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故事 >

“潘冬子”像父親一樣大忠大孝3000字作文

“潘冬子”像父親一樣大忠大孝3000字作文

中華民族流淌着忠孝的血脈。許世友將軍堪稱大忠大孝,爲黨和人民出生入死!
  作爲大孝子,許世友對母親的孝敬是出了名的。最有說服力的兩個例子是:許世友在撤離蘇區時,冒着生死夜裏潛回家中與老母告別,被聞訊而來的敵人包圍。許母凜然大義,督促兒子不要管他,趕快離開。許世友含淚別母,施展飛檐走壁輕功,從兩堵牆的狹小夾縫中一躍而出,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再一個例子是。許世友離開家鄉28年後第一次回鄉探親,曾跪在地上抱住母親的雙腿哭着說:“娘啊,我生前不能爲您盡孝,死後一定要埋在您的身邊,爲您守墳!”當時在場的鄉親們和身邊隨行人員都被這一幕感動得潸然淚下!
  解放後,爲了不讓年事已高,又過不慣城裏生活的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許世友重任在肩、軍務繁忙,不能回鄉侍奉,經過慎重的思考後,他決定讓兒子許光代其盡孝,遂將其調回新縣家鄉工作。
  對於許光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選擇:在海軍13年,留在部隊前程是錦,回家鄉工作,意味着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但爲了父親全身心投入國防事業,爲黨和國家做出更大貢獻,許光以大局爲重,毅然服從父親的決定:替父盡孝,解除父親的後顧之憂。
  回家那天,許世友將軍擺了一桌菜,叫上家裏的工作人員,給許光送行。許世友那天含着淚對許光說:“大安,你是我的好兒子!現在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我不能回家盡孝,只能由你代我回鄉好好服侍你奶奶了。”(許光原名許大安,後許世友將軍將其改爲許光)。很多年後,電視劇《上將許世友》有一集還專門反映了這件事。
  調回新縣後,許光唯一的業餘生活就是陪在奶奶身邊,精心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給父親寫信匯報奶奶的身體狀況、給奶奶讀將軍的回信……半年多後老人臨終時,許世友將軍正在東南沿海視察海防、指揮備戰,沒有時間回老家,又是許光替父親給奶奶送終。許光替父行孝,做出了個人的重大犧牲,不僅發揚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深層次上的愛黨愛國,體現了對國家和軍隊的一種深深熱愛與無私付出,是更高層次的忠誠,是一種顧全大局的博大情懷
  許光替父盡孝完成後,作爲南京軍區司令員的父親,許世友完全可以讓兒子再回到作戰部隊,這也不算違反規定。當時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的肖永銀將軍也提出讓許光再回到部隊。可是許家父子倆都沒有這樣做。他們與家鄉有着割捨不斷的聯繫,對父老鄉親有着更多的情和愛。作爲許光,他還要完成父親的另一個重託。
  1979年和1980年,許世友將軍先後兩次以絕密件給長子許光寫了親筆信,立下土葬遺囑。1979年10月22日信中說:“郵去現金五十元整。這五十元錢是爲我準備後事用的。用這筆錢給我買一口棺材,我死後不火化,要埋到家鄉去,埋到父母身邊。活着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並讓祕書告訴許光:“要本着節約的精神,不要錢太多”。1980年11月16日許世友又給許光郵去二百元錢做棺材,並在信中叮囑:“棺材不要做得太好,比一般老百姓做的棺材要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見。做的太好了,老百姓看到會講話的。”許世友將軍病重期間,又親口告訴許光:“當兵三年無孝子。我當了一輩子兵,生前沒有盡孝道,死後想埋在父母身邊盡一份孝心,不知是不是能如願?”許世友將軍逝世後,許光不負父親重託,及時通過組織向中央和軍委彙報許世友將軍回故鄉安葬事宜,做了大量工作。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許世友將軍還鄉土葬,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許世友將軍魂歸故里,葬在母親墳墓旁邊,實現了“活着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的心願,得以含笑於九泉。
  閱讀許世友的回憶錄,觀察許光的一生,我們發現,他們父子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都始終把精忠報國放在第一位,同時又不忘爲親人盡孝。許光替父盡孝說到底也是爲了父親更好的精忠報國;終生不離故土,既是要完成父親死後葬在母親身邊的遺願,爲父親盡孝,更是要報答父老鄉親。他們的“孝”,是對包括父母在內的革命老區千千萬萬人民的孝。他們在孝敬人民、報答人民方面,更加赤膽忠誠,更加盡心盡力。
