後的加糯米、加紅棗,自然是輕而易舉,可到了繫繩子這一環節,我又束手無策,拿着繩子卷糉子,不是鬆了——手一放,葦葉就蓬鬆開來,糯米從底部漏出;又或是卷緊了——密不透風,上鍋不易熟。而像外婆那樣用嘴銜着卻又太彆扭根本無法適應。經過苦苦思索,我想到一個辦法—繩子的一頭和葦葉的末端一起捏着卷在糉子封口處,這樣就可以轉動糉子來實現卷繩子這一步驟。

費盡千幸萬苦終於裹好一隻糉子,看着外婆做的菱角分明、光滑平整的糉子,再看看我做的這個破破爛爛,一對比,差距顯而易見,我也不由得自我慚愧。蹲在外婆身邊,看着她裹了一大盆糉子,時間也快到晌午,挑出幾個,放入蒸籠,等待美味的降臨。

隨着葦葉的清香溢滿屋內,蒸籠上的熱氣也漸積漸多,新鮮的糉子出爐了。原先光鮮的葦葉,變得有些乾巴,整個糉子看上去緊緻了許多。趁熱剝開一個,一股熱氣撲面而來,伴着濃濃的糉香吸入我的鼻中,輕輕咬一口,裏面已充斥着紅棗的香甜,紅棗也已褪去外皮,露出軟爛的果肉,如此美味不禁讓我食慾大開,肆意享受着糉子的美味。

在糉香四溢的屋子中,在一家人齊聚一堂的歡笑裏,我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和生活的富足。端午,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讓家庭更爲和睦的階梯,正是有了這樣團圓的機會,我們才體會到了難能可貴的親情所帶來的美好。

篇七: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

錢敏英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璧醉佳辰。

一度春秋,一度夢迴。輾轉盪風,與君共度。時光荏苒,端午已至。糉香濃濃,龍舟賽舞。詩詞歌賦,琴瑟簫管。

端午,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首先,就讓我們來聊一聊端午的歷史吧!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族,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家家都精心慶祝,接着,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吧!香香的糉子是思念,青青的糉葉表惦念,粘粘的糯米是掛念,紅紅的大棗表想念。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早已是糉香滿屋,孩子們歡歌笑語的嬉鬧着,等待那美味的糉子在滾燙鍋裏翻騰個夠了以後,拿到桌上的那一刻。拿起熱氣騰騰的糉子,迫不及待的扯下包裹在糉衣上的絲線,剝除掉美味最後的保護,沾上甜甜的白糖,小心翼翼的塞入嘴中,呼出一口熱騰騰的蒸汽,閉上眼睛,品味着那濃濃的糉香從嘴裏一路向下,直到全身被糉香包裹,真是一個美呀!端午節吃糉子有“光宗耀祖”的寓意,因爲“糉”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糉子寓意着“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糉子。而且吃糉子還有“功名得中”的寓意,因爲“糉”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取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糉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當然,賽龍舟、佩香囊、塗雄黃……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

悠悠端午節,濃濃糉香情!端午,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日,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節日,將代代流傳,生生不息……

篇八: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節

趙晨軒

或許是來的匆匆,我甚至未曾察覺到他的腳步越來越近,直到走到我面前,我才察覺,端午節到了。

陰霾霾的天,是否也爲這個千古流傳的節日,添上了一縷憂情?

匆匆起牀,便趕回鄉下過節。

和往常一樣,外婆包的糉子還是這麼美味。我愛吃它,不僅是因爲其味道,口感,更是因爲飽含着外婆的味道。

記得小時的端午節,我都是住在外婆家的。我喜歡在仲夏的早晨被溫柔的朝陽喚起惺忪的雙眼,我喜歡被清香的蘆葦調起興奮的神經,我喜歡被一雙粗糙的大手撫去朦朧的睡意。

外婆總是一手拿三張蘆葦將其捲成漏斗狀,用食指和中指夾住接口,另一隻手舀一勺米,放倆顆棗,再舀一勺米蓋上,接着用餘出的蘆葦封口,繞上一圈紅繩。我很疑惑,總會張着個小嘴問爲什麼要用紅色的繩裹,外婆笑笑,眼兒眯得像亮晶晶的月牙:“當然是讓我們家寶寶吃了紅紅火火啦!”聽罷,我是開心的合不攏嘴。

