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故事 >

聽,那聲集結號作文

聽,那聲集結號作文

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一位老者站在墓碑前自言自語:團長,咱的任務完成了,我們打得苦啊,打得沒有子彈了。每年我來一次給你掃墓。天氣不好,我不能說了,不說了。我要回去了,團長,再見。

聽,那聲集結號

這特殊的地點,這些特別的言談,讓我們想到,眼前這個老者肯定是扛過槍流過血的老兵。那他究竟完成了什麼任務呢?

說來那是1948年冬天的事了,正是淮海戰役的時候,解放軍的一個團迎面碰到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敵我力量相差太懸殊,要是面對面硬拼,肯定是全軍覆沒。於是,首長下達了一個命令:派幾名戰士死守陣地,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集結號響了,他們才能撤退。否則,必須堅守陣地。就是這麼個看似簡單的命令,引出了今天這個傳奇又震撼的故事。電影《集結號》正是取材於這個傳奇故事。而那位自言自語的老者,也正是電影《集結號》中主人公穀子地的原型:常孟蘭。

當年,常孟蘭率領戰士捨命堅守陣地幾個小時,大部隊終於安全轉移了。可因爲一直沒有聽到集結號,他手下的戰士全都犧牲了。爲了告慰生死與共的戰友,常孟蘭幾十年來一直在尋找當初下命令的連長。爲什麼?因爲他想告訴連長,他們堅守5個小時,完成了任務;他還想問連長:集結號是不是曾經吹響?

回憶往事,常孟蘭彷彿又回到了硝煙瀰漫的戰場。

“我們的連長一臉疤,姓何,叫何有海,唐海縣人。那天很晚了,他對我說:‘二排長,帶你排一個班,掩護全軍的安全轉移,聽吹長號一聲撤離。’他就是這樣下的命令。待我回頭一看,大部隊已經沿着團部的方向撤退了。”常孟蘭此時很明白,離他越來越遠的,不僅僅是大部隊,還有活下去的希望!這時候,常孟蘭面前就像擺着一枚硬幣,一面是生,另一面是死。但作爲一名軍人,他別無選擇。

和電影裏描述的基本一樣,戰士們堅守陣地,接連打退了敵人數次猛烈的進攻。當然,人也越打越少了。戰鬥進行了幾個小時。眼看着戰友們就要頂不住了,常孟蘭着急了,這集結號怎麼還沒吹啊?剛接到命令時,常孟蘭來不及多想。戰鬥進行了一半,終於能稍微歇口氣的時候,常孟蘭開始琢磨了,是大部隊遇到麻煩了?還是團長壓根就沒打算吹號?“一個兵在我跟前,我看他精明,我說你跑出去百來公尺,把帽子摘了,你可不能暴lou哦,專聽號音。”常孟蘭擔心因爲戰鬥太激烈聽不見吹號,特意叫一個兵專門聽吹號。

敵人馬上就要衝上來了,常孟蘭領着弟兄們誓死抵抗。身邊的兄弟一個一個倒下去了,可是集結號還是沒有吹響。轉眼間天已經黑了,敵人包圍了常孟蘭堅守的這個小村子。也多虧了天黑,敵人怕傷着自己人,在混亂中不敢輕易開槍,常孟蘭才能夠趁黑、趁亂突圍。

突圍後,常孟蘭找遍了整個華北,就是找不到自己的部隊。他心裏總覺得有個事放不下。啥事兒啊?咱領了命令死守陣地,讓部隊撤退。可怎麼部隊就沒個回信呢?我這任務算是完成了還是沒完成啊?帶着一肚子的疑問,常孟蘭找了一年多部隊,就是沒找到。眼看着全國解放了,常孟蘭帶着遺憾回到了家鄉。這一回家不要緊,讓他沒想到的事發生了。因爲沒有退伍證,縣裏並不承認他是部隊上的人。縣裏麪人說:“你當初當兵走了,怎麼別人回來都有退伍證,你卻沒有?你不是逃兵是什麼?”

