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文言文 >

《九疑山圖記》閱讀答案作文

《九疑山圖記》閱讀答案作文

九疑山圖記

《九疑山圖記》閱讀答案

①九疑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峯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峯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峯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峯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鬆百圍,榕栝並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於中山,四水流灌於南海,五水北注,合爲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於五嶽?”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嶽,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裏,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爲南嶽,以崑崙爲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佔爲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峯,並隨方題記,傳於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②表:標記。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

細解:概括段意,兩句話兩層,一層交待大小,即規模;一層交待爲什麼“謂之九疑”。

答案:規模和得名緣由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2分)

細解:需要判斷這裏寫出了什麼內容,使用了怎樣的技巧,以及這個技巧在這裏使用的作用。我們要想,作者爲什麼要寫這“聽之亦無”的如蟬蠅的聲音?什麼地方可以“時聞聲如蟬蠅之類”?“以聲襯靜”的手法運用,最典型的是王維的“蟬噪林逾靜”。

答案: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峯之下的靜寂。

24.對“聽逸者佔爲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爲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細解:跟上文的翻譯題解答方法相似,根據語境可知,“聽”是“聽憑、聽任”,這樣就可以淘汰B、D,而“隱居者”不可能“將衡山、華山據爲己有”,所以答案是:C。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

細解:所謂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長句短句、常式句變式句。此處是:整散結合。有關的知識我們在高中文言課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賦》練習2:結合全文,具體說一說本文整散結合的語言特點。《諫太宗十思疏》練習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語,讀來琅琅上口;文辭駢散結合,具有參差之美;並且暗用典故,論據言簡意豐。請分別加以整理,體會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藝術。《陳情表》練習2:本文以四字句爲主,而又穿插運用了各種排比句,談談這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試題在與教材結合的方式更爲深層、自然。

答案: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峯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峯很多,句式參差,富於變化。

26.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細解:寫作意圖即寫作動機、目的,這張試卷已考查過一次“意圖”了(第12題)。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是“以旌異之”,讓看到的人其“異”處。爲什麼要這樣呢?作者分兩層加以表達,先是指出其“殊極高大”且景緻豐富;繼而通過虛擬的對話,分析其沒有列於五嶽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在此背景下,“圖畫九峯,並隨方題記”。可能會有同學依據宋代散文特別是“記”體文即事明理的章法,認爲該文有借題發揮、鍼砭時弊的意圖,於是一第二段末尾的相關語句來回答,如批評、鞭撻“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等等,嚴格地說是不妥的。因爲所謂“即事明理、因事見理”,作者總要發一通議論,做一番推演、辨析,表達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的看法、見解,這些看法、見解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富有哲理,給人深刻啓示,如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和蘇軾的《石鐘山記》。《遊褒禪山記》以遊山探勝而未能“極夫遊之樂”爲出發點,說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之處,人們想要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足夠的力量並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作者還從“碑僕道”、“文漫滅”、“華”“花”音謬的情況,聯想到對待傳聞材料應採取的正確態度,提出了“深思慎取”的告誡。《石鐘山記》則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文章往往將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情與景、理與事的融合。《九疑山圖記》顯然不具備這些特點,既沒有闡發什麼“理”,也沒有更多的“發揮”,只是爲九疑山沒有列入五嶽抱打不平而已。上文說過,今年試卷與教材的聯繫走向深層,這道題目可以看作是與上述課文在章法上的辨析,只是沒有明示而已。

該文作者爲唐文學家元結。關於唐代記文與宋代記文,章必功先生在《文體史話》一書中有過一段分析——

唐代記文以記述爲主,故《金石例》說:“記者,紀事之文也。”宋人記文則有專發議論者,故陳師道說:“韓退之作‘記’,記其事耳,今之‘記’乃論也。”

答案:九疑山地處衡山之南,宏偉美麗;卻不能列於五嶽;作者撰文對此表示不滿;希望人家認識九疑山特有的長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wenyanwen/6z62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