只看外婆包怎麼行,一定要自己過把手癮。這一定簡單,照着葫蘆畫瓢的事誰不會呢!我立刻一卷,本以爲就已經完了,可乍一看,這尖筒的尖頭一點都不尖!外婆見狀,要來幫忙,我忙說:“我自己來!”說着,又捲了一次,這次是有模有樣了,接下來就是倒米了。我用勺子嫺熟地舀了一勺米,往裏面一倒,又塞了倆顆棗,簡單!接下來,我又換了一支手,照外婆的指點將蘆葉向前一壓,接着又在兩邊也一壓,成功就在眼前了!接下來,便是扎繩子了。因爲手小,我用嘴咬住了繩子的一頭,又用另一隻手在糉子上使勁地繞了好幾圈,之後又用手用力地拉了一拉。確保蒸時絕對不會掉了之後,我便用力地打了一個死結,呼,總算大功告成!

微光輕輕,滿屋子氤氳着米的香氣,與蘆香一起,譜成一曲端午的香歌。

外婆包的糉子,總是那麼誘人。

不知遙遙千年的戰國,屈原滿懷悲憤毅然投江時,可曾想過這段歷史會成爲流傳千古的佳話,甚至衍生出一個孕育着中華錚錚血脈的節日?

篇九: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

施藝涵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

端午節的來源說法有很多,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屈原在祖國被侵略後投江而死的故事。但鮮少有人知道,在同日受到百姓祭奠的伍子胥,伍子胥生前歷經圖志,不僅幫助吳國攻打楚國,還修築姑蘇城,讓百姓受益,但他卻被聽信讒言的吳王,親自賜死,屍體還被投入江中,當地百姓愛戴他,不僅每年在五月初五拜祭,還賽龍舟紀念他。現在還不能定論,端午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但都寄託了代代百姓愛國之情。

端午也有代代相傳的習俗,做香囊這個習俗爲我最愛。

幼時,端午一早,奶奶踏着細碎的步伐,踩着一地的溼潤,準備香囊的材料,端午的歌謠便在奶奶的手中吟唱。端午的香是艾葉的香,曬乾的艾草墨綠中帶着一點深黃,如鋸齒般的葉子害羞的捲起,奶奶粗糙的手把艾草撕成小片,放入白瓷碗中,煞是好看。奶奶拿起絲線,半眯着眼,將絲線線頭用手搓細,左手拿針,右手拿線,嘗試幾番,仍穿不過針孔,此時我便向奶奶央求,要穿針線,奶奶笑着遞給我,唸叨着:“當心哦,別刺到小手。”我搖搖頭:“不會的,放心吧,奶奶。”說着,便小心翼翼的拿着針,盯着針孔,緩緩的把線穿入口中,成功,我激動的遞給奶奶,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頭,眼角的皺紋盪開了花,說:“還是小朋友眼睛尖,奶奶老了,眼睛看不清嘍。”我拍拍胸脯,驕傲的點點頭。穿針引線完後,奶奶拿起紅黃相間的花布,疊成香囊的形狀,用白色的粉筆畫出要去掉的部分,隨後拿起大剪刀裁剪,縫好花布四周,撒入先前準備好的艾葉和乾花,縫上香囊的口,最後,在香囊的尾部繫上流蘇,一個香囊就完成啦!我從奶奶手中搶去,放在手中盯着看,嘴裏誇着奶奶:“奶奶做的真好看!”奶奶慈祥地看着我,空氣中氤氳着艾草與糉葉的清香。

今年的端午,我回到奶奶家,奶奶的眼睛看不太清了。於是,午後,我和奶奶坐在凳子上,沐浴着陽光,我學習孩提時奶奶做香囊的方法,奶奶則在一旁提點着我,看着我,誇讚我。

糉葉艾葉飄香,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

篇十: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節

葛焱

5月5,是端陽,門插艾,看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五月初五來臨,大地上充滿了糉子的氣味,芳香四溢。