“逃兵?我常孟蘭是個逃兵?!我領着弟兄,爲了部隊轉移,死守陣地,怎麼成了逃兵了?”常孟蘭想不開啊。可是,他又不敢說什麼。當時正趕上土改,常孟蘭的母親被劃爲了富農,本來這成分問題就讓一家人擡不起頭,再加上一個逃兵的帽子,常孟蘭有點受不了了。因爲他自己心裏清楚,是因爲突圍後找不到部隊,不是自己開小差回家,得找到給自己證實這個情況的人。就這個人,他一直在找,卻一直也找不到。

常孟蘭後來乾脆跑到了北京軍區去詢問,這一次終於打聽到了老部隊的消息,但結果卻讓他失望。原來他當年所在的部隊已經入朝作戰了,能給他提供證明的人多數都犧牲了。這個結果讓常孟蘭有點垂頭喪氣。他甚至都記不清自己是怎麼回的家。一路上,他都在罵自己,常孟蘭啊,常孟蘭,你還找什麼啊?跟着你的弟兄們都陣亡了。原來的部隊也去抗美援朝了,又有很多戰友生死未卜。你失去的那點榮譽,面對的那點困難,和他們比起來還算得了什麼呢?就這樣,常孟蘭回到了家鄉。關於集結號這事兒他也沒再去找,只是每年清明節的時候,他總要給老戰友們祭拜祭拜。

常孟蘭的故事打動了很多人。遠在福建的作家楊金遠也被感動了。他說:這是部隊和士兵,領導和士兵的一個承諾,一種誠信的東西。他提起筆,寫了一部小說,講的就是常孟蘭老爺子的故事。在小說裏,作家把常孟蘭化名爲穀子地。轟動全國的電影《集結號》就這樣誕生了。遺憾的是,就在電影上映的前夕,常孟蘭老人去世了。老人今生最大的遺憾就是至死也沒有找到上級,也不知道這集結號到底是吹了還是沒有吹,任務到底完成了沒有。

到底吹沒吹號呢?這個困擾常孟蘭一生的問題,會有答案嗎?看過電影的人知道,在馮小剛的電影裏,團長爲了大部隊的安全,沒有吹號。可是當年的真實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是像電影裏那樣真就沒吹號?還是吹了號,常孟蘭沒聽到呢?

答案在電影上映後不久出現了。

聽,那聲集結號(2)

一位中年人發現電影裏的團長似乎說的就是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名叫何有海,正是常孟蘭終其一生都在苦苦尋找的連長。他一直生活在遼寧。那個聽集結號撤退的命令,的確是何有海下達的。老人家並不避諱談及往事。當年他下達命令:“你在這掩護我們。掩護部隊撤退。沒有命令你不能撤退,你不能走。通訊員傳過來集結號,你們才能撤退。時間不定。什麼時候告訴你,你什麼時候撤退。”

“我給他留的人並不多,也就是六七個人。沒多少人,那時一共才幾個人。武器也少,就是幾條****。一個班就兩三條****,也沒別的。要子彈沒子彈,要槍沒槍,要人也沒多少。給他一個小炮就夠意思了。”

老人還承認:確實沒吹集結號。“吹號怕暴lou目標。一吹號,國民黨軍隊也會聽到。那就等於告訴他們我們在什麼地方,那可不行啊!”

原來,常孟蘭苦苦等待的那聲集結號真的沒有吹響。

對於是否吹號,楊金遠的猜測竟然和歷史吻合。並非作家能掐會算,而是他的確親身經歷過類似集結號的軍事行動。正是這次刻骨銘心的行動,讓作家楊金遠真正體會到戰爭的含義。當時,楊金遠是東海艦隊的一名機槍手,這天,部隊突然接到命令上船出發。電話不能打,信不能寄,任何人都不能接觸。軍艦馬上就離開碼頭了,離開碼頭之後去幹什麼都不知道。部隊跟地方不一樣,士兵要高度服從命令,而且需要你犧牲的時候,你就得犧牲,不考慮任何代價的。“所以,對於常孟蘭來說,他們是爲了全局,爲整體勝利付出的代價,但作爲犧牲的人,他們是委屈的,起碼該給他們個說法的。不能以答應了吹號卻不吹號,來解讀他們幾個人的犧牲,我覺得對生命還是要尊重。”作家楊金遠是這樣解讀《集結號》的。