  許世友的家鄉河南省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鄂豫皖蘇區蘇維埃政權首府所在地,革命低潮時期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新縣先後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爲了革命犧牲了無數先烈,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先後獻出了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作爲倖存的紅軍將領,許世友對鄉親們爲革命付出的巨大犧牲刻骨銘心。他曾多次對部下講到要珍惜革命成果,要發揚光榮傳統,要報答人民的恩情。
  爲了解決老區人民的電力、交通、水利問題,許世友曾給河南省委領導寫過信,也曾給國家有關部門反映過情況。但是許世友身居要位,擔負重任,不能回鄉直接報答父老鄉親,就把兒子許光送回家鄉,既是讓他替父行孝——照顧年邁的老人,更是爲老區人民“盡孝”,許世友可以通過兒子瞭解更多真實情況,更好地爲老區人民服務。
  同樣,在血與火的鬥爭環境中長大的許光,對老區人民充滿感情、對他親眼看到犧牲的無數先烈充滿懷念。回鄉服務老區人民、服務成千上萬烈士們的家庭,也是他自己的意願。有這樣的思想基礎,許光對父親的決定十分贊成,對回鄉行孝毫無怨言,對紮根老區堅定不移。
  許光在圓滿完成本職工作、精心照料奶奶的同時,把對親人的孝愛轉化了對老區人民大孝大愛,無微不至地關愛地方上生活困難的老紅軍,累計從個人工資中擠出近10萬元關心資助紅軍後代130多人次,先後爲9名老紅軍遺霜養老送終。用許光自己的話說:“父親讓我回來,不僅僅是要讓我對奶奶盡好孝道,更要對曾經飽受苦難的老區人民盡好孝道!”
  許光回到家鄉後,從沒爲自己遇到的困難或者兒女親戚的任何事情求過身居要職的父親,但爲了家鄉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多次不厭其煩地給父親寫信,許世友也從來不認爲兒子“多事”,每次都很認真對待。如果父子間沒有這樣的約定和默契,謹慎的許光敢這樣做麼,正直的許世友能讓他這樣做麼。
  看看許光回到家鄉的種種“行孝”之舉,我們會更加理解和敬佩這對傳奇父子爲人民奉獻的大愛,付出的真情。
  原新縣常務副縣長韓文定介紹說,許光爲家鄉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特別是他爲解決縣裏的“通話”和“通電”等難題,曾四處奔波,多次到地區、省裏反映情況,爲全縣基礎設施建設立下了大功。
  1969年春,許光負責籌建新縣千斤鄉159微波站,當時山上沒有道路可走,所有機械設備全靠肩挑背扛,就連幾頓重的水泥杆也是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山頂。許光不顧環境惡劣和條件艱苦,帶領工人連續施工300多天,最終改變了古老的通話模式。一些新縣老百姓在接受採訪時說,上個世紀70年代初,新縣的經濟建設十分落後,基本上是“一個燈泡亮全城、一個喇叭響全城、一根菸功夫逛全城”,要不是許光當年帶領民兵架設了3.5萬伏的高壓線路,現在的縣城還不知道落後成什麼樣子!
  1982年,許光任新縣人武部副部長即將達到副團職軍官最高服役年限時,河南省軍區準備提升許光爲信陽軍分區領導,但是許光主動提出願意轉業到地方工作,把機會讓給相對年輕一些的同志,幾個月後他就申請轉業到新縣人大工作。放棄提升、寧願轉業也不離開家鄉,如果沒有紮根老區的堅定信念,很難解釋許光這樣的舉動。
  有一個細節也許是這對傳奇父子的巧合:80歲的許世友將軍在臨終時最關心的還是老區的建設,老區人民的幸福,叮囑不要忘了老區人民爲革命做出的犧牲和貢獻;2012年8月,王樹聲大將的女兒王宇宏代表家人前來看望病重的84歲的許光,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許光絲毫不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兒女們的將來,而與王宇宏談的更多的卻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話題。
  斯人已去,高風永存。只有從大忠大孝、大仁大義這樣的視角去看待這對傳奇父子的傳奇人生,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這種“共產黨人對用熱血和生命支持過他們的老區人民深情報答”的高尚行爲,才能真正懂得他們赤誠回報“紅土地上人民羣衆”的赤子情懷。

“潘冬子”像父親一樣大忠大孝3000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gushi/d9lv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