所謂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只聽信兼程的話,把屈原肖只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至極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內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進了江中楚國,老百姓聽說屈原投江心中痛覺,他們含淚打撈屈原屍體,還往江中投糉子,爲了不讓魚兒傷害到屈原的身體,這就是5月5吃糉子的來臨。

端午早上,我與父母來到大街孩子們的胸口前五顏六色的掛件晃來晃去那小玩意兒叫相待是用花布之城的相待,各種各樣我的相待上縫了新香氣四溢到家後,嚷嚷着要一同包糉子,奶奶不同意說我會搞砸在我一番死皮賴臉的糾纏下,奶奶同意了,拿起盧濤傳承一圈,往裏面放糯米,奶奶在旁邊說多了多了,我丟了,一些卻又嫌太少了,奶奶接過我手中的糉子手法嫺熟地將糉子包好了,我憑着回憶一步一步的做客人是失敗,於是奶奶耐心的教我每一步,如何做到完美,我也認真地學,後來終於學會了可包的樣子還是很醜,但我不放棄一個比一個好看,終於要下鍋了,我來到家門口欣賞着從未有過的場景,也好久沒有感受到那般的安逸,我想喝,不過一會兒奶奶叫喚着我飛一般搬進廚房將手伸去去拿糉子,卻被奶奶阻止了先去洗手,好的,我已光一般的速度寫完了,手真糯米的香讓我上頭,我將盧濤打開糉子彷彿一個胖娃娃我咬上去一口,滿臉幸福,不一會兒就到我的肚子裏了,往常我們家的糉子都是買的哪有親手包的那麼美味呀,雖然我包的糉子比買的醜,但味道絕對一點都不會差。

端午節當然也少不了艾葉,我興奮地將艾葉插在門口艾葉的香氣使屋內芳香與清新。我還特地取了一小片戴在我的手上。端午的活動還有好多好多最家喻戶曉的就是賽龍舟了,但我們家鄉那兒沒有這一習俗可以有機會我一定去體驗一次,不說了,我去吃糉子了,端午安康。

篇十一: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端午節

嚴銘含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每次端午節,奶奶家都會包起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

我開始有些高興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篇十二: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糉香四溢

周姝祺

歲月實在是太匆忙,轉眼間,端午節便如期而至。

清晨的陽光熱烈的灑向大地,萬物生機勃勃,我躺在牀上,盡情享受這早晨的那份獨特靜謐。空中飄蕩着陣陣清香,略帶微甜,流水沖刷的糉葉,在一篇《離騷》中流過……對,端午節!

馬上爬起牀,與母親一同包糉子。學着母親的動作,糉葉鋪滿掌心,輕輕塞進糉餡兒,放進糉葉的一角,最後鋪平,拿繩子捆兩下,正如行雲流水一般嫺熟。

包糉子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兒。

按照母親的辦法,按部就班的做,總是失敗。那時的我,多想立刻長出三頭六臂來做啊!糉子就像熊孩子一般,我越失望,它就越得意。

終於,父親看到了我的狼狽,連忙上前指教。我彷彿看到了大救星一般忙說到:“你來,你來!”

終於包好糉子了,母親將糉子放進冷水裏煮,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不停的催促着:“快點,快點!”眼看着母親將可憐的糉子一一下鍋,眼看着涼水冒泡,這可燙得連豬皮也受不了了吧。可,這種狀態並不能承受許久,遙控是火候,火小了,就會變成生米,棕味全無。母親十分信任的將這份守護“心臟”的任務交給了我,我立即感到了身負重任的苦。炎熱的夏天,在烈火旁烤着,汗流浹背,但卻又無能爲力。我像狗似的伸出舌頭大喘氣,似乎是心理上的安慰,熱意也漸漸消散。