不考慮任何代價,只要能實現目的,這就是殘酷的戰爭。那麼,在集結號的那場戰鬥中,連長何有海難道真的早就想好要捨棄常孟蘭這些阻擊戰士嗎?當然不是。主要是因爲當時形勢太嚴峻了。何有海所在的部隊面對的是國民黨最精銳的傅作義部隊。想擺拖傅作義的糾纏,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大部隊始終受到威脅,連長何有海無奈之下,只能撇下常孟蘭,快速轉移。時至今日,何有海提起常孟蘭還是記憶猶新。“他是個好兵,平時好,聽話,打仗勇敢。那不是好兵嗎?我倆關係特別好,像親兄弟一樣。”

一起同生共死的人。感情當然差不了。不過,集結號那一戰過後,兩個人從此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何有海繼續帶兵打仗,或許來不及回想這段讓他內疚的經歷。可對於常孟蘭來說,這段往事卻讓他久久不能釋懷。常孟蘭其實是憋着一口氣,他要告訴何有海,弟兄們的任務完成了,咱們整整守住陣地五個小時,大部隊活下來了。常孟蘭跟家裏孩子說過,丟了英雄的榮譽沒什麼,當年跟我打阻擊的弟兄們連命都丟了,我這點榮譽不算啥。丟了英雄的待遇,我也認了。可是,你不能說我常孟蘭是一個逃兵。

其實,常孟蘭身上還有着更傳奇的經歷呢。這個軍中傳奇,甚至遠遠超出了《集結號》這部電影所展現的。

常孟蘭在尋找組織的過程中,曾經聽人說起他當年的部隊現在可能到東北了,於是老人直奔東北,最後找到了駐紮在遼寧本溪的一支部隊。爲了證明自己,老人跟部隊說起了當年自己參加的淮海戰役。他告訴部隊領導:“當年我們排集體立了功。我是二排的排長,我記得挺準。給我發的(照片)我記得,一個是‘雲盤山下顯英雄’,一個是‘愛民模範’。”

當時有一個小兵說:“我見過這張照片。離這裏60裏地有一個炮兵團的團長。我給他當過警衛員,他愛收集過去戰爭年代的小照片。”常孟蘭趕緊找到了那位團長,這可是這個老兵證明自己最好的證據啊。兩人見面後,團長說:“您別急,這個照片的確在我這兒,但您得能說出來這照片有什麼來歷。”常孟蘭說:“不用問,當初我的脖子上還扎着一個毛巾,我都不用看你的照片,當時我穿一身國民黨軍服,脖子上還紮了一個白毛巾。那個扎白毛巾的就是我。”

這就是那張老照片,當時登在《晉察冀日報》上,左邊這位繫着白毛巾的,就是戰鬥英雄常孟蘭。照片的名字叫《雲盤山下顯英雄》,現在聽來沒什麼特別。可在當年,這絕對是個了不起的奇蹟。當時,國民黨部隊爲了守住陣地,調用飛機轟炸解放軍。部隊損失慘重,就在敵人飛機俯衝轟炸的時候,常孟蘭跳出戰壕,沖天就是一梭子。幾秒鐘後,飛機冒起了滾滾黑煙,竟然被擊落了。被常孟蘭擊落的這架飛機,現在就在北京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裏。這是解放軍擊落的第一架國民黨軍隊的戰鬥機。只可惜,這一切得到證明的時候,常孟蘭已經71歲了。但是老爺子自己最大的心願並不是證明當年的榮譽,而是找到老連長何有海,告訴他,咱們的任務完成了。但是就算是找到了老連長,老連長對於他們的處境也無能爲力:“得不到啊,他們不但得不到勳章,啥也得不到。說這話都掉淚啊。想到失去的戰友,難過啊。這事在部隊講起來,並不少。”

常孟蘭如今已經病逝。何有海目前生活在鞍山的一處幹休所。

那聲集結號是否真的吹響過,似乎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同生共死的戰友、兄弟,依然互相牽掛、惦記……

這是不朽的榮譽和回憶……

故事到這就算講完了,這是發生在淮海戰役時的故事。毛主席曾經評價,淮海戰役是一鍋夾生飯。夾生是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爲了打贏淮海戰役,我們的兩大野戰軍一共傷亡了13萬人,可是被追認爲烈士,有名可查的只有兩萬多人。也就是說,在這段歷史背後,像常孟蘭這種無名英雄還有很多。他們沒有墓碑,沒有鮮,但他們卻留下了一個莊嚴神聖的名字,烈士。對他們,我們不一定時時想起,但絕不能徹底忘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gushi/lnwk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