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篇一: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作爲朋友圈的創造者——微信,它的“微”妙之處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如此,朋友圈便是你的橋、他人的樓。正因爲每個人都擁有獨具一格的橋與樓,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相同的朋友圈。

我總是覺得,屬於我的橋與樓,是會使他人產生共鳴的,它就是第二個“我”。我喜歡讓那些值得分享的文字、文章亦或是自己的感受,成爲那輪“明月”。

暑假裏,我每天都會保持閱讀,若是碰到深有感觸的文字,就拍下照片,編輯文字,發送朋友圈。記得有次,我發了一段山本耀司對於自由的理解,有一個昔日同學在下面評論說:如果不是我同學,我肯定屏蔽你了。我驚愕不已,直問爲什麼。他說:天天發雞湯,我受不了了,都喝膩了。我回復:我什麼時候發雞湯了?他只道:你的朋友圈,一天一條雞湯。我打開朋友圈,只是一條條書摘與感悟。最後,那個同學只說了一句話:感受寫在本子上自己看就好了,爲什麼每天都要發朋友圈呢?所有想反駁的話只哽在喉間,我啞口無言。

原來,我的朋友圈可能帶給別人的不是共鳴,而是打擾吧。後來,對於書摘——那些朋友圈眼中的“雞湯”,我變得小心翼翼,不再發俯拾皆是的文字、文章,只隔段時間精選最精彩的部分。朋友圈的朋友們也覺得,偶爾來劑心靈藥石,也並非什麼事兒。

通過朋友圈的動態,我瞭解朋友們是否安好以及生活近況——有人深夜在朋友圈打卡背英語,有人云遊各地曬出美不勝收的風景照,有人也抱怨生活對他砍下無情一刀。我也會在朋友圈立志,好像有了那麼多人的監督,那麼多朋友的加油打氣,在走向夢想之門的路上,又多了一級階梯。

現在,我的朋友圈少了矯情的言語、無盡的抱怨,只留下了一些訊息,向關心我的朋友傳達——我很忙,但是我很好;我這個人挺有趣的,不焦躁,不做作,時不時開點小玩笑,不是刻板的一本正經;我有很棒的理想,有想去的地方,我正在努力,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我很幸福。

我喜歡看看朋友圈,接受朋友們的分享。我也喜歡分享,當與朋友們產生共鳴時,分享使人如此快樂。通過朋友圈,我們學會包容——既然我們能接受與不同的人做朋友,那麼就能夠包容朋友圈五花八門卻積極健康的內容。

朋友圈,實則是一種“天涯若比鄰”的陪伴,或許有人討厭朋友圈,但它也有自己存在的意義——通過這個平臺以及紛至沓來的朋友圈那些事兒,我們與朋友亦或是不熟之人,多了一個溝通與交流的橋與樓,讓朋友圈那些事兒成爲明月,裝飾我們的夢。

篇二: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演員,帶上斑斕的假面在舞臺上翩飛。所有人爲驚鴻舞姿傾倒,但沒有人會注意厚重紙板後的那張臉是美麗還是猙獰,是歡笑還是被淚水淹沒?

當微信朋友圈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演員們將有一個很好的舞臺展示自己。果然,興沖沖加了同學微信後,才第一天就有各種各樣的朋友圈消息,手機彷彿成了按摩儀,滋滋振動無終無止。我只好開了免打擾,繼續看我的公衆號。我很驚訝,平時神經大條的同學,發起朋友圈怎麼搖身變成文藝範兒的少男少女了?同時還有些鄙視,我一向以爲,做人還是展示真實的自己纔好。這樣裝神弄鬼也只是停留在朋友圈裏,現實中的你該怎樣還是怎樣。

可惜,事與願違。新年將至,同學羣羣主發出了活動通知:在朋友圈發“最美”的照片,獲得點贊數最多者就能獲得羣主發的20元紅包,限時一天。通知一發出來,朋友圈立刻炸了鍋,新消息數量一下子漲到了幾十條。我點開一看,又是清一色的裝模作樣。點贊數首當其衝的是一張美食照片,竟多達30多個。這張照片配文一句:奶奶做的煎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下方評論全是讚揚言語。但我知道,這其實是某天放學我和他一起去小吃店買的,當時他拍好照片還給我看呢。現在心裏第一感覺就是反感,這樣說謊真的好嗎?我立馬打開他的微信窗口,私聊起來。

我一大段義正言辭的勸說發出去後,他回了我一個苦笑表情,表示他並沒有造假的意思,只是看到這張圖就隨手發了。面對我洶涌發去的“思品教育”,他只說了一句話:“現在這社會,不裝不行啊。”

看到這句話,我覺得心底某個地方跳了一下,但好像又不知道爲什麼。我沒有再發什麼話,只是默默退出了聊天。雖然他的行爲也並不好,但是,“不裝不行啊”。雖然具體原因還不是頭腦簡單的我能理解的,但這也許是事實。

假如你是一個推銷員,向顧客推銷了大半天,人家一句話沒說走了,這時候心裏當然是氣的,但是所有人都會選擇掛上微笑繼續工作,而不是凶神惡煞抄起傳單打人。這就是生活,所有人都在演,有的人演得好,所以成功;有的人不會演,但也在努力。

網絡也是這樣,甚至更可怕。“朋友圈”說是分享快樂的地方,但是其實還是在讓人暗暗較勁。你的晚餐更高級,我住的酒店是五星的。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在演戲,但沒有人戳破。

我驟然清醒,這已經不是什麼對錯的問題了,並不是可以簡單用誠信與否回答的問題了。一味追求真實只會被生活的沙浪掩埋,但現在的我們並不是虛假的,表面上的我們仍然飽滿、充實和精彩。有人說,生活的意義不就在於此嗎?努力表演,給自己一個美好的人生。

表演並不是什麼錯事,它只是一種必要的手段。有時被稱之爲努力,有時被說是作秀。但不管如何,所有人都是在爲美好生活奮鬥。

天色已晚,我走到窗邊看晚霞,看着突然想起什麼。我拿出手機,左手伸出窗外比了個手勢,背景正好是晚霞,右手一陣狂拍。然後我選了一張最滿意的,打開“美圖秀秀”編輯起來。一陣忙活後,我用這張照片發了朋友圈,並配文:“今天好心情,隨手一張美照。”

我笑了。因爲,我有了10個贊。

篇三: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朋友圈就是一個虛擬的大舞臺,大家帶着面具,一起把酒言歡,活得瀟瀟灑灑。”我們總要在面具上塗一個大大的笑臉,如同一個小丑,掩去自己的感情,很用心地討巧,滿含期待地看每個人對我的點贊。

曾經我多麼天真地以爲,我可以在朋友圈與我的朋友分享我的悲傷,他們會來安慰我、理解我。我躲在一個黑暗狹小的角落,在涼薄的月光下宣泄自己所有傷悲,我以爲他們會有感同身受,告訴我世界上所有人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快樂。

可是,事實在我的頭頂上灑了一盆冰涼的冷水,逐走了所有溫暖的幻想。他們指着我大聲地宣訴:“你怎麼總是發悲傷的東西?”我好似睡夢初醒,萬念俱灰地一篇篇刪去那些充滿卑微、無能的脆弱文字。

現時回首,自覺可笑。那些文字,只不過是爲了我所一直奢望的存在感,拿着自己的脆弱博取同情罷了。才明白那句“你笑,全世界都陪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哭”的話。

自此,我便帶上了塗着笑臉的面具,去點贊一篇篇或許無趣的圖片與文字,挽回他們對我的看法。每一篇文章的點贊只爲維持那幾段虛空無實的友誼,告訴他們我在看他們的朋友圈。因爲我着實害怕他們生疏了我、忘記了我,才如此虛情假意地去誇讚每一張他們的自拍、每一段他們的分享。

我卻又如何知道,那些原本親密的友誼早已淡漠。這本是一段與朋友樸實平淡的聊天,幾分鐘的寂靜後,我興起一個話題,問朋友:“寒假去哪兒玩了呀?”我本以爲她會滿心歡喜地回答我她去了哪兒、買了什麼,她會像以往那樣有好多好多想對我說,可是她只對我答了句:“你沒有看我的朋友圈嗎?”隔着生冷的屏幕,我聽不見她的語氣。只是,原本難得的聊天戛然而止。

本來親密的兩個人,一見面便會聊遍天地一切,將所見所聞所想全部告訴你。可是現在,硬生生地隔了一層朋友圈,就好似隔了千山萬水,需要我不遠萬里地跑去看你最官方的文字,對你的朋友們都訴說着一模一樣的文字,毫無情感,再讓我們每個人萬分平淡卻裝作驚奇地評論上一句話。

曾經每發一條朋友圈,總要過個幾分鐘便打開微信看一看哪些人給自己點了贊。附在那圖標上的紅色數字,好似是每個人心上的喜悅與虛榮。只要數字越大,這份感情越多,便自以爲是地沾沾自喜,其實又有多少人是與我一樣虛情假意地點贊?既然我會如此,那別人自會如此。不再是沒人懂得我的內心,而是沒人再願意理解我的喜怒哀樂。

朋友圈讓我們變得小心翼翼,總害怕接受他人的批判,總害怕失去昔時的好友,漸漸地讓我們忘記了真實的自己。用一些歡樂無實的文字包裹着自己冰冷弱小的內心,讓我們不得不在圈外也要掛着笑臉、裝作熱情。因爲我們極度地孤獨,纔會用這些入流的文字讓別人認識我。我再不敢在夜裏訴說我的內心,努力將朋友圈打造得歡天喜地、沒心沒肺。可是,這又何必呢?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去嘲笑別人的傷痕。”我們沒必要將自己的傷痕暴露在朋友圈,讓他們來嘲笑自己。我漸漸退出了朋友圈,朋友圈使我們學會了譁衆取寵,漸漸忽略了自己的內心。

朋友圈發的內容會在一個叫做“個人相冊”的地方存儲。當我們開了僅限自己可看,那就只會保存在那裏,不會再使自己點進朋友圈的圖標,也無關他人,只屬於自己。

時光的沖刷終會將我們雕刻成不敢哭的人,那些無關痛癢的存在感也許只是一些心中的慰藉。朋友圈,那些曾經的多愁善感,那些曾經的虛情假意,都會隨着時間的打磨磨成粉,灑落人間,蠟黃了書頁。

朋友圈的那些事兒,帶着虛僞消散在我的世界裏。它殺死了曾經脆弱卑微的我,讓我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喜劇,再由我刪除乾淨。

篇四: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叮咚,叮咚,清脆的手機提示聲不停歇地在黑黢黢的房間裏響着,似是拼命地向主人宣告着——有人找你,還有人在需要着你。而伴隨着提示聲的是屏幕的一次次亮起,是這個房間唯一的明亮的光源。

正在睡夢中的我被聲音拉起,在思維尚還處在混亂中迷迷糊糊地解鎖手機,熟練地打開QQ空間,一條一條地閱讀着新的動態,“誰誰誰過生日啦”,“誰誰誰的姐姐結婚啦”,“誰誰誰今天出去玩啦,超開心”……一條條與平常人設不符的動態暴露着各人本性,在這裏,沒有人知道你的真實姓名,沒有人去指責你和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比起來怎麼怎麼樣。這麼想着,我對着瑩白的屏幕一笑,起身去洗漱了。

“你平常在手機上就看這些不着調的東西?你看看這些人發的都是些什麼?”劈頭蓋臉的質問聲打散了殘留在臉上氤氳的熱氣,如一盆冰涼刺骨的水澆頭而下,慘白的屏幕大刺刺地映着我惶恐的神色,像是在嘲笑。

我緊抿着嘴脣,牙齒死死地將脫口而出的反駁擋住,帶着不解吞嚥下去。我知道,我無力的反駁將會帶來一場極不愉快且猛烈的暴風

只是心底總會有一個聲音在控訴着:你們怎麼會懂呢?從小就被“教育”一定要乖,要不然就會被大人們不喜歡;一定要體諒大人,因爲大人們平常工作就已經很累了,你再不乖就會成爲大人的負擔;一定要好好學習,因爲大人們在你身上付出了那麼多,不好好學習就沒有辦法報答他們……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被賦予各種各種“偉大”的期望,而孩子當然會如大人們所望——乖巧,懂事,端莊。然而,隨之剔除的便是孩童應有的天真、懵懂、活潑。不過沒關係,大人們認爲這是孩子不應該有的,因爲這會使孩子不懂事、闖禍,所以是不需要的。

對面的質問已經結束,丟下一句“你自己好好想想”走出了房間。默默撿起早已被丟在一旁的手機,黑漆漆屏幕映着我慘白的臉色,平復了心情,將自己的內心所想一點點敲打在屏幕上。終於,吐出一口濁氣,將所有的心情宣泄在其中,露出了一個會心的笑容。

朋友圈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喜、有哀、有怒、有悲,裏面有着人最真實的情感,在這裏,嚴肅的班長其實是個吃貨,正經的學霸是個遊戲迷,每個現實裏“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最平常、最真實的人。也許會有許多生活中的不愉快,但是沒關係,沒有大人會知道這裏,朋友圈的那些事兒,是獨屬於孩子們的一片天地。

篇五: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巴甫洛夫說過:“感謝科學,它不僅使生命充滿快樂和歡欣,並且給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科技於當今社會提供的便利自是不用說,像近幾年火爆普及的微信,不但促進遠距離的交流互動,更能通過朋友圈領略一些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人生百態。今天,我就想談談朋友圈那些事兒。

我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朋友圈,刷新界面。嘿!小A去法國玩了!好漂亮的照片,圖中小A身穿風衣,背對鏡頭,回眸露齒一笑似是桃花盛開,看她滿面春風的樣子,一定玩得很高興!再往下翻翻,“偶得香茗,靜靜欣賞,慢慢品嚐……”不想小B還有這般閒情志趣,好有情調的生活!指尖在屏幕上滑動,是一個寂寞的漆黑的背影,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行走,那是我發的朋友圈了。前陣子精神萎靡,我用這張圖片配了一段文字,以示自己的新學年的決心……無論是旅行、生活還是有感而發,這些在朋友圈中存在着的內容都顯得如此精緻、動人。

圖片是精修的,文字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在空閒的時間裏能欣賞到這般美景也是無比享受的。但是這些對於自身來說,是否真有意義呢?有些人認爲,如果在別人眼裏自己是成功的,那他一定就站在成功上方了。但是當一個人過着別人羨慕的生活,他就真的幸福了嗎?或許是的,但他幾乎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了。

朋友圈裏那些風景如畫的異國風光,能讓“列表們”在國內感慨他鄉的韻味,殊不知照片的拍攝兼修飾者在背後不斷地思考如何擺拍使畫面更和諧,何種濾鏡能令自己更養眼;那古砂的茶具中清透爽人的香茗,彷彿透着屏幕滲出屢屢清幽之香,殊不知這套茶具的邊上擺着十幾套不同形式的茶具,在反反覆覆精心挑選後才最後選定了這套盛放;而那鼓舞人心的話語背後,又有誰知是真的欲滄海雲帆直掛,還是捧着手機,“父母問事遙招手,怕得機死不應人”呢!

因此,我認爲,我們的人生是否活得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表的華麗精緻,而是我們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體驗,從而使我們的自我綻放出個性的光華。那些給別人看的,爲滿足虛榮心的東西,能少有則少有吧。

畢竟我們很難想象,花大錢旅行,最後卻因發朋友圈而錯失了美麗的景緻;花時間擺弄香茗,最後卻因發朋友圈兒涼了熱茶;絞盡腦汁喊勵志口號,最後卻依舊我行我素,毫無長進。這些,都是多麼不值得、不應該的啊!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在這種風氣裏迷失了自我、丟失了真性情?

靜下心來,用心去感受生活,去聽雨滴敲打屋檐的聲音,去看花朵綻放的姿態,去嗅生活的氣息,讓真性情駐留心間,讓朋友圈成爲記錄自己真實生活的日記本,讓流逝的歲月成爲心中流淌的甘泉。

“活得真誠、獨特、瀟灑,這樣活着當然很美。不過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談得上這些。”

“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那麼你愈是表演得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謹。”

這是周國平先生說的兩句話。而我也想說,別讓科技的進步,時代的改變,而丟棄最初、最珍貴的東西。

篇六:朋友圈那些事兒作文

去年,爺爺在我的指導下終於學會了使用微信。爺爺自己同樣會學習,不久就“自學成才”,開始用朋友圈了。這本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一種“朋友圈通病”在爺爺身上出現了——看到什麼消息就轉發。

早晨醒來,打開朋友圈,一篇爺爺轉發的《震驚!十四億中國人都不知道的驚天內幕》映入眼簾;下午,又一篇《看了後你還敢吃這個東西嗎》出現在屏幕上;晚上,臨寢之前,還不忘將一篇《再。不。看。就。刪。了》轉發到朋友圈……我們這一代都知道,這些文章,不是謠言,就是些營銷號爲了博人眼球寫出來的文章。可是,作爲一名老年微信使用者,爺爺對這些文章寫的內容深信不疑。

久而久之,我的微信屏蔽“黑名單”中多了爺爺。

一天,我與爺爺視頻通話,他和我聊到微信朋友圈。我說:“現在微信朋友圈裏面有很多虛假文章,您也要甄別一下。”屏幕那頭的爺爺只“嗯”了一聲,沒有再說話。突如其來了一陣尷尬的沉默。

忽然,爺爺開口了:“對了啊,你最近咋不給我‘點贊’了?”隨之而來的是爺爺一陣眼神的低落。他的眼睛沒有對準攝像頭,但依然可以看到眼眶裏的眼睛愈發無光。當然,我是知道我爲何沒有點讚的——我都屏蔽了爺爺的朋友圈,看不到他發的東西,怎麼可能點贊呢?當時,我也不準備遮掩了,想着恰好藉着這個機會,給爺爺上一堂“網絡無用信息鑑別課”,於是我清了清嗓子,開始一本正經地侃侃而談:“這個啊,您在朋友圈裏發的呢,很多都是謠言和博人眼球的東西,這些東西毫無價值,我覺得您少看爲好,所以我……我暫時屏蔽了您的朋友圈,所以無法點贊。”不知怎的,說着說着,我的發語越來越不清楚,也有了一種莫名的愧疚感。

“這樣啊……”爺爺的臉色從紅潤漸漸變白,之後又是幾秒的沉默。我突然不知所措,才意識到可能我剛剛說的話有什麼不妥之處。我又想到了爺爺目前的狀況——在醫院裏住院治病,每天只有奶奶陪着他——因爲爸爸、姑姑等人都在外省市工作。而對於這麼一位孤獨的老人來說,還有什麼比看看微信上那些有趣的文章更能打起精神的事呢?可能這些文章在我們眼裏都不屑一顧,但是在爺爺的眼裏,這些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算再荒謬又能怎麼樣呢?爺爺久經滄桑,人生經驗自然不會少,他當然能辨別那些文章的真真假假。他看那些文章,也許只是爲了讓自己的心更好受。

我沒再說什麼,看着屏幕上失落的爺爺,我默默掛掉了視頻通話,並把爺爺從黑名單裏移除了。

一篇爺爺轉發的《朋友圈謠言合集,你知道嗎》赫然出現在眼前,我什麼也沒有想,按下了“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vq2pgq.html