三小時後,鍋裏漸漸散發出香氣,鹹蛋,綠豆也隨之飄香。此時,我浮躁的內心漸漸平靜了下來。糉子大功告成,剝開外皮,糉香四溢……

端午之節,糉香四溢。

篇十三: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又到糉葉飄香時

陳若熙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每年的斷區都伴隨着糉子和艾葉的清香。

兒時不懂,每當看見鄰居家門上插着艾葉,吃糉子,還要去看賽龍舟就很好奇,問爸爸爲什麼要這樣慶祝端午節。爸爸告訴我:“傳說在戰國時期,有位愛國詩人,叫屈原。因爲當時通知的腐敗,皇朝沒有接納他的意見,反而把他驅逐了。屈原此時悲憤交加。在那天跳汨羅江自盡。當人們知道投江的是屈原後,都划着船去打撈,可惜的是並沒有找到。於是,他們又怕屈原的身體會被魚蝦吃掉,就包了糉子往汨羅江裏扔。”就這樣,這種習俗代代相傳,自然也就繼承了端午節。

城市的端午節很熱鬧,但鄉下的端午節更熱鬧些。在鄉下,每年端午節的賽龍舟都激動人心。比賽還未開始,橋上就站滿了人。河上的六條船呈一字型排開,船的前面有一個鼓手,後面是一個揮旗的,槳手們都蓄勢待發,準備比賽。發令槍一響,六條龍舟像離弦的箭一般衝了出去,拿起望遠鏡,選手們的臉像西紅柿一樣紅,他們動作整齊劃一,口號鏗鏘有力。緊追其後的也不甘示弱,奮起直追……他們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龍舟賽。鑼鼓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河兩岸成了快樂的海洋。

時光飛快,夜晚降臨,今年端午的夜好像不一樣了。月亮沒收了漆黑的夜,星星在空中眨眼。我和爸爸媽媽坐在沙發上吃糉子。糉葉飄香……

今年,我似乎明白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意思。

篇十四:我們的節日端午徵文500字

走過一天端午

倪子墨

糉葉再厚也裹不住思念,五彩繩再長也纏不住情思。

我提着拎包四處遊走,每進入一家小超市,就會看到店主吃着糉子,超市門口掛着艾葉,有一股氣味引着顧客進去,本地的正趕着點兒去和家人匯合,外地的正撥着電話咬着咬着糉子,樂呵呵地聊着天,眉眼間的歡喜將要溢出來了,這是店家的端午。

下雨了,人們都差不多要回去了,我打起了傘,握着傘柄,感覺涼涼的拿到衣服穿上了,一路上碰見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大學生手握着糉子的另一隻手握着傘,正大口大口咬着戴着耳機戴着耳機一句句,不用擔心我已經打到車了,馬上回家有小情侶女士從來沒有拿過包,握在手裏的是男方的手,很般配,也有環衛工人和掃地阿姨,他們都坐在那兒,一手拿着掃帚,一手倚着膝蓋,拿着糉子大口大口地咀嚼着,下嚥時顯得有些吃力,他們互相擦汗,他們聊天微笑,彼此成爲對方的避風港,這是路人的端午。

回家的路上,發現學校小賣部還開着,有叔叔是有叔叔坐在矮凳上坐着,系手工做香包,紅紅紫紫日冉冉跟着老闆娘鬥嘴。

“落雨天就不要做了,”

“這哪可以門也得開等一會兒有客人來了,”

一羣恰巧經過的環衛工人

”這裏箱包做多拿幾個”

“沒得用啊,”

“給小孩玩玩唄,圖個歡喜不收錢,”

幾番推脫還是收了,這是環衛工人的端午,那叔,回頭笑着,客人多着呢,老闆娘無奈又寵溺的搖搖頭。

路過一家餐館,電視機裏播着音樂,餐館裏的孩子正用桌椅攪拌着龍舟,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這是孩童的端午

我終於回到家了,媽媽用催促的語言說着,不是七點回家嗎?怎麼這麼晚不也得擔心死我嗎?趕緊吃飯,這是我的端午。

2021年6月14日,我走過一天端午。

標籤: 徵文 端午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zhengwen/